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还需要争取两性平等吗?如果要,该如何争取?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分量,也触及了我们社会发展的核心。我的回答是,是的,现在仍然非常需要争取两性平等,而且这仍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你可能会问,都21世纪了,好像很多地方都进步了不少,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参与工作的机会都比以前多了,为什么还要说“争取”?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对“平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或者说,我们看到的进步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两性平等,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条文,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念转变和社会结构的重塑。它意味着无论性别,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同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受性别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限制。

为什么现在仍然需要争取?

1. 隐形的障碍依然存在: 很多时候,不平等不是赤裸裸的歧视,而是隐藏在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家庭教育、媒体传播中的“隐形天花板”。比如,女性在职业发展中更容易遇到的“玻璃天花板”,她们可能因为生育、家庭责任而被潜意识地认为不适合某些岗位,或者在晋升机会上受到不公平对待。

2.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应该坚强不能哭”、“女人应该温柔顾家”……这些刻板印象限制了男性和女性双方的发展。男性可能因为被灌输“要有担当”而承受巨大的压力,不敢表达情感;女性可能因为被期望“贤妻良母”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和个人追求。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我们每个人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3. 经济与权力的不平等: 尽管女性参与工作的人数增加,但性别薪酬差距依然普遍存在。女性在领导层、决策层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这意味着她们在影响社会发展方向上的话语权和权力相对较弱。

4. 性别暴力和性骚扰的持续: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直接剥夺了女性的安全感和尊严,限制了她们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即使在进步的社会,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被关注程度不同。

5. 社会对生育与养育责任的分配不均: 尽管男性也参与养育,但社会普遍认为生育和养育的主要责任在女性身上。这直接影响了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上的不平等。

6. 男性也被不平等所困: 很多人认为两性平等只是女性的诉求,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平等的性别角色期望也给男性带来了压力和束缚,限制了他们情感的表达和更广泛的人生选择。比如,男性被期待成为“养家糊口”的唯一支柱,这导致他们可能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也难以获得情感支持。

如何争取?

争取两性平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到国家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它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为了让社会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更精彩。

以下是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 观念的启蒙与教育:

从根源抓起——家庭教育:
打破刻板印象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言传身教。不要给男孩买“男性玩具”而限制他玩“女性玩具”,反之亦然。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被性别角色所束缚。
公平分配家务劳动: 让孩子从小就看到父母平等地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让他们明白这是家庭成员共同的义务,而非特定性别的职责。
鼓励独立思考: 引导孩子质疑和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责任:
教材的性别平等审查: 确保教材内容不包含性别歧视或刻板印象,鼓励女性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故事被更多提及。
师资培训: 提升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关注到学生不同的需求,并鼓励他们挑战性别界限。
开设性别平等课程: 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性别议题,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歧视。

媒体的引导作用:
倡导多元化的性别表达: 媒体应该展现更多元、更真实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打破“完美女性”或“阳刚男性”的单一模板。
理性讨论性别议题: 在报道性别相关新闻时,保持客观、理性和深入的分析,避免煽动性或污名化。
抵制性别歧视广告和内容: 社会各界应共同监督,对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广告、影视作品等进行抵制和批评。

二、 制度的完善与政策的推进:

法律层面的保障:
完善反歧视法律: 确保劳动法、婚姻法等相关法律中没有性别歧视的条文,并加大对性别歧视行为的处罚力度。
保障生育女性的权益: 落实产假、育儿假等政策,并鼓励和保障男性参与育儿,减轻女性在生育和养育方面的压力。例如,可以考虑更灵活的弹性工作制度、远程办公选项,以及更完善的托幼服务。
打击性别暴力: 建立健全对性别暴力和性骚扰受害者的保护和支持机制,严惩施暴者。

经济领域的促进:
缩小性别薪酬差距: 推动薪酬透明化,鼓励企业进行性别薪酬审计,并采取措施纠正不公平现象。
促进女性在领导岗位的比例: 鼓励和推行女性高管比例的“软性”或“硬性”指标,打破“玻璃天花板”。
支持女性创业和职业发展: 提供更多的金融、培训和导师支持,帮助女性克服在创业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障碍。

政治参与的保障:
鼓励和支持女性参政议政: 创造更有利于女性参与政治的社会环境,鼓励她们进入决策层,让她们的声音被听到。

三、 社会氛围的营造与个人行动:

勇于发声与行动:
个人层面的觉醒: 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是否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并主动改变。
支持和理解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受到性别歧视或不公平待遇的人给予支持和理解。
参与倡导活动: 加入相关的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为两性平等发声。
男性盟友的重要性: 鼓励男性认识到性别不平等对他们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危害,积极成为性别平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营造互相尊重的文化:
尊重个体差异: 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个性和选择,不应被性别所定义。
倡导健康的性别关系: 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基础上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权力不平等的支配关系。

