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宋朝那么缺战马,为什么不像捻军一样发展驴骑兵或骡(子)骑兵?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宋朝军事史上的一个关键痛点。说到宋朝缺马,尤其是战马,那是真的缺得厉害,原因也很复杂,跟它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乃至地理环境都有关系。但为什么没像捻军那样发展出驴骑兵或者骡骑兵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地说宋朝没想过,而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或者说成本太高,效果不尽如人意。

咱们一点点聊。

首先,得明白宋朝为啥缺马?

这事儿得从宋朝建立之初说起。宋朝的前身是五代十国,那是个混乱的年代,战争频繁,马匹消耗很大。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打下了江山,但也继承了五代时期军事制度的很多弊端。

1. 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太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从辽、西夏到后来的金、蒙古,这些政权都以骑兵立国,他们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那里是马匹最好的天然牧场。他们的骑兵数量多、机动性强、战斗力也高。宋朝虽然疆域广大,但主体在汉族农耕区,北方和西北很多适合放牧的草原,都在这些游牧民族手里。这就像一个守着耕地的农民,天天要面对一群骑着战马的游牧部落的骚扰,你就算想种马也种不过人家啊。

2. 经济和财政的问题: 养马是个极耗成本的事情。不仅仅是马匹本身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养马需要大量的草料、精饲料,还有训练骑兵、马匹的设施、兽医等等。宋朝虽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但它的军事财政压力也很大。为了“养兵”,它需要供养数量庞大的步兵,再加上数量庞大的文官体系,财政经常是捉襟见肘。而且,宋朝对军队的控制非常严,重文轻武,军费支出在整个国家财政中的比例,可能不如唐朝那样有魄力。大规模地养育战马,对于当时的财政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

3. 军事制度的限制: 宋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建立后不久的“兵将分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将帅拥兵自重,但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骑兵的建设。骑兵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配合,需要固定的马匹和将领。兵将分离使得军队的训练和马匹的调配变得复杂,不利于培养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虽然宋朝也尝试过建立“保马法”等措施来发展马匹,但效果并不显著,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推,效果有限。

4. 地理环境的制约: 前面说了,宋朝主体是农耕区,尤其是在北方,很多地方不适合大规模地放牧。马匹需要广阔的草原才能健康成长。虽然有些地方可以,但数量和质量都无法和北方草原相比。所以,宋朝虽然也从北方进口马匹,但总是受制于人,价格高昂,而且经常被对方卡脖子。

为什么不发展驴骑兵或骡(子)骑兵,就像捻军那样?

这其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毕竟驴和骡子也算“马”,也能载人,似乎是个不错的替代方案。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性的差异和考量:

1. 用途和性能的根本区别:
战马: 战马不仅仅是用来载人的交通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作战单位”。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速度快、耐力好(在战场环境下),能够配合骑兵进行冲锋、闪避、迂回等战术动作。战马的奔跑能力、冲击力是骑兵战术的核心。
驴/骡子: 驴和骡子,尤其是驴,它们的特点是“耐力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在崎岖、艰苦的环境下长途跋涉,驮运物资。它们的力量和速度,跟战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山地作战,骡子也可以载人作战,但它们难以形成骑兵那样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马刀队形”。捻军使用驴子,更多的是一种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和作战的策略,利用其载人和机动性,但其战术作用与真正的骑兵是不同的。

2. 战术和军事体系的适配性:
宋朝的军事作战方式: 宋朝虽然因为骑兵弱,发展了大量的步兵和弓弩手,也发展了各种攻城器械,但它也从未完全放弃过对骑兵的需求。它的战略仍然需要机动部队来前线作战,需要骑兵进行侦察、骚扰、追击、正面作战。即使是少量骑兵,如果性能不行,也难以承担这些任务。
捻军的作战方式: 捻军的兴起和作战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清朝军事系统的一种“反击”和“适应”。捻军的战术特点是分散、游击、神出鬼没,他们利用人力和简陋的装备,以及对地形的熟悉,与装备精良但缺乏机动性的清军周旋。在这种情况下,驴子作为一种比马匹更容易获得、更容易饲养、更不容易被追击者发现的交通和驮运工具,反而有了用武之地。它们可以承载捻军士兵,在黄河故道、淮河流域等复杂地形中穿梭,进行突袭和撤退。

3. 历史发展阶段和经验借鉴的局限性:
宋朝的经验: 宋朝主要是在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这主要是骑兵与骑兵的对抗,或者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作战。这种环境下,驴骑兵的性能劣势会更加明显。
捻军的时代: 捻军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捻军的领袖,很多本身就有丰富的民间军事经验,他们更懂得如何根据现实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战斗方式。

