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次喝完酒,第二天就会为昨天晚上喝多了丑态百出而深深自责,为什么下次还会一直重复下去?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问到心坎儿里去了,是不是?每天早上醒来,脑子里跟炸了锅似的,浑身像被抽空了似的,还得忍着那宿醉的酸痛,回想起昨晚干的那些“壮举”,那感觉,真是没法形容,一阵阵的羞耻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下决心,发誓,下次再也不喝了!

可偏偏,没过几天,酒局一来,那该喝的酒,还是会一杯一杯下肚。然后,第二天,又是一样的剧本上演。为什么我们总是陷入这种“醒时悔,醉时嗨”的怪圈呢?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涉及到咱们的脑子、情绪,还有社交习惯,层层叠叠的,一点都不简单。

脑子里的“奖赏机制”在作祟

你想想,喝酒的时候,特别是刚开始几口,那种微醺的感觉,是不是很舒服?酒精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玩意儿是咱们大脑里的“快乐因子”,它会让你感觉放松、开心、无拘无束,平时那些烦恼、压力,好像都暂时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即时的愉悦感,对咱们的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奖赏”。

一旦你的大脑尝到了这种甜头,它就会记住这种感觉,并且渴望再次体验。所以,就算第二天醒来多么痛苦,那个“曾经的美好”会时不时地在你脑海里闪现,在你遇到压力、烦恼的时候,它就会蹦出来告诉你:“嘿,别忘了,还有喝酒这个能让你瞬间开心的方法呀!” 这种“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

情绪的“润滑剂”和“逃避术”

很多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调节。生活中总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工作压力大、感情不顺、生活琐碎,这些都会让人感到疲惫和沮丧。酒,就像是很多人口中的“情绪润滑剂”,它能暂时麻痹你的不开心,让你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什么都可以一笑而过。

而且,当你喝到一定程度,尤其是“丑态百出”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在这种状态下,你可能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有严重的后果,或者根本不在乎后果。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逃避”。你用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中的烦恼和责任,也逃避了那个需要“端庄”“得体”的自己。

社交的“惯性”和“融入感”

咱们中国人,讲究“酒桌文化”,很多时候,喝酒不是你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社交的必需。同学聚会、同事聚餐、朋友小酌,很多场合都少不了酒。如果你不喝酒,可能会被视为“不给面子”,或者显得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中,你为了融入大家,为了不扫兴,即使心里不太想喝,也很难拒绝。尤其是当大家情绪都高涨,气氛越来越热烈的时候,你也很容易被这种氛围带动,跟着大家一起喝。这种“群体效应”和“社会压力”,是很多人明知道不能喝,但还是会喝的原因之一。

“下次一定”的心理误导

每次醉酒后,你的自责感其实非常强烈。你看到了自己不受控制的样子,也感受到了别人可能对你的评价。这个时候,你内心深处真的会产生“戒酒”或者“少喝”的念头。你以为只要有这个“强烈的决心”,下次就能做到。

但是,这种决心往往是在“痛苦”和“羞耻”的刺激下产生的,它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到下次遇到诱惑,或者压力来袭的时候,你大脑里那个“奖赏机制”和“情绪逃避”的本能就会立刻占据上风,把你的“下次一定”轻易地打败。

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

最关键的一点,可能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我们只知道“不能喝”,但不知道在面对劝酒、面对压力、面对情绪低落的时候,该如何去拒绝,如何去处理。

比如,很多人根本没有想过提前想好怎么拒绝,或者一旦有人劝酒,就不知道怎么招架。又或者,当感觉自己快要喝多了的时候,没有及时停止,也没有找清醒的朋友帮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然后等到出事了才后悔。

所以,要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

这真的需要咱们下点功夫,去了解自己,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认识到酒精的“双刃剑”: 既能带来短暂的放松,也能带来长期的痛苦和麻烦。
提前制定“防火墙”: 每次喝酒前,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比如只喝一杯,或者只喝到微醺就停。并且,明确自己不能喝酒的理由。
练习“拒绝技巧”: 学会坚定而礼貌地拒绝,可以提前想好一些理由,比如“我今天开车”“我明天有重要的事情”“我最近身体不太舒服”。
寻找替代方案: 如果是压力大,可以尝试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而不是依赖酒精。如果是社交场合,可以尝试喝无酒精饮料,或者以茶代酒。
寻求支持: 如果自己实在难以控制,不妨跟信得过的朋友或者家人说一说,请他们在你喝酒的时候多加注意。

