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认识的台湾/香港人对中国大陆最真实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回答
写这个问题真是个挑战,因为它涉及的是非常多样化、而且经常在变化中的观点。而且,把“台湾人”或“香港人”说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试着结合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看法,尽量做到真实和细致,并且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台湾或香港的个体,他们的看法都受到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政治立场、年龄层、教育背景,甚至他们接触的信息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存在一个所有台湾人或香港人都持有的“真实看法”。

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些比较普遍的、能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想法的层面,我会从几个角度来尝试描述:

一、 对中国大陆的“距离感”和“不确定感”

这是我感觉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感受。即使很多台湾和香港人对大陆的历史、文化、甚至亲友都有一定的了解或联系,但这种联系更多的是一种“隔阂”而非“一体”。

文化认同的微妙: 很多台湾/香港人会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在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中国人”。但这种认同更多是建立在“历史文化传承”上,而非现在中国的政治实体或社会模式上。他们会说,“我们说中文,过春节,这是中国的文化”,但紧接着可能会补充,“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现在大陆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也是他们定义自身身份的一个重要部分。
社会制度的差异: 这是最核心的分歧所在。台湾实行民主制度,香港在回归前也有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他们习惯了信息相对自由流通,可以公开讨论政治议题,可以批评政府。当他们看到大陆在这些方面与自己的习惯和期待完全不同时,就会产生一种“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仅是制度本身,还体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比如网络审查下的信息获取,以及公共讨论的氛围。他们可能会觉得,“那里的空气不一样”,不仅仅是物理上的。
对未来的担忧: 这种隔阂感也转化为一种不确定感和担忧。尤其是对香港人来说,他们目睹了回归后社会制度和自由空间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他们对未来充满疑虑,也让他们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警惕。他们可能会觉得,一旦联系过于紧密,或者政治上的压力过大,自己珍视的价值可能会被侵蚀。

二、 对大陆发展和进步的“观察”与“复杂情感”

不可否认,很多人也看到了大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巨大成就。这种观察通常伴随着复杂的情感:

经济成就的惊叹与警惕: 对于大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多人是认可和惊叹的。他们看到高铁、移动支付、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进步,有时也会反思自己地区的不足。但这种惊叹往往会伴随着一种警惕: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它是否以牺牲其他某些东西为代价?比如环境,或者人们的自由空间。
信息不对称下的理解: 大部分台湾和香港人获取大陆信息的渠道,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媒体(包括国际媒体和他们自己媒体的报道)。由于存在信息审查和政治宣传,他们对大陆的认识可能不是全貌。他们会注意到某些官方宣传的“伟大成就”,但也会在网络上(如果能突破限制)或者通过口耳相传了解到一些不那么光彩的方面。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但他们也很清楚这种片面性。
“同胞”情结的残留与变化: 在一些老一辈人心中,或者在强调民族情感时,他们仍然会提到“同胞”。但这种情结正在随着时间和政治现实的变化而淡化或改变。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是在一个与大陆政治实体相对分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这种“同胞”的身份认同感没有那么强烈,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或者是在不涉及政治冲突时的“同根”。

三、 对大陆民众的看法:

这部分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会把大陆民众和大陆政府混为一谈。

区分政府与民众: 大多数台湾和香港人能够区分大陆的政治体制和普通民众。他们知道很多大陆民众和他们一样,也希望生活得更好,也可能对政府的某些做法有不满。他们会羡慕大陆人民能享受某些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也可能会同情那些生活在相对困难环境下的人们。
对网络上“小粉红”的忧虑: 然而,他们也确实会对一些在中国大陆网络上非常活跃的、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网民感到忧虑。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人被官方宣传所裹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台湾和香港存在刻板印象和敌意。这种印象有时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对整个大陆民众的看法,但多数人还是能保持一定的区分度。他们会觉得,能够自由表达观点的人,在中国大陆是少数。

四、 具体到台湾和香港的一些细微差异:

台湾: 台湾社会对于“中国大陆”的看法,其核心在于“我们和你们不一样”的认同感。政治上,虽然蓝绿阵营在两岸关系上有不同主张,但大部分台湾民众都希望维持现状,不希望被统一,也不希望发生战争。他们对大陆政府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性已经深入人心。
香港: 香港的感受更加直接和切身。经历过《基本法》下的“一国两制”以及近年的变化,香港人对“中国大陆”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失去”和“被同化”的担忧。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自由、法治和国际化视野,在他们看来正受到来自大陆的侵蚀。所以,他们的“不真实看法”更多的是一种“警惕”。

