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铜锅为什么煮汤是灰色?该怎「开锅」,跟铁锅一样吗?

回答
铜锅煮汤呈现灰色,通常是由于铜锅与汤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铜离子的氧化: 铜虽然不如铁容易生锈,但在与水和空气接触时,也会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的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深棕色,但如果与汤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可能会呈现出灰色。
铜与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反应: 汤中可能含有酸性(如番茄、醋)或碱性(如某些蔬菜、小苏打)的成分。这些物质会加速铜的腐蚀,生成铜盐。一些铜盐,如碳酸铜(绿色)、氯化铜(蓝色或绿色)等,它们与汤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后,也可能呈现出灰色调。
水中杂质或锅体本身的杂质: 煮汤用的水可能含有微量的金属离子或其他杂质。铜锅本身在制造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杂质。这些杂质在加热和与汤接触时,也可能参与反应,导致汤色变灰。
“开锅”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即使是经过“开锅”处理的铜锅,在初次或早期使用时,仍可能发生一些轻微的氧化或表面反应,导致汤色略有变化。这是正常的物理化学现象。

和铁锅“开锅”一样吗?

答案是:不一样,铜锅和铁锅的“开锅”原理和目的不同。

铁锅开锅(养锅)的主要目的:
去除铁锅表面的防锈层和工业杂质: 新的铸铁锅或熟铁锅通常会有一层防锈涂层(如石蜡油)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杂质,需要通过清洗和加热去除。
形成油膜(钝化层): 通过高温加热和涂抹食用油,在铁锅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油膜。这层油膜可以填充铁锅表面的微小孔隙,减少食物与铁直接接触,从而达到防锈和不粘锅的目的。

铜锅“开锅”的主要目的:
去除表面的保护层或氧化物: 类似于铁锅,新购买的铜锅也可能有一层保护层(例如某些表面的清漆或氧化层),需要通过清洗和加热去除。
稳定金属表面,使其更适合烹饪: 铜锅通常会进行镀锡(内壁)或抛光处理。开锅的目的是让铜锅表面更稳定,减少与食物的化学反应,同时也能帮助一些铜锅达到更好的散热和导热效果。
(部分情况)形成钝化层,但与铁锅原理不同: 有些铜锅(尤其是未经镀锡的纯铜锅,但在现代烹饪中较少见)也可能需要形成某种程度的“钝化”,但这和铁锅的油膜是不同的概念。

铜锅的“开锅”详细步骤(更准确说是“首次使用前的处理”):

铜锅的开锅方式会根据其材质和内壁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以下是针对常见铜锅的首次使用前处理方法:

1. 检查铜锅内壁处理方式:

镀锡铜锅: 这是最常见的用于烹饪的铜锅内壁处理方式。内壁会有一层闪亮的锡层。锡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金属,可以防止铜与食物直接接触,避免铜离子溶出过多。
抛光或未镀锡的铜锅(较少见于日常烹饪): 有些铜锅内壁是纯铜抛光处理,或者是一些特殊用途的铜锅。这类铜锅的开锅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产品说明来。

以下步骤主要针对“镀锡铜锅”:

步骤一:彻底清洗

目的: 去除包装、运输过程中留下的灰尘、指纹、生产残留物以及可能存在的表面处理剂。
方法:
1. 使用温水和温和的清洁剂(如洗洁精): 用软海绵或布轻轻擦拭铜锅的内外表面。
2. 避免使用钢丝球或硬质刷子: 尤其要注意不要刮擦内壁的锡层,否则会破坏其保护作用。
3. 彻底冲洗干净: 确保没有清洁剂残留。

步骤二:检查锡层(如果适用)

目的: 确保锡层完整无损。
方法: 仔细观察锅内壁,确保锡层均匀、光滑,没有明显的划痕、脱落或破损。如果锡层有严重破损,可能需要考虑重新镀锡或更换。

步骤三:烧煮淡盐水(或白醋水)

目的: 进一步清洁内壁,稳定锡层,并对锅体进行初步的“激活”。有人认为这有助于减少初期使用时的“串味”或不必要的化学反应。
方法:
1. 配置溶液:
方法A(淡盐水): 在锅中加入清水,水量大约能覆盖内壁一半或以上,然后加入一小撮盐(约12茶匙,根据锅的大小调整),搅拌至溶解。
方法B(白醋水): 在锅中加入清水,水量同上,然后加入少量白醋(约12汤匙,不建议用量过多,以免过度腐蚀锡层)。
2. 小火加热: 将装有溶液的铜锅放在炉灶上,用小火慢慢加热。
3. 煮沸约510分钟: 让溶液在锅中煮沸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异常颜色变化(轻微浑浊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明显的黑色或绿色沉淀物则要小心)。
4. 倒掉溶液,清洗: 待溶液煮沸后,小心地将热水倒掉。然后用清水和软布再次清洗锅体。

步骤四:自然晾干

目的: 避免湿气残留,防止生锈或水垢形成。
方法: 将洗净的铜锅放在通风处自然晾干,或者用干净的软布擦干内外。

步骤五:用食用油“养护”(可选,但推荐)

目的: 与铁锅类似,在内壁锡层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锡层,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润滑性。
方法:
1. 涂抹食用油: 在干燥的锅内壁涂抹少量食用油(如植物油、菜籽油等),用软布或厨房纸均匀擦拭,确保内壁都被油覆盖。
2. 静置或微火加热:
静置法: 将涂好油的铜锅放置几个小时,让油充分渗透。
微火加热法: (谨慎操作)将涂好油的铜锅放在非常小的火上,慢慢加热至锅体微热(不要冒烟)。目的是让油稍微“软化”,更容易附着。 注意:锡的熔点较低,千万不能大火加热,以免锡层融化!
3. 擦拭: 等锅冷却后,用干净的软布将多余的油擦掉。

