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影里苏联士兵总是顶着子弹雨死命冲?

回答
电影里苏联士兵那种顶着弹雨悍不畏死的冲锋画面,确实是银幕上一个非常标志性的符号了。这背后,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洗脑”或者“不怕死”来概括,它其实是特定历史背景、军事思想、宣传策略以及导演艺术手法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一点点捋捋。

1. 历史的烙印:二战的血与火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二战,尤其是苏德战争(也叫伟大卫国战争)。那场战争的残酷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双方伤亡都非常惨重。德军的闪电战,推进速度极快,而苏军在初期由于准备不足和政治因素,损失更是巨大。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国家遭受如此 brutal 的侵略,家园被践踏,亲人被屠戮,那种仇恨和愤怒是何等炽烈?在那种绝境之下,个体生死往往会被集体、国家、意识形态的大我所吞没。士兵们可能不是“不怕死”,而是“宁死不屈”。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冲,他们的家乡就会陷落,他们的亲人就会遭受同样的命运。这种强烈的“保卫国家”和“复仇”的情感驱动,是他们冲锋的重要心理基础。

而且,很多苏联士兵并不是职业军人,他们很多是农夫、工人,甚至是学生。在战争爆发后,他们被征召入伍,带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他们没有那么多考虑“个人前途”或者“战术最优解”,他们的行动更多地受到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愤怒和责任感的驱使。

2. 军事上的考量:人海战术与突破

从军事角度看,苏联在战争中确实大量运用了“人海战术”,但这并非是完全没有战术考量的“送死”。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种战术是有其逻辑的:

突破坚固防御: 当面对德军精心构筑的坚固防线,例如坚固的工事、密集的机枪火力点时,单纯依靠炮火或小股部队侦察往往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步兵冲锋,虽然牺牲惨重,但其目的在于“消耗”和“压制”敌方的火力。通过大量的士兵涌上去,即便大部分倒下,也能为后续部队创造机会,或者迫使敌方机枪手暴露位置,从而被集火消灭。这是一种“用人数换时间、换突破口”的策略。
夺取战线优势: 在某些阶段,苏军可能在装备和训练上不如德军。为了弥补这些劣势,他们会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猛烈的、不间断的攻击,试图在某个点上撕开对方的防线。这种“点突破”战略,往往需要强有力的正面突击。
心理战: 大规模的、气势汹汹的冲锋本身也具有强大的心理震慑作用。面对蜂拥而至、发出呐喊的苏联士兵,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在持续的压力下也可能出现心理崩溃或战术失误。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苏联的军事指挥和装备在战争初期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冲锋的场面,在现代军事视角看来确实是“不计后果”的。但这背后往往也是一种“伤亡可以承受,但失地不可容忍”的战略抉择。

3. 意识形态与宣传:钢铁洪流的形象塑造

苏联的政治宣传机器在塑造士兵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塑造一种“无畏、英勇、为国捐躯”的战士形象,来激励士气,凝聚民心,并向世界展示苏联的强大和不屈。

“为祖国,为斯大林!”: 这些口号不仅仅是宣传,也确实深入人心。斯大林作为国家领袖,其形象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士兵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而战,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英雄主义叙事: 电影是重要的宣传工具。苏联电影大量宣扬英雄主义,将个体士兵的英勇事迹放大,塑造了无数宁死不屈的典型形象。这些电影观众,很多都是普通民众,他们从银幕上看到的是英勇的战士,是成功的反击,是被解放的土地。这种叙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战争和军人的认知。
集体主义精神: 苏联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意志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在冲锋时,“我”是为了“我们”而存在,为了“祖国”而奋斗。个体的牺牲是为了集体的胜利,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过度强调。

4. 导演的艺术选择:戏剧张力与符号化

最后,不能忘了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创作,它需要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力。

