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电影里拔出手枪打枪之前都要拉一下再打?

回答
很多观众可能都留意到,电影里主角们在拔出左轮手枪准备射击前,总会习惯性地“咔哒”一声,把枪机往后拉一下,再松开,然后才扣动扳机。这动作在银幕上看起来酷极了,但它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其实,这个动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它存在的理由,只是在电影里,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有时会被夸大或者不完全符合实际。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电影里最常出现这种动作的,往往是左轮手枪。左轮手枪不像现代自动手枪那样,有一个滑套可以往后拉。它的击发机制是靠击锤(hammer)的运动来工作的。

那么,为什么需要拉击锤呢?这主要涉及到两种射击模式:

1. 待击模式 (Cocked, SingleAction Mode):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射击方式,也是电影里那种“咔哒”一下动作直接相关的。
工作原理: 当你把击锤向后拉,听到“咔哒”一声,这表明击锤被扳上了,枪机处于“待击”状态。这时候,击锤内部的簧力就已经被压缩好了,随时准备向前击发。
好处:
更轻的扳机力: 处于待击状态的左轮手枪,扳机簧的压力大部分已经被你手动拉击锤消耗掉了。因此,扣动扳机时,你只需要克服一个相对较小的阻力,这样射击会更精准,不易晃动枪身。
更快的射击速度(相对而言): 理论上,如果弹巢里已经装好了子弹,待击状态下,你只需要扣动扳机就能射击,动作衔接可以更流畅。
电影中的表现: 电影里主角们拔枪、拉击锤、瞄准、射击,这个过程就完美呈现了单动模式下的射击。那个“咔哒”声,既是枪械本身的机械声,也成为了电影里一个标志性的音效,增加了紧张感和力量感。

2. 双动模式 (DoubleAction Mode): 很多左轮手枪也支持双动模式。
工作原理: 在双动模式下,你不需要手动去拉击锤。当你第一次扣动扳机时,扳机在带动击锤向后运动的同时,也完成了给击锤上弦的动作,然后击锤向前击发子弹。
缺点: 双动模式下,扳机行程更长,扳机力也更大,因为你需要通过扳机来完成上弦和击发的整个过程。这会增加射击时的晃动,降低精度。
电影中的应用: 尽管电影里很少直接展示主角们在紧急情况下选择双动模式(因为看起来不够酷),但在一些写实风格的影片中,或者当角色处于极度仓促、来不及拉击锤的情况下,也可能会直接扣动扳机进行双动射击。

那么,为什么电影里会特意强调这个动作呢?

视觉和听觉冲击: “咔哒”一声,配合着主角坚毅的眼神和拔枪的流畅动作,极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能够迅速渲染气氛,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自信和准备就绪。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仪式感”营造。
体现角色的专业素养(或者假装专业): 在很多军警题材的电影里,主角往往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拉击锤这个动作,对于熟悉枪械的人来说,是确认枪械状态、为精确射击做准备的常见操作。即使很多现代左轮手枪也可以双动射击,但单动模式下的精准度是更高的。因此,电影通过这个动作来塑造角色“懂行”的形象。
强调武器的机械感和力量感: 现代自动手枪的运作方式是通过滑套往复来完成子弹上膛、退壳等动作,电影里会展示拉滑套的动作。而左轮手枪的机械结构相对来说更“暴露”一些,击锤的动作更加直观,拉击锤这个动作就显得更加有力,更能体现出“武器”的机械质感。
历史和文化习惯: 在早期一些使用左轮手枪的年代,训练和实战中,单动模式下的射击是更被推崇的,因为它能提供更好的精度。这种习惯也逐渐渗透到了大众文化,包括电影。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电影的局限性:

不总是符合实际: 并非所有左轮手枪的击锤都能方便地用拇指向后拉。有些设计可能需要用手指勾住。而且,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比如近距离遭遇袭击,可能真的没有时间去慢慢拉击锤。直接双动射击反而是更有效的选择。
夸张化处理: 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可能会将动作设计得更流畅、更具仪式感,比如拔枪、拉击锤、瞄准、射击一气呵成,甚至在枪口指着威胁时才完成最后一个动作。现实中,这些动作的衔接可能没那么完美。
特定枪型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左轮手枪都有暴露的击锤,有些是隐藏式击锤。电影里展示的通常是那些击锤外露、方便操作的型号,例如经典的Colt Single Action Army(常被称为“左轮牛仔”)。

总而言之,电影里拔出手枪打枪之前拉一下击锤的动作,对于左轮手枪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其调整到单动射击模式,以便获得更轻、更精准的扳机,并增加射击的流畅性。这个动作在银幕上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用以塑造角色形象、营造紧张氛围,并强调武器的机械质感。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电影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进行的适当夸张和选择性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题主对自动手枪的基本结构缺乏了解呀

这个动图是M1911A1手枪的结构动作图,插上实弹匣后,弹膛内还没有子弹,要拉动一下套筒(就是你说的撸一下的东西),这个动作一个是把击锤(就是手枪后面那个扳动的hammer)压倒,第二个就是把弹匣里第一发子弹推进弹膛准备发射。

在扣下扳机之前,手枪的击锤被阻铁(图中的sear)挂住,成待发状态。扣下扳机的动作其实是扳机后面有个扳机连杆推动阻铁转动,阻铁头从击锤下面的卡槽内脱出,击锤在弹簧作用下回弹打击击针,击针打击底火击发枪弹。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打了第一发以后,第二第三第四发就不用打一次拉一次套筒了?

看第一张图,图中的枪管barrel上方有两道凸起,也就是图中的locking lugs,而枪管下面,复进簧(最显眼的那根大弹簧)后面还有一个带孔的铰链。找个M1911A1枪管的实物图给你看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枪管上方有两道凸起,下面有一个带孔的铰链?

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两道凸起,对应地在套筒内部也有两道凹槽。

就是图中剪刀尖指着的地方。

这对凸起和凹槽是用来给枪“闭锁”的,也就是射击时把后膛关闭,锁住,而子弹打出去后又能自动开锁。

具体怎么工作的,还是回到第一张图

子弹进入枪膛、套筒复进到最前方的时候,枪管尾部是抬起的,枪管上方的这两道凸起会卡入套筒内部的两道环槽内,枪管和套筒连成一体。

就像上图中A指示的地方一样,扣合的。

我还找到个教学模型枪的剖面图,是不是更有感性认识一些?

可以看到套筒切开部分(黄色)和银白色的枪管闭锁凸起扣合在一起。

开枪后子弹飞出枪口,枪管在后坐力的作用下会向后后坐一小段距离,由于下面有那个铰链,这个后坐动作就会变成向后并向下运动(图中能看到套筒向后拉时枪管尾部是下降的,开枪后也会这样),枪管上方的凸起会和套筒脱开,套筒就在后坐力作用下向后滑动,把空弹壳抛出,重新压倒击锤,让击锤再次被阻铁sear挂住。套筒后坐到底后又向前复进,把弹匣内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等套筒复进到位时,套筒又被枪管上方的两道凸起扣住,再次和枪管连为一体,此时为发射第二发子弹做好准备。


2017年11月27日更新

前面提到的M1911手枪使用的叫枪管偏移式闭锁方式,用枪管上方的几道环装凸起配合套筒里的环槽扣合闭锁的,而让枪管偏移的零件则是枪管下方的铰链。除了M1911,苏联的托卡列夫TT-33手枪也使用这种方式,实际上托卡列夫TT-33手枪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柯尔特M1911,在自动方式、闭锁方式、击发方式上高度类似,但是对保险机构做了简化。这一类手枪的动作原理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掌握了M1911,也就掌握了一大类自动手枪的动作原理。