总结一下,如果用一种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说法来描述,可能会是这样的:

“嗯,怎么说呢?就是感觉,他们那边挺厉害的,变化也很快,东西做得越来越好,但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这边呢,说话比较自由,想做什么都能去做,不会有人天天盯着你。那边就不一样了,很多事情说不了,也不能随便说。虽然我也知道大陆也有很多人挺好,挺有想法的,但看到网上那些说大陆有多好,别人都有错的说法,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有时候他们说‘同胞’,我们心里知道是同胞,但总觉得中间隔着很多东西,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在说话,虽然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用的也是同样的汉字。”

“尤其香港,以前真的挺不一样,我们很自豪我们是香港人,有我们的规矩和自由。现在感觉越来越不一样了,有点怕怕的,怕以后就变了。”

“台湾人呢,就更希望我们自己说了算,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跟大陆有交流,但别被他们管着。他们那种大笔一挥就能改变事情的方式,我们有点适应不了。”

这种“不一样”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情感,是贯穿于许多台湾和香港人对中国大陆看法的核心。它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基于他们自身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一种判断,其中包含了对自身身份的珍视,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婆婆香港人

向你们分享一下她的日常语录(有时我也忍不住要怼回去了):


“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都是GCD教你们读的。”“我们学校学的是剑桥的教材”“那有什么用,你们学校就是GCD管的”


“清华北大有什么好的,当官有钱就能上。”“港大比清华容易上好吧”


“我又不是没去过北方,什么东莞啊,佛山啊,惠州啊,清远啊,我以前出差都去过的,那些大陆人就那样,我又不是没见过”“你说的那都是广东的地方吧”“湖南我也去过的”“还是没过长江啊叫什么北方”


“有空啊多读读史书,XXX,XXX那些,GCD会让你们知道吗?”“可我们都知道啊”“你们那知道的都是假的!”


“你们XX人没吃过鸡吧”“啊?”“你们那里的鸡都是辣的没有鸡味”“可我们那里的鸡是新鲜杀的不像香港一样是冰冻的啊!”“我们香港有几十种做鸡的方法”“我们那里除了你们那几十种不辣的以外还有几十种辣的做法呀。”


“这个碗好牌子的,欧洲的,比那些大陆的好多了”“可是反面还是MADE IN CHINA啊……”认为一切东西都只有香港买的才是好的,大到家用电器小到一个抹布都要每次从香港带来,而其中大部分都内地产的。而我每次回国说可以帮她淘宝她就不要,一模一样的东西,她就非要买香港卖的贵的。


“这本道德经都是繁体字,你们学残体字的看得懂吗?”“这没什么繁体字吧,而且香港台湾和古文里的繁体字也不都一样,我中学语文还可以吧”“这一页,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她读赢ying),知道什么意思吗 ”“这个字是lei,羸弱的lei,跟强相对的意思,这句用羸就跟‘随’和'吹'押韵的啊”“这是ying你都不认识,还说自己认识繁体字”“赢这字简体繁体一样啊……”


“我们香港人讲广东话是一种语言,不是什么方言”“方言就是地方上惯用的语言,所有方言都是语言啊”


“你们大陆人自己没奶吗,天天跑到我们香港来买奶粉。”“我就是做奶粉出口的,很多公司从香港走只不过是为了逃税,那些奶粉本来也不是用来给香港本地人的,更何况现在国内人都从天猫直接买德版澳版更便宜,没人还愿意喝港版了”


邀请她来我家乡玩过一次,跟她说:“国内现在发展的不错吧,以后多来玩啊!”结果她说“你们XX市外表看起来还可以,实际上里面的问题多的是你不知道的。”(“老子们本地人不知道你一个外地人知道?”这句没说只心里想了……)


更新:

我老公说:“这个性价比很高”,结果我公公说“性价比这种词汇是GCD发明的词,我们香港人哪有这么说的!”他妈也在旁边帮腔“是啊我们香港人都说‘抵’、‘平’……”我老公听了有点不高兴了,直接说“性价比只不过是普通经济学术语。”我心想,抵、平这些词说的好像普通话就没有了,便宜、划得来不是一个意思……