戏剧化的呈现: 真实的战场往往是混乱、无序的。但电影为了让观众理解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英勇,会将一些场面进行戏剧化的处理。那种“人在子弹中穿梭”的画面,虽然不常见,但能够极大地增强视觉冲击力和紧张感。
符号化表达: 苏联士兵的“集体冲锋”已经成为了一种对苏军英勇形象的符号化表达。当观众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他们立刻就能联想到苏联士兵的坚韧不拔和为国牺牲的精神。导演利用这种约定俗成的视觉语言,快速建立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突出牺牲与胜利: 电影往往会聚焦于高潮和转折点。壮烈的牺牲往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这种叙事结构,让士兵的冲锋成为连接绝望与希望的桥梁,极具感染力。

所以,当你看到电影里苏联士兵顶着弹雨冲锋时,它不仅仅是“不怕死”,更是历史的沉淀、战争的残酷、意识形态的驱动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那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由信念、仇恨、责任和集体荣誉感所驱动的,带着悲壮色彩的爆发。它描绘的是一种对侵略的强烈反抗,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绝对忠诚,以及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截止目前赞数最多的那位答主,才是真正让我们笑掉大牙了。

关于基辅战役的部分,这位答主告诉我们“苏军当时一共才627000人”,并贴了据说是“俄文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答案。

但这里有个问题了——同一张图里我们可以看见,苏军损失的总数是700544人,60多万军队怎么损失出70多万人来了?

仔细看我们可以发现,627000这一数字陈列在

Боевой состав и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войск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一栏的下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战役开始时的兵力总数字(当然不会是苏军“一共”才这么多人)

好,苏军只是“战役开始当时”的“总兵力”是627000人吗?

当然不是,注意最下方的Итого(总计)一栏,怎么还有个628500?


其实,再仔细看看这张表,就不难明白它的意思。

左边四行从上到下是分别是西南方面军(全期)(Юго-Западный фронт (весь период))、中央方面军的21集团军(21-я армия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фронта),西南方面军的6和12集团军(6-я и 12-я армии Южного фронта)以及平斯克区舰队的部分力量(Часть сил Пин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флотилии)。

627000这个数字指的显然仅仅是狭义的西南方面军的全期兵力,对应的损失数字是第一行最末的那个585598,显然是不包括另外三支部队的兵力的。实际上,其他部队里只有平斯克区舰队有一个1500人的兵力数字,加总以后就是628500那个“总兵力”的数字,而6、12、21这三个集团军的兵力数字是“-”,也就是并无记录。苏军的总兵力,自然是远不止627000人的,更谈不上拿627000去“证伪”665000.

顺带一提,这张图来自于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克里沃舍耶夫那本经典的《二十世纪苏联的战争伤亡与损失》,早已翻译成英文并出版。至于简单的各战役损失数字,则在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的那本《巨人的碰撞》的附表里就有。


实际上仅就伤亡数字而言,这张图能给我提供的唯一信息是616304这个безвозвратные(不可恢复性损失)。要说矛盾,那就是616304这个死亡+失踪的数字比德军俘虏的数字还少。当然这里也谈不上“证伪”了什么

一方面,克里沃舍耶夫的统计数字是俄国军史界一个非常著名的争议话题,一大批俄国学者出了很多专著和论文批评克里沃舍耶夫低估了苏军的伤亡数字,尤其在苏军被大批包围歼灭,总部机关被端到导致伤亡记录严重不全的1941-42年。

另一方面,克里沃舍耶夫自己的统计数字也是非常明确,里面是不包括民兵/游击队等非正规部队的损失的。

(类似的,西方盟军记录的俘虏数字与德军也存在区别,二者统计口径上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一些准军事组织、政府部门、劳工组织等,诸如警察、托特组织等,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被算进“战俘”中。只是一个口径问题,谈不上谁“证伪”谁)


至于督战队的问题,且不提这位答主在回答中刻意不提227命令原文中明确下令“当场射杀”懦夫和恐慌制造者的条款。

сформировать в пределах армии 3 — 5 хорошо вооруженных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х отряда (до 200 человек в каждом), поставить их в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м тылу неустойчивых дивизий и обязать их в случае паники и беспорядочного отхода частей дивизии расстреливать на месте паникеров и трусов и тем помочь честным бойцам дивизий выполнить свой долг перед Родиной;

