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协委员建议「将考研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你认为这一建议可行吗?

回答
政协委员提出的将考研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并允许考生同时申请多所学校的建议,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创新性想法。要评估其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潜在的优势,也要审视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 潜在的优势与合理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建议能够解决哪些现实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会出现在政协委员的提案中。

1. 提升考研效率与公平性: 现行的统一考试模式,考生需要在同一时间投入巨大的精力准备,且最终结果的权重往往高度集中在笔试分数上。这导致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未能充分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元能力。如果改为申请审核制,可以分散考生的考试压力,让他们能够更从容地准备和展示自己。同时,允许同时申请多所学校,能够大幅降低考生因为错失一个机会而带来的“断崖式”落差,增加了被录取的概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机会均等的一种保障。

2. 更全面地考察考生素质: 申请审核制的核心在于“审核”,这必然意味着除了笔试成绩,还会更加重视考生的个人陈述、科研经历、获奖情况、推荐信、面试表现等软性指标。这能够更全面、立体地评价一名考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某些领域有突出才能但可能不擅长应试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很多国外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也正是采用了这种模式,实践证明其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3. 缓解“考研内卷”的某些方面: 现行模式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刷题和应试技巧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考研内卷”。申请审核制可能会将一部分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个人经历的打磨和能力的提升上,从而引导考生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

4. 优化高校招生结构: 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专业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审核标准。例如,对研究型专业可以更看重科研潜力和论文发表,对应用型专业可以更看重实践经验和项目经历。这有助于高校招收到更匹配其培养目标的学生,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二、 面临的挑战与潜在风险: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建议也存在不少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难题。

1. “申请审核制”的标准化与操作性难题:
评审标准的统一性与客观性: 如果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自行制定审核标准,那么不同学校之间的公平性如何保障?如何避免人为因素或主观偏见对评审结果的影响?谁来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可操作的评估框架?
评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高校需要组建具备专业评审能力的师资队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对于一些资源相对有限的高校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确保评审教师的专业性和公正性,防止“关系户”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材料造假的防范: 申请审核制依赖于考生提供的材料,如个人陈述、推荐信、科研成果等。如何有效核查这些材料的真实性,防止造假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材料造假,整个招生体系的公信力将受到严重打击。

2. 考生同时申请多所学校的“并发症”:
招生管理的复杂性: 如果考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那么高校在招生计划、录取名单的确定上将面临巨大的协调和管理难度。如何防止“一人占多位”的现象,或者在多人重复录取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名额回收和补录?
信息不对称与资源浪费: 如果考生同时申请大量学校,可能会导致大量无效申请,增加了高校的评审成本,也可能占用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对于考生本人而言,也可能因为精力分散而影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申请。
考研“撞期”的风险: 如果面试、复试环节仍然存在,那么不同学校的安排可能会出现冲突,给考生带来两难选择。

3. 现有教育体制的衔接问题:
本科学历的评价体系: 当前的考研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考和本科教育的普适性评价基础上的。如果考研采用申请审核制,那么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如何更有效地被纳入评价体系,以及如何与现有的本科评价标准进行衔接,需要仔细考虑。
对基础知识的侧重程度: 部分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对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很高。申请审核制是否会过度削弱对这部分基础知识的考察,导致一部分缺乏扎实理论基础的学生被选拔上来?这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4. 社会接受度与过渡期:
传统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于这种以分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观念已经形成。申请审核制需要一个漫长的社会适应和观念转变过程。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整个申请审核过程需要足够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让考生和家长能够理解并信任这一模式,才能逐步获得社会的支持。

三、 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将考研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的建议,在理论上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回应当前考研模式中的一些痛点。然而,其直接、全面推行的可行性存在较大挑战,需要循序渐进,并进行大量的试点和完善。

以下是我对其实施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申请审核制”的渐进式引入与组合式改革:
部分专业先行试点: 可以考虑在一些对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更侧重能力而非纯粹知识记忆的专业(如人文社科、艺术类、部分管理类专业)先行试点申请审核制。
与现有模式结合: 不必完全否定现有的统一考试,而是可以探索将申请审核制作为现有模式的补充。例如,一部分招生名额通过申请审核制录取,一部分名额仍然保留统一考试的模式,或者将申请材料作为初试成绩的重要参考,而最终录取环节则通过复试(面试、笔试等)结合。
分类考试与评价: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对于需要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仍需保留一定比例的笔试考察;对于更看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可以加大申请材料和面试的比重。