争取两性平等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持续的努力和关注,需要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也需要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有活力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为了女性,也是为了所有性别的人,最终是为了我们所有人都能活得更自在、更完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前提醒,以下内容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是对的。

虽然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钓鱼的嫌疑,但还是认真的回答一下好了。

不平等的问题存不存在,存在。

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存在。

我很讨厌网络上那些,某性别是天生的弱者,某性别一直以来饱受剥削这类种笼统的话。

这些事存不存在,存在。

但它就跟杨笠的那句男人都是垃圾一样。你让她具体到哪个男人,这个男人姓甚名谁,家住哪里。她有那个胆吗?她敢说,分分钟被人告到破产,没准还能整出一句脱口秀就是犯罪的艺术。

所以说她只是输出情绪。而作为不公平待遇的当事人。一定要具体到谁,具体到什么事情,具体到解决的方法如何。

尤其是这个方法。

很多人都有这类的想法“我是受害者我有理”和“我即是正义”的错觉。因此做什么都是执行正义,干什么都肆无忌惮。

我知道这话很不政治正确,但我还是要说,这一点用都没有,往往会适得其反。

举个与问题无关的例子。同样是被实锤开挂。

五五开一通无能狂怒,挑唆粉丝网暴,结果登上C站报道,直播间彻底被封,从此成为B站鬼畜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魔音糯米同样被实锤,人家却能直接杀到蓝洞总部,实锤他开挂的那位官方员工都被爆料出受贿的丑闻,重返直播间。

这就跟即时战略游戏一样。你可以无脑一波人海战术直接淹过去。

但是,作为不平等事情的受益方。对面的科技和兵力都远胜于你,你这一波人海除了送人头以外,有什么意义吗?

甚至人家还能开贴,说自己才是受害者。毕竟在互联网上,你的不平等待遇仅仅是一面之词,他被你公然在网上开炮是有目共睹。

我知道这很不政治正确。我更知道坏人都是非常狡猾的。

前段时间被广泛热议的一女的为买房组织下海那件事。

因为大家都有房价高攀不起买房不易的经历和苦恼。对该女子也难免产生共青心里。

可是呢,别忘了,她不是自己下海,她是组织者。

到最后接待客户的不是她,是她手下的3个女孩。她仅仅是充当一个联系人的角色,却要拿走50%的抽成。

莫非,那3个女孩没有买房需求?这事就平等吗?

然而现实,网民普遍同情那个组织者。哎呀,买房不易生活所迫。有几个同情那3个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手下?

user avatar

因为地位和责任是成正比的。

现在地位不比男的差多少的前提下,责任轻很多,刚好处于了一个舒适区。

举例就是股东和董事长的差别,股东地位没低多少,责任那少太多了,只享受分红不香吗。

如果要全方位平等,那必然要先抛弃女性现在的弱者特权。

例如女士优先,女性产假,女童专属助学春蕾计划,女性判刑轻30%,不被要求承担婚前买房,养家糊口责任,可以心安理得脱产考公考研,可以选择低收入职业待嫁,等等等等。

user avatar

多学学法律常识,少上网看各种主义式鸡汤,人权,生而为人该有的权利及义务法律上都写了,与其追求各种主义,不如看明白法律。

生活中该追求的不是“主义”这种画地自牢的人设模板,那只会拘限自己的思维,该学习的是如何达到双赢甚至三赢的智慧,私以为,平等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如何追求自己的权利,而是许多人不明白各退一步的生活艺术。

女权主义、大男人主义令人厌恶,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甚至连对方应得的利益都想据为已有”或者“对方作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对方欠自己的,所以自己不需要去体谅对方”

男人主义的“女性就该待家里”,女权主义的“男性原罪论”就是这样的体现。

用男/女其中一方的角度去定义平等,本身就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各退一步,才能有平等的空间。

跑题严重,有感而发,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user avatar

要。

我反对一切从性别、种族、地域、国籍、生理特征等主观因素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行为。

但是社会长期内还会存在这样的不公平的判断行为,无论是大男子主义还是女权都无法消灭,对配偶家暴同样有男有女;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有国家级现象,也有过分宣扬黑人权利的存在;有歧视生理缺陷,也有人利用残疾博同情或欺负人;国家间的相互歧视更不鲜见。

从歧视女性上来说,应该拨乱反正,但是矫枉过正也是一种歧视。或者说任何事做得过了都会适得其反,不会对持歧视态度的人有真正触动。

应该做的就是真正的平等价值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