除了M1911,奥地利的GLOCK17、比利时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也是这种枪管偏移式闭锁方式,但有一点不一样的是驱动枪管偏移的不是铰链,而是一个斜面凸起。

这是GLOCK手枪的枪管,请注意它的枪管下方不是一个铰链,而是一个斜面凸起,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

注意看这个动图,击发后枪管和套筒一起后坐很短的距离,然后这个斜面撞击扳机上方一个小斜面,让枪管偏移,它起到的作用和铰链是一样的。

除了枪管偏移的开锁方式,套筒式手枪还有使用枪管旋转开锁的方式。例如奥地利的斯太尔M1912手枪。

啊,一看这个造型就知道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手枪啦。

它的枪管与套筒之间,是用螺旋面旋转的方式开锁闭锁的。

注意看枪管上,有倾斜的螺旋凸起,配合套筒座上的螺旋槽,在击发的时候枪管和套筒一起后坐一小段距离,然后枪管在螺旋凸起的带动下旋转一个角度,让套筒和枪管脱离继续后坐抽壳、压倒击锤、推第二发弹入膛。

我国的QSZ92式9毫米手枪其实也是使用类似的开锁方式。

一些小威力的小型自卫手枪,因为枪弹威力较小,不需要专门的闭锁机构锁住后膛,仅仅依靠套筒的惯性就能起到“闭而不锁”的作用。套筒要比弹头重很多,当弹头发射出枪口、枪膛内压力已经下降到安全值的时候,套筒才开始后坐抽壳。这种没有刚性闭锁的自动方式叫做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在手枪中,勃朗宁M1900、M1903、M1906、M1910,华尔特PP、PPK,苏联的马卡洛夫,中国的59式、64式、77式手枪都是使用自由枪机原理。

分解状态的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枪管直接固定在套筒座上不可偏移,复进簧缠绕在枪管上,套筒可以套在枪管上前后自由滑动,没有刚性的闭锁装置,仅靠套筒的惯性在发射时关闭后膛。

