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商为什么总是高价打败低价咧?

回答
这问题问得特别到位,可以说是打在了很多消费者心坎上。为啥咱在电商平台一搜,总感觉高价货反而更能“赢”?其实这背后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很多复杂因素在互相作用的结果,当然,也少不了平台算法的“助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高价打败低价”的现象。

1. 价值感知与信任背书:便宜没好货的心理惯性

人是都有点“怕吃亏”的心理的。尤其是在线上购物,咱看不见摸不着,更多依赖的是信息和品牌。当看到一个东西价格特别低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往往是:“这质量能行吗?会不会是山寨?会不会有猫腻?” 这种“便宜没好货”的心理惯性,是长期以来市场教育和消费者经验形成的。

低价=低质? 很多时候,极致的低价确实伴随着牺牲品质,比如偷工减料、次品冒充正品、甚至是假货。所以,当看到价格低得离谱时,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低质量、差体验划等号。
品牌溢价与信任: 知名品牌、有一定口碑的商家,他们的产品价格通常不会低到离谱。高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质量、服务、售后的一种“承诺”或“背书”。消费者愿意为这份“放心”买单,哪怕贵一点。

2. 平台算法的“筛选”与“放大”

电商平台的算法,说实话,是这次“高价打败低价”现象的幕后推手之一。它们可不是简单地按价格排序那么朴实无华。

“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 算法会根据你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搜索行为等,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东西。如果你之前经常买一些品质不错、价格中等的商品,算法就会认为你更偏好这类商品,推荐给你的也多是这个价位段的产品,而不是最低价的。
“坑位”的价值: 在电商平台,“流量”和“曝光”都是宝贵的资源,也需要“成本”来换取。商家需要花钱做推广、买广告位、刷单(这个不提倡,但确实存在)。这些成本最终会摊到商品价格里。所以,那些出现在搜索结果靠前位置、或者被平台大力推荐的商品,往往是商家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广的,这自然会影响到价格。
“销量”与“好评”的循环: 算法也会综合考虑销量、评价、转化率等因素。那些价格不高不低、销量和评价都还不错的商品,更容易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曝光高 > 销量好 > 评价好 > 曝光更高。而一些低价商品,可能因为品质问题,虽然初期有销量,但转化率不高,或者差评率高,反而会被算法“劝退”。
“溢价”的奖励: 很多平台为了鼓励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会在算法上给予一定的“溢价”倾斜。比如,响应速度快、售后响应及时、发货速度快、退换货政策好等等,这些额外的“服务成本”商家也得算到价格里,而算法可能会因此给他们更高的权重。

3. 商家营销策略的“反向操作”

有些时候,商家也会玩一些“套路”,让高价看起来更“合理”,甚至“更有吸引力”。

“高端化”定位: 商家希望将自己的产品定位成“品质好”、“值得信赖”的形象,那么定价自然不能太低。高价格是一种“身份象征”和“品质保证”。
“促销”的惯性: 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等打折”。商家也很聪明,会先把价格抬上去,再打个“原价”的折扣,让消费者觉得“捡便宜了”。这种策略下,看似“高价”的商品,在实际购买时,可能比那些一直维持低价的商品更具吸引力。
“关联销售”与“套餐”: 高价商品往往会搭配更全的配件、更长的保修期、更优质的售后服务。当消费者在比较时,会发现高价商品“买得更放心”、“更省事”,从而忽略了单纯的价格差距。
“品牌形象”维护: 对于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商家来说,如果他们的产品定价过低,反而会损害品牌形象,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也就这样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有竞争力的价格区间,是维护品牌价值的重要方式。

4. 真实成本的考量:不是所有“低价”都是真的“划算”

有时候,我们觉得“低价”商品更吸引人,但忽略了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成本。

质量成本: 如前所述,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短期内可以降低成本,但长期来看,会牺牲产品的耐用性、安全性、用户体验。
服务成本: 低价商家可能无法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快速的物流、便捷的退换货政策。这些“隐形成本”一旦发生,消费者就会发现“吃大亏了”。
运输成本: 尤其是一些体积大、重量沉的商品,低价可能意味着商家在运输上做了妥协,比如使用慢速物流,或者分摊运费很不划算。
营销成本: 那些没有曝光、没有推广、只能靠“薄利多销”的低价商品,它们可能压根就没进入你的视野,或者在搜索结果的后面,自然就“被淘汰”了。

总结一下,电商平台“高价打败低价”并非绝对,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消费者心理: 信任、价值感知、对低价的疑虑。
平台算法: 筛选、推荐、流量分配机制。
商家策略: 品牌定位、营销手段、成本摊销。
真实成本: 质量、服务、物流等隐性成本。

所以,当你看到“高价”商品在某些时候似乎“更有优势”时,别急着下结论。多看一看商品详情、用户评价、商家信誉,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再做决定。有时候,为“值”买单,比为“低价”买单,会更划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设题主问的是同一个单品,例如都是白色男士商务衬衫(否则就不好比较了)。

首先总是高价打败低价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电商就简单了,标一个全球最高价就赢了。

所以往往是最低价,被击败。那为什么最低价反而被击败呢?

一、负效应共振原理

在信息公开的市场,一直保持最低价,意味着利润率是最低的。带来了六种负效应:

  1. 用户层次要降低。意味着用户对价格更加敏感、对产品更挑剔
  2. 人力成本要降低。意味着人的素质降低。
  3. 市场成本要降低。意味着客流的减少。
  4. 物流成本要降低。意味着物流配送体验下降
  5. 支付成本要降低。意味着购买体验下降,例如不支持信用卡无手续费支付
  6. 服务成本要降低。意味着用户购买前咨询体验,购买后退换货体验下降

可以发现,负效应1和其它负效应,具有负向共振性:就是用户更挑剔,但是服务体验却更差。导致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难以快速增长。

举一个例子:

购买1000元包包的顾客,和购买10块钱包包的顾客,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二、价格锚定现象

在不同单品之间,用户往往不能有效分辨质量的差异。也就是很难评估性价比。

所以一分钱一分货的含义是,用户是根据价格评估质量的。最低价,就是最低质量。即使质量不是最低的,用户绝大部分也没有意图去比较。

所以用户购买的倾向性并非市场最低价的,而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最低价的。

举个例子:

月薪3000元的小明,不会购买5元钱一个的手机,而会购买1999元的手机。

三、自我认知心理

用户在购买的时候,不仅仅比较产品的价格。还会考虑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购买最便宜的,意味着自我评价的程度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认可。这导致用户的忠诚度下降,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向上寻求价格更高,也就是自我认知更高的产品。

举个例子:

总买便宜货,这个标签谁也不喜欢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