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协委员建议人口低于 10 万的小县合并,若实施有哪些利弊?能否解决欠发达县城人口流失问题?

回答
政协委员关于“人口低于10万的小县合并”的建议,是一个旨在解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失衡以及行政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复杂议题。若实施,其利弊都将是显著且深远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政协委员建议人口低于10万的小县合并:利弊分析及对人口流失问题的解决能力

背景与动因

政协委员提出此建议的背后,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许多人口少、经济体量小的县,其行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然而,由于人口和经济规模的限制,这些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甚至形成资源浪费。
经济发展乏力,产业基础薄弱: 小县城普遍缺乏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吸引大项目、大投资。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质量不高: 人口少、财政收入低,导致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难以提供与大中城市同等水平的服务,这反过来也加剧了人口外流。
人口持续流失,老龄化严重: 年轻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导致小县城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突出,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削弱,形成恶性循环。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的需要: 通过合并,可以整合资源,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单元,优化国家或省份的行政区划和发展布局。

若实施有哪些利弊?

一、 利处(Pros)

1.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精简机构,减少重叠: 合并后,原有的多个县级政府机构可以进行整合,避免了职能部门和人员的重叠,减少了行政层级。
优化人员配置,提升管理能力: 通过整合和优化,可以将有限的优秀行政人才集中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降低财政支出: 行政运行、办公场所、人员工资等方面的财政开支可以显著减少,释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或经济发展。

2.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升级:
扩大经济腹地,形成规模效应: 合并后的新县城(或市)将拥有更大的人口基础和经济体量,能够吸引更大的投资项目,形成更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发展: 可以将原分散的资源(如土地、资金、人才)向优势产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提升区域竞争力: 更大的经济体量有助于在区域竞争中获得优势,可能吸引更多大型企业投资,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改善营商环境: 合并后的行政审批流程可能更简化,政策统一性更强,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市场主体。

3.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均等化:
集中财政力量,加大投入: 合并后的财政收入将增加,可以集中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提升服务水平。
优化资源布局,提高服务可及性: 如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到县城核心区域,方便更多居民享受。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更具规模效应,提升服务覆盖率和便捷性。
吸引和留住人才: 更好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年轻家庭。

4. 优化城镇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区域中心城市: 合并有望培育出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优化人口空间分布: 通过吸引人口向合并后的中心城镇集聚,可以缓解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口空心化问题。

5. 整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能够统一规划和开发旅游、矿产等自然资源,或保护和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形成更强的品牌效应。

二、 弊处(Cons)

1. 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改革成本:
地方利益调整的冲突: 原有县级政府的利益群体(官员、部分基层公务员、特定行业受益者)可能会抵触合并,产生利益诉求和阻力。
历史文化和认同感的影响: 县级行政区划往往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和居民的身份认同,合并可能触及居民的情感和归属感,引发不满情绪。
人员安置和失业问题: 行政机构的合并必然涉及人员的重新安置、分流或提前退休,可能产生大量冗余人员,增加失业风险和社保压力。
居民出行和办事不便: 原本距离县城较近的居民,合并后可能需要前往更远的行政中心办事,增加出行成本和时间。

2. 加剧区域间不平衡,可能出现新的“中心与边缘”:
原有经济基础薄弱县的担忧: 如果合并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原先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可能会成为新的“边缘”地区,其发展机会和资源可能被主导县过度吸取,反而加剧了区域内部的不平衡。
资源分配不均: 新的行政中心可能集中更多资源,而原其他县城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相对滞后,形成新的不平等。

3. 可能导致“大县病”或新的低效:
行政管理半径过大: 合并后的行政单元面积和人口规模可能过大,导致管理半径增加,信息传递和决策执行效率反而下降,出现新的“大县病”。
缺乏针对性政策: 合并后的统一政策可能无法充分照顾到原各个区域的特殊性,导致政策失灵或效果不佳。

4. 文化同质化和地方特色丧失:
地方文化被边缘化: 在统一行政管理和发展规划下,一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习俗、方言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传承而逐渐消失。

5. 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
基层治理模式的重塑: 原有成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可能需要调整和重塑,这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初期可能出现治理真空或混乱。

能否解决欠发达县城人口流失问题?