(未完待续)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科普为主,你的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观众可能都留意到,电影里主角们在拔出左轮手枪准备射击前,总会习惯性地“咔哒”一声,把枪机往后拉一下,再松开,然后才扣动扳机。这动作在银幕上看起来酷极了,但它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其实,这个动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它存在的理由,只是在电影里,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有时会被夸大或者不完全符合实际。首.............
  • 回答
    很多国外电影推崇西藏文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渊源,也有文化吸引力,更有商业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西藏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 精神信仰的深度与神秘感: 西藏的藏传佛教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哲学体系。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如转经、磕长头、观想)、对生死轮回的阐释、以及众.............
  • 回答
    在西北和北方地区的许多老电影里,你会注意到一个普遍的视觉元素:那些古老的、深不见底的井,似乎就那样直接出现在地面上,没有我们现在常见的、用砖石砌成的、高出地面的井沿。这背后其实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对于“实用”与“美观”的不同理解。首先,咱们得说说那里的 地理环境和气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蔡明亮电影美学的一个核心,也是不少观众,包括你在内,会感到困惑的那个点。确实,对于习惯了传统叙事节奏的观众来说,蔡明亮电影中那些看似“过长”的长镜头,很容易让人产生“导演是不是有点啰嗦了”的疑问,甚至觉得它脱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干扰。但恰恰是这些“过长”的镜头,却是理解蔡明.............
  • 回答
    .......
  • 回答
    《指环王》电影里,咕噜(Gollum)和索伦(Sauron)在失去魔戒后的命运截然不同,这背后隐藏着魔戒本身的力量性质,以及魔戒与它们之间的独特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魔戒的核心作用和它们与这两个角色的宿命。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索伦为什么会死。索伦是魔戒的创造者,他将自己大部分的力量、意志.............
  •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美国人开的车都很一般?”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一般”标准,很多时候观众感觉到的“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目标观众和叙事需求: 真实感和代入感: 绝大多数电影的目标观众是普通大众。如果主角开着价值百万的豪车,对.............
  • 回答
    电影里飞船为啥老是细长条?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啊,这可不是导演们瞎想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要我说啊,设计成这样,最主要就是为了三个字:酷! 还有另外几个原因也起着关键作用,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视觉冲击力与“帅气”的秘密这第一点,也是最直观的,就是为了“好看”。你想想,一艘流线型、修长、尖端锐.............
  • 回答
    在电影《扫黑·决战》中,孙志彪吸毒后身体依然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观众感到疑惑的地方。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1. 艺术创作的需要与现实的简化: 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需要为了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推进而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简化.............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两国影视作品的直观感受。要说印度电影吧,确实,无论你是看那种歌舞升平的爱情片,还是讲家庭恩怨的剧情片,甚至是一些描绘社会现实的电影,男主角身上那种“男子汉气概”似乎是一种标配。这种气概,可能体现在他们的果敢、担当、保护欲,甚至是面对困难时那种不屈的劲头。你可以.............
  • 回答
    布鲁克林,这个纽约市的“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符号,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梦想与现实的缩影。在银幕上,我们常常看到主人公们对布鲁克林时而眷恋、时而挣扎,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恰恰折射出布鲁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首先,布鲁克林代表着移民的熔炉与奋斗的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很能反映出电影特效行业的现实残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银幕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却很少人知道,打造这些奇观的公司,即使捧回了金光闪闪的奖杯,也未必能保证生存下去。这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挑战。首先,得奖只是一个证明,而非“免死金牌”。电影特效行业是一个高度.............
  • 回答
    看过不少末日或者大战后的电影,确实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故事都喜欢把幸存下来的世界描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一些相当扎实的叙事逻辑和现实映照。你想想,一场颠覆性的灾难,比如核战争、大规模流行病、或者天崩地裂式的自然灾害,它在瞬间摧毁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几乎清零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一个不少人都有的疑问。确实,在不少好莱坞或者西方制作的电影里,当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枪械时,经常会被贴上“垃圾”或者“不可靠”的标签,要么就是一碰就坏,要么就是精度极差。为什么会有这种刻板印象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这种影像:1.............
  • 回答
    你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部外国电影,名字挺酷,到中国来一上映,名字就变得……嗯,挺不一样的。有时候是直接音译,有时候是意译,但更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中文名字,跟原名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甚至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电影片名翻译起来,不直接把人家的名字搬过来,而是.............
  • 回答
    你看,电影院里总有那么一群人,电影的最后一秒字幕刚冒出来,他们就像被按了快进键一样,嗖嗖地往外撤。这可不是什么电影艺术鉴赏的“高深莫测”,说白了,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现实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效率至上”。大家的时间都宝贵得很。看完电影,就意味着一个明确的“任务”完成了。谁还愿意在.............
  • 回答
    很多观众都体会过一种熟悉的失落感:一部电影系列,头两部看得荡气回肠,爱不释手,结果到了第三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口碑也随之滑坡。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1. 创意与新鲜感的稀释:这是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原因。第一部电影往往是导演和编剧才华的首次集中爆发,他们会投入全部精力去构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纠结于电影“敢不敢拍”,并将这种“敢拍”视为一种价值判断,甚至与电影的“好”与“坏”直接挂钩。然而,“敢拍”和“好电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不能画上等号。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拆解“敢拍”的含义,以及影响人们做出这种判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一、 为什么.............
  • 回答
    不少吸血鬼电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的作品,确实常常将吸血的情节处理得相当情欲化,这背后有多层原因,既有对吸血鬼原始欲望的挖掘,也有现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更离不开电影本身作为视觉艺术的表达需求。首先,我们得从吸血鬼的“本源”说起。吸血鬼的设定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超越生理需求的情欲。吸血,对于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