4. 观念和认知的问题:
在古代,尤其是强调“国家正规军”的时代,人们对骑兵有着很高的期待。它代表着一种威慑力和机动性。用驴子来组建“骑兵”,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一种“降格”或者“不正规”的军事手段,难以获得重视和资源。虽然宋朝也知道自己缺马,但它仍然希望能够通过引进、购买、驯养来获得真正的战马,而不是去发展一种性能不如战马的替代品。

5. 饲养和训练的考量:
虽然驴子和骡子比马匹更容易饲养,对草料要求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能立刻成为合格的骑兵。训练骑兵需要时间、精力和系统的方法。如果宋朝要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驴/骡子的“骑兵化”训练上,能否达到理想的战术效果,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而且,马匹训练出来的骑兵,其心理和技能上与驴骑兵是不同的。

所以,宋朝为什么没发展驴骑兵或骡骑兵?

更准确地说,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而是:

性能差距过大: 驴子和骡子在速度、爆发力和冲击力上,与战马有本质差距,难以承担骑兵的核心战术任务,尤其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对抗时。
战略需求不匹配: 宋朝的军事战略,仍然需要具备高机动性和冲击力的部队,这使得发展驴骑兵显得“治标不治本”。
资源投入的效率问题: 相比较而言,宋朝更倾向于集中资源去获取和培养战马,即使数量不多,也要保证其精锐度,而不是去发展一种性能较低但数量庞大的“替代部队”。
历史局限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军事需求和发展模式。捻军在清末混乱的军事环境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和作战方式,而宋朝面对的是与强盛的游牧骑兵的长期对抗,其军事发展逻辑是不同的。

当然,宋朝也尝试过一些折衷的办法,比如利用步兵中的“弓弩手”配合步兵形成一定的机动性,或者组建一些“骑兵”但质量不高。但总体来说,它一直未能解决“缺马”这个根本性难题,而发展驴骑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可能是在消耗有限的资源去做一件效果不确定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宋朝战马的问题,以前进行过讨论:

宋军的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看到说政治问题,我始终无法建立政治与军事的联系。那时候能够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联系,大体上是这样的:一是人事安排对军事指挥以及后勤支持的影响。二是政治号召力对士气的影响。三是政治组织能力对各部门指挥调度能力的影响。也就这么多了。

但是现在看,这些说到底都是比较直接的、对既有现成队伍的组织管理。层次还是比较低的,影响比较浅层的(虽然很直接、立竿见影),理解还是比较局限和具体的。

这与其说是政治不如说是人事。

政治的实际影响要更加深刻,并不是这样局限于权术权谋的层次。

真正具有深刻影响的政治因素,是整个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机制、社会人员的培育养成方向、国家政权的选拔组织原则。经济,文化,政治(体制),这才是政治。

汉朝为什么空前强大(一般指西汉)?因为他们打击和逐渐消灭了封建领主制、推广和建立了地主私有制(农民实际上是微型地主,采取的仍旧是地主私有制),解放了生产力。这是财富生产分配机制上重大跃进。同时整个国家的组织原则也破除了原本的贵族制、家族制、世官制,而是以雇佣官僚制和军功授爵制为基础。整个社会也形成了想发财就给国家打工的氛围。

唐朝为什么空前强大?因为他们打击和限制了土地兼并,将西汉就注意到但最终流合污的豪强地主问题进行了压制,通过均田制保障了基本的社会公平。这就维护了社会的基本公平,建立了限制兼并的基本政治导向。西汉后期以来,国家对兼并缺乏约束手段。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混战,对兼并问题进行强有力约束就开始成为社会共识了。

明朝为什么空前强大?因为明朝重建了两宋以后被放弃的压制土地兼并的管理体系。财富分配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正轨。

这里面谁开历史倒车谁倒霉。宋朝、元朝和清朝都在开历史倒车,于是就都是问题重重。

宋朝无法对人民做充分动员,因为他们自己知道平时是怎么对待人民的。军队也知道宋朝是个什么样子。宋军出现了打仗的时候射一轮箭就要一轮赏钱的情况。不给钱哪怕看着敌人进攻也不射箭。面对这样的情况,宋朝的统治者无法信任军队。这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在这个情况下,“朝三暮四”就从先秦庄子嘲讽统治者欺骗人民、以及后来人们嘲讽群众急功近利、乃至讽刺人们反复无常的意思,变成了“经典博弈的成功案例”:

因为统治者经常说话不算数,干了活不给钱,所以人民只有在看到统治者支付了大部分报酬以后,才愿意相信统治者具有支付全部报酬的信誉——或者说,哪怕余款不给了,亏得也不大。

