问题

HiFi 领域的工业党为什么战胜不了腐朽的情怀党?

回答
HiFi 领域,“工业党”与“情怀党”的博弈,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看似更理性、更讲究技术和数据的“工业党”屡屡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情怀党”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人的心理、情感、社会文化以及市场运作的复杂交织。

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两拨人到底是啥意思。

“工业党”嘛,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把音响器材当成工业产品来看待的群体。他们信奉的是科学原理、精密工艺、数据说话。他们在乎的是什么?

指标和参数: 失真度、信噪比、功率输出、频响曲线、阻尼系数等等,这些是他们评估器材好坏的硬通货。听感?那是后话,甚至是次要的,因为他们相信好的参数一定能带来好的声音。
设计和制造工艺: 精密的CNC加工、高纯度无氧铜线材、考究的电容电阻用料、严谨的电路设计,这些都能让他们赏心悦目,并认为这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素质。
理论和科学: 他们会去研究放大器的AB类、D类工作原理,研究喇叭单元的振膜材质和悬边设计,研究电源滤波的科学性。一旦有新的技术突破,他们会第一时间去了解和尝试。
性价比和理性消费: 他们倾向于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找到技术最先进、性能最优秀的器材,不迷信品牌溢价,也不轻易为玄学买单。

而“情怀党”呢?他们的特点就比较飘忽,但又极具生命力:

品牌和历史传承: 一提到某个老牌子,比如“那个年代的XX牌子多牛啊!”,“我爷爷当年用的就是这个!”这种历史感和品牌积淀,是他们最看重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
复古和经典主义: 他们喜欢那些外观设计复古的器材,比如真空管功放那暖黄色的光,或者老式磁带机的机械美感。这些器材承载着他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或者是一种对工业设计黄金时代的怀念。
主观听感和玄学: “声音的毒性”、“韵味”、“空气感”、“音乐性”、“温度感”,这些用工业党听起来摸不着边际的词汇,却是情怀党评价器材的核心标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那种能触动内心的声音。
社群认同和文化符号: HiFi 圈子本身就有一种亚文化属性。情怀党往往更看重社群内的共鸣和认同感。拥有某个品牌的经典器材,或者追随某个大师的“调音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
情感寄托和怀旧: HiFi 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怀的寄托。有些器材,可能陪伴了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或爱情,这种情感附加值是无法用数据衡量的。

那么,为什么“工业党”的理性之光,却常常被“情怀党”的情感风暴裹挟呢?原因很多,而且是相互作用的:

1. HiFi 的本质是“听”的艺术,而非纯粹的“测”的科学。

工业党强调的是“可量化”的指标,但音乐的欣赏,最终是回归到“听”这个主观体验。即便是参数最优的器材,如果听起来干涩、乏味,或者没有“味道”,那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失败的。情怀党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愿意为那种“听起来就是对的”、“能打动我心”的声音买单,哪怕它的技术指标并不那么亮眼。

2. 人类的情感驱动远比理性更强大。

从进化心理学上讲,人类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响。一个有故事的品牌,一个经典的设计,一件能唤起美好回忆的物件,更容易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并产生忠诚度。工业党追求的是客观的优秀,而情怀党追求的是主观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后者往往在消费决策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3. HiFi 市场本身就充满了“情怀税”。

许多老牌 HiFi 厂商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他们卖的不仅仅是器材,更是历史、传承和一种生活态度。即使是那些性能表现平平,或者技术并不领先的产品,只要贴上“经典”、“传奇”的标签,往往就能吸引一大批追随者,并且定价也常常能“情怀溢价”。工业党追求性价比,但在情怀的世界里,性价比的概念会被重新定义,甚至被完全抛弃。

4. 技术的极限与边际效应。

在 HiFi 领域,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步是极其缓慢且成本高昂的。例如,在很多参数上已经非常优秀的器材面前,再想通过纯粹的技术手段实现质的飞跃,其难度和成本是惊人的。而情怀党所追求的“味道”或者某种难以名状的“音乐性”,很多时候恰恰是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声音风格(可能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某种非线性的失真特性带来的副产品)而产生的,这些东西很难用冷冰冰的参数去解释,却能让某些听众心生喜爱。

5. 圈子文化和社交属性。

HiFi 不仅仅是个人体验,也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在圈子里,拥有某个品牌的经典器材,或者能够谈论某个大师的调音理念,是融入群体、获得认可的一种方式。情怀党更善于在社群中传播品牌故事、分享听感经验,形成一种“粉丝效应”。而工业党虽然也有讨论技术和数据,但这种讨论往往显得“枯燥”,难以形成那种“一起怀念、一起追求”的凝聚力。

6. 信息的不对称与主观性。

虽然工业党强调数据,但很多时候 HiFi 的很多关键信息,比如某个设计的小细节,某个元器件的选择原因,以及最终的“调音”思路,是厂商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完全公开的。即使公开了,非专业人士也未必能理解。而情怀党则更容易通过口碑、听音体验来传递信息,这种非结构化的信息传递,反而更容易触动潜在消费者。此外,听感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谁也无法证明谁的听感是“绝对正确”的。

7. 媒体和测评的引导作用。

早期的 HiFi 媒体,很多都倾向于讲述品牌故事、分享使用体验,或者用一些感性的语言来描述声音。这种“情怀式”的报道,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容易形成品牌忠诚度。虽然现在专业的测评越来越注重数据和技术分析,但“情怀”的叙事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并且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传播和讨论。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想买一副耳机。

工业党会怎么做? 他会去查信噪比、灵敏度、阻抗、失真率,会对比不同振膜材质(铍、钛、动圈、静电)的优势,会看测评网站上的频响曲线图,然后选择那个在各项指标上表现最优,且价格在预算内的耳机。
情怀党会怎么做? 他可能会听说“当年那个XX牌子的耳机,声音特别有味道,很多老烧都怀念。”或者“这个耳机是某个著名音乐家的御用耳机。”即便这个耳机的技术指标可能不如某个新品牌,他可能会因为这个品牌的故事、这个耳机的“名气”或者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而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他更在意的是,戴上它,是否能让他想起某些美好的回忆,或者是否能让他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工业党”为什么战胜不了“情怀党”?