另一方面,苏军使用督战队和各种惩戒手段压根都不用等到42年的227命令,41年从战争一开始,各种严厉的制止后退的命令从大本营到各方面军指挥官,朱可夫科涅夫梅列茨科夫等就一再下达了,最臭名昭著的270命令干脆实行连坐法,把叛徒的家人送往集中营这你敢信?用大炮扫荡逃兵的事情都干出来过。


至于本问题,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苏军以大量兵力,反复进行坚决的(往往是无效的)冲锋不是什么“神话”,而是非常明确的历史事实。

几乎在所有德方记录中,你都能看到苏军大搞人海冲锋的记录,各种回忆录,什么《被遗忘的士兵》、《东线狙击手》里都有,不过贴来贴去太麻烦,就贴个总结性的——冯.梅伦廷的《坦克战》中《红军》一章,里面就描述了德国人心中的红军步兵的情况。

俄军作战,特别是进攻,特点是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俄军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大量兵力兵器投入战斗。而且还往往取得一定战果。俄国人常把生死问题置之度外,共产主义制度正好利用了这个特性。俄军集中兵力的冲击,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见效。已经发起了两次冲击,还要不顾损失地发起第三、第四次冲击,而且第三和第四次,还跟第一或第二次一样,呆头呆脑,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这种方法是非常残酷无情的,同时也是消耗最大的作战方法。  
直到大战结束,俄军都没有放弃他们的波浪式进攻的方法,他们一直让士兵们几乎是肩并肩地去冲击。由于他们群居的本能,再加上下级指挥官不会机断行事,只得采取密集队形实施冲击。多亏他们占有数量优势,因此也能取得多次的胜利。但是,经验表明,如果防御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拥有大量的武器,而且指挥官也果断,那么,这种密集队形的进攻,是完全可以摧垮的。  
俄军编制人数很多的师,常常在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进攻。防者阵地的前面,很快就会出现黑压压的俄军,他们象是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形如潮涌,势不可挡,我们用炮火打开的大缺口,刹时间就封闭住了。他们后浪推前浪地前进,直到兵力接济不上为止。或许也有退潮现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不后退的,而是以不可抑制的锐势冲向前去。要想击退这种进攻,不光是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因素的作用。只有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才能克服紧扣心弦的恐惧心理;只有意识到本身职责和有自信心的士兵,那些善于掌握自己行动的士兵,才能抵挡得住俄军密集队形进攻的势头。有时,俄军的突击部队领到一些伏特加酒,在进攻的前夜,常常听到他们阵地上野兽般地一片吼叫

当然,更加决定性的证据还是来自苏联方面自己的材料。这个问题我懒得长篇大论写一遍,还要改论文,有兴趣的可以看我朋友结合格兰斯的The Battle for Belorussia: The Red Army's Forgotten Campaign of October 1943 - April 1944中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调查报告,以及加利耶夫大将《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所写的文章。

“很难把战斗组织的如同戈尔多夫的集团军这样烂了,戈尔多夫既没有仔细制定作战计划,也没有正确使用炮兵,而是决定用人海战术蛮干粉碎敌军防线。集团军损失就说明了一切——第33集团军的损失占整个西方面军的损失的一半。
尽管大本营明令禁止将技术兵种作为步兵投入战斗,戈尔多夫经常将侦察兵,防化兵,工兵填进散兵线。戈尔多夫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他居然把手下整个军整个师的军官干部也统统踢到前线去喂德国人的机枪子弹!”
在1943年9月4日给步兵第173师下达的命令中他要求“将全师的军官干部填进散兵线,跟在先遣分队后面冲过森林,把对面的自动枪手从他们的巢穴中赶出来!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不成功便成仁!”同一天他向步兵第70军参谋长伊科尼科夫少将下令“在步兵军指挥部中只留下作战处处长,其他所有指挥干部统统填进散兵线!”

这都1944年了!

