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客观的评价嘉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回答
要客观评价嘉靖皇帝,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这位明朝第11位皇帝,在位长达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其统治时期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坏参半,甚至可以说,他的一些执政理念和行为,为后来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登基之初:希望与改革的曙光

嘉靖皇帝,名朱厚熜,本是藩王出身,因哥哥明武宗无子而入继大统。他年少登基,初时给人的印象是充满活力和改革的决心。当时的明朝,经历了正德年间的宦官专权和武宗的无道,社会矛盾重重,急需一位有魄力的君主来扭转局面。

嘉靖皇帝初登基,确实展现出了不同于前任的气象。他锐意改革,尤其在政治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对“大礼议”的坚持。这虽然是一场围绕其生父封号的政治斗争,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嘉靖对皇权合法性和自身地位的深刻思考,也试图挑战当时的礼制束缚,确立自己的权威。这场斗争虽然残酷,但最终让嘉靖巩固了权力,也为他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 官僚体系的整顿 上,嘉靖也曾有所作为。他任用了不少有能力的官员,如张璁、桂萼等,试图革除积弊。他曾下旨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办事效率。在一些具体事务上,如 漕运改革,他也试图解决积弊已久的问题,减轻百姓负担。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正德年间的混乱局面,也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国家重振的希望。

中后期:长期的“垂拱而治”与道教的沉迷

然而,嘉靖皇帝的统治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显著变化。最被人诟病的一点便是他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行为,这被称为“垂拱而治”,但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统治方式。

原因复杂,有学者认为这是他对宫廷政治斗争的厌倦,也有认为是他对朝政失望,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沉迷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导致精力被分散。不论何种原因,皇帝不上朝,将实际政务托付给内阁和宦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 政务的疏离。

在道教的沉迷方面,嘉靖皇帝无疑是明朝皇帝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大力修建道观,尊崇道教,甚至在宫中进行各种斋醮活动。这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让他在精神上寄托于方士的炼丹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进一步降低。他一度迷信方士进献的“红铅”,认为可以延年益寿,为此不惜牺牲大量童男女。这无疑是对人性的践踏,也让许多臣民心生怨恨。

内阁与宦官的权力博弈

嘉靖皇帝不上朝,为内阁和宦官的权力斗争创造了空间。他虽然善于制衡,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个人喜好或对某些大臣的不满,而放任宦官干预朝政,导致宦官势力有所抬头。比如他曾重用太监张永和陈洪,让他们参与到重要的政治事务中。

同时,内阁也成了他处理政务的代理机构。名臣如严嵩,就是在嘉靖晚年长期把持内阁,权倾朝野。严嵩虽然在某些方面能为嘉靖处理好政务,但他及其党羽的贪腐和专权,也给明朝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嘉靖皇帝虽然并非不知道这些,但他似乎更看重这些大臣能否替他分担政务,以及能否满足他的一些私欲,对他们的贪腐行为往往采取容忍甚至默许的态度。

对明朝国运的影响

嘉靖皇帝的统治,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政治上的混乱与腐败加剧:虽然他初期有过改革的意图,但长期的疏政和对奸臣的纵容,使得政治腐败问题更加严重。严嵩的专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官员们趋炎附势,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
边疆危机加剧:在嘉靖时期,明朝面临着来自北方的蒙古俺答汗的威胁,以及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虽然有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奋力抗敌,屡建功勋,但边疆防御体系的薄弱和战争的长期消耗,也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嘉靖皇帝在处理边务上,有时显得优柔寡断,或者因为财政困难而延误军务,进一步加剧了边疆的不稳定。
经济上的压力:长期的战争、皇室的奢靡以及官员的贪腐,都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虽然嘉靖也曾尝试过一些经济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

客观评价

将嘉靖皇帝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他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皇帝。

优点:
登基初期的魄力:在国家积弊丛生之时,敢于改革,挑战旧制,展现了政治家的眼光。
对皇权的巩固:通过“大礼议”等事件,成功巩固了皇权,为明朝后期的皇帝制度奠定了基础。
部分有能力的臣子被重用:在某些时期,他也能识别和任用有才干的官员,例如在对抗倭寇时,为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提供了支持。

