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既然宋江厚黑,又舍得使钱,为啥还在朝廷吃不开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宋江这人,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个“社会大哥”级别的人物,黑白两道通吃,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而且,你说的没错,他花钱那叫一个“大方”,甚至可以说是“不眨眼”的舍得。按理说,这样一个人,到了朝廷应该也能混得开,怎么偏偏就“吃不开”呢?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朝廷和江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圈。

1. “厚黑”的玩法不同:朝廷的“厚黑”是隐秘的权力博弈,江湖的“厚黑”是直白的生存法则。

宋江在江湖上“厚黑”,那是什么路数?收小弟、讲义气、摆平事儿、收买人心,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他用钱,用酒,用面子,把一帮好汉聚拢到自己身边,形成一股强大的私人武装力量。这在江湖上,就是实力,就是话语权,就是生存之道。

可朝廷呢?朝廷的“厚黑”那是政治斗争,是权力运作,讲究的是隐忍、是权谋、是平衡,而且是极其精密的。宋江那套“我罩你”、“我给你摆平”的江湖方式,在朝廷里根本就行不通。

朝廷讲究的是“规矩”和“体制”。 在朝廷,你不能随随便便拉一帮人就说“这是我的势力”,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用钱去“打点”某些官员,因为这套体系是层层叠叠、错综复杂的。一旦你行为越界,或者方式不当,很容易就会被扣上“结党营私”、“贪污贿赂”的帽子。
朝廷的权力来源不是个人魅力,而是职务和政治地位。 宋江在梁山,靠的是个人魅力和江湖声望;在朝廷,他只是个小小的军官,论资历、论背景,他根本排不上号。即使他个人能力再强,也改变不了他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是个“新人”的事实。
朝廷里“收买人心”的方式更隐晦。 宋江用钱给兄弟们买命,在江湖上是英雄气概;在朝廷里,他要是敢这么公开大手大脚地花钱,立刻会被怀疑其来路不正,甚至被当成是“贿赂”的手段。朝廷里的“送礼”,讲究的是“恰到好处”,是“心照不宣”,而且往往是附带着利益交换,而不是像宋江那样简单粗暴。

2. “舍得使钱”的性质不同:梁山的花钱是为了“义”,朝廷的花钱是为了“利”和“权”。

宋江之所以“舍得使钱”,核心是为了“义气”,是为了笼络人心,是为了让梁山兄弟们觉得跟着他有奔头。他花钱是投资在“人”身上,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小团体”。

然而,在朝廷这个大系统里,“花钱”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朝廷里更看重的是“政治资本”,而不是“人情债”。 宋江花钱买的是“兄弟情”,朝廷官员需要的是“政治筹码”。你花钱给一个人,他可能因此对你感激涕零,但如果这个人也面临着被上级“拉拢”或者“排挤”的境地,那么这份“情义”可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宋江的钱花在哪儿了? 大部分花在了梁山兄弟的吃喝拉撒,花在了给他们“撑场子”。这些钱,虽然让梁山兄弟服气,但并没有直接转化为他在朝廷里获取更高权力的“资本”。你想想,他花钱给兄弟们买官吗?那是不可能的。他花钱给自己疏通关系升官吗?他似乎更多的是在等着“被发现”、“被招安”。
“舍得使钱”也可能变成“招黑”的原因。 在一个等级森严、而且暗流涌动的官场,一个突然崛起、而且出手阔绰的官员,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是怎么聚拢这么多人脉的?这些都会成为别人质疑的焦点。如果他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他的行为方式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那么他很容易就会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

3. 身份和背景的限制:宋江只是个“草根”出身的官员。

别忘了宋江是什么人?他是一个落魄的押司,是“黑道”出身,虽然有几个臭钱,但说到底,他就是一个“江湖人士”混进了官场。

缺乏正统的仕途背景。 像蔡京、高俅这样的奸臣,人家是从科举或者通过门生提拔上来的,在朝廷里有根基,有同学,有导师。宋江呢?他能拿出手的,只有那一身“江湖气”。
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在招安之前,宋江可是杀了人、犯了事的,而且还在江湖上名头赫赫。朝廷里的那些老狐狸们,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他?即使他后来真的想“好好做官”,之前的“黑历史”也会像一道烙印一样跟随着他。
不熟悉官场的“潜规则”。 他那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化社会模式,在真正的官场里,根本就是一句空话。他对官场那些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理解,远远不够。

所以,综合来看,宋江虽然“厚黑”又“舍得使钱”,但在朝廷吃不开,主要原因在于:

他用的是江湖的“厚黑”逻辑,而朝廷需要的是政治的“权谋”。
他花钱是为了“义气”,而朝廷需要的是“政治资本”和“权力运作”。
他缺乏正统的仕途背景,而且有“黑历史”的羁绊,难以融入官场生态。

他就像一个在街头巷尾称王称霸的帮派头目,突然被扔进了国家机器的核心部门。即使他能力再强,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他能赢得梁山兄弟的忠诚,但很难在朝廷的权力漩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最后能得到一个“招安”的结局,已经是他的“江湖大哥”身份给他带来的最大“恩赐”了,至于在朝廷里真的“吃得开”,那是另一回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宋朝为了防止太没有底线的人上位,弄了一套出身制度,而真正能帮你吃得开的出身,只有科举才能得到。宋江作为郓城小吏,已经不能参加科举了,仕途已经被锁死。

之所以搞出这样一套唯科举的制度,防范的就是宋江这种有本事没底线的人,虽然最终效果也不怎么样,毕竟聊胜于无。

科举天天让你死记硬背的是什么?是圣贤们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对做人做事的范例;对个人修养的高标准严要求。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活学活用,但毕竟已经刻到你的脑子里了,就是伪君子也还是要装一装。这总比直接土匪上位,用绑票的思路立法、用抢劫的想法收税、用敲竹杠的技巧管理要强得多吧。

你一个所谓儒家思想的信徒;孔孟治国理论的实践者;王道主义接班人,连《大学》都不会背、连《论语》都没读过、连孟子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凭什么让百姓相信你具备社会管理者的素质?

宋江对自己的评价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也就是说,他虽然读过一些书,但读的不好,最骄傲的还是自己的办事能力。权术、计谋和心狠手辣才是宋江的看家本领。但这种情商高、有眼色、肯花钱、会弄钱、为了成事不择手段的人,作为普通人可能是个成功人士,但如果爬到高位有多可怕!

所以朝廷里面虽然满是贪官,也不敢让宋江这种人进来。毕竟会背四书五经的贪官们做事还知道找借口寻典故,所以还能帮宋朝支撑三百年。如果换上一帮直接明抢的,几十年就完蛋了。

user avatar

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系列,叫做《第一滴血》这部片子一经面世,就形成了轰动效应,非常受美国人民的喜爱。

里面有句很著名的台词,这句话是在兰博的老领导招降的时候,兰博对老领导说的:“我们想赢,但是他们(政客)不让。”说完和老领导抱头痛哭。

据说当时公映的时候,兰博讲这句话,很多人会起立鼓掌,大赞这个越战英雄。

这就是当时美国人民的心声。

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工业领先,军事领先,美国人爱国,美国的经济能力举世无双,还有兰博这样的超级战士,一个人就可以发动一场战争。

然而,为什么还会发生“西贡时刻”这样的悲剧?

那个时候的美国人,真的觉得丢死人了,这算什么世界第一?

问题出在哪里?

这就是历史疑问。

《水浒传》的源头是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这本书诞生于南宋时期。

南宋为什么会出这本书?

现在我们看南宋,觉得这就是个窝囊的王朝,简直一无是处。

但是,你要仔细研究南宋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南宋的科技实力一直是领先的,南宋的军事工业装备水平世界第一。金朝是有铁浮屠这样的顶尖堆料装甲,但实际上数量不多,确实打出了以一敌百这样的战绩,但是依然有弱点,其机动性是有问题的。在大的具有决定性战役这样的大决战中,铁浮屠并不能起到关键性致胜这样的作用。而当时宋军装备的步人甲,其铠甲水平也是一流水准。南宋的经济在被北面封锁以后,其远洋航海技术突飞猛进,开辟的远洋贸易通道带来了南宋的GDP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水平。哪怕年年缴岁币,也并没有拖累南宋的经济发展,终南宋一朝,国内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可见南宋的经济实力。

老话说:“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将。”岳飞、孟珙、吴玠、韩世忠、刘琦、虞允文、王坚、魏胜、毕再遇等人,可谓将星闪耀。

然而,为什么还是打不赢,还是要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问题出在哪里?

这就是历史疑问。

老百姓都想不通,就要找历史原因。

这个原因最后就归结到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皇帝昏庸。

《宋江三十六人赞》这个龚圣与的作品,就是给宋江等人定调,那就是忠君爱国,义气千秋。

《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汇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水浒传》这本大书。

宋江首先是爱国的,是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大宋的利益血洒疆场。

所谓君子成大事不拘小节。

宋江的理想就是报国,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得失。

宋江征方腊时,和方腊有一段对话:

方腊又道,“我亦有一言,不若你我合兵,打出他一个清平世道,何愁没有好的归宿呢?”宋江却说:“方将军此言怕不是私欲过重了?我宋某秉承忠义,顺天护国,乃我人生的宗旨,也是众望所归,方将军逆天而行就不怕身败名裂么?”