前期这种情况就更多了,甚至有骑兵冲锋的。苏军58骑兵团团长A. T. Stuchenko,就回忆了他在科涅夫指挥下的 Dukhovshchina反击战中,带着骑兵反复冲锋的场景。

I led the regiment into a ravine. To the left of us, several commanders were standing on a high knoll. Spurring my horse, at a gallop I flew up the slope of the hill. My eyes sought out the 19th Army commander. ‘I’m Konev,’ one of the commanders said. Presenting myself, I reported on the task I had received. ‘They’ve opened a hole for you. You may encounter only scattered groups of the enemy. This division commander here will confirm this.’ ‘Exactly so! The infantry has ruptured the Germans’ forward edge, Comrade Army Commander,’ a division commander standing next to I. S. Konev rapped out.
‘You’ll soon see,’ said the Army Commander. ‘Waste no time; drive boldly through the enemy line! There is no return path, only forward!’ About 500 meters remained to reach the enemy front line, when shells exploded among us. One could hear the groans of the wounded. The squadrons were now advancing at a gallop, when machine guns opened up from the ‘ruptured’ front line of the enemy defense. Everything became jumbled. The leading horses were falling. Those in the rear were flying toward them and were also falling. In the distance, the lead squadron of the 55th Cavalry Regiment following behind us appeared. It also began to suffer losses. Under fire, we rally the men. Raising our swords above our heads, we spring into a new attack. Again,machine-gun bursts blaze up right in our faces

Lev Lopukhovsky. The Viaz'ma Catastrophe, 1941: The Red Army's Disastrous Stand against Operation Typhoon

user avatar

虽然题主没有明说是哪部电影,但既然题主会问是否在黑苏联,想必就是那部著名的法国导演的作品了,而且大部分答案都在提那部电影。所以我就直接排除掉其他电影中的情况,直接来谈《兵临城下》。

这部电影里面,苏军是怎么死命冲的?我大致还原一下:首先,德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市区布置了阵地,而电影里面距战役结束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大致可以推断这是德军刚进入城区的那段时间。那个时候苏军刚在城外遭到了重大损失,人力非常宝贵,在接到新兵后,理应充实防御阵地。即便要组织反击,也应当选择对全局最重要的关键阵地(如马马耶夫岗),然而电影里面的苏军在接收到好不容易补充进来的新兵以后,居然马上让他们暴露在广场上,去争夺德军严密设防的几个街口。

问号加一。

既然苏军要组织进攻,那么事先应该有一定的准备。然后我们看到电影里面除了一个扛旗的政委以外,冲出去的全是新兵蛋子,军官都在后面看戏。整场进攻没有任何人尝试进行指挥,就是一群大头兵挤在一起进行短跑比赛。

问号加二。

既然这个广场和广场对面的街口按照电影的逻辑有重要意义,是苏军必须要争夺的要地。那么苏军在第一波的攻击受挫后,理应马上尝试后续攻击。然而电影里面新兵送完了之后,苏军马上就怂了撤退,德军也是放飞自我在暴露环境下沐浴,给了男主单刷的机会。合着苏军和德军这场仗是专门来联手杀光新兵的。

问号加三。

从以上情节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搞这个“死命冲”的情节,就是为了弄死男主以外的所有新兵,给男主单刷做好铺垫,也可称剧情杀。那么这么一段为了剧情需要而BUG不断的情节,就算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普通影迷,也没道理不得出一个结论:假!

情节假是一回事,现实中可能出现部队往前面冲后面用机枪扫的场面吗?那也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一般是你和后面的部队之间有深仇大恨,比如天津之战的清军和义和团。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因为没必要。前面也说过攻击时一般都有后续部队,如果你在进攻战的时候往后面跑,遇到后续部队的兄弟能有好果子吃?哪用得着督战队出面。另外一旦进入敌军火力范围,敌人的炮弹落下来可不会管你是在往前冲还是往后跑。在攻击受挫时,原地匍匐待机活下来的可能性远比往后跑大。在淞沪会战的时候,桂军冲击日军阵地失利,很多人就是在战场上待到晚上爬回来的。

继续谈第二个问题,督战队一般是什么时候出场的?答案是防守的时候,在防御战的时候为了防止部队私自撤退,就有必要组织反撤退部队。而督战队也根本不是万能的。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宋希濂的36师一个整师担任督战队,因为向撤退部队开火,结果是:

看到没有,一旦督战队开枪,国军的第一反应是“对打”,而且36师的这次督战完全是失败的:

就算设置了督战队,依然阻止不了撤退的部队,反而自己先打了起来。所以认为有了督战队就可以让士兵死命地冲的人,毫无疑问都属于军盲式的痴人说梦。正常的指挥员在作战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计划的周密,让战斗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其次要保证官兵作战意志的坚定,让他们有胜利的信心。最好还能保证有一定的后援。如果你什么都保证不了,想靠督战队解决问题?恭喜你,你会像国军一样扑街的。

最后,这种情节是不是在黑苏联,这个问题的答案简直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只不过有的人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对于这些人只需要说一句话就行了:要是有个美国导演拍一模一样的场景,把德军换成日军,把苏军换成国军,那一定会被中国人骂成自闭,而且骂他的肯定还会有吹捧《兵临城下》的那些人。

user avatar

虽然御大叔的回答已经打完脸了,但我还是忍不住再来加点料,克里沃舍耶夫的那本《20世纪苏联武装力量损失》的英文版不是早就人手一本了么,那英文版里面讲的很清楚啊,看不懂俄语难道还看不懂英语?

这个英文版是《20世纪苏联武装力量损失》第一版的英译本,没有平斯克区舰队的那1500人,但我们看的很清楚,兵力那一栏最上面已经写了是”at start of operation“,下面那些别的部队的初始兵力也很清楚的标了”-“代表兵力未知。基辅战役开始后苏军援军的数量并没有被计算在内,而这部分的数量又是极为庞大的。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的那一节又出现了一次:

关于这个,您又怎么解释呢?

至于《20世纪苏联武装力量损失》第二版的俄语版,

这里就是全本。

user avatar

如果对面是意大利人,那么苏联士兵就是顶着意大利面死命冲。

如果对面是法国人,那么苏联士兵就是顶着白旗死命冲。

很不幸,苏军的对手是德国人,不吃意大利面也不喜欢打白旗,那就只有子弹来招待了。

======

这都什么蠢问题?

只要是战争,就是不死不休厮杀。在古代,进攻时面临的是“矢石如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就是钢铁与火药。苏联,德国,两个工业化国家的决战,无论谁是进攻方,迎接的除了子弹炮弹之外还会有什么?