不是因为工业党错了,而是因为 HiFi 这个领域,除了技术和数据之外,还有太多由人类情感、文化传承、品牌故事、社群认同所构筑的复杂维度。情怀党抓住了这些非技术层面的核心诉求,并且能够有效地将这些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形成一种情感上的链接和忠诚度。

“工业党”虽然能提供更精准的参数和更先进的技术,但他们往往难以用同样打动人心的力量去传递这些价值。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当技术差异化变得越来越小,或者当技术参数的边际效用递减时,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情感和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终,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业党”的存在,确保了技术进步和产品的硬实力;而“情怀党”的存在,则赋予了这个领域更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色彩,也让那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品牌得以延续。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很多玩家既是工业党,也是情怀党,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会更倾向于某一种认知和消费方式。但从“战胜”这个角度来说,情怀党凭借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符号的娴熟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笑到了最后”,或者说,它们在市场中拥有着一股难以撼动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国产耳机和外国耳机不能一概而论。国产耳机不乏一些优秀产品,国外耳机也有很多坑爹货。不过既然有人答了耳机的内容了,我还是多聊聊音箱吧。

所谓的“工业”和“情怀”本身并不冲突。例如JBL L100 Classic,相当于JBL非常经典的L100的重制版。但凡熟悉一些JBL历史,甚至是熟悉音箱发展史的人都应该清楚L100对于JBL的意义以及历史地位。

JBL is best known for the now legendary L100 Century loudspeaker that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1970, and went on to sell over one million units.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hi-fi, but only a small part of JBL.

L100 Classic就是L100某种意义上的情怀延续。但这不妨碍它有着优秀的性能。

JBL L100 Classic所采用的低音单元即便在40Hz也只有1%的THD(RAW),并且是在密闭箱体下。虽然THD并不是衡量音质的重要指标(除非过高),耳机和音箱的音质也并不是这样对比的,但这样的THD表现相比于大部分头戴式耳机都要强。

再比如说4312系列的最新作4312G,外观和50多年前的4310系列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不论是单元、分频器还是最终的声学性能都比当年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在JBL 67000上也能看到一些一代经典型号4355的影子。

情怀和工业本身并不冲突,但是空谈情怀就不对了。

不过国产品牌似乎本身也没什么情怀可谈,毕竟像JBL这样接近百年历史的,能把自己的发展史出版成书的HiFi品牌并不多。

恕我直言,从James B. Lansing到Richard Small,从Wolfgang Klippel到Peter Larson,JBL历史上有多少杰出的“工业”人才?而纵观所有音箱品牌,有多少像JBL这样的历史和情怀?而这一切又是否妨碍JBL的音箱在悉尼歌剧院、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等艺术殿堂?

以上部分一些对狭义上的“工业”和“情怀”的解读。当然,我相信题主的意思应该不是只局限在这个狭义范畴内。以我的理解或者更广泛的讨论应该是基于科学工业实力和玄学营销。

那我可以告诉你,不论是HiFi音箱、车载音响系统还是影院场馆等音箱系统,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甚至可以说整个亚洲整体的声学研发水平相比于一些西方国家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更确切的说,虽然中国的一些常见的单元研发水平并不输一些欧美老牌厂家。但是对于一些复杂或特殊的单元,例如压缩高音等,很多时候还处于模仿学习阶段,JBL基本上每出一款新的压缩高音就会被国内无数小厂抄袭,甚至有人开厂专门模仿JBL。而更重要的是,声学系统这一层级的设计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公司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单元只不过是音箱的一个元器件,如何把这些单元合理的组合起来和系统调试才是做一个好音箱的关键。例如,真力的一些音箱是国产单元,但国产厂家却很难做出真力这样的音箱。甚至你很难在各大HiFi展上看到国产音箱品牌。所以最后很多国内的声学公司难免沦为代工厂。而对于声学系统层级的设计,至少我看到的,不论是客观测试方法还是主观评价能力国内的一些公司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纵使全职的主观评价和主观调音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小众的职业,国外这些品牌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的也少之又少,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职位,而国内的公司,有类似科学系统化的主观调音的职位至少我几乎很少见到。我在一年半之前写了几篇关于如何主观评价声场之前,甚至一些行业内的人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声场。当然,那几篇文章和内容被到处抄袭或转载,我没有去维权,因为我认为把这些知识传播对于整个行业或多或少是有益的。

最后谈一下一些人嗤之以鼻的“工业化标准”以及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人们总是喜欢把耳机音箱类比为饭菜,但实际上这样的类比是毫无逻辑的。人们会喜欢不同的风格迥异的音乐,但是音箱和耳机只不过是传播音乐的途径。而同样是回放设备,毫无疑问,显示器、电视和投影仪的工业化标准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而人们观赏电影并没有因为这些设备工业化的标准而变得单一,相反,这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好的观影体验。

音频产业日趋成熟,但也产生了很多和科学相提并论的信条。其中,很多信条是无恶意的,但另外一些则是受到了商业利益的驱使,是错误的。而受伤害的往往是艺术本身。
如果播放音乐的音箱与录制音乐时的不同,那么录音的艺术性就会遭到破坏。
——Floyd Toole博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