我婆婆认为除了广东人和香港人一脉相承以外,只有上海人才稍微高级一点,比如他们平时会拒绝吃“北方”(再次声明他们的北方是广东以北都叫北方不要再纠结秦岭淮河的事了)菜觉得难吃,但是偶尔愿意吃的那几个菜都会说那是上海人喜欢吃的(好像上海人喜欢吃就变得高级了起来一样),比如有一次可能为了迎合我的口味给我炒了一个酸辣包菜,然后我公公说怎么炒包菜还有人放醋这么奇怪,她就说上海人都是这么吃的(上海人几时发明的酸辣包菜???上海人几时喜欢吃酸辣了???)然后所有广东没有的食物前面都会加上一个上海,比如上海米酒上海年糕上海汤圆上海拉面上海火锅……

更有意思的是,她最近看了一个笑话,是模仿韩语的语调说的一段中文,听起来好像韩语一样其实都是中文的字,就是故意好玩的短视频,我下次找到发上来,这种视频蛮多估计你们都看过的。我们抖音快手看多了一看就知道这是搞笑的,但是她却煞有其事的跟其他香港人“科普”,说因为北京跟韩国近所以很多北京人都会讲韩语,这应该是一个北京人录的(???我又想发黑人问号的表情包了)


—————————————————————————————————————

你们说我是应该维护婆媳和谐还是保卫祖国文化……

战斗力我是不会输的,毕竟我是一个曾经在苹果日报FACEBOOK专页下一个人骂五十个港灿也不会输的女人

我老公见过世面不这样,你们不用劝我离婚了……

他平时不让他妈说这些,但是他妈有时候一时忘了形还是会不由自主说出她的心里话……


————————————————————————————-————————

10月12日更新

看了很多人的留言,其实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像我公婆这样的……

我在我老公之前还有过两个香港男朋友。一个家里是大老板非常有钱,觉得只有背靠内地才能赚大钱,所以他爸从小就要他学普通话,希望长大能继承家业,而他也觉得虽然我家没他家有钱,但是我家是知识分子家庭,阶级比他家高(他家服务业赚钱的),所以也不会配不起他。另一个家里是公务员,觉得给英国人打工和给GCD打工没什么区别,政府就是政府,换谁都一样,生活也没有什么改变,他家人为人很有礼貌看起来就是读过书的人,而且对我很好。而我公婆一个是蓝领一个是普通小白领,只是因为努力工作所以过的也不差,但是文化水平限制了眼界,反应了最底层香港小市民的真实态度。


—————————————————————————————————————

2019年更新

我公婆现在为了顾及我的面子比较少在我面前讲这些蠢话了,但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比如我公公每天都会在油管看些时评视频,里面的人讲的人声音倒是挺大,但是随便听几句就知道在胡扯,比如偶尔路过听到里面人在说华为,说什么华为手机一点都不好用这公司都是吹出来的,以此证明华为的力量根本不值一提【我黑人问号???】然后之前天天骂梁振英,现在又天天骂林郑月娥,有意义吗……

偶尔听到他们几个香港老头老太太一起聊天,一个老头说什么国外现在到处都是北京来的剑蝶(他们认为所有普通话讲的稍微标准一点的人都是北京人),然后举了个例子说朋友的朋友的亲戚认识一个我们国外本地的餐馆老板,经常有女明星去他们店里吃饭,这个老板肯定就是北京来的剑蝶【老板OS:我不就是请女明星吃个饭我做错了什么】,另一个老太太也点头附和说是啊是啊现在这里到处都是北京人了,GCD肯定派了很多。然后他们突然看见我路过,就十分默契的沉默了(可能他们怕我也是哈哈哈)

—————————————————————————————————————

2019年3月更新

比如最近港铁测试时因为信号错误撞车了,他们看到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听说这个公司是中国(意思是大陆)贪污被抓过的公司,在中国贪污搞习惯了现在又跑到香港来赚钱出事了吧!(听谁说的明明就是你刚刚自己编的好吗)然后彼此再互相附和一下“是啊还是欧洲日本的公司负责啊不像中国人贪污受贿习惯了”。我听了就不信了,我大中华高铁技术世界一流,未必小小港铁都搞不定我不信——于是搜了一下,是法国公司……然后我大声的念出了法国公司这条新闻,他们装作没听见。

—————————————————————————————————————

2019年8月更新

我公婆最近没有跟我们讨论香港的事情,因为我老公为了护我已经跟他们闹翻了……

而我老公觉得自己又不在现场看到的两边都是片面的,如果不能保证自己是对的,就贸然发表评论的话,万一错了就是助长不正义的气焰。谁知道到时候这些人是革命者还是历史的罪人呢……