原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里苏联士兵那种顶着弹雨悍不畏死的冲锋画面,确实是银幕上一个非常标志性的符号了。这背后,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洗脑”或者“不怕死”来概括,它其实是特定历史背景、军事思想、宣传策略以及导演艺术手法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一点点捋捋。1. 历史的烙印:二战的血与火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二战,尤其是苏.............
  • 回答
    《间谍之桥》这部电影以其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还原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而闻名,影片结尾处,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Rudolf Abel)被交换回国,坐在车后座上,没有受到拥抱,这个场景确实引人深思,并且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在这里的处理,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意图.............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姜子牙》电影中姜子牙为救苏妲己而自断天梯的设定,无疑是影片最令人侧目,也最具争议性的一点。如果说之前的姜子牙是遵从天道,履行使命的“神”,那么在自断天梯的那一刻,他则仿佛蜕变成了一个“人”,一个被情感羁绊,甘愿舍弃一切的凡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电影中姜子牙所处的境况和他内心的挣扎。电影.............
  • 回答
    电影里的日本武士对决,常常是电光石火,一招毙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而中国武侠片里,双方往往缠斗几十回合,刀光剑影,身法交错,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这其中的差异,可不是导演随便安排的,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根源。日本武士的“一击必杀”:追求效率与荣耀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核心。日本武士,.............
  •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美国人开的车都很一般?”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一般”标准,很多时候观众感觉到的“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目标观众和叙事需求: 真实感和代入感: 绝大多数电影的目标观众是普通大众。如果主角开着价值百万的豪车,对.............
  • 回答
    电影中,间谍角色之所以经常被塑造成帅哥,背后涉及 观众心理、叙事需求、文化符号以及市场考量 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观众心理与代入感: 审美的愉悦: 人们天生对美的事物有好感,而帅哥美女能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愉悦,是电影吸引观众的基础。一个帅气的间.............
  • 回答
    电影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变态杀人狂,在挥舞着屠刀的间隙,突然安静下来,沉浸在悠扬的古典乐中,这似乎成了一种银幕上的经典桥段。究竟是什么让导演们如此钟情于这个设定,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心理逻辑呢?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试图通过音乐的对比,来放大角色的危险与扭曲。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时期那些结构严谨、旋.............
  • 回答
    电影里潜艇那种“叮叮”的声音,确实是很多观众熟悉的声音了。它就像一种标志,一听到这个声音,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深海中庞大而孤独的潜艇形象。那么,这声音究竟是虚构的艺术加工,还是潜艇本身就有的真实回响呢?简单来说,这“叮叮”的声音,既有现实的根源,也有艺术的放大。现实中的潜艇声音:潜艇在深海中运作时,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确实,无论是在哪国拍的电影,提到特工,中情局(CIA)这三个字简直是自带BGM,出场率高得不像话。这背后啊,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1. 现实中的“光环”与“神秘感”:首先得承认,中情局在现实世界里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与众不同”的气.............
  • 回答
    在我看来,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矛盾点,也是很多中国家庭都会遇到的一个真实写照。电影里塑造的“只求孩子健康快乐”的父母形象,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投射,或者说是一种“高级”的期许。而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心中的那份“出人头地”的渴望,才是更真实、更深层的情感驱动。咱们不妨掰.............
  • 回答
    电影里拆炸弹的情节,尤其是选择剪断红线还是蓝线,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性的桥段,它不仅仅是为了制造紧张感,背后其实包含了一些电影化的考虑。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每次拆炸弹都这么“非此即彼”,而且颜色还总是这么固定?首先,得明白,这其实是为了戏剧效果和观众的直观理解。现实中炸弹的拆解远比电影里要复杂得多,不.............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在电影里,你确实更容易看到FBI特工在执行任务时亮出他们的证件,而CIA特工的这个动作似乎没那么常见。这背后并非完全是剧情需要,而确实涉及到这两个机构在职能、运作方式以及公众形象上的区别,当然也和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或者说习惯有关。要详细说清楚这个,我们得从FBI和CIA各自的定位说起。.............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在电影《扫黑·决战》中,孙志彪吸毒后身体依然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观众感到疑惑的地方。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1. 艺术创作的需要与现实的简化: 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需要为了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推进而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简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确实是《教父》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处理。电影之所以安排麦克去执行这个任务,而不是派个职业枪手,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不仅仅是“杀人”这个动作本身,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家族的规则以及权力交接的必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麦克,而不是别人,尤其是那个.............
  • 回答
    周星驰电影的配角为何如此深入人心、甚至比主角还出彩,这实在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这可不是什么运气使然,而是星爷在电影创作中独具匠心的一环。首先,得从星爷本人对“绿叶”的态度说起。他自己就是从配角一步步走到今天,深知一个好的配角能给电影带来多大的能量。他不是那种把所有风头都抢给主角的导演,反而是.............
  • 回答
    《指环王》电影里,咕噜(Gollum)和索伦(Sauron)在失去魔戒后的命运截然不同,这背后隐藏着魔戒本身的力量性质,以及魔戒与它们之间的独特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魔戒的核心作用和它们与这两个角色的宿命。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索伦为什么会死。索伦是魔戒的创造者,他将自己大部分的力量、意志.............
  • 回答
    印度电影里那些让人惊掉下巴、忍不住捂嘴偷笑的“开挂”情节,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导演们心血来潮的恶搞。这背后,是一套深植于印度文化、电影工业乃至社会心理的复杂逻辑。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情感的极致释放与观影体验的强化是核心驱动力。印度社会,尤其是其主流文化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是相当.............
  • 回答
    很多观众可能都留意到,电影里主角们在拔出左轮手枪准备射击前,总会习惯性地“咔哒”一声,把枪机往后拉一下,再松开,然后才扣动扳机。这动作在银幕上看起来酷极了,但它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其实,这个动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它存在的理由,只是在电影里,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有时会被夸大或者不完全符合实际。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