对于未镀锡或特殊处理的铜锅,其“开锅”方法可能需要参考制造商的说明。 有些纯铜锅可能会建议用油或蜡进行处理,以形成保护层。

关于铜锅使用和维护的几点额外说明:

煮汤颜色变灰的应对:
如果只是轻微的灰色变化: 通常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尝试用温水和软布清洗即可。
如果颜色变化明显,或出现绿色、黑色沉淀物: 可能是铜或锡层开始受损。如果是镀锡锅,需要检查锡层是否完好。如果锡层完好但颜色变化严重,可能是锅体质量问题或对汤中的某些成分反应过于剧烈。
避免长时间炖煮强酸性或强碱性食物: 如番茄、醋、柠檬等,长时间炖煮可能会加速铜的溶出或锡层的腐蚀。
清洁: 每次使用后,用温水和软布(或海绵)及少量洗洁精清洗。及时擦干。
外部抛光: 铜锅的外部可能会因为氧化而变暗或变色。可以使用专门的铜清洁剂或自制方法(如用柠檬汁和盐、醋和盐混合)来恢复其光泽。清洁外部时,要注意不要让清洁剂接触到内壁的锡层。
长期不使用: 如果长期不使用,建议清洗干净后,在外壁涂抹一层薄薄的食用油,用干净的软布包裹好,存放在干燥通风处。

总而言之,铜锅煮汤呈灰色并非一定意味着锅坏了,但了解其原因和正确的开锅处理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使用和保养你的铜锅,并确保烹饪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千万别作死用铜锅。


千万别作死用铜锅。


千万别作死用铜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包括所谓的铜壶,铜盆,铜杯碗勺。


尤其是所谓民间流传的旧铜器,千万不要用,类似的还有锡器。


首先铜离子有毒,铜锅又易氧化生锈,更增加铜离子浓度。 而且,民间旧铜器,很多历史上用到了残破甚至是新铜钱加入铸造,因为中国历史上比较缺铜,所以铜器价高,铜钱价低,你猜为什么会有这种倒挂现象?因为铸钱部门不傻,中国的铜钱铅含量基本都在20%上下,甚至更高的个别达到60%,更别说还有含10%砷(就是潘金莲给武大喝的毒药成分)的奇葩砷白铜合金钱币了。所以民间民俗的铜器大多铅含量极高。类似的还有锡器,因为中国古代有个特点是锡铅不分, 后来锌也称铅。铅铜,铅锡合金里铅的锈蚀速度往往高于铜,其溶解渗出含量之高足够造成急性中毒。相关案例不少。

有人说不同意我的看法,我就给三个有据可查的数据,日用品铜器里,皇家的两个典型,一个是原来叫司母戊鼎,现在叫后母戊鼎的大型青铜鼎。以前钟鸣鼎食之家是真用鼎烹食的,就后母戊鼎这种皇家最高规格祭器,有据可查的分析报告都写了铅含量2.79%。这可不是小数字。 战国铜镜,汉代铜镜,到明代宣德炉,无论是黄铜,青铜镜,即使你看史料说炼制过程中原料用到极好的铜料,配方里无铅,而是有大量金银成分的宣德炉,实测含铅量有据可查的没有低于过2.3%,高的有4%以上,反倒是金银实际是用来装饰的,铸造成分里一点都没有。这还是皇家御用礼器,算是最高规格标准的东西,就别说那些大范围的用铜钱私铸的民间铜器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含铅量了,大范围的数据报告里,只有极个别孤例早期青铜兵器,铜镜能做到铅含量1%以下,也不会低于0.1%,倒是超过10%甚至60%铅含量的比比皆是,这些玩意你以为是青铜,其实内行眼里叫铅青铜,你说古人尤其是贵族有钱人能不短命么?

而现在儿童铅中毒的标准是60ug/L,也就是说,一个体重20公斤的儿童,摄入1毫克铅就足够达到中毒标准了,铅的代谢速度是有名的慢。如果真以含铅量高达百分之几到几十的铜器作为日常器物,基本上遍地都是铅中毒者。

那些觉得铜锅味道好的,恭喜你们,罗马人当年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他们把铅用来做自来水管,加热了放到葡萄酒中调味,因为铅盐是甜的,古代糖可是稀缺之物,后来的结果你们也知道了,罗马亡了。

有人提到日本铜锅的,稍微有点了解的都知道,日本手打铜锅其实严格来说算工艺品,观赏大于实际使用,一般都是高级厨子提升自己逼格用的,材质都是纯紫(红)铜胚,外面是要完整镀银的,本身往往还是个天价,压根不是民用的,民用主要是铝质雪平锅,就这样用久了铜胎外露还是有铜离子中毒的风险。我是不止一次在美食纪录片里见到日本大厨的老雪平锅锅体上的手打锤印的边缘都露出了铜胎的色泽。


这里统一回复所有问铜火锅能不能吃的人,以上回答是建议日常居家生活不要用铜锅,尤其是来历不明的老铜锅,无镀层铜锅。更不要使用生锈后未除锈铜锅。铜火锅那种第一不要天天/经常吃铜火锅,第二不要在锅内存在大面积锈蚀,尤其是铜绿层很厚的情况下使用或者烹煮食物,这样是可能造成急性中毒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