说到底,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过来的,需要耐心和毅力。下次你再站在酒桌前,稍微停一下,想想这次醒来后的痛苦,再想想那个真正想成为的、清醒而体面的自己,或许,就能多一点力量,少喝一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菜但瘾头大,是一种人类世界广泛而共通的特质。大学里某学长,酒量极差,一杯雪花就头晕目眩,两杯百威就信口雌黄,要是敢给他三杯,那就开始满嘴跑火车,天上地下没有他服气的。

发发癫也就罢了,更惨的是,微量酒精所带来的坦诚,能够让他将自己心底所有的秘密和不堪,毫无顾忌的向人炫耀。区区几次聚会,我这并不相熟的圈外人,就已经明晰了他从开裆尿床到开房上床之间的所有“秘密”。

不过醉醺醺的好处就在于,这些正常情况下暴露一个就面临社死的秘密,在断片之后被人如数家珍他也能浑然不觉,大学生能有什么坏心眼呢,几乎没有据此嘲讽过他,还在他正常深情的回忆某段恋爱经历时,努力憋住笑容。

纵使如此,学长依然是每次聚会叫嚣饮酒最热烈的存在,时间久了,根本没有熟人愿意搭理他,知道的秘密多了,也是一种压力,除非是心怀叵测的人。

学长尚算酒品优良者,胡咧咧之外便不再有其他动作,虽然没有醉酒酣睡者省心,却也只是作贱自己,不至于影响他人。村里的酒鬼就不同了,他们行动力高,执行力强,常年的劳作身强体壮,一旦酒精麻痹了那本来就不高的道德底限,平日里淤积在心中的丑恶便时不时的出来夺取大脑的控制权。

荤言荤语调戏女性、恶声恶气寻衅滋事、蛮不讲理拦人骂街、胡搅蛮缠死不要脸……可谓是丑态百出,令人生厌,更有甚者会抱着块石头,在马路上拦车就砸,在派出所民警的关怀下度过温暖的一夜。

正常人无论喝酒与否,对酒鬼总是厌烦的,不过,这种厌烦,可以说是一种友善,只有心怀善意的人,才会对酒鬼厌烦,心怀叵测的人,最喜欢他人陷入这种无法自控的状态中。

去年冬季的深夜,我从地铁站回家,一名稚气未脱的大学生倒在广场旁的绿化带上,衣着考究,长相帅气,体态健壮,一表人才,黑亮的发型即使躺在地上也没有散乱,想必也是哪个学校同届的风云人物,多少女生宿舍里的热门话题。

可惜,此时的他话题性比平常更大,毕竟一个帅哥倒在一滩秽物旁边,肯定比在球场上纵横披靡更让人有讨论的欲望。

我感叹早了,随即,更有话题性的事情发生了,一旁过来的年轻小伙似乎是他的“朋友”,说是朋友,是因为他在试图搀扶帅哥,而加上双引号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搀扶的同时还伴随着各种发泄式的动作,包括但不限于骂骂咧咧,手拉脚踹,甚至还若有若无的朝着醉汉的脸上吐了一口。

我不知道怎样的积怨能够让一起出来喝酒的人做出这种举动,不过我能肯定,如果躺在地上的人知道明天早上抹进嘴里的是自己“好朋友”的金津玉液,兴许他就戒酒了。

不过还好,这个男性只是在断片时吃了一嘴唾液,想通了那也就是一些额外的淀粉酶加一点死去的白细胞而已,在“好兄弟”没有携带什么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可如果是一个女生,想必她可能失去的更多,毕竟,我们邻国最热门的影视产业里,泥醉是个不小的系列。

酒鬼的心态,一直是我深度迷惑的问题,我认为一个稍微有点思想的成年人,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置于这样一种无法自控的状态,放弃思想,放弃意识,完全变成一滩没有灵魂的臭肉,糟蹋自己事小,干扰他人事大,还经常压坏花花草草,破坏环境卫生。

可惜,千般不是,阻止不了酒鬼的躁动,万般不好,抵挡不了酒鬼的追求,就算北方的冬季每年冻死上百人,新的酒鬼依然无怨无悔的追求自己“醉卧广场冻抽风”的诗意与畅快。

我们能说什么呢?也许,唯有一句,利好茅台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