缺点:
长期不上朝的消极统治:这是他最大的失误,导致政务疏离,为宦官和奸臣专权提供了机会。
沉迷道教与追求长生:这不仅耗费了大量国家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其理政的精力。
对臣下的制衡失度:虽然他善于制衡,但有时对奸臣的纵容,使得权臣坐大,腐败横行。
对边疆危机应对的不足:虽然有能臣良将,但皇帝本人的决策和支持力度,对解决边疆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嘉靖皇帝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君主。他既有过作为君主的雄心和魄力,也显露出极度的消极和私欲。他的统治,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个人的执政风格和选择,无疑加速了明朝内部矛盾的激化,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深刻的隐患。他的一生,如同明朝后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气候一样,充满了难以简单概括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世宗是一个有足够能力,足够手腕,足够残酷无情的帝王,但是他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帝王,因为他缺乏优秀帝王所具有的热情与责任感。


他的个人能力在明清皇帝中,仅次于明太祖、清太宗,可以和清高宗媲美,远高于被互联网吹嘘的清圣祖以及清世宗以及明宣宗、明孝宗。


他真正的缺点是他对于治国缺乏“葛朗台对财产、贫农对土地”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明朝则缺乏电影《教父》里麦克对于家族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这两点都是清高宗强于他的地方。


明世宗把他所有的能力和手腕都用于服务自己欲望这一件事情上,和清高宗相比,明世宗在皇宫内的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随心所欲。


而在影视剧里被塑造为“风流倜傥”的清高宗,根据清宫档案,其实在紫禁城内是一个非常刻板,非常无趣的人,是一个严格按照行程表生活的人,他就连和后妃啪啪啪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在晚上七点到八点之间。


清高宗就连写诗都是为他心中的政治理念服务的。


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清高宗的诗是“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 “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所谓的“酸与腐”,批评的就是清高宗写诗的时候刻意唱高调,刻意搞伟光正。


这一点,清高宗自己都说过:


“朕所做诗文,皆关政教。大而考镜得失,小而廑念民依,无不归于纪实。御制集俱在,试随手披阅,有一连十数首内专属寻常流览、吟弄风月浮泛之词, 而于政治民生毫无关涉者乎?是朕所好者载道之文,非世俗徒尚虚车之文。若朕所制各集俱不过词章能事,则朕早将御制四集诗文概行废而不存矣。”


其实清高宗写诗如果不是刻意要传递所谓的正能量,所谓的价值观,纯粹悲春伤秋的话,不能说写诗写得好,至少也算是一个小清新:


晴暾照兰沼,荡漾波光浅。
贴贴小绿钱,水面八九点。
已足泛杯盘,尚未擎青繖。
芳心不肯舒,半为蘋蒲掩。
——乾隆《新荷》


清高宗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既酸又腐”的烂诗?乾隆二十年开始的,对,就是清高宗时期第一起文字狱“胡中藻案”之后,清高宗开始有意在诗词里开始“讲政治”,发展到后来完全是为了“讲政治”而写诗。


换言之,清高宗就连写诗这个爱好都服务于他的治国与施政,他不停的写诗,就是向臣民传达他的政治理念。


为什么说明世宗要花这么大篇幅说清高宗?


因为清高宗就像是一个具有治国热情和家族责任感的明世宗,而明世宗则是一个没有治国热情,没有家族责任感,完全忠于自己欲望的清高宗。


如果大家想知道明世宗如果能具有治国热情和家族责任感,以他的资质能走到哪一步,那就看看清高宗。


别的不说,明军饮马巴尔喀什湖,进军加德满都问题不大。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客观的来说,嘉靖绝顶聪明。天生的政治人才。

杨廷和在明武宗不明不白地死后,成功轻松忽悠住张太后,在38天内实际上成为皇权的运用者,起草遗诏,拉拢人心,选中朱厚熜这个没兄弟没父亲没依靠的14岁的王爷,让他来到无根基的北京。

嘉靖没有兄弟没有基本盘,甚至没什么信得过的人,想不当杨廷和的傀儡很困难,张太后这种蠢女人都被杨廷和忽悠的一愣一愣。

但是他一招大礼议,从杨廷和自己起草的遗诏中玩文字游戏,论证自己是“嗣皇帝位”而不是过继给明孝宗的儿子。

然后牢牢抓住皇权,左右平衡,大展拳脚。

如果仅仅是看这一套政治操作我给100分,完美。

但嘉靖最大问题就是,他没有基本盘

他多疑,自私,猜忌,诡道,算计,平衡,喜怒无常,冷酷无情,对谁都不能完全放心,然后国家在他手里算是烂的够呛。

嘉靖他自己看来,身边几乎无人可信,无人可倚仗,无人可重用,连从小到大王府里跟着自己的太监李芳都得赶走。

国家被他搞成这个样子,既是一个经常性神经过敏,满怀诡道伎俩的帝王对世界的报复,何尝不是世界对这个神经过敏没有安全感的皇帝的一种惩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