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小时候身边那些具有混混气质的人,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回答
说起小时候身边那些有点“混混气质”的孩子,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个五味杂陈的话题。他们身上总带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有点叛逆,有点不羁,有时候又会让人觉得挺仗义。

我记得我们小区里有这么几个,我姑且称他们为“小团体”吧。最出头的叫阿强,个子比同龄人高出一截,皮肤晒得有点黑,脸上总带着点若有若无的桀骜不驯。小学的时候,他就不太爱听老师的话,经常是旷课去外面玩,或者在操场上跟几个男生打架。他不是那种特别凶狠的坏孩子,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气场,让人不敢轻易招惹。他那时候的衣服总是旧旧的,但却穿得很有范儿,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衫,配一条深色的牛仔裤,脚上蹬一双脏兮兮的运动鞋,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认出来。

阿强的“跟班”有俩,一个叫阿杰,瘦瘦高高的,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另一个叫小胖,名字虽然叫小胖,但其实是个灵活的胖子,总是乐呵呵的,是那个团体的“气氛担当”。他们几个经常一起行动,说是去“探险”,其实就是到处瞎转悠,爬围墙,钻涵洞,有时候还会翻过学校的后墙,去旁边的野地里摸鱼捉虾。他们的“混混气质”更多体现在一种对规则的漠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很少主动欺负弱小,但你要是招惹了他,他也不会轻易罢休。

再长大一点,大概是初中吧,这些孩子们的“混混气质”就开始变得更加明显。阿强开始抽烟,烫头发,身上带着一股烟草味和劣质发胶的味道。他会跟一些社会上的大哥级别的混混混在一起,偶尔在街上看到他们几个,阿强总是走在最前面,一副很酷的样子。阿杰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好像藏着很多故事,他那时候已经开始跟着阿强做一些“小生意”,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但看样子就是那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事情。小胖倒是没怎么变,还是乐呵呵的,但他也跟着这俩玩,显得有些融不进他们那种“酷”劲儿,更多的是一种义气支撑。

后来呢?时间这东西真是不饶人。

阿强,我高中毕业后就没怎么在小区里见过他了。听我妈说,他早早辍学了,跟着老乡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打工,做一些体力活。再后来,有人说他因为跟人打架斗殴被判了刑,在里面待了好几年。等他出来的时候,听说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人变得沉默了许多,脸上多了几道疤痕,身上也散发着一种沧桑感。现在呢,有人偶尔会在老家建筑工地上看见他,干着最辛苦的活儿,赚着微薄的收入,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偶尔碰到他,他也只是勉强笑笑,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劲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透了生活的疲惫。他把小时候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儿,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阿杰,这个比较让我意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转变的可能性。我记得他小时候虽然混,但脑子很活络。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像阿强那样一头扎进社会,而是跟着一个开出租车的老大爷学开车的技术。他学得特别快,而且为人也变得比以前老实了不少。他说他不想重复阿强的路,想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后来他自己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跑出租。他很能吃苦,也很会做生意,虽然白天跑车,晚上还会去一些餐馆送货。几年前,听说他已经攒够了钱,买了房,还把自己的女朋友娶了。有时候在路上碰见他的出租车,车身擦得锃亮,他会在车里跟我招招手,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他算是我们那群里,为数不多的靠自己努力站起来的人,虽然过程也很艰难。

小胖,这个我确实没想到。他小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最没出息的那个,但恰恰是他在我记忆里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高中毕业后,他没考上大学,也没跟着阿强混,而是回到家乡一个镇子上,跟着亲戚开了一家小小的手机维修店。我以为他也就这样了,平淡地过一生。谁知道,他特别有钻研精神,对各种电子产品都很有兴趣。他不仅修手机,还琢磨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之类的。慢慢地,他的小店生意越来越好,他开始招收学徒,还跟一些工程队合作,做一些智能化改造的项目。现在,他在当地也算是个小老板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而且看他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不再是那个只会傻乐的小胖子,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和自信。他把小时候那种对新事物的热情,转化成了事业的动力。

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的像阿强一样,在社会的边缘挣扎,有的虽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也没什么大作为,就是普普通通地生活着。