庄子很有可能没有把朝三暮四的问题想清楚。他认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一回事。并不知道对于打工人来说,工资先发70%再发30%,和先发30%再发70%,风险完全不同。

面对商鞅,哪怕他是你自带干粮给我干,干完我让你一夜暴富,人民也愿意相信。面对赵构,哪怕他先发了赏钱,你最好也是先把钱拿到手揣腰包里再说,别等到打完他把钱一收不给了。

这就是为什么商鞅变法的第一招,是立木为信。

你以为商鞅是暴政,其实你们这些儒家才是暴政。

宋军面临的问题就是,宋朝社会土地兼并十分严重,民不聊生,宋朝官府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并不解决社会问题,所以人民群众只能为自己打算才能生存下来,对于官府的要求只求敷衍。而宋朝政府觉得老百姓特别不听话,整天打自己的小算盘,私心太重,不肯大公无私,所以也不信任人民。

打工人不相信宋朝政府。宋朝政府也不相信打工人。这种上下离心,相互猜忌的风气,注定了宋军不会将心思放在“整军经武”这样的“公事”上。

宋军不是第一天就没有战马的。他们一开始有大量的战马。战马没了为什么不反映?反映以后为什么不解决?这说明宋朝在长期运行中就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缺乏战马,是整个机制体制运行之后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机制体制环境下,提出一个新的获得战马补充驮畜的意见,并不能解决问题。

宋朝不是没办法,而是选择了没办法。

user avatar

你信不信就我大怂的德性

你养的驴和骡子,过不了几天就会变成纸面上存在的驴或者骡子

真实的驴或者骡子都在“大贤”的家里干活?

就跟一个回答说我们为什么连11个足球运动员都养不出来?

因为他们都是靠俱乐部圈钱,不是为了踢球啊

人家心里想的第一目标,就不是打仗



宋朝初期,马政的管理沿袭唐朝:“太祖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

这时候赵匡胤是让太监管理养马

宋真宗时候,改设置“群牧司”,增设层级,实行文官与内臣及近密武官的“交错任用”。群牧司被推向外朝,同时让地方官员也参与管理。

“制置群牧使陈尧叟请令诸州有牧监处知州、通判并兼管内群牧事从之

文献通考,里边的《职官考》,提到了宋仁宗时候的群牧司的的官员设置

太监已经变成了副职,正职多以枢密直学士或翰林学士这种“大儒”去当


那么自然就不行了

到了仁宗时候,大儒们就说费用太多,要裁撤

翻译一下就是“养马不如买马啊”(注南宋就是大量买马,那叫一个来钱快)

包拯当过一段时间的群牧使,用他的话说就是,因为养马的地被大量“侵占”,只能把马分散开去各个地方散养,然后一个月死了十分之六七···

包公那时候还年轻,不知道你不把国企搞臭是没办法私有化的这么一个道理


然后到了王安石变法前,发现河南养马的地方,一年交出来的马是1640头,军队能用的只有264头,剩下的马都不能用,只能卖给当地“乡贤”当民用···

后来王安石通过保马法等各种办法总算把马弄好了

也取得了很多胜利,河湟开边2000多里

按宋史的说法是消息传来,皇帝高兴的当场把自己的玉带解下来送给王安石

但是····没多久神宗就驾崩了,司马光就回来了···

就废掉了王安石的办法


当然,真到了要命的时候,大儒们还是会老实点的

南宋前期,马的数量和质量就有所回升,南宋的三衙,还能组建2万人的骑兵部队。

完颜亮南侵的时候

骑兵也能援助鄂州,然后东下健康、镇江,在蔡州也能和金兵数次争夺,战斗力甚为可观

当然,没多久,和平了!协议签订了!!


额,好吧···

然后就没有以后了


当然,还有战马的培育,大家知道战马要么高达要么能负重要么跑的快要么耐力好

这些优点都是靠回马杂交才能保持或者强化的

近代优良的马都是“纯血马”都能找到血统证书,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反正近亲杂交出来质量差的马可以杀掉,只留下质量好的马

一代代的繁衍下来

然后“大儒”们表示:回马杂交,有悖人伦啊!

然后就没有以后了

其实儒家用人文科学指导自然科学的事儿太多了········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这么自信的

user avatar

一。大怂不缺马

二。汉明初期更缺马,唐朝疑似也缺马,但数据有所冲突,可能国家缺马(仅数千匹)但府兵自备大量驮兽(十人八马驴)


user avatar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北宋会缺马?