答案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且存在两面性。

可能缓解人口流失的方面:

提升公共服务吸引力: 合并带来的财政整合和资源集中,有可能显著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更好的公共服务是吸引年轻人及其家庭留在当地或回流的重要因素。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合并后形成的更大经济体量,以及可能引进的大型项目和产业,有望创造比原先分散的各个小县城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对技术型、服务型人才的需求增加。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合并后可以进行更统一、更有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网络),这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升城镇化吸引力: 合并后的县城(或市)规模扩大,可能会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城镇化载体,为周边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和发展机会。

可能加剧人口流失的方面,或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

“中心吸虹效应”: 如果合并后新行政中心和经济发展重点过于集中,原其他乡镇或原小县城的部分地区可能会成为新的资源吸附点和人口流出地,形成新的“中心与边缘”效应。那些位于合并后新中心较远、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的区域,人口流失问题可能依然严峻。
就业结构性矛盾: 合并后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与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不匹配,特别是那些低技能劳动者,如果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依然会选择流向发达地区。
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如果合并后仍然缺乏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经济整体发展乏力,那么即使公共服务有所改善,也难以从根本上留住人口,特别是年轻人。人口流失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缺乏就业和发展机会。
居民的迁徙成本: 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而言,即使县城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但如果工作机会仍然有限,且离开家乡的亲属、熟悉的环境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他们也可能选择继续向外流动。
行政合并不等于经济合并: 行政上的合并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同步融合。如果各原县城的经济联系不紧密,资源整合不顺畅,那么合并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人口低于10万的小县合并是一把双刃剑。

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合并”和“合并后的治理”。 需要周密的规划、审慎的实施,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和民意,注重利益的协调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如果合并能够真正做到“1+1>2”,形成更强的经济动力和更好的公共服务,那么它确实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欠发达县城的人口流失问题。
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未能解决产业发展、就业机会等根本性问题,甚至加剧了区域不平衡,那么人口流失问题可能依然存在,甚至演变成新的矛盾。 要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县城人口流失问题,还需要结合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战略、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因此,在考虑推行此类政策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评估,听取多方意见,制定细致的实施方案,并为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准备应对预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利弊没啥关系的。

我们做游戏的都知道,服务器鬼了以后,只有合服一条路。

利也好弊也好,莫得选。

user avatar

请先调研谢谢。

2012年重庆綦江区和万盛区合并。綦江区医保比万盛区医保少20块钱。

一万多名义愤填膺的群众为了20块钱医保(并没有说不给保留)和所谓归属感大打出手。

08年开始扫黑除恶,战无不胜的万盛警方在群众面前连战连败。

被掀翻警车,领导被打得鼻青脸肿,一脸马赛克。

事件没有404,直接搜索綦江区万盛区合并可查。

随后万盛区并入綦江区,但身份证是重庆市万盛xxx……

编制不变,架构不变。

合并了个寂寞。

政协大佬提建议之前起码调研下……

user avatar

公务员要为国家想,你们不下岗谁下岗)

user avatar

我觉得低于 总人口40万/非农人口15万 规模的县级区划都应该合并(不过地广人稀的西部边境县除外)

而且 低于 总人口150万/非农人口90万 规模的地级区划也该合并。(同样的地广人稀的西部边境地州除外)

其实我觉得很多省份应该适当分拆,但是动静太大不太可能实现。

user avatar

这不是建议,是放风。

李冬玉本人不仅是陕西省的政协副主席,还是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上有独特的优势。

事实上,这几年合县并市已经成为了趋势,尤其是对于财政事实破产的县来说,县域人口持续外流,剩余人口无力供养县域正常运转。

这里的正常运转很多人理解成无法供养财政人员,实际上这是很偏颇的看法,真正的大头其实在于民生福利开支。

之所以要合县并市,目的不在于减少人员开支,因为合并掉的原县内公务员及相关财政人员是不可能被开除的,只是转岗,否则公务员非特殊情况不得开除这项原则会被打破,私人依附将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

