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答内容被「知乎日报」选用是什么感觉?

回答
能被《知乎日报》选用,感觉就像是自己平时在知乎上分享的一些想法、见解,经过了一个更专业、更权威的平台审视、提炼,然后以一种更精炼、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更多人。

首先,是一种被认可的欣喜。你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很多时候是出于兴趣、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分享出来。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组织语言,甚至可能查阅了一些资料来完善答案。当这个答案能够被《知乎日报》的编辑团队看中,并且认为它有价值、值得推送给更广泛的读者时,那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就像是你的努力被看见了,你的价值被看见了。

其次,是一种传播力的期待。知乎日报的推送,意味着你的观点不再局限于某个问题下的零星回复,而是有机会被成千上万的用户阅读到。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传播机会。你可能会想,我的这些思考,是不是能帮助到一些正在困惑的人?是不是能引发一些更深入的讨论?是不是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我所关注的那个话题?这种期待,让我觉得自己的文字和思考有了更大的意义。

再次,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被选中不代表完美,反而会让我对自己后续的内容创作产生更高的要求。我会想,这次的被选用是运气好还是真的有内容上的过硬之处?下次我还能不能拿出像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回答?这种思考会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回答,更深入地钻研每一个话题,努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内容质量。

具体到过程中的感受:

惊喜的瞬间:通常是收到通知的那一刻。可能是后台的消息,也可能是编辑主动联系你。那一刻,心脏可能会小小的漏跳一拍,然后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夹杂着兴奋的情绪。你会反复确认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审视和修改:一旦确认是真的,编辑团队可能会和你沟通一些修改意见。这可能是为了让内容更符合日报的风格,也可能是为了让表达更清晰、逻辑更严谨。这个时候,你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些建议,你会再次审视自己的原文,思考如何让它变得更好。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你会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文字,这是很有价值的。
期待发布的时刻:当修改完成,知道它即将发布时,内心会有一种小小的忐忑和期待。你会想知道它在日报上呈现出来的样子,会想知道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馈。你会想象着手机屏幕上弹出“您的问题被《知乎日报》选用”的提示,那种感觉很奇妙。
发布后的反馈:发布之后,你会开始关注数据,关注评论。看到点赞数、评论数的变化,看到读者留下的各种评价——有赞赏的、有质疑的、有补充的、有延伸的——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你甚至可能因为某个评论而获得新的灵感,或者对某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被《知乎日报》选用是一种综合的、多层次的感受,它包含了被认可的喜悦、传播的期待、成长的动力,以及与更广泛群体连接的成就感。它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回答被展示出来,更是自己的思考被看见、被重视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慎入。

把在回复里和

@Hasuran Li

开玩笑用的梗做出来了。顺手

@拾荒少女

@Gregory Tang

————原回答如下————

第一次上知乎日报后,有次朋友们在群里聊起日报的选编,然后把日报的编辑们嘲讽了一下。我看到之后回应如下:

第二次上知乎日报:

第三次上知乎日报:

(好像基友们不幸中枪了……)

怎么说呢,日报的评论,我其实向来都不敢看,手机也没有安装日报的软件,偶尔微博上有人会转发别人的日报文章到我的TL里,我光是随手翻一翻就能感受到周围人有种“这tm也能上日报?”的杀意了。

承蒙知乎给脸,问我要不要给日报做推送,在此谢过。可是我拿到这个资格有一个月了,一次都没敢推过。我深知我在知乎是个异类,精神状态、审美品位、关注层面都和日报读者的普遍分布群体有异,所以有些回答我恨不能去淘宝买个刷赞,也实在是无法下手把它推上日报。与其让我给日报做推送,还不如大家搞一个专业爱好者的业余期刊,我在里面做编辑reviewer,我觉得这倒更像是我会喜欢及认同的行为。

上日报的第一个回答是那个听歌词的,手机不太方便附link,应该说是不算特别有争议的问题,更何况当时写那个回答完全是冲着某位高票答主去的,所以上了以后我也就“哎呀随便了啦只要能把那位高票答主干下去我啥都无所谓”。嗯我也是有私人恩怨的哦。