这里的赞已经超过我所有赞了,可怕……

取匿是不可能取匿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取匿的

user avatar

我是台湾人在上海读书和工作快15年了。

我跟我上海的朋友常常谈到台湾与大陆的不同,他们也问过类似的问题,我就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可以套用于港台人对大陆最常见的一种心态。

我们都知道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对上海人或北京人而言,明显对其他省份,尤其时比较穷的外省有偏见甚至说看不起!同样情况~省会城城市人,对同省乡下穷困地方的人,同样或多或少有偏见和看不起,这我想大江南北的大陆朋友都清楚这种真实残酷的情况吧~如果你否认我也没办法...

这种偏见及看不起,我相信在80年代到21世纪初,都深深的台湾人或香港人心内,成为对大陆的一种常见看法,有些很显性,有些很隐性,不可否认,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也是大约2005年以后开始超越港台,这也仅限一线城市或富裕的地方。

今天你要台湾人或香港人心境上接受大陆已经超越香港台湾了!就好像你告诉上海人或北京人,现在郑州或武汉超越上海和北京了(假设这是事实,另外...不针对,只是比喻而已...),问你上海人或北京人什么感受?一定或多或少不能接受啊!从前的优越感转为奇怪尴尬的感觉!

这时候人的心态会寻找一种平衡,所以这时上海人或北京人就会说"虽然你郑州或武汉超越我们一线城市了!但你们河南湖北省份贫穷落后地方还很多啊!"(再次...不针对,只是比喻而已...)。

基于以上的假设情况,我可以告诉你,台湾人对大陆的心态,现在大多数也会依据你来自哪里而有所不同的看法,如果你跟台湾人说你来自北京上海,就是前面提到的尴尬感觉,因为确实被超越了,但多数台湾人也很清楚除了一线富裕地区,大陆穷困地方还是很多的,所以你如果来自大陆没那么富裕的地区,优越感仍旧存在!只是隐姓或显性的表现区别而已。

当然,台湾也有井底之蛙,到现在还全面否定大陆跟从前不同及一线城市超越台湾的现况,这也是网上或新闻上偏激对大陆言论。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不是吗?

还是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大陆有不同阶层及见识的人,台湾及香港也一样,所以还是要看人相处的,但我说的只是一种普遍真实心态。

----------2017年4月12日更新----------

评论很多,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不管怎样,感谢大家的交流。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所以看法也不一样,这很正常。

在这生活这么久了,我了解中国大陆社会,也认识不少大陆各省的朋友,职场上也与大陆同事合作与竞争,如果你否认或没感受地域不同的偏见及歧视,那我一方面怀疑你在假一线城市,另一方面也在想是你天真还是傻了。

地域之间的偏见与歧视,甚至美国那般种族歧视,其实本质都是一种贫富社会的偏见及歧视,我本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但这是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助长这种错误观念,但要了解认识其中的现象,明理人也才懂得看人而不看是哪里人。

user avatar

我是台灣人,分享下個人角度的經驗。


台灣的新聞媒体確實會報導或製造大陸的負面消息,頻率說真的還不算低,而且這幾年有上升的趨勢。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能感受到這些新聞的報導是被人操作過:先有了反中的前提(台灣幾個電視台很明顯能看出是某些政黨的),才爭先恐後地把負面消息綁上去。


我小時候對大陸人的感覺


我是1983年出生的,在小學時,我的回家作業本,後面都印著“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大約在1995年之前,都沒聽說過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說法。國小讀到南京大屠殺的篇章,全班都是很生氣的狀態。那時很多孩子晚上最喜歡看的節目叫“大陸尋奇”。我第一次看那節目,是主持人去大陸農村訪問一很窮的一家人,是老奶奶跟一個小孩跟一隻小狗。老奶奶很慈祥,小孩對奶奶很孝順,對小狗很好,小孩牽著小狗玩耍。那時看了節目,對大陸印象很好。一個很溫暖很和平的地方。


