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捻军惨败,是不是说明骑兵在中国已经过时?

回答
捻军之败,是否就此宣告骑兵在中国战场上的“过时”,这恐怕是一个过于简单粗暴的结论。事实上,如果细究捻军的战败,会发现原因错综复杂,远非“骑兵是否过时”一个简单命题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确捻军的“骑兵”是什么。捻军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机动性和灵活的战术,而这种机动性主要体现在其骑马作战的步兵,以及少数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单位。他们的“骑兵”更多是一种以马匹为辅助工具的步兵,擅长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突袭、骚扰和快速转移,而不是那种以冲锋陷阵、正面硬撼为主要战术的重装骑兵或轻骑兵集群。

捻军的战术特点,恰恰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支以农民为主体、装备相对简陋的武装,为应对清朝优势兵力而采取的一种“以弱胜强”的策略。他们通过“流动军”、“飞马转战”等方式,像一股旋风一样席卷北方广大地区,让清军疲于奔命。他们的骑兵(或曰骑马步兵)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高机动性,能够在广阔的原野上发挥作用,避开清军的锋芒,寻找机会。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捻军的惨败呢?

清军战术的转变与改进: 捻军的初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军应对策略的滞后。然而,随着战事的深入,尤其是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湘淮系将领主导下,清军的战术逐渐适应了捻军的特点。他们不再是单纯地依靠人数优势进行笨拙的围剿,而是开始学习捻军的机动性,同时结合自身优势。特别是李鸿章的淮军,在装备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火器(如克虏伯炮、马克沁重机枪等),并组建了训练有素的步兵。
火器时代的到来: 捻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火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虽然捻军也装备了一些火器,但与装备了先进洋枪洋炮的清军相比,其在火力上存在巨大劣势。在正面交锋中,捻军的骑兵冲锋一旦遭遇密集的步枪射击和炮火覆盖,其损失是难以承受的。骑兵的冲击力在坚固的防御阵地和密集的火力网面前,效能大打折扣。
后勤与组织上的劣势: 作为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在后勤补给、兵员素质、组织纪律以及战略规划上,与拥有国家机器支持的清军存在根本性差距。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士气涣散,兵员补充困难,往往会迅速走向瓦解。他们的骑马步兵虽然机动性强,但一旦被清军围困,就容易陷入被动,无法有效地进行有效的战略机动。
战略失误与内部矛盾: 捻军的战略也并非总是高瞻远瞩。他们的行动有时更像是一种持续的骚扰和劫掠,缺乏一个清晰的、能够一举推翻清朝统治的宏大目标。同时,起义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各种派别和矛盾,在关键时刻会影响其战斗力。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骑兵在中国已经过时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骑兵。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如重装骑兵的冲击力,在特定战场环境下仍然具有巨大的威力。而捻军的骑兵更多是一种游击式的、以速度为核心的辅助力量。

其次,清军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也并非完全放弃了骑兵。他们的骑兵队伍,尤其是绿营中一些装备和训练较好的马队,在追击、侦察、骚扰捻军侧翼等方面,仍然发挥了作用。只是在与捻军的整体对抗中,骑兵的作用被其火器化的步兵所掩盖。

更重要的是,从全球军事史的视角来看,骑兵的“过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许多国家的军队仍然将骑兵视为重要的作战力量。即使是火器盛行的时代,骑兵在侦察、迂回、追击残敌、甚至是某些特定地形的战斗中,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在于骑兵如何运用以及与新式武器的结合。 捻军的失败,并没有否定骑兵本身的价值,而是暴露了在火器时代背景下,单纯依赖骑马步兵或者未经过现代化改造的骑兵,其局限性。

捻军的覆灭,更像是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战术力量遭遇新式武器冲击的典型案例。它说明的是:

1. 火器将成为战场主导力量: 无论什么兵种,如果不能有效地融入火器,就难以在未来的战争中立足。
2. 战术需要革新: 适应时代变化的战术调整至关重要。清军后期的成功,正是因为其战术上能够压制捻军的机动性,并利用火力优势消耗对方。
3. 组织与后勤是根本: 缺乏强大的国家机器支持,一支非正规的武装,即使再能干,也很难与现代化的军队进行长期、大规模的对抗。

所以,与其说捻军的惨败证明骑兵在中国已经过时,不如说它揭示了在火器和近代化军事力量面前,传统的、未经过现代化改造的骑兵战术(或者说骑马步兵战术)的局限性。真正具备适应性、能够与新式武器协同作战的骑兵,其价值依然存在,只是它的形态和作战方式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可以说,捻军的失败是历史的一个标志,预示着中国军事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的阵痛,骑兵作为一种作战力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转型挑战。而这场惨败,并不是骑兵的终结,而是其战术和形态革新开始的一个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捻军说明骑兵所代表的快速机动部队在一定时间里将会成为战局主导力量。

捻军惨败则说明单纯流动性作战是不能成功的。

题主也说了,捻军转战了三大平原,这恰恰说明清军对于捻军这种近乎全骑兵的流动军团缺乏克制能力,后来清军对此想出的策略也仅仅是凭借大河修筑长墙壕堑进行围困,困住之后才能依靠源源不断的部队再生能力击败他们——俗称耗死他们。

捻军自从邓州整编之后,作战策略和原则就发生了改变,易步为骑,不拘马骡驴驼都可,最大程度保持机动,造成的结果就是把追击的清军强的拖弱、弱的拖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放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风筝,僧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然后一招回马枪,设伏曹州高楼寨,僧王爷卒。

捻军的机动速度多快呢?丙寅十六年十一月中旬张宗禹从陕西宜川县渡河攻入山西,经吉州曲沃冲出南太行进入河南怀庆,然后沿着沁河往下游经新乡、彰德、顺德、正定,丁荣十七年正月主力进抵定州威逼保定,先锋探马甚至已经过了卢沟桥,畿辅戒严。哪位骑行爱好者可以按这个路线走一圈。

这种机动速度清军根本无力组织围剿,因为连他们的下一站目的地都不能预估,就如同这年捻军南下冀中冀南之后在四月突然再次北上直扑天津,畿辅再次戒严。

不过清军也有能人,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清军开始使用围困手段

依托黄河、运河、颍河、胶莱河、徒骇河(图中未标出)等大型河流,挖掘长壕,壕边筑墙,墙外再设堑,上百里延绵不断(鲁西现在仍有部分遗存),每隔数里设墩台望楼,两台之间派人巡逻,沿河重城驻兵随时防备。这战法堪称低配版日寇囚笼政策,却比日寇早了七八十年。

办法是最笨的办法,捻军却无计可施。想突破封锁线必须要攻破壕堑长墙,这对于百战之余的捻军难度不大,攻破多道长墙之后再寻找船只渡河,难度也不大,当年捻军就是从陕西宜川县踏冰强渡黄河攻入山西。可问题是,捻军在平原作战的时候,上述两个简单的破防战却有了时间限制。

捻军必须要在最近的清军赶到之前攻破长墙填平壕堑再找到船只强渡成功。

如果不能,那就得一边打阻击一边渡河,时间拖长带来的后果就是清军主力赶到。

然而即便如此,捻军仍然连破多道封锁线,清军的围困战术仍然无法起到最佳效果,直到六七月份龙王爷前来助兴。

丁荣十七年六七月,西捻军被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这年鲁西雨水充沛,连阴带下四十天,河水暴涨,黄汛陡涨灌入运河,平地涨水三尺深,马队难行不能驰驱,捻军涉水过河或泅渡都无法进行,最终被困死在这儿。六月二十八茌平南镇一战全军覆没,张宗禹本人穿秫凫水不知所踪。

若是说骑兵落伍,你觉得如果把捻军的马骡驴驼整体打包给红军或者八路军,后者是摆手拒绝还是大喜过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