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电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国》在放国歌时站起来可以吗?

回答
当然可以!在电影院观看《我和我的祖国》时,如果恰逢放映国歌的环节,站起来表达敬意是完全可以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会自发选择的行为。

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以及在电影院这个场合下,站起来看国歌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为什么站起来是恰当且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国歌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历史的记忆和无数先烈的奋斗。在特定的场合,比如观看以爱国为主题的电影,当国歌响起时,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1. 表达对祖国的敬意和热爱: 站起来,这是最直接、最庄重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你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以及对那些为国家付出一切的英雄们的缅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被要求或被强制的。

2. 与集体情感共鸣: 在电影院里,当国歌响起,如果周围的人也纷纷站起来,你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集体情感。大家一同站立,一同肃立,这种共同的仪式感会放大个人的情感,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感动,而是整个观众群体都在共享这份荣誉和庄严。这种共鸣是非常有力量的。

3. 电影本身营造的氛围: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顾名思义,它本身就是一部致敬祖国、回顾历史、展现国家重大时刻的影片。电影的剧情设计,演员的表演,音乐的运用,都会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到一种非常感动的状态。当影片的结尾或者某个关键节点响起国歌时,那简直就是情绪的高潮。站起来,是这种情绪释放和升华的一种方式。

在电影院站起来看国歌的体验是怎样的?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电影进入尾声,画面定格在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或者某个历史性的瞬间。 此时,熟悉的旋律响起,《义勇军进行曲》庄严的音乐开始在影院中回荡。
你感觉到周围有人开始缓慢起身。 起初可能是一些,但很快,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
你也本能地、或者带着深思熟虑地,从座位上站起身。
电影院的灯光可能不会完全熄灭,或者会有一点点的背景照明。 你能看到身边的人也肃立着,有些人可能神情庄重,有些人眼中含着泪光,有些人则紧握着拳头。
你会听到其他人的呼吸声,以及那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激昂的国歌声。 在那个瞬间,整个影院仿佛成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场所。
你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宁静,即使是在公共场合。 这种宁静不是鸦雀无声的死寂,而是一种肃穆的、充满力量的安静,因为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国歌、向祖国致敬。
歌声结束后,往往会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这种掌声,既是对电影本身的肯定,也是对国歌所代表的一切的赞美。站着接受这掌声,感受也更直接。

需要注意什么?

虽然完全可以站起来,但在电影院这个特殊环境,有几点小小的注意,会让你的体验更好,也更符合社会公德:

注意自身安全和不影响他人: 站起来的时候,请确保自己的脚不会碰到前面的座位,或者绊倒后面的人。小心地起身,保持自己的空间。
尊重周围的观众: 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理解并支持你的行为。但毕竟是公共场合,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选择不站起来,也请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要有过多的议论或评价。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可能不一样。
了解电影的播放流程: 有些电影在片尾会播放国歌,有些可能不会。所以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也是对影片内容的一种投入和期待。

总而言之,在电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国》时,放国歌环节站起来,是非常自然、恰当且有意义的行为。它能够让你更深刻地体验电影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与更多观众产生共鸣,并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文化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人都像题主一样,对国歌有着崇高的敬意。而且,根据《国歌法》第三条第二款“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的规定,尊重国歌是每一个公民的法定义务。作为尊重国歌的一种方式,知晓国歌奏唱礼仪是必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组织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释义》在对《国歌法》第七条(“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所作的释义称:“《国歌法》第七条规定的礼仪,强调的是‘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的礼仪,一般指本法第四条规定的奏唱国歌的场合,并未要求人民群众在家中收看、收听到媒体播放的国歌,要‘肃立’致敬。”因此,从立法本意来看,肃立致敬的礼仪一般仅限于奏唱国歌仪式的在场人员,而不是听到国歌就一定要肃立致敬。否则,如果一个班级在教室内练习演唱国歌,其他隔壁班级岂不是都要肃立致敬?