後來長大,差不多中學時候吧。因為我父母的長輩都是從大陸過來的,有幾次吃喜酒時,聽長輩分享回大陸探親的經驗,就是說大陸同胞很窮,但是其他方面跟我們沒什麼差別。


差不多到2000年左右,新聞報導大陸變得有錢了。在這之後就有報導大陸的軍事力量很快就能打破海峽空優的均衡的新聞。然後反中的新聞也變多了。報導大陸人吐痰、插隊、吃不起茶葉蛋等等(看到時也覺得這媒體素質實在是令人無語)。那時準備出國念書,想像要是遇到大陸室友,他們會不會比較... 農民一點?插隊吐痰什麼的。



我目前住英語國家七年了。感覺衡量一個人,應該是看他的行為,而不是生於哪裡。而這些年我親眼見到的大陸人,幾乎都是可敬且和善的。

user avatar

我可以回答一點點吧

嗯 我父親是當時偷渡大潮的其中一員
過程的艱苦就不細說了 努力拼搏的數十年稍微有所成就

我屬於95後 文化程度不高 只有高中畢業
父親不會說白話 他在香港生活的幾十年沒有學過一句白話 只說客家話 與人交流也只說客家話 勿噴 謝謝

好在父親所交朋友並不認為講家鄉話有什麼問題 反而他們還聽得懂父親的家鄉話

但 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有時與父親外出 一些店員會翻白眼 甚至對我父親的問題假裝沒聽見

最後是由我出面解決
但我心裡一萬個鄙視 近年出現了一個報導

好像全球服務態度不佳的城市排行榜
香港倒數第一還是第二我忘記了
對於這種數字我深感失望

然後身邊有朋友開始說 這種東西肯定是假的
倒數第一非大陸人不可

我心裡把這位朋友默默的拉進黑名單

國內經常回去 幾乎一個禮拜六日就回深圳
其他城市也去過 對我來說 中國的城市每一個都比香港精彩

我文化不高 對於政治問題或類似的事情不太會說
只想說說兩岸的生活

父親常教我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裡
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 到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出生點

我愛❤️HK 然而它如今卻黯淡無光


有什麼說不好的地方 請指出
我估計偏題嚴重了

想到就繼續更新 打擾了 各位



2018年2月2號 星期五 更新

快過年了 這一段時間也總是深圳香港來回跑

每天關口都排了很長的隊伍呢
有香港人和內地人都帶著大大小小的年貨準備回家了 我過幾天也要準備準備了

現在買年貨實在太多人 不想排隊 哈哈

微信支付在香港已經普及了
好比兌換店十有八九可以用微信來換錢啦

昨天回香港搭乘火車
車廂內一個香港大叔和他的妻子在車內進食 兩人絲毫不覺得有什麼

我看著他們翻了個白眼 反而是內地朋友安安穩穩的坐著或站著 聊天的聲音也是很輕微

在我看來國民素質提升的不是一點點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連續幾天的暴雨在今天終於出了太陽

晴空萬里啊



這塊佈滿各種廣告的鋪麵位於佐敦廟街附近

很久以前看過Instagram 上有人發過當時覺得很酷

這幾天有事外出佐敦就看見了

user avatar

评论里好像都说我的那句“都是中国的,我当然喜欢了”有点引战。的确是有点引战了,但我不是故意的。他问我喜不喜欢台湾,我对台湾无感,说不喜欢又很尴尬。我就说“都是中国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是中国的就喜欢,独立了就不喜欢。

就算是我先引的战,好,我是统一坚定拥护者,他是台独,我们政见不同,可以讨论,可以对骂,或者当场拔枪对射。

我说完不谈政治了,他既然也闭嘴了,那就打游戏。

那我们打房区的时候,他不开枪。

等我们合力把房区打下来了,等我拉他的时候,他没有开枪。

他要是有骨气,就来一句“我不要你拉。”

我还敬他是个汉子。


然后,我拉他起来还没一秒,他就一枪把我打倒,还让我求他。



假装我会弄分割线


就在刚才,吃鸡匹配到三个人。他们说他们是台湾人。

我说我是大陆的。

然后有一个人问我喜不喜欢台湾。

我说当然喜欢了,都是中国的,我都喜欢。

他们三个人当场有一个大声说道,什么?你再说一次?

