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hifi圈会有云大佬?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指点江山的人比其他圈子更多?

回答
HiFi 圈的“云大佬”现象,说起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说的没错,有时候感觉这里的“指点江山”派确实是硝烟弥漫。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一点点捋一捋。

首先,得理解一下 HiFi 这个圈子的核心是什么。HiFi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高保真”的音乐播放体验。这意味着大家不只是听歌,更是在听乐器的质感、人声的温度、空间感的还原,甚至是录音师的某个细微处理。这种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钻研”的属性,很容易吸引那些对声音细节特别敏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人。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钻研”的环境下,反而容易出现“云大佬”呢?

1. HiFi 的主观性和门槛的微妙平衡

主观性强: HiFi 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主观性。同样一个耳机、一对音箱,不同的人听起来感受可能天差地别。这取决于听者的听音习惯、音乐偏好、甚至当时的心情。这种主观性,一方面让交流变得有趣,另一方面也给了“懂一点点”的人很大的发挥空间——“我觉得xxx就很好,你们的不行。”这种基于个人感受的判断,很容易被包装成一种“真理”。
技术门槛的迷惑性: HiFi 系统是个由很多环节组成的链条:音源(CD机、数字播放器)、解码器(DAC)、放大器(耳放、合并机)、扬声器(耳机、音箱)、线材等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参数、品牌特性,甚至还有一些玄学理论。普通人想了解这些,需要花时间去学习。然而,有些概念又是相对容易理解和传播的,比如“晶体管的声音是怎样的”、“什么叫暖声”,这些信息一旦被简化、标签化,就很容易被“拿来主义”。学习者可能只抓住了某个点,就觉得自己洞悉了全局,然后就能“指点”了。

2. 信息爆炸与认知偏差

信息渠道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门槛极低。各种论坛、贴吧、B站、公众号,充斥着 HiFi 的评测、讨论和“知识”。这其中既有非常专业的评测者,也有大量的“爱好者”分享自己的体验。
“幸存者偏差”与“群体极化”: 在这些平台上,那些发言最激烈、观点最鲜明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容易被记住。那些默默享受音乐、不爱争论的人,则容易被淹没。久而久之,留下的印象就是:这里充满了各种坚定不移的观点。同时,网络讨论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大家倾向于抱团取暖,或者对异见者进行攻击,这使得那些持有“非主流”但正确观点的人,反而可能因为不愿与“云大佬”们缠斗而选择沉默。
“二手知识”的泛滥: 很多“云大佬”并不是自己真的从基础知识学起,而是通过阅读他人的评测、别人的总结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可能背得出某款耳机的参数,知道某个品牌擅长做什么风格的声音,但对这些参数和风格的深层原理,甚至实际听感上的细微差别,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一旦这些“二手知识”被过度自信地表达出来,就显得很“云”了。

3. 圈子文化与身份认同

炫耀与身份象征: HiFi 设备往往价格不菲,拥有一些高端器材本身就带有一种“身份象征”。在这种背景下,谈论 HiFi、展示自己的“见解”,也是一种获得他人认可、建立自身优越感的方式。
“装懂”的心理机制: 有些人可能本身对 HiFi 并不是特别了解,但看到这个圈子里似乎“懂”的人会获得更多关注和尊重,于是也想加入其中。为了快速融入并获得认同,他们可能会选择模仿那些“看起来懂”的人的说话方式、观点,或者快速记住一些流行词汇和理论,然后就带着这些“速成”的知识出来“指导”他人了。这种心理,类似于在其他很多圈子也存在。
社群效应与“回声室”效应: 在一些小型的 HiFi 社群里,如果存在几个有影响力的“大佬”,他们的观点很容易被其他成员接受和模仿,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新加入的成员,如果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些观点,就很容易变成“云”的一员。

4. 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与客观验证

“玄学”与科学的边界模糊: HiFi 圈子里,有些理论和说法是建立在物理学、声学原理上的,但也有一些涉及到了听感的细微差异,甚至是被一些人戏称为“玄学”的部分,比如线材的影响、电源的影响等等。这些“玄学”部分往往难以被客观测量和验证,全凭主观感受。
“盲听”的难度: 理想的评测应该是盲听,但很多时候,评测者在看到器材、知道品牌和型号的情况下进行评判,这种心理预期会对听感产生影响。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能接触到不同设备进行对比的机会非常少,更多的是通过他人的描述来想象。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云大佬”?