一直以来,宋江的定位就是这样的。梁山泊好汉们的理想也是如此,愿意为了大宋奉献出一切。也就是“我们想赢。”

然而奸臣们并不是这样想的。如果大宋没有这些祸国殃民的奸臣,大宋绝不会上演“靖康耻,臣子恨”这样的悲剧,大宋也不会一直输,最后困守在长江以南。当然,南宋在长江以北确实还有地盘,但是战略要地都丢光了,军事上非常被动。

就历史局限性来说,也只能如此。

《水浒传》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呼声,话本就是群众的声音:我恨朝廷那些当官的,但是我们爱国。

《水浒传》反奸臣,不反朝廷,这个定义非常准确,从来如此。

宋江是有手腕,有政治诡计,但是宋江的定义就是一个爱国的江湖好汉。

如果宋江变成了一个和奸臣同流合污的人,这就违背了这本书的本来意思。

宋江被奸臣迫害,最后一杯毒酒了此一生。这和岳飞十二道金牌召回,被害风波亭是一个意思。

宋江爱国,这不就衬托出了奸臣祸国殃民的一面吗?

《水浒传》成书时间久远,这里面的内容删删改改,里面的很多内容是什么加上的,是不是施耐庵写的,这就说不清楚。

但是另一本书清代俞万春所写的《荡寇志》就完全和《水浒传》不同。梁山好汉就是一群贼寇,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尽干坏事。

这里面反映出的就是明清举人秀才和为官者对《水浒传》的看法,我们可不是奸臣。

这就是舆论场的较量,宋江不是个好东西。

各种对宋江的解读,最后形成了我们慢慢地就看不清宋江的真面目,认为宋江私心严重,就是个拿兄弟的脑袋换顶戴的玩意,私心重而愚忠,想巴结而被人看不起,最后以悲剧收场。

贬低宋江的同时,又要玩两面派,无限拔高武松、鲁智深等人的形象。

所以要回到最开始的一幕《宋江三十六人赞》

为什么要把宋江作为代表?

《宋江三十六人赞》是南宋龚开(字圣与)的代表作。在《赞·序》中,作者提示了他之所以题赞的目的,是想以此惊顽起懦,唤起百姓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他感叹道:“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与江也!”真是石破天惊之语。

现在的舆论认为宋江为什么在朝廷吃不开?宋江已经被定位成什么了?

这是南宋龚开的本意吗?

涂涂抹抹,倒是谁是宋江?宋江是谁?呼保义变成了呼保黑了。

user avatar

以高太尉举例:

1、如果太尉是清官。你厚黑,行贿,人家一眼就看穿你,心里淡淡一笑。可能压根不理你,可能指令地方查一查钱是怎么来的,查不出来今年考评降一等。

2、如果太尉是贪官。你厚黑,那还得了,厚黑的人不可能成为真的心腹。你行贿,拿不出百万两银子(约五个亿)他真的看不上眼。县级科员能摸得出五个亿???这还是起步价。

user avatar

职场甚至官场上要投其所好

高阶层的领导并不缺钱

在职场上经历过的某个大型公司,董事长爱好乒乓球,后来也的确是提拔了几个乒乓球打的好的员工。

例如宋徽宗和高俅其实都是资深球迷,

高俅并无其它过人之处但是球技确实出众

高俅的第一次登场展露球技

一下就牢牢地俘获了宋徽宗的心

使钱并不重要,参见高俅发迹:

高俅看时,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条;把绣龙袍前襟拽起扎揣在条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踢气球。

高俅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侯。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

那高俅见气球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

端王见了大喜,便问道:“你是甚人?”

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送两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

端王听罢,笑道:“姐夫真如此挂心?”