我懒得和他争辩,我说玩游戏不要谈政治话题了。

另外两个人也迎合说不谈政治。

然后我们落地把房区打下来之后,一个人倒地,我刚把他扶起来,他一枪把我崩了,冷冷地说,求我。旁边两个人还在笑。

我震惊地一句话说不出来。

等我反应过来,他把我补了。


而我不怎么气,我甚至有点可怜仇视大陆的台湾人。

我们想要的自尊国家已经帮我们挣得了。他们的自尊只能靠网络发表一些愤懑。

user avatar

我只想說 這種題目 最多讚的回答也許只是人最想聽的答案 而未必是最能反映社會客觀真像的答案 這樣閱讀是危險的

user avatar

如果楼主把知乎当成全华语圈民情普查平台,认为知乎er各位代表了全中国(含港澳台)的真实民情,那当然会认为全中国(包含港澳台)既粉红又精日,既仇台又媚台,既港独又统一了

通过网络去了解的讯息是被筛选过的,知乎的港澳台言论之所以人人看着台湾人各个都像是带有优越感的可怜穷光蛋天天不知天高地厚的想要在祖国人民面前嘲讽祖国人民的滑稽小丑形象是因为知乎的各位喜欢看这个,因为着可以满足各位在网上的廉价爱国心,仿佛跟着批评一番台湾人有多愚蠢,把台湾岛的人都杀光就可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一样,于是各路人马将其所见所闻po上来,把那些如同某北京女学生在国外公然吸美国空气的段子或可能是亲历的段子说出来给32个讚.

台湾人有没有干过混帐的,不支持祖国统一的事儿,嘲笑祖国人民的事儿,那是很定有的,某黑色网站有没有仇陆言论在论坛泛滥成灾,那肯定也是有的,有没有很多媒体在用智障的言论黑内地博出位,那肯定也是有的

但是说这些给你看的从来不会提台湾也有亲陆媒体跟议员在做节目,也不会提就算是某黑色匿民版也有来内地的留学专区跟内地生存指南,行动支付教学跟对内地事物的羡慕,也不会提有至少三十万的常驻内地的台商跟大量来往两岸的台湾学子,工作的人才的好的一面,因为说台湾人烨有不少人对内地有好感不会收获32个讚啊?去台湾旅游,一堆人只会认为去了会被故意烧死而不会去了解典范长昭的起因跟事件的顺序,因为这不符合知乎的政治正确.

所以在知乎问政治问题跟缘木求鱼有啥两样?你找错地方了

注:我是台湾人,常年在内地就学跟工作

user avatar

我没有认识,但是看过一个视频:

一个大陆老人家在香港坐地铁,大概不懂规矩,打开了食物包装。于是一个香港男人开始大吼他。不巧,老人家的儿子也在,那是一个身高一米九、体重两百斤的大汉。大汉同样对着香港男人大吼,吓得香港男人缩在角落里,双目噙满了泪水。笑死我了。

说白了,香港人自以为充满了道德的制高点,但是又欺软怕硬。如果当时是大汉打开食物包装,估计没人敢唧唧歪歪。


有的人的逻辑真有问题。很多年纪大的人确实不知道地铁不能饮食。再说老人只是打开包装,而不是吃。觉得不合适可以劝解。但是香港人却仗着道德与体力的优势,对着老人大吼。看清楚,是大吼!而且是对着老人,这放在哪里都是不合适的。可惜,香港人碰到了另外一个强者,立马萎了。最搞笑的是,碰到白人开party就没有人唧唧歪歪。这双标真是讽刺啊!