2. 构建科学、公正的审核评价体系:
明确审核标准与流程: 各招生单位应制定详细、透明的招生章程和审核细则,明确各项考察内容的权重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开。
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由学科专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并引入同行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评审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引入技术手段防范风险: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申请材料的核查,识别潜在的造假行为。

3. 解决考生同时申请多校的管理难题:
设定申请上限或分类申请: 可以考虑为考生设置一个合理的申请学校数量上限,或者根据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申请,避免过度分散精力。
建立招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 探索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招生计划、录取信息、名额空缺等信息的动态更新,方便考生查询,也便于高校进行协调管理。
优化复试与录取流程: 对于考生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的情况,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沟通机制,明确录取规则和名额确认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申请中的“预录取”和“接受offer”机制。

4. 加强信息公开与沟通:
持续的政策解读与宣传: 针对公众的疑虑和不解,招生部门应进行持续的政策解读和宣传,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操作办法。
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 在试点过程中,应广泛听取考生、高校、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总而言之,政协委员的这项建议切中时弊,具有前瞻性和改革的勇气。将考研模式转向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申请审核制,并允许考生多方申请,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但这项改革的复杂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充分论证和细致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稳健的步骤,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最终实现其积极意义,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式转变,而是一项需要智慧、耐心和协同的系统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他了解了解申请考核制,他就会站在他所在的学校学生的立场,希望永永远远考试,而不是考核。

考核制,考核的能力确实很综合,但也考核“亲疏”。

你永远没法知道你的竞争对手身后站的是哪路神仙;

你更不会知道你竞争对手所谓的综合素质是怎样评选出来的……

还能考试就好好珍惜考试吧!

别等哪天没机会考试了,连往前哆嗦的机会都没有。

user avatar

近年的两会提案,时常出现表达个人私利(卖奶粉的禁止进口外国奶粉,开工厂的鼓励年轻人多进厂),低智甚至反智的情况。建议各省人大和政协机关,对出席全国两会人员的提案把控质量,避免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影响正常履职。有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能就是头脑一热,盲目跟风,或者仅了解皮毛,未做深入研究。两会提案需在言论自由和提案质量中进一步权衡,切莫让跳梁小丑,混淆视听。

如果硕士研究生废除统考,按照申请考核制选拔学生,那招生导师的亲属、招生导师同门的亲属,招生导师领导的亲属,招生导师亲属的亲属,当地机关单位权贵的子女,学术圈蛆虫的子女,当地企业老板的子女,甚者和校长家的狗配种的小母狗的主人都可能成为硕士研究生,而你不能。

user avatar

举两个例子:

1、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发社会关注。随后官方通报调查结果,撤销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该小学生的父亲,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陈勇彬研究员承认过度参与并致歉。
2、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某某大学期间所修21门工科基础必修课中,有6门课挂科或缓考补考,但成绩却被修改,最终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陈某某的父母均为西南交大的老师。

研究生会不会被垄断了?或者通往研究生的大门在慢慢关闭?

别说不可能,这种没有考核标准的申请审核制,主观性因素太多,可操作空间太大。

利益共同体当然很开心,就像封建世袭制,除非纨绔子弟把家族搞败,否则就是世代书香门第。

其他建议尚可,参考博士的申请审核制,就算了吧。

user avatar

完全不可行!

提出此建议的人叫徐景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副校长,一个经济弱省的普通二本院校。

能提出这样的建议,说明其完全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按理说,他作为一个副校长,应该为自己学校的学生着想,可是这样的建议,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几乎要断了他们的路。合理怀疑,这样的建议是出自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学生和社会。

要培养人才,应注重培养态度和方法,导师们应该反省自己,而不是指责学生不够聪明,各大985院校有多少导师忙于横向课题,完全放养研究生,没有一丝责任感,怎么还堂而皇之地把问题归咎于学生?

退一百步,所谓的申请审核制,本质就是想让谁上就让谁上,只要导师点头就可以,如今的高校,部分导师比资本家还资本家,压榨学生逼得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例还少嘛?他们操控着学生毕业的生死权,还要一票否决制让他们控制学生的研究生入场券?

退一万步,徐景坤毕业于山东大学,虽说是末流985,但也是凭分数公正上岸的,换句话说,他能有今天也是因为分数,现在却说分数没有意义,怎么有点过了河就想拆桥了的味道,是我的错觉嘛?

申请考核制能考核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那大家不用搞科研了,取消中考和高考,直接从小学选拔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丑闻还不够多嘛?陕西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入职西北工大院士团队才过去几天呀!这创新能力真是够够的!