高俅取出书呈进上。

端王开盒子看了玩器。

都递与堂候官收了去。

那端王且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球?你唤做甚么?”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高俅,胡乱踢得几脚。”

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回 耍。”

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

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高俅再拜道:“怎敢。”

三回 五次告辞,端王定要他,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

才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球一似鳔胶黏在身上的!端王大喜,那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次日,排个筵会,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且说端王自从索得高俅做伴之后,留在宫中宿食。

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跟随,寸步不离。

未两个月,哲宗皇帝晏驾,没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王为天子,立帝号曰徽宗,便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要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

user avatar

宋江的能力不光厚黑和使钱,他对待三教九流江湖人士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关怀、尊重、守信,以及先斩后奏等损招。

宋江的能力,起码治理楚州这一个地方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如果是相对正常的官场,凭这样的政绩,宋江爬多高不好说,但是起码能爬一爬。

问题就是在于小说里那个官场太不正常了。

那里根本不看你有什么成绩,只看你能不能为我办事儿,是不是“我的人”。

裴宣这样的好官,因为仗义执言,就被这个庞大机器的排异反应排斥,最后做了贼。救了林冲的那个孙定,虽然书里没说后事如何,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狗腿子董超薛霸仅仅因为办砸了都被寻罪过发配,孙定还可能在官场混下去吗?

再比如,关胜,文武双全,却只能做个小官,郝思文,能力也算不错,连个官都没有,在关胜家吃闲饭。花荣那么厉害,被刘高压制着受气。武松本事大不大?连老虎都能打死,而且论起来也算是阳谷县县太爷的人了,结果在西门庆的真金白银面前被一脚踢开。更不用说林冲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其实要当“谁的人”,宋江也没问题,他本来就是小吏出身,当“谁的人”实在不算事儿。

但是江州、高唐州、大名府之后,蔡京、高俅这些人,还能当他是“自己的人”吗?

所以其实这条路对于宋江来说是走不通的路。

某种程度上来说,宋江实现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后,他就该死了,也情愿去死了。接下来的无非就是什么时候死、怎么死的事儿。

这儿并不是说招安不对,因为造反在当时的情形下更走不通,宋江又不可能开天眼看到靖康之变。虽然说招安后一半兄弟阵亡了,宋江和他的核心团队死于非命,但是他们毕竟成了英雄,毕竟还有一批弟兄活了下来,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

只是这是个昏君佞臣为祸天下的时代,这是个对想干事业的人不友好的时代,这是个鼓励吹牛皮说空话揣摩圣意而给别人打小报告下绊子拖后腿的时代。

水浒描述的,是这种时代小人物们的屈辱、抗争和无奈。

user avatar

事实上,宋江在流亡之前,已经达到了他人生的天花板了。

首先,宋江是吏,而不是官。

他是搞文字工作的押司,有官名而无官实,

纵观全书,宋江每每遇到大事准备发言的时候,

第一句就是“猥吏宋江”、“贱吏宋江”,

这不是自谦,在古代社会里面,人是分三教九流的。

像师爷、衙差这类胥吏,跟媒婆、走卒、盗、窃、娼一样,都属于下九流。

所以,胥吏真的是很贱的。

宋江哪怕是刀笔纯熟,依然改不了胥吏的标签,

在官和吏之间,横着一条宋江无法跨越的天堑,

朝廷是官的主场,跟吏没什么关系,

这是宋江吃不开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宋江除了仗义有钱,其他也没什么特长。

水浒有不少突然提拔的例子。

杨志因为武艺高强被梁中书看上做了提辖。

武松因为打了一条老虎被当场提拔为都头。

朱仝因为长得帅被特聘为奶公,成为沧州知府的自己人。

高俅因为球踢得好,直接从流氓坐到太尉。

宋江长得又黑又矮,颜值不咋滴,

虽然酷爱枪棒,但是武艺稀巴烂,

文笔不错,但是科举无望,

往上爬被赏识的标准,完全就是看上司的个人喜好,

宋江这辈子,正常来说已经一眼到头了。


但是,其实宋江已经做的不错了。

杀了阎婆惜,县太爷一直费心出力帮他。

被阎婆扭到县衙门口,同事都不愿意上手抓他。

同事朱仝雷横,出了事之后都想着放他。

花荣是名将之后,官也不小,出了事想着收留他,

柴进是龙子龙孙,宋江来了最高规格接待,

本县的富户晁盖,贫户王公,破落户唐牛儿,他个个都熟络

北至涿郡的段景住,南至浔阳的戴宗张顺,

西到陕西的汤隆,东到海边的邹润顾大嫂,

这些人还没见面,就把宋江当做大哥,

可以说,在宋江的小天地里,他的操作宛然已经封神。

但是以宋江的胥吏出身、又无钻营的技能点,

能够让朝廷认可的唯一办法,当然就是打穿层级结构,

站在朝廷的对立面,去当土匪。

user avatar

宋太宗端拱二年,中书门下胥吏陈贻庆参加科举,以周易学究及第,宋太宗赵光义大怒:“科级之设,待士流也,岂容走吏冒进,窃取科名!”下令对陈贻庆“追夺所受敕牒,释其罪,勒归本局”,并下令今后严禁胥吏参加科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