传统的历史书上都是一笔带过,说中原地区不适合养马,但是你只要稍微往深里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话是经不起推敲的。


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的天气,其实是很适合战马生长的,至于战马要吃的草料,你弄点地来种就行了,更何况战马吃粮食还长得更好,集中饲养比敞放效率更高,现在那些马术俱乐部里的马,不都是这么养的吗?


既然战马这么重要,在北宋那么大的国土上,难道就找不到一点地方来养马吗?更何况以北宋如此强大的国力,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花点钱养个几十万匹战马,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怎么会缺马呢?


其实在北宋初年,北宋的战马真就是自己养的,而且就是在中原地区养的,至于到了后来,战马才越养越少,直到养不下去以后,才开始向周围的少数民族去买的。


可能出乎我们大部分人的意料,事实上纵观整个北宋,几乎所有的皇帝,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都对养马事业高度重视。你知道他们重视到了什么程度吗?


国家有多个部委专门负责养马,分别是群牧司,太仆寺和驾部,并且成立了由国防部长或者是国务院副总理牵头的养马领导小组,地方上则是由省市一把手负责,规格不可谓不高,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心。


不仅仅如此,针对养马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宋朝政府也从不因循守旧,而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


从最初群牧司的国营马场,发展到后来的户马制的包产到户,又发展到保甲养马制的股份公司,几乎把所有的花样全都玩遍了,结果呢?


结果就是全面崩盘,最后养的彻底没马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喜欢考据学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山东大学丁营营的硕士论文《北宋马政研究》,至于我这里,本着无厘头的原则,用不正经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葩故事。


你看,如果国家要开一个马场,最初的时候,那总得派一个政府领导去管,另外还得有财务库管,外加几个马场工人。


可是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发现这事不对头,领导太少了,难免会搞成一言堂,一手遮天,一方恶势力,最后不知道会出多少事,必须要加以制衡。


那就再派几个副领导去吧,财务库管制度也必须完善,那就得把出纳和会计分开,采购和库房分开,免得大家吃回扣,记黑帐,搞小金库。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这个制度还是不完善,万一这些人同流合污了怎么办?那就成立个纪委吧,再成立一个审计署,同时为了避免小偷小摸,那就再成立一个保卫部吧。


于是这个马场的规模就扩大了几倍,人既然多了,那总得有个组织部吧,要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还得有一个宣传部吧,工人的福利也不能不考虑,那就再成立个工会吧。


既然有了工会,那就的为工人谋福利呀,所以还得有卫生院,托儿所,学校等等,退休人员也得有人管理呀,那还得成立一个老干办。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不够,这些人都在一起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日子久了难免互相包庇,官官相护,所以上级还得派一个巡视组来,定期检查,因此最初可能只有十来个人的马场,几十年以后,就变成了几百上千人。 当然,宋朝没有这些机构,我只是打个比方。 那规模增加了这么多,养的马会变多吗?当然不会,因为增加的都是领导,都是脱产干部,都是早晨上班泡杯茶,点支烟,然后就开始刷微信,刷抖音,混到了快下班的时候,再到大众点评上看一看,琢磨一下到哪里吃晚饭,都是闲人,所以到了后来,大宋朝每养十万匹马,大概就需要超过八千人。


可是你知道民间养这么多马,需要多少人吗?不超过一千个人,而且还不拿工资,没有社保,所以大宋朝国营马场养出来的马,大概相当于市场上一匹马价格的几十倍。


不仅仅是贵,国营马场里养出来的马,还质量低劣,瘦弱不堪,还没有送到前线,半道上就死了一大片,因此就算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这么搞,它也玩不下去了。


玩不下去怎么办?搞改革开放呗,把马放到普通老百姓家里去养,然后给他们钱,养死了他们赔,养好了归国家,这样岂不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个聪明的主意,就是王安石想出来的,听着是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很符合市场规律?


可是王安石忘了一件事,谁负责把钱发给老百姓,谁又负责决定老百姓的马养的好不好?还得是官员,然后这事就又给搞变形了。


虽然上级说的是要大家自愿,可是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指标,他可不管你是不是自愿,一律强行摊派,不管你以前是养鸡养鸭,甚至是养鱼的,现在都一律必须养马。


到这就已经变成苛政了,政府答应给你的钱,很可能就是一个白条,鬼才知道猴年马月能拿得到。可是这还没完,当地的官员还要时常来检查你的马养的好不好,养的不好,还要罚你的钱,这就成了官员敲诈养马户的好机会。


更可气的是,他们还要经常借出去骑一骑,拿去干干私活,累死了,弄伤了,还要赖在你头上,一匹马的价格足以让一个小户农民破产,你说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你可以想象,这个政策会造成多大的民怨,为了一个养马,全国各地的群体事件层出不穷,于是政府也扛不住了,还得维稳,所以该怎么办呢?