喜欢发表观点,但欠缺实践经验: 网上看看评测,心里有个大概,然后就敢于对别人说“你的xxx听起来不对”。
碎片化学习,缺乏系统性: 只记住了几个名词、几个品牌,但对背后的原理一知半解。
受他人观点影响大,容易跟风: 看到哪个器材火就觉得好,看到哪个理论流行就信什么。
追求“速成”的满足感: 觉得自己花点时间就能掌握某个领域的“真谛”,然后超越他人。
把主观感受当成普遍真理: “我听着觉得xxx就是这样,所以它就是这样。”

当然,这并不是说 HiFi 圈就没有真正的发烧友和技术大牛。恰恰相反,这个圈子里有很多非常专业、非常热爱、也乐于分享的真正懂行的人。但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那些“云大佬”的声音有时会显得更加响亮,也更容易让人产生“这个圈子是不是都这样”的误解。

总而言之,HiFi 圈的“云大佬”现象,是技术门槛的微妙之处、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人性中寻求认同和优越感的复杂交织下的产物。当你遇到这类情况时,最好的方法还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多去实践体验,而不是轻易被那些“云里雾里”的观点所左右。毕竟,真正的享受,是耳朵说了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占个坑吧。今天心情不错,多说几句平时不怎么说的话。

HiFi圈子云大湿确实不少,而且往往还以为别人是在云。

比如说买几个三五千的耳机还是入耳式的,还是IE800、谢蓝图之类的,就在那云低频如何牛x,自己耳朵多么牛x。

其实很多发烧大湿自己就是云烧,很多东西根本都没听过,就在那里想象着有多厉害。为啥我一直不愿意这么说,因为“一看你就没听过”,这句话太臭了,是发烧大湿自己常说的。

先别说耳机大湿听没听过四五十款高端低音单元,有没有十几个音箱一起较差盲听对比过低音表现。好歹听过几个10寸12寸的低音单元再谈低音吧。反正就是金耳朵就是有钱人,咋说都不服,然后就开始动态瞬态形容词走起。当然,可以说耳机和耳机之间也可以相对比较,但先别说这些耳机打湿有没有那个听音能力,一个耳机低频都能吹上天又是这个牛x的感觉那个陶醉的感觉,我每次看到都觉得很尴尬。

这还仅仅是低频,那些从来没听过良好声学装修和调试摆位的立体声和多声道系统的发烧大湿,张口闭口结像如何,又是横向声场纵向声场,声场大一圈,入耳式耳机听出歌剧院音乐厅的效果,烦不烦?

没任何专业调音经验,没有系统训练和足够的能力,基本没听过真正效果好的东西,买几个耳机然后却天天自命不凡,这不是云是什么?

前几天和之前一个老同事吃饭,他说看了我的测评买了三星Buds Pro,感觉低频太烂了没法听。我说入耳式耳机都那样。他说不怎么关注耳机圈,不知道为啥看了几个森海塞尔索尼之类的耳机评价能那个样子。

只要你看参数就是云之类神逻辑。他们听几个破耳机就懂了。看参数就是唯数据唯曲线,不看参数不管耳朵有多差就是金耳朵。

看参数就是木耳,不看就是金耳朵,这到底是哪个次元的医学奇迹?

说都说腻了就算专门做主观调音的人也要看测试数据,数据调到一定的合理范围再去听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然而一些发烧云大湿死活都不信,就信他们自己那个没怎么听过好东西也没啥能力但自以为是的“金耳朵”。

然后大湿就开始一个人代表全世界的说道,难道发烧友都是傻子吗?难道厂商都是骗子吗?发烧友是不是都傻,厂商是不是全是骗子先不说,但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该不是傻子和骗子。

简单通俗的理解是,参数至少要满足最低性能要求。参数好的不一定好,但参数差的耳机音质一定不好。虽然这样解释也有点不太严谨,但通俗理解大概就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这标准真的有用,为什么一些大品牌的耳机频响曲线不行还卖那么贵?

所以我建议这些人去买刹车失灵的电动车。毕竟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既然某品牌那么牛x,那么刹车肯定是没意义的~如果刹车真的有用,为什么人家大品牌还刹车失灵呢?