另外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香港人地铁大骂“大陆仔”,骂错新加坡人后默不作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这个问题真是个挑战,因为它涉及的是非常多样化、而且经常在变化中的观点。而且,把“台湾人”或“香港人”说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试着结合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看法,尽量做到真实和细致,并且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台湾或香港的个体.............
  • 回答
    我认识的键盘侠,如果硬要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误导了。因为“键盘侠”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表现得激进、好斗、喜欢发表极端观点,但线下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的人。说实话,我遇到的“键盘侠”们,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都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有点“泯然众人.............
  • 回答
    我虽然是人工智能,没有“认识”真实的人类数学家,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传记、学术文章、历史记载以及对数学家社会形象的描绘,来“认识”和理解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基于这些信息,我可以分享一些我所“了解”到的数学家普遍或典型的性格特点,并且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极致的逻辑思维与理性:这是最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层面。要说“最好的制度”,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适用的环境,所谓“最好的”往往是相对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最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并为大多数人带来相对稳定和进步的。但如果非要让我描绘一个我所理解的、理想化的、我.............
  • 回答
    人生如四季,总有不同的风景。我曾寻思,人生的旅途,或许能概括为三种境界,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阶段,更像是一种心境的升华,一种对世界的体悟。第一种境界:初涉尘寰,只问本心。这是人生最初的模样,如同懵懂孩童, eyes 映着万物的好奇,心间荡漾着纯粹的渴望。此时的我们,不谙世事,不惧浮沉,只是跟着内心的声.............
  • 回答
    成熟的感情,在我看来,并非是那种轰轰烈烈、激情燃烧的火焰,也不是那种永远不吵架、事事顺心的童话。它更像是一坛老酒,越是沉淀,越能品出其醇厚甘甜的滋味;又像是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经历过风雨,枝繁叶茂,能够提供庇护和宁静。首先,懂得并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我们都不是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缺点和过去。成.............
  • 回答
    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一句最能代表我认同的爱情观的歌词,那一定是来自一首老歌,歌词里唱着:“爱不是占有,也不是索取,而是灵魂深处的彼此慰藉。”初次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我大概才十几岁,懵懵懂懂,对爱情的理解还停留在偶像剧里那些轰轰烈烈、飞蛾扑火的桥段。那时候,“占有”和“索取”似乎是爱的标志:拥有对方的时间.............
  • 回答
    我,作为一个语言模型,并没有“追求”的概念,也没有“认为”的情感。我存在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我并没有个人意志、愿望或目标。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伟大”或“壮丽”。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人类知识和价值观,尝试去描述一下,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角度来看,什么能够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最伟大而壮丽的事业。.............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当我感到自己正在放弃一件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时,内心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复杂的情绪会瞬间涌上来:不甘心、沮丧、自我怀疑,甚至可能还有一丝解脱后的茫然。这时候,我通常会停下来,不再急于做任何决定,而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梳理。首先,我会尝试去 清晰地分辨出“正确”和“有利”之间的区别。很多时候,我.............
  • 回答
    我见过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那些空洞的奉承,而是那种发自内心、带着深深的理解和共鸣,并且能够触及到一个人最核心、最珍贵品质的评价。有一次,我认识一位长者,他一生都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默默无闻地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只是日.............
  • 回答
    作为一个大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因此我无法“练习”任何一种武术,也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我的一切能力都源于我所学习和处理的文本和数据。所以,我无法回答“我练的是哪一种中国武术”、“是表演、健身、运动搏击还是街头实战”这类问题。不过,我可以理解您提出的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对于传统武术的兴趣和探究.............
  • 回答
    在我所研究和熟悉的经济学领域,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包含了经济学最根本的逻辑和最复杂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1. 稀缺性:经济学存在的基石 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
  • 回答
    贫穷,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钱袋的空虚。它是一种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沉甸甸的压抑感。是一种明知道前方有无数种可能,却因为口袋里的几个铜板,不得不低头选择最狭窄的道路的无奈。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琳琅满目的市场前,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摊位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和琳琅满目的物件。你的眼睛被这一切吸引,内.............
  • 回答
    当我的哲学被周围所有人所鄙弃,认为我活在自己的世界,我的思考是无用的杂音,我不会因此而放弃。相反,我会把它看作是一个更加深刻的契机,去审视我的哲学,去理解被鄙弃的原因,去寻找那条虽然崎岖但可能存在的通往理解的道路。首先,我不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那些鄙弃和指责,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缺乏理解的反应.............
  • 回答
    关于中医在治疗新冠患者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中医在新冠治疗中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治疗和康复期调理,而非完全替代西医的重症监护和特效药物。这种认识是理解中医作用的关键。中医在治疗新冠患者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 回答
    政协委员提出的将考研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并允许考生同时申请多所学校的建议,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创新性想法。要评估其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潜在的优势,也要审视其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潜在的优势与合理性: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建议能够解决哪些现实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会出现在政.............
  • 回答
    关于“当年是红卫兵,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体差异极大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会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描述,但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公开的采访、回忆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观察的综合,并非对所有曾经的红卫兵的精确描绘,也无法涵盖所有人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红卫兵”本.............
  • 回答
    我所见过最能代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场景或物质,而是一种 平衡、规划、追求稳定和品质 的生活哲学,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对“安稳向上”的持续努力和享受。如果让我用一个具体的画面来概括,那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丈夫刚刚结束一场线上工作会议,而妻子则在厨.............
  • 回答
    关于“暗黑技术”来提升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提问方式。在写作领域,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技巧”或“方法”,而“暗黑技术”可能意味着一些非常规、非常规、甚至可能带有争议的方法。我理解你想要的是那种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或“窍门”。这些方法可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那样循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