  客观地说,我国在国歌奏唱礼仪的普及上确实做的不够,确实有很多人不太熟悉国歌奏唱礼仪。在前些年国际赛场上,有一些我国运动员效仿一些国家的抚胸礼,在奏国歌时将右手放在胸前,还引起了一些争议。可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家在这些年对国歌奏唱礼仪比较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4]66号)对国歌奏唱礼仪进行了强调。

  当然,《国歌法》要求“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但是并不是说在其他场合听到国歌就不能肃立。在其他场合听到国歌,通过肃立的方式表达敬意,虽然不是必须,但也不是不可以。例如,路过一个活动现场,场内人员正在奏唱国歌,外面的人听到了之后保持肃立直至国歌结束,也是挺好的。但是,我在这篇回答中所想讲的是,通过肃立的方式表达对国歌的敬意,也应该符合文明规范并且不影响到其他人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身体呈现出什么样子的姿势,属于个人身体权(或者称人身自由)的范畴。一个人通常可以选择自己是站着还是坐着,躺着还是趴着,直立还是倒立。《宪法》第三十七条还特地保障了这一权利——它的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但是,一个人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并非不受限制。有一句著名的法谚说道:“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他人鼻尖的地方。”意思是,每个人在行使自己自由权利的时候,不能侵犯到其他人的权利。《宪法》第五十一条也专门说了这一点——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宪法》第五十三条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也就是说,我们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的时候,应该以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扰乱社会秩序为限。

  电影院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我们必须要遵守电影院应该有的公共秩序。相信大家都会认同,在电影放映期间站立起来,一般是属于不遵守电影院公共秩序的行为。特别是在后排有其他观影人员的情况下,遮挡其他人正常观影也是一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如果要在看电影的时候肃立,应该以不扰乱电影院公共秩序、不影响其他人正常观影为限。比如可以像其他知友所说的,选择最后一排的座位。或者也可以在电影开始前事先征得后排人员的同意。否则,如果肃立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观影体验,还是不宜在电影放映过程中肃立。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可能会有知友产生疑问——如果在电影院站立、遮挡观影就都是不对的,岂不是不能中途离开或者去上个洗手间什么的?其实这是法律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其实很多权利是会互相冲突的,比如张三上洗手间的权利和李四连贯看电影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行使权利就会牺牲掉另一方的部分权利,为了保护更重要的利益或者实现社会的更大利益,法律就要求另一方要作出牺牲。——民法中把它称为“容忍义务”。也就是李四必须牺牲掉自己连贯看电影的权利,容忍张三去上洗手间。具体的就不细说了,不然就扯远了。

  接着说另外一个题外话,在查阅《国歌法释义》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奏唱国歌的时候,大家拿起手机拍照、录像是不是合适的呢?《国歌法释义》对此认真地回答道:“礼仪的养成需要‘教化’而非‘惩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有许多群众尽管庄严肃穆,但仍然举着手机、相机进行拍照、录像,与《国歌法(草案)》第六条规定的‘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的要求仍有差距。但是,考虑到各地群众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希望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一宝贵经历,也是可以理解的。”

user avatar

可以,但并不合适。


国歌奏响时的肃立义务,主要依据是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其中第七条规定:

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奏响」都是《国旗法》所规定的「奏唱」。

仅《国旗法》中,涉及到「放国歌」的,就有「学唱」(第十一条)、「播放」(第十三条)、「奏唱」三种表述,前两者都未有要求「应当肃立,举止庄重」。

换言之,「奏唱」国歌时确实应当肃立,但《国旗法》中的「奏唱」应当作极严肃的限缩理解,生活中大多数时刻更多是「播放」国歌或是「和唱」国歌而已,题主提问的电影国歌片段亦如是。

既然不是「奏唱」,「肃立」也就并非必须。

(况且,国歌限制商用,尽管《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但院线播放本身是一个商业行为,将电影中「播放」的涉及国歌的片段理解为「奏唱国歌」本身也不够严肃与庄重)


我大致能够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观影过程中,尤其是国歌响起的时刻,难免心潮澎湃;但爱国本身也是一种私人情感,我们不该因此影响公共秩序和他人的观影体验。


或者,可以考虑和高票一样,订最后排的位置,也许题主你对国歌的敬意确实非常崇高,但我们都应当谨记,不要让别人为你的崇高买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