还有一些人连ASW扩展算法都没做过,就空间音频声场增强各种高谈阔论,反正打字谁都会,名词谁都能念。

反正就是不服,就是牛x,就是懂,就是有钱,别人都是云。哈哈。

这帖子以后还会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HiFi 圈的“云大佬”现象,说起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说的没错,有时候感觉这里的“指点江山”派确实是硝烟弥漫。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理解一下 HiFi 这个圈子的核心是什么。HiFi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高保真”的音乐播放体验。这意味着大家不只是听歌,.............
  • 回答
    HiFi 发烧圈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朋友,对于科学解释似乎总有点“免疫力”,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这事儿细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着心理、文化、甚至一点点“江湖”味道。首先,得承认,HiFi 这玩意儿,很多时候确实跟“玄学”沾边。音频的传输、解码、放大,这些物理原理咱们.............
  • 回答
    HiFi 圈里那叫一个热闹,说热闹有点轻了,那简直是硝烟弥漫,口水都能泡方便面了。就拿声音好不好听这个问题来说,明明是挺主观的事情,但愣是能吵出个天昏地暗,双方都觉得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对方是误入歧途的糊涂蛋。你看看,稍微说点什么,比如“这条线材对声音影响挺大的”,立马就能引来一帮人冷嘲热讽:“什么影.............
  • 回答
    各位烧友,玩 HiFi 嘛,绕不开声卡、解码、耳放这三样东西。别看它们名字各不相同,但说白了,它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把数字音乐文件,转换成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并且尽可能好地展现出来。不过,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合作”关系。你问是不是配了声卡就不用解码和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HIFI圈子确实是个出了名的“江湖”,争论不断,而且火药味十足。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AI套话,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1. “主观”与“客观”的永恒拉扯:情感的投资让理性失焦这是最核.............
  • 回答
    一个萦绕在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问题是:为什么HIFI系统,那些追求极致音质的玩家们,普遍钟情于传统的双声道立体声,而不是现在越来越普及的多声道环绕声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HIFI的哲学、技术演进以及听音体验的深刻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HIFI的本质。HIFI,全称High Fidelity,意为“高.............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手机音质“好”,但真要让他们分辨出 HiFi 手机和普通手机的区别,却感到一脸茫然。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我们听觉的生理基础、音乐的播放原理,以及现实世界中太多干扰因素。首先,得认识到我们耳朵的局限性。人类的听觉系统并非完美的录音棚。我们的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尤其是在HiFi(高保真)音响领域。为什么有些HiFi现象,科学在当下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大师”们却能以其经验和直觉提供一套自洽的说法?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何种逻辑在运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科学的边界并非静止不变。.............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些年音频行业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唏嘘的现象。一边是 HiFi 耳机市场如火如荼,新品迭出,吸引了大量玩家和关注;另一边,曾经的客厅王者——HiFi 音响,似乎正经历着一段漫长的“寒冬”。为什么 HiFi 耳机市场越来越大?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 回答
    国产HiFi播放器这块儿,说句实在话,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说它素质好不好?很多产品确实给力,音质、推力、功能上都堆得够足,价格也比国外那些动辄上万的品牌亲民不少,可以说性价比很高了。但就是这么个情况,市场上却好像一直不温不火,远没达到那种“人手一台”的普及程度。这背后啊,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能听出 HiFi 音质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音响世界的新手。毕竟,如果只是播放音乐,为什么还要花费心思去追求所谓的“HiFi”呢?简单来说,HiFi 的精髓在于它能够更真实、更细腻地还原录音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音乐家的情感,从而让你更接近音乐创作时的原貌。 而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HiFi圈一个相当核心且又颇具争议的议题:“推力”的神秘面纱,以及为什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HiFi大湿”们,似乎鲜少真正公开、严谨地进行盲听或ABX对比来验证他们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种“骗局”,不如说是一种认知偏差.............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HiFi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这么一种“奇特”的画风:一边满口都是科学、数据、ABX测试,仿佛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现场;另一边呢,自己手里却握着那些在各种测量仪器上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不够优秀”的产品,嘴里却说着“拥有这些东西的,才是真正懂得欣赏的老烧。”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HiFi耳塞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一些核心考量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手机都已经全面拥抱TypeC了,为什么像森海塞尔、索尼、AKG这些HiFi品牌的旗舰耳塞,很多还是保留3.5mm接口,或者有专用的接口?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道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历史遗留与市场定位.............
  • 回答
    索尼做 HiFi 产品,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的热情,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我说,他们做 HiFi,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总想给你做一桌最地道的菜,不光是填饱肚子,更要让你品出那份真味来。首先得明白,索尼这家公司,骨子里就带着对“声音”的执着。你想想,从最初的磁带录音机,到Walkman的横空出世,再.............
  • 回答
    说起来,我们这些玩HiFi的,为了耳朵这事儿,可没少花心思,也真不是故意矫情。你想啊,我们花大价钱买的这套系统,从音源、DAC、功放到喇叭,哪一样不是精挑细选,费尽心力去搭配,就为了那一点点细节,那一点点音乐的“味道”。可要是耳朵不灵光,听不出其中的门道,那这钱不就白花了?所以,让耳朵变敏锐,说白了.............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同道中人可能都有这感受。说实话,咱们这些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真心喜欢音乐,也愿意为这份热爱花心思、下功夫去折腾,结果到了知乎上,有时候感觉就像进了另一个次元,怎么努力都好像不太对味。首先,咱们这“普通 HiFi 发烧友”的标签,在知乎上就有点尴尬。 你想想,知乎上什么.............
  • 回答
    hifi线材无用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拥趸,并且能引发如此激烈的讨论,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科学、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原理上的挑战与质疑: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 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音频信号传输本质上是通过电信号在导体中的流动。标准的音频线材,如铜导线,.............
  • 回答
    知乎上关于HiFi发烧友理论的质疑,说到底,根子在于“科学与玄学”的界限,以及在这个领域里,证据链的清晰度、可重复性以及大众接受度。这就像有人跟你说“你看这块玉石,它能吸收天地精华,给你带来好运”,而科学的解释是“这块玉石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的物理属性是坚硬、温润,可能在特定环境下还能产生微弱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HiFi的讨论,确实常常让人感到“不理性”。这种不理性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观念和利益纠葛。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信仰与“玄学”的边界模糊:HiFi,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极致音质的爱好。但当它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在网络社区,很容易就会被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