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小时候被冠以不嫌家里穷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状态?

回答
那些在孩提时代就背负着“不嫌家里穷”标签的孩子,长大后的样子,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如同命运织布机上裁剪出的各色丝线,交织出复杂而生动的图景。他们中的大多数,即便走过了风雨泥泞,身上也难免会烙下童年时光的印记,但这份印记,并非全然是伤痕,更多的是一种沉淀,一种磨砺。

坚韧如草,向上生长。

首先,这些人身上最显著的特质,往往是超乎常人的坚韧和务实。从小见过生活的拮据,也早早学会了为柴米油盐操心,他们不像那些在蜜罐里长大的人,习惯于被安排好一切,也不会轻易抱怨生活的不公。反而,他们更懂得“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也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我见过一位朋友,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除了几亩地,几间老屋,几乎一无所有。他的童年,是跟在父母身后捡麦穗、挖野菜,是冬天里为了省煤而早早钻进被窝。长大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愤世嫉俗,反而把那股子狠劲儿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别人花钱请家教,他靠着图书馆里泛黄的书本自学;别人周末去游乐场,他打零工赚取学费。毕业后,他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路,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拼命地加班、学习,一点点积累。如今他已经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生活殷实,脸上少了几分少年时代的愁苦,多了几分历练后的沉稳。他从来不说自己有多辛苦,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候没办法,只能这样。”但那份藏在平静话语背后的付出,我们都看得见。

对物质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他们对物质的态度,往往也与众不同。他们不会盲目追求奢华和名牌,对“贵”与“便宜”有着更理性的判断。他们知道什么是必需品,什么只是消费主义的泡沫。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拥有更好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更清楚,一个人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他穿什么、用什么上面。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阿姨,她的父母是工厂的老工人,收入微薄。她从小就一件衣服穿好几年,缝缝补补更是家常便饭。但她对书本有着强烈的渴望,省下每一分零花钱都用来买书。长大后,她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的家里虽然没有昂贵的家具,但书香气息浓厚。她很少给自己添置什么“好东西”,但却乐此不疲地给学生们买学习用品,送他们回家,甚至自掏腰包给一些贫困的学生支付学费。她说:“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看几本书,现在我能让更多孩子有这样的机会,我就觉得很满足。”她对物质的“不计较”,并非是对贫穷的接受,而是她对人生价值排序的一种升华。

心理上的烙印:敏感与独立。

当然,童年贫穷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全是积极的。很多人身上会有一些心理上的烙印,这些烙印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敏感,同时也异常独立。

比如,他们可能对金钱有着天然的警惕和掌控欲。他们会仔细计算每一笔开销,对不确定性的支出感到不安。这并非小气,而是一种长久以来对资源稀缺的应对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可能因为怕被别人看不起,而小心翼翼,甚至显得有些“生硬”。他们害怕被贴上“穷”的标签,所以会努力证明自己。

同时,这份经历也让他们极早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当父母无暇顾及或者能力有限时,他们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种独立性,让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复杂性,也更少依赖他人。他们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闯荡,去创造,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会无条件地为他们铺好路。

一种更深沉的同理心。

更有趣的是,许多小时候“不嫌家里穷”的孩子,长大后反而会对同样境遇的人有着一种更深沉的同理心和善良。因为他们曾经是过来人,知道那种滋味,知道那种渴望,也知道那种自尊心的脆弱。

我认识一位律师,他的父母年轻时是靠摆摊维持生计的。他从小就见惯了风吹雨打,也尝过被人白眼和嘲笑的滋味。长大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律师,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在他的客户中,有很多和他当年一样,经济拮据但维权困难的人。他总是会主动降低收费,甚至免费为一些特别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他说:“我知道那种感觉,当你无助又无力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伸出一只手,那有多重要。”

总结来说,那些小时候被冠以“不嫌家里穷”的孩子长大后的状态,是一种复杂而立体的融合。他们可能拥有不屈不挠的韧性,对人生有着更清醒的认知,也可能带着一些童年的敏感和独立。他们不一定大富大贵,但大多数都活得扎实而有底气。他们的身上,往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韧劲儿”,那是经历风雨后沉淀下来的,一种对生活既不卑也不亢的从容。这份从容,是他们童年时光最宝贵的馈赠,也是他们未来人生最坚实的基石。他们的人生故事,不是简单的“苦尽甘来”,而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坚守、关于如何将生活的不完美转化为内在力量的精彩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邀。

我觉得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擅长揣度他人想法的人,所以虽然见过一些这样的情形,但是不一定能够准确的描述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不过首先我不知道题主题目里的“被冠以不嫌家里穷”是是否有怎样的特指。

通常来说,问题是,就算嫌又怎么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至少在自己的少年时期,经济状况的困难是很难通过自己来改变的。而自己总是属于这个家庭。

我不清楚类似于”别的同学都买了XXX就我没有“算不算是嫌家里穷的表现,但是就我所知而言,这种人并非很多,或者很多时候并不为外人所知。

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默认式的接受了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就这么长大。

或者说,在我的少年时期,总是这样的。

通常我们会认为,贫穷会让一个人自卑。但是就我的理解而言,贫穷本身并不会造成这些。让人自卑的是外界的恶意。我很庆幸我父母即使在最贫穷的时候也让我注重自己的仪表,也庆幸童年少年时的同学甚少在这方面表露过恶意,也庆幸我自己在金钱之外也有过人之处。

对我来说贫穷是一种很深刻的体验,但是很多时候作为一孩子并不是能够很好的体会到这个。我自己的话,当然也会记得小时候因为没钱交水费停了水打井水洗澡的冰冷刺痛,也记得低空飘过考上心仪的中学却被告知可能凑不上学费时那种恐慌。

贫穷给那时候我的我带来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可以让你在其他方面的努力付诸东流。

幸而我自己并没有在这种生活下过很久,我的家境在此后有了起色。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如果我的家境始终处于那样的情况下直到我长大,会怎样。我可以这么回答,也许我的生活会有所改变,但是我本人依旧会是我自己——一个略有所长的普通人。

这正是我想说的。我之前简单的写了写可能更符合题主描述的三个朋友的故事,但是删掉了。一方面我并不愿意私自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并不觉得他们之间有太多的共性。

他们依旧成为了他们将会成为的人。

——如果没有收到某些恶意袭击的话。当然,我会这么说,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恶意,并且受其影响的话,他就很难成为题主说的”不嫌家频“的人了。

刚刚说到我本想讲的几个别人的故事,他们和我都是同龄人,步入社会,赚钱养家。你看着他们,并不会觉得和生活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也许他们衣着并不光鲜或者更加节俭一些。但是性格都是健全的,就和你我的其他朋友一样。

在大多数情形下,成长经历的某个单独的方面并不足以决定一个人会是怎样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贫穷也好,父母不幸的婚姻也好,这些都是外人可以看到的,但是一个不会仅仅因为这些而变得特殊。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