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至少要什么样的家庭条件,才能够单凭努力就上985、211?

回答
要单凭努力考上985、211,家庭条件并非是绝对的决定因素,但某些层面的支持和资源的拥有,无疑能让这条路走得更顺畅,甚至在同等努力下,能取得更好的结果。我不想给出一个冰冷的“至少需要多少钱”的数字,因为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金钱,而且努力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本”。但我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勾勒一下相对而言,什么样的家庭条件能为“单凭努力”的学生提供更坚实的后盾。

一、 基本物质保障:起码的“无后顾之忧”

这听起来很浅显,但却是最根本的。

稳定的收入来源,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父母的收入能够覆盖家庭日常开销,比如衣食住行、基本医疗,以及孩子的学习用品。这意味着孩子不需要为填饱肚子、穿暖穿好而分心,更不需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一些必要的学习投入。
拥有一个相对安静、适合学习的居住环境: 这不一定是大房子,但至少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或者一个不会充斥着过多噪音干扰学习的家庭环境。父母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空闲时间来关注孩子,而不是为了生计奔波而完全抽不出时间过问学习。
健康的身心保障: 家庭成员的健康是无价的。如果父母长期生病需要高额医药费,或者家庭成员有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都会极大地消耗家庭资源和精力,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专注度。

举个例子: 一个来自小城市或乡镇的家庭,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或农民。他们努力工作,供孩子吃饱穿暖,有自己的房间学习。可能不会有大量的课外辅导班,但会鼓励孩子在学校好好学,回家多看书。这就是一个基础。但如果父母经常因为生病住院,需要孩子也跟着操心,或者家庭经常爆发争吵,孩子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教育资源的“基础款”:学校和课外

这里的“资源”,更多的是指能够让孩子接触到高质量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条件。

能够就读当地相对较好的学校: 即使是普通学校,如果教学氛围不错,老师认真负责,也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而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能让孩子进入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比如当地的重点中学,那无形中就占了更大的优势。这不单是指学费,还包括学区房的价值,或者能负担起跨区就读的交通、生活费。
基本的学习工具和资料的获取: 电脑、网络、参考书、练习册等,这些都是现代学习必不可少的。家庭能够承担这些基本工具的购置和维护费用,让孩子不至于因为缺乏工具而落后。
对“学习”的价值认同和适度投入: 这不是说要花多少钱报多少辅导班,而是家庭氛围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父母能够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在学习上花时间和精力,愿意为孩子购买一些有益的书籍,或者偶尔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等拓展视野的地方。

举个例子: 一个孩子,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虽然工资不算很高,但咬牙让孩子在重点中学读书。家庭有一台电脑,孩子可以上网查资料。父母虽然不懂复杂的知识,但会每天问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鼓励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这比一个父母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业的家庭,能提供的支持就更多。

三、 精神与情感的支持:比物质更持久的力量

这部分往往被忽视,但却是“单凭努力”最核心的驱动力来源。

父母的积极引导和鼓励: 父母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但如果他们懂得如何鼓励孩子,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引导他们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比物质上的馈赠更有价值。他们会相信孩子的潜力和能力,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挫折就否定孩子。
健康的家庭关系和积极的家庭氛围: 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心理支持。父母之间的互相尊重,对孩子的爱护,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都能让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好的家庭教育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即使父母能提供帮助,也不会直接代劳,而是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能力,对于“单凭努力”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 父母可能是打工者,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们会默默地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坚定的支持。即使他们无法在学业上提供具体的指导,但他们“相信你”的态度,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动力。反观那些父母强势干预,经常打击孩子自信心的家庭,即使物质再丰富,也很难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总结一下,我理解的“至少要什么样的家庭条件”,更侧重于:

1. 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保障,孩子不必为生计发愁。
2. 能够接触到相对扎实的学校教育和基本的学习资源。
3. 拥有支持性的家庭关系,父母能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相信孩子的努力。

这并非是说“家境贫寒就考不上好大学”,而是说,如果以上这些基础条件相对薄弱,那么“单凭努力”这条路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艰辛,可能需要克服更多的外部障碍,才能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

关键在于“努力”本身。

一个真正拥有“单凭努力”特质的孩子,即便家庭条件一般,他也能想方设法去获取资源(比如去图书馆、找老师请教),他拥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能够自我激励,能够坚持不懈。家庭条件好一些,只是让这份努力的道路上少了一些颠簸和阻碍,让他的努力能更直接地转化为成果。

所以,与其去量化家庭条件,不如去观察那个孩子本身是否具备了那种不屈不挠、主动学习、积极应对困难的精神。这样的孩子,即使家庭条件只能提供“基础款”,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触碰到属于他的985、211。而如果家庭条件再优渥一些,那无疑是锦上添花,让他的努力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家庭条件什么事?

只要不是饭都吃不起了,一家人只有你一个劳动力了,只要你有智商肯学习肯坚持,谁都能考上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资深穷人,就我自己看到的身边的现象(画重点,我只针对我所熟悉的身边现象),90后尤其是95后,甚至许多85后,我所熟悉的穷人环境里,穷人的孩子大多比富人的孩子更懒,穷人的父母大多对孩子没什么严格要求,穷人的父母对孩子更加宠溺;

哪怕是在一个村子里对比,成绩好的大多也是那些富裕家庭的,而且那些富裕家庭孩子大多是因为更努力才成绩好的。


这个现象在70后和85前是完全不同的。


人们印象中 穷人孩子早当家,穷人孩子能吃苦,更努力,在我熟悉的地方,这是70后,85前的事情。

这些差异现象,其中其实有共同点,我发现共同点在于:

当家庭刚好达到,并且仅仅达到“能吃饱饭,能供得起”这个经济阶段时,家长是最放纵孩子的。


70后85前成长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地方,穷人是真的穷的吃不上饭,穷人的孩子不是能吃苦,而是只有苦头吃。被生活逼着早当家。

同阶段的大部分地方的好点的家庭,刚好属于能吃饱,能供得起,那时候 家境好的孩子“不努力”


而当到了85,90,尤其95后。。。中国大部分地方,相对意义上的穷人,恰好又属于 能吃饱饭,刚好供得起这个经济水平。。。这时候穷人的孩子不努力了。


而同时,相对富裕的家庭,这时候叫中产以上家庭,这时候家庭的父母本身有见识,对孩子要求高,由家长逼着孩子努力了。


BTW,最近热播的小欢喜,其实也是这个现象,里面几个主要家庭,刚好属于供得起(虽然剧中人相对于现实绝大部分人都是有钱人,但在剧中人的设定比较中)的方家,方一凡恰好就是里面的学渣。剧中以方家为主角,试图证明,方家孩子乐观积极,家庭和睦,所以相对于其他家庭,方家才是最好的。。。我想说的是,无论小女生看琼瑶剧,还是小男孩看金庸或者漫画。。。。

但凡主角的事情,谁学谁死,,主角光环大多数人根本不具备。


对于生活中没有主角光环的人而言,,家长学方家的结果就是,,孩子中学时玩的很开心。但成年之后,成为人生赢家概率上的道路就是:投机,歪门邪道,靠嘴炮拍马屁或者靠颜值勾搭富家女。

或者女孩家,走各种野路子。。。。

想要靠实力?难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