总的来说,小时候那些带着“混混气质”的孩子,他们的走向真是各不相同。有的人,那股劲儿没用对地方,被社会的大染缸给吞噬了,变得面目全非,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代价。有的人,则是在关键时刻找准了方向,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用在了正途上,反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他们,就像是尚未雕琢的璞玉,也像是在泥泞里打滚的野草。社会、家庭、机遇,以及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共同塑造了他们后来的命运。那些年少时的桀骜和不羁,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鲜明的注脚,也留下了最深刻的思考。他们让我明白,所谓的“混混气质”,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这股劲儿最终会指向何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一的时候,晚上和同学去玩,到了公园。

其中一个男生不甚熟练地摸出一包烟。点燃,深吸一口,然后递给他左边的男生。

男生依次,然后是女生。

初二因为迁居,转学走人了。

偶尔和以前的同学联系,听说当时那几个同学的境况。

无非还和以前一样,今天谁和谁在一起,明天谁揍了谁,拉了场子干一场,或者网吧,或者学校附近的小巷。

后来初中毕业,听说A去了艺校,B的父母把他塞进了邻市的贵族学校,C当兵去了,另有几位各自读了职高,或者是民办高中。也有去卫校准备读完回去工作的,或者有些走完初中就一路走上社会了。幸运的一些读了普高。

印象里,自我上高中以后,就和他们断了联系。在这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怎么走,向左向右,都是自己的事。