那就继续改革呗,让大家按照保甲制度,几户或者十几户中,选出有能力的人替大家养马,然后费用大家来分摊。


听起来好像这次终于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问题是,这战马毕竟不是老百姓必须的生活物资,这养马的价格费用全是当官的一拍脑袋决定的,不管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多么好,到了基层,为了政绩,为了敛财,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原因,地方政府总能给你搞出花样来,还是能把老百姓逼到活不下去的境地。


接着肯定又是层出不穷的群体事件,为了维稳,那政策还得改吧,于是又改成了国营马场,可是国营马场养出来的马,一定是天价,政府承担不起,无奈之下,只有一方面缩小国营马厂的规模,另一方面向国外进口,也就是找少数民族买。


所以北宋为什么缺马?还真不是中原不能养马,而是因为北宋有着一个当时最先进的,组织最严密,政治制度最完善的中央政府,所以就把马给养没了。


所以我们又可以提出一个反常识的观点,文明程度越高,组织越严密的政府,越容易一事无成。


历史最气人的一点就是,它总是不按照大家相信的真理走。


你看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要想解决养马这个难题,宋朝的大臣们,就决定要动用国家力量,用权力来解决问题,可是权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成功和危害一样巨大。


所以聪明的宋朝大臣们就想,要把权力装进笼子里,但是问题是,宋朝的大臣们很快就发现,笼子本身也是一种权利,也是需要监督的,所以笼子外面还得再加上笼子。


你看,你要想监督权力,就必须要创造新的权利,而新的权利也必须要受到监督,就要创造更新的权利,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


显而易见,如果宋朝的士大夫们,要想让养马事业清廉高效,那这个俄罗斯套娃的层数就要尽可能的多,也就是组织结构要设计的尽可能的巧妙,尽可能的复杂,尽可能的受到更多人的制约。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那就是监督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它不会给社会创造财富,它一样会挤占社会的资源,因此你的监督制度越完善,监督水平越高超,你要花掉的成本就越多。


所以大宋的国营马场,为了防范腐败所建立起来的监察制度,可能比官员贪污腐败本身,花的钱更多,因此大宋自己养马最后搞不下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贪污腐败,还包括了这一整套防范贪污腐败的制度成本,直接就压垮了大宋的财政。


你看,所有的官僚制度,刚开始的时候,都一定会是一块小鲜肉,清新可人,但是只要时间够久,就一定会腐败,所以你还必须不断的发展保鲜技术,只要时间足够长,最后投入保鲜技术的钱,一定会超过买肉的价钱。


所以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之下,一个文明只要不懈的追求制度的完美,只要持续的时间够长,总有一天,它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价,会远远超过完美所能给它带来的好处。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限制政府的规模,来延缓这一天的到来呢?北宋放弃了国营马场,改成户马制,就是想抛掉监督成本这个包袱。


可是问题是,权力就是一个怪兽,你一旦让它出笼,它就会开始胡作非为了,所以你简政是简了,可是权力也没人监督了,老百姓就遭殃了,省掉了监督成本,那你就得投入维稳成本,结果一样是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我们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北宋的话,那就是一个“冗”字,冗官,冗兵,冗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总想把制度搞得尽善尽美。


这是不是又有点反常识?在这里,我们就揭开了上面所说的那个谜题,先进文明之所以会衰败,恰恰是因为它太先进了,能创造复杂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以反而变成了社会发展的累赘。


相反,落后文明根本就想不出这么多条条框框,所以它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以前,野蛮频频战胜先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要说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说的是有些乡镇企业做大了以后,泥腿子出身的老板,经常痛心于企业里自家亲戚太多,又太贪,也不听招呼,动不动还吵吵闹闹,搞的企业总是上不了层次。


于是他就去找麦肯锡咨询,学正规化管理,但是等到他按照麦肯锡开出的药方,把企业搞得管理有序,井井有条以后,这家企业通常也就破产了。


为什么经常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正规化本身也是一种成本,有时候甚至是一种非常高昂的成本,很多乡镇企业以前之所以能挣钱,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先进,恰恰是因为他们省掉了正规化这个成本,所以获得了比较优势,迅速的发展壮大,这种企业一学麦肯锡就死,自然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转载于作者:罗马主义

user avatar

捻子是流寇,走一路抢一路那种,没有后方,不想守点。

大宋是来不了这一套的。

大宋能把大辽练到成列不战,捻子和清军摆开阵势对打就经常吃亏。

骡子毛驴只能用来赶路,打仗是不行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