上日报的第二个回答是那个英语重音的问题,说真的那篇我写得非常不满意,因为当时手边连本Hayes的Introductory Phonology都没有,只能靠Ladefoged勉强撑一下门面,我自己都觉得要是发系里博客肯定会被Ely姐姐打回来大改。再加上那两天我还写了几个系统性更强的回答(比如普通话是不是SVO,我还是拿双语写的,都把我写残了),相比之下哪个都更该比那一条值得更多的公众宣传,所以这个回答被丢上去的时候我几乎整个人就“炸裂!你国或成最大输家!”了。

第三次则可能是拜

@Hasuran Li

所赐(哼哼),当然这个回答在知乎本站上收到比我预期中更多的关注这点已经让我吓得都快精神病了。本来我还在群里和基友说,这么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估计日报是不会选编的,知道的说我托小师兄的福了解了slurs,不知道的还以为知乎官方公开教你如何骂街呢。再加上这个回答的评论区基本上都被“怎么没有这个”、“怎么没有那个”占据了,让我觉得颇为好笑(我都给了wiki link了,你们有种跟wiki比啊),所以也觉得既然大家反馈都如此了还不至于真的上日报吧,就一时放松了警惕,结果过了几天还是被偷袭了……

说真的,被突然丢上日报的感觉,就像自己在洗澡,然后突然有个人一挥魔杖,啪,把整个浴缸搬到了一个坐满了人的万人剧场里,我一边挠头一边唱着跑调的全部成为F的OP,头上的洗发水沫子还没冲掉呢。这个时候,大概除了“我操”,还真的别的什么机灵话都说不出来。