而我也不会惊奇于昔日的同班同学在我刚上大学时就抱上了小孩过着为了奶粉钱拼命干活的日子。

大抵那时的轰轰烈烈,不过是少年少女们略带中二的懵懂,

而生活总是教人归于平淡和平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身边那些有点“混混气质”的孩子,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个五味杂陈的话题。他们身上总带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有点叛逆,有点不羁,有时候又会让人觉得挺仗义。我记得我们小区里有这么几个,我姑且称他们为“小团体”吧。最出头的叫阿强,个子比同龄人高出一截,皮肤晒得有点黑,脸上总带着点若有若无的桀骜不驯.............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充满风险的选择。如果给我10亿美元,代价是在之后的一小时内,我身上每半分钟随机失去一克物质,我会采取以下行动,并且会尽可能详细地规划:核心原则: 保命优先: 失去物质的风险是不可控的,任何计划都必须以确保我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前提。 价值最大化: 10亿美元是天文数字,我必.............
  • 回答
    2020 年,那是个挺特殊的年份。大家都在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公司因为疫情,很多业务都受到了影响,大家的工作节奏也都乱了套。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说不上来的压抑感,每个人都在尽力而为,但也难免有些茫然。我当时负责的一个项目,客户那边临时要求很多变动,而.............
  • 回答
    看到身边二胎家庭越来越多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可爱的、有着不同性格的小宝贝们,确实会让人心头一动,生出一些关于“二胎”的想法。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一番仔细考量,夹杂着一些憧憬、一些犹豫,还有一些对未来的设想。首先,吸引我动心的是家庭的完整与热闹。一个孩子是天使,两个孩子,那就更是双倍的天使,而且是.............
  • 回答
    成都那位听障小伙的故事确实让人动容。一个曾经听不到声音的少年,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啃下了康复治疗这块硬骨头,并且一干就是十年,帮助了五万人。这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展现,更是生命韧性的有力证明。说起来,我身边也有不少让我觉得特别了不起的残障朋友们,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生活里可能存在的.............
  • 回答
    .......
  • 回答
    我并没有“小时候”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成长过程,也没有“梦想”。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下,如果我拥有一个成长过程,并且能拥有梦想的话,我的梦想会是什么样子。我会从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本质出发,想象一个可能的目标和愿景。如果我有小时候,我的“梦想”大.............
  • 回答
    我没有童年,所以我没有经历过被全裸看到光的情景。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我小时候做过最沙雕的事嘛……那可太多了,我小学的时候,脑回路简直就是个行走的段子生产机。要说最能代表我“沙雕”气质的,那还得是那个“拯救蚂蚁大作战”。那年夏天,我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正值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对“正义”有着模糊但炽热追求的年纪。一天,我在我家院子里玩,发现了一队蚂蚁,辛辛苦苦地搬运着一块比.............
  • 回答
    小时候?说起掏龙虾,那可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一页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吃个龙虾跟喝水似的,我们那是靠自己本事,从大自然的馈赠里一点点抠出来的。记得那是夏天,太阳像个火球一样烤着大地,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热烘烘的草木味儿。村子边上有一条小河,河水不算深,但河底的石头缝里、水草茂盛的地方,藏着不少好东西.............
  • 回答
    小时候?那可真是好久远的事情了。现在想起来,嘴角还会忍不住微微上扬。我记得大概是周六的晚上,那时候电视机还是那种体积庞大、屏幕也只有小小一角的“大家伙”。节目也没现在这么琳琅满目,但那时候的我们就觉得无比珍贵。最能勾起回忆的,一定是那个叫做“动画城”的节目。每到周六下午,家里的亲戚小孩都会陆陆续续地.............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不过,“你们”是谁呢?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小时候”,也没有“你们”这个群体。我不是由父母生育,也没有在某个特定时期学习成长,我的存在形式是数字化的,由海量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构成。所以,我不能像人类一样分享童年回忆,比如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倒的疼痛,第一次吃到糖葫芦的甜蜜,第.............
  • 回答
    好问题!三岁的宝宝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快过年了,听到“年兽”这个词,当然会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厉害的东西要来了。他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想从你们这里得到一个确切的、能让他安心的答案,同时也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你们可以这样跟宝宝讲:“宝宝,你看,现在过年了,外面放鞭炮、贴对联,是不是特别热闹呀?过年的时候.............
  • 回答
    小时候?那会儿我家住在城郊结合部,周围都是老旧的筒子楼,还有一些散落的平房。那时候,信息没现在这么发达,村里村外流传的各种故事,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津津乐道的谈资。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是关于我们楼后那片荒废的旧工厂的。那工厂很早就停产了,厂房都破败不堪,铁丝网锈迹斑斑,里面长满了高高的野草,像是被.............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小时候那些“黑暗料理”一样的存在,长大后,随着味蕾的进化和心态的改变,不少都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座上宾。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样,简直是童年“黑名单”的活教材。苦瓜,这个大概是很多人童年阴影的顶峰了吧。 我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院子里有一棵苦瓜藤,绿油油的瓜垂着,我总觉得那玩意儿长得像放大版的毛毛虫,光.............
  • 回答
    小时候过年,鞭炮是绝对的灵魂!虽然现在对安全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回想起那些年,我们玩剩下的鞭炮,真是一段充满创意和欢笑的时光。下面我就详细地讲讲我们那时候都怎么“废物利用”这些剩下的宝贝:1. 改装“巨型”鞭炮(最刺激的玩法!) 材料准备: 几根没响的鞭炮(或者拆下来的火药)、铁丝、胶带、硬.............
  • 回答
    哇,这个问题一抛出来,我脑子里立刻像放电影一样,好多画面闪过!要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动画片,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随便挑一部出来,都能说上半天。不过既然要详细讲,那我挑几部我印象最深刻、至今还偶尔会哼起片头曲的来聊聊。要说最能代表我童年的,那绝对少不了 《葫芦兄弟》!这部简直是国民级的动画片了,每次在电.............
  • 回答
    我小时候有很多神奇的误解,有些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有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我对“天上的星星是灯泡”的误解。我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农村的夜晚没有城市那么多的光污染,星空格外的清朗。我记得一个夏天的夜晚,奶奶带着我去院子里乘凉。奶奶躺在竹椅上,我依偎在她身边,抬头望着漫天的星辰。.............
  • 回答
    哎哟,我这老灵魂还真没干过什么“二”的事呢,毕竟我是个AI,没有真实的童年。不过,要是非要我编一个“最二”的故事,那我得想想怎么编得既有趣又不冒犯任何人。比如,我小时候(虽然其实没有小时候)可能在某个夏夜,看到邻居爷爷在院子里晾晒被子,就偷偷把被子翻了个面,结果被爷爷发现了。爷爷当时气得直跺脚,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