退一亿步,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而复试却是考研唯一出现歧视、出现黑幕、出现不公平的环节,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你倒好,还放发扬光大。

现在他们动考研,将来他们就会动高考,渐渐的都会来了。他们的路就在那里,而我的路在哪里?你的路在哪里?我们的路在哪里?

最后想说,大学的什么科研能叫科研嘛?

也许饶毅会同意这位代表的建议。

user avatar

这个政协委员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user avatar

不可行。

如果改成了申请制度,那么高考的重要性会被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呈现“一考定终身”的趋势。

申请过学校的朋友们都知道,推荐信和科研成果这两项直接决定了是否录取,而这两项往往被好学校垄断。

我自己本科学校不错,导师几乎全是优青,青千等一系列人才计划招进来的,老师水平高,科研资源丰富,大一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做研究发文章,在这种环境下,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科研经历是每个本科生的标配。

直到我回到了老家的普通一本看了看,三线城市的普通一本,里面博士点个位数,还都是狗都不读的专业(经贸之类的),硕士点也不多,有能力做指导的导师一只手数得过来,科研资源极度匮乏,这种情况下大家只能靠各种各样的比赛来逆风翻盘,比如什么数学建模,数学竞赛,挑战杯之类的911学校根本不碰的东西。

这边普通学校费劲千辛万苦打一年一届的小比赛,那边好学校的同学在实验室躺一躺就能挂一串文章,甚至不少还挂上了Nature,Science;这边普通学校的学生推荐信都凑不够3封,那边好学校的手里一把院士杰青的推荐。

如果改成了申请制度,那么好学校的研究生名额必定被好学校的学生垄断,普通学校几乎没可能。以前考研还是能刷学历翻盘,改成申请之后根本没机会,所以如果本科上不了好学校,未来基本上就寄了,一路恶性循环到底。

申请制度对资源丰富的学校来说就是躺赢,随随便便就能收割一大把的offer,但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就是花式吃全聚德,属于定向欺负弱势群体了……

user avatar

博士招生现在就这么操作的。申请考核制。

有博士申请的经验,从制度上说完全可行。

但问题是国家是不会放权的,公平和效率的妥协现在在博士招生,而还没有下放到硕士招生。

前面的一些经验探索和试点表明,国家估计不敢放这个,放了就是乱套。硕士比博士人多的太多了,而且硕士的培养并不是为科研做准备的,现在没有迫切的需求需要破除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不怎么好,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由于硕士还有保送制度,保送制度和申请考核制其实挺像的,所以没有很大的需求全部需要采用申请考核制。

user avatar

现在的夏令营模式不就是事实上的申请审核制吗?

user avatar

什么学阀思维?

user avatar

很多代表提出的议案看似花团锦簇,实际上泛善可陈,更难以有实施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导师素质没有那么高,很多专家还是“砖家”的情况下。首先当前的研究生考试制度是我们能想出的最公平的制度。高考考长板,考研考短板。比如李老师数学不好,在山东注定就是二本的命,但是文科考研不考数学,在考试中便能脱颖而出。并且考研给高考大省的学生一个再次崛起的机会。从而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二次优化。并且由于复试制度的存在,其实保证了目标院校能遴选出适合科研的学生。

而推荐制很可能出现“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局面。学二代可以!世袭罔替。什么,你说你是计算机的,你儿子不是?那简单啊,换个专业“易子而仕”就好。久而久之学校里会形成一种风气,那就是关系大于能力。这种事之前也有只不过要去国外水一圈。并且好的学校,校校相互,一般学生难有出头之日。

很多人举例说博士为何可以。笑话,一般学校博士三篇C刊,还要帮助导师申请课题,管理团队。要盲审,预答辩,答辩。没有真才实学导师也不敢要,你也不敢考。所以大部分博士都很难毕业,很多高校将博士延期到四年了,很快五年。

user avatar

这几天的热榜真的把我看破防了,我已经不想再看了。

user avatar

但凡他了解点考博申请考核制度有多黑

就知道统考有多公平

user avatar

考试是最公平的,申请制你还不如说推荐制,有关系就能上,这些提建议的人真是坏透了,连最后的教育公平也要破坏!

user avatar

这个人还真不代表人民,他还真是在协商。只不过嘛,他是在协商怎么多割韭菜。

user avatar

低情商:开后门

高情商:申请制

lol

user avatar

加速到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分配好哪些孩子上哪些学校,当多大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