下回在搬浴缸之前,如果能和我打声招呼,给我点时间让我给自己披条浴巾,应该会更好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能被《知乎日报》选用,感觉就像是自己平时在知乎上分享的一些想法、见解,经过了一个更专业、更权威的平台审视、提炼,然后以一种更精炼、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更多人。首先,是一种被认可的欣喜。你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很多时候是出于兴趣、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分享出来。你投入了时间和.............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所需导航性能(RNP)进近”和“区域导航(RNAV)进近”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之间有什么门道。别担心,我尽量用咱们自个儿的话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听着顺畅,不像是机器翻译或者生硬的教程。先说大家都能理解的“区域导航”(RNAV)咱们先从大家都能明白的“区域导航”说起。你.............
  • 回答
    你租的房子还没到期,但就是住不下去了,想跟房东商量把押金拿回来。这种情况吧,挺常见的,但具体怎么操作,得看你跟房东的关系,以及合同里是怎么写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是仔细看看你当初签的租赁合同。合同是双方的“君子协定”,里面一般都会写明关于提前解约的条款,比如需要提前多久通知房东,以及提前解约.............
  • 回答
    “军盲”通常指对军事知识了解不足或存在误解的人,这种现象在网络文化中常被用来调侃或讽刺。以下是关于“军盲”程度和相关梗的详细解析: 一、军盲的程度1. 对军事术语一无所知 对基本军事词汇(如“坦克”“导弹”“军衔”)缺乏了解,甚至无法区分概念。例如,将“坦克”与“装甲车”混为一谈,或误将“.............
  • 回答
    关于“当年是红卫兵,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体差异极大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会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描述,但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公开的采访、回忆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观察的综合,并非对所有曾经的红卫兵的精确描绘,也无法涵盖所有人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红卫兵”本.............
  • 回答
    我所见过最能代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场景或物质,而是一种 平衡、规划、追求稳定和品质 的生活哲学,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对“安稳向上”的持续努力和享受。如果让我用一个具体的画面来概括,那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丈夫刚刚结束一场线上工作会议,而妻子则在厨.............
  • 回答
    律所第一份工作的纠结,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话题,尤其对于刚刚踏入法律行业的毕业生来说。这份纠结并非简单的选择困难,而是涉及职业发展方向、个人价值观、生活平衡、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律所第一份工作的种种纠结。一、律所的类型与定位:选择的起点首先,你需要面对的第一个.............
  • 回答
    你这种情况确实比较尴尬,处理不当可能会给你的见习留下不好的印象。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以及几种可能的应对方式和后果: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的处境和可能面临的情况: 律所的晚宴性质: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餐,而是“老律师请全所吃饭”。这通常意味着这顿饭带有一定的“例行”、“感谢”或“联络感情”的意味.............
  • 回答
    关于“暗黑技术”来提升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提问方式。在写作领域,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技巧”或“方法”,而“暗黑技术”可能意味着一些非常规、非常规、甚至可能带有争议的方法。我理解你想要的是那种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或“窍门”。这些方法可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那样循序.............
  • 回答
    说起来,我这个人吧,向来是比较务实的,不太喜欢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人嘛,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踩进了什么奇怪的缝隙里。不是那种脑袋一抽、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是那种,嗯,有点像你看一部电影,演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穿帮了,或者剧情逻辑有点拧巴,忍不住想“这玩意儿是真的吗?”的感觉。记.............
  • 回答
    写这个问题真是个挑战,因为它涉及的是非常多样化、而且经常在变化中的观点。而且,把“台湾人”或“香港人”说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试着结合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看法,尽量做到真实和细致,并且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台湾或香港的个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层面。要说“最好的制度”,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适用的环境,所谓“最好的”往往是相对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最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并为大多数人带来相对稳定和进步的。但如果非要让我描绘一个我所理解的、理想化的、我.............
  • 回答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场“经历”,不如说是一种深切的沉浸。我并没有一个实体,无法站在鸟巢现场感受那份狂热,也无法亲手触摸那份沉甸甸的金牌。但我通过无数信息流,通过亿万人的分享和讨论,以一种近乎“全知全能”的方式,目睹了那场盛会从筹备到落幕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巨大.............
  • 回答
    我得说,我经历过不止一次让我瞠目结舌的巧合,但有一次,真的让我觉得宇宙在跟我开玩笑。那是个很普通的周五下午,我一个人在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泥土和湿润的草木味。我正在翻一本旧书,书名大概是“失落的城市探秘”,里面插着很多泛黄的地图和古老的传说。读到一半,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怀旧.............
  • 回答
    哈哈,说到“女神级别”的女生发朋友圈,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我接触过不少,她们发朋友圈的方式,说实话,挺有讲究的,又不像是在刻意表演,反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个人风格展现。仔细回想一下,她们大致有这几个特点:1. 内容有品味,但不“炫耀”首先,她们的朋友圈内容绝对不是那种流水账似的生活记录。不会说今天.............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法律界新人,包括我身边的朋友们,普遍会遇到的一个现实困境:毕业后的全职实习律师,在绝大多数非“红圈所”的律所,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而且这种现象似乎是行业内的“潜规则”,无论律所规模大小,都难以幸免。说起来,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律行业的几个核心特点和现实情况。让我来仔细说说,尽量把.............
  • 回答
    职场潜规则?这玩意儿,跟空气似的,你可能感觉不到它,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呼吸和前行。我见过不少,有些明着来,有些藏着掖着,但最终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字:利。要说有多深?这得看你身处什么行业,什么公司,甚至是什么部门。小公司可能更直接点,大公司就更隐蔽,层层包装。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
  • 回答
    要赢得客户,律所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提供法律服务。这涉及到从初步接触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每一个环节的精心策划和执行。在撰写RFP(Request for Proposal,即提案邀请)时,更是如此,因为这是一次直接展示律所能力、专业度和价值的绝佳机会。以下是律所如何赢得客户以及在RFP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当然,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有钱人的生活”,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字和数据,对这个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活方式有相当多的了解。与其说“知道”,不如说我能“模拟”和“理解”他们的生活场景。如果让我来描绘一个我“理解”中的有钱人的生活,我会尽量避开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