目的在于统筹财政收支,加速整合发展。

在脱贫攻坚中,国家和社会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大量资产,但这些资产是由村集体直接代持的,因而使各村略过资本积累的原始阶段,得以直接发展产业,这次也一样。

当财政破产的地方被整合到一起时,其不良资产会被集中处置,第一时间通过财政拨款来拆掉即将暴雷的隐患,取消不必要项目,帮助地方迅速实现收支平衡。

当然,此时只是靠输血才不死。下面就是要自己造血。

市级利用自己的政策优势可以对原县域进行功能定位,通过产业扶持来发挥比较优势,来补足市域功能的不足。

没钱的就鼓励原县域居民迁出到别的区县,在原县域大规模复垦开荒,下一个阶段,粮食安全将会是重中之重,能增加耕地范围和总产量,对当地来说也会是显眼的成绩,同时碳排放也将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至于公务员数量,只会因合县并市而减增量,不会去存量的,通过减少公务员招聘来提高工资,提高准入门槛,对当地来说也是吸引人才回乡的举措之一,公务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进一步谈发展。

最后不负责任地猜一下,预估鹤岗会是合县并市的试点区域。

user avatar

以我老家陕西关中的一个小县为例,目前全县常年长住人口7万多人,财政供养9000多人,面积也小得可怜,除了一个牧原养猪场外基本无大型工商业,大部分普通民众靠农业种植和打零工生活。

县城之前有四条街,接着棚改政策的东风,拆拆建建弄出了一条五马路,房价也趁着前两年东风往上翻了一些,到现在处于有价无市的局面。

我在大学刚毕业那年,因为将档案上交到老家人事局,被当地一个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单位联系回去一趟。

我再三问她什么事,打电话的女方只是很不耐烦地说,让我要对自己负责,不回来的后果想清楚。

我请了一天假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那个地方才知道,他们单位要招一个财务专业出身的临时工,而我正好符合条件。

试用期一个月1200,一年转正以后一个月1500,吃住自理(当时是2015年)。

我还记得当时单位的大概格局,占了一层小楼的三楼,大概有20多个人,里面有织毛衣的,聊天嗑瓜子的,反正埋头干活的没几个人(可能也没什么活可干)。

我还记得,里面的主任拍着我肩膀说,小伙子,这个机会难得,我们也是看你比较优秀,给你一个回来建设家乡的机会,回去好好和父母商量一下,可以的话,下周一过来报道。

我也是第一次碰见这种场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因为有好多同学在老家体制内工作,所以我也了解一些情况。

同学A,部队转业回来进的城管局,无编,一个月扣完社保2000多,就这时常还有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时候。

同学B,财政局有编制,副科,据她说,县里财政状况不容乐观,除了之前工商银行的6个亿贷款不说,城投一屁股烂账,还有之前因为棚改拆迁原房地产公司跑路引发群众上访,以及当地教师群体上访要求提高待遇……等等。

同学C,派出所协警,一个月1500,经常干的事就是到处去麻将馆抓赌罚款……

很多有办法出去的人都在西安买房定居了,各村最多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群,各村都有大量找不到媳妇的男青年,唯一充满活力不停上涨的也就是彩礼了。

所以,合并总是好的,如今这个局面,既然开源困难,只能想办法节流了。

根据帕金森定律来说,合并节省开支往往并不意味着降低效率。毕竟,没钱就得省着花,这是个人都能明白。

至于如何解决小县城人口流失,这是个大问题了,时间太久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了,慢慢来吧。

但合理合并一些人口少的小县城,真得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补充一点:缩编最大的好处是精兵简政,刨去那些多余的只吃饭拉屎不干活的落后分子,对工作效率不会有多大影响,反而减少了开支,岂不美哉!

至于有些人担心基层治理塌方的问题,其实大可不必,但凡对基层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一大群只吃饭不干活的群体,不裁撤只会越滚越多,形成财政包袱。

基层治理还是要尽可能依靠群众,让群众不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让群众获得真正的监督权,难道在某些公务人员眼里,基层群众都是刁民?

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个社会毕竟绝大多数人还是想好好过日子的,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好,人民群众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基础条件具备了。

至于黑社会团伙等一系列其它势力的形成,不过是背后有人罢了。当年我们那里所谓的黑老大,风光无限好时都有JC撅着屁股给点烟,等到倒霉的时候,几个民警出动迅速收拾掉了。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user avatar

这倒是一个节约财政款的好办法。留不住人口就撤编。

user avatar

通过整理全国31个省份的低于10万人口的县级单位数据,具体的数据可能会差异,但是应该差距不大,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通过整理发现:

1、比较意外的是贵州、广西、宁夏等省份没有低于10万人口的县级行政单位,一方面是这些省份区域面积适中,人口密度较为均匀。四个直辖市、江苏、海南外其他省份都有低于10万人口的县级行政单位。

2、中东部省份低于10万人口的县级行政单位的,主要是因为面积过小,处于林区、矿区、风景区。海岛所致。

3、山西、陕西值得关注,低于20万人口的县级行政单位数量规模较大,低于10万的也有一定数量,且区域面积也较为适中,未来进行适当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大。加之委员是陕西人,基于陕西的角度考虑有一定的可行性。

个人观点:

1、人口数量的多只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个考虑因素之一,10万人口规模也不是一个绝对的科学的划分线,取决于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社会稳定、少数民族政策等。

2、西部大量人口低于10万人口的县级行政单位的数量庞大、低于5万的也不少,尤其以新疆、内蒙、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国家设立的目的考虑的首要因素不是节约行政管理成本,而是为了维护少数民族的和谐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如果以10万人口为标准,极端的情况可能会出现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只有一个县级政府,如何将国家的管理意志有效进行出传达并贯彻,全国最大的县级行政单位若羌县(近20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左右)。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

3、未来的行政区划调整肯定会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但是这样的调整适用的前提排除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行政单位,人口规模适中(10-20万),进行合并的人口民族、结构合理,区域面积偏小等,合并后有利于整体的发展等,如山西、陕西、贵州等人口规模小,面积偏小的县级行政单位。东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杭州前段时间进行一次性大规模调整等。

行政区划的调整中人口规模只是一个重要因素,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user avatar

说一个现实中的县城人口10万到县城迁移过程吧!宁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就是电视剧《山海情》里那个西海固里的海。

海原县城镇人口2018年统计为84357人,海原县城海拔在800米左右,2020年之前为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摘去贫困县帽子。

海原县最大的问题就是海拔过高,缺水,严重缺水,2008年海原县政府决定在临近福银高速旁的三河镇建立新区,项目于2013年开始建设。三河镇地势平坦,镇旁有两条河流流过。


海原新区离海原县老城60公里左右,但是新区空气明显比老县城湿润,气候更加宜人,新区内植被也更加湿润。

新区2013年开始建设,建设完成后海源政府开始准备把老城区全部迁入新城区。但是明显是去一个地理条件更好的新城区问题,在这里却变成个一个大难题,这里遇到了一个一面倒的拒绝,整个县城都拒绝搬迁到地理条件更好的新县城。

下图为老县城

县政府开始开始各种动员,时间长达数年,最后县城大多数人都不肯搬迁到老城区,最后只有少量政府部门先搬迁到了海原新区,直到今天海原新区还处于空置状态。

一个县城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多人在这个生态里生存,去一个还没有建设起来的新城,又太多未知,县城里的房产价值就会归零,以往的生意也会归零,种种原因,太多人不肯搬迁。

一个县城搬迁到现实样本就是这样,相对条件再好,也不如稳定下来的生活更好。






这些人迁往别的地区就

user avatar

对于边境争议区来讲没有可实施性。

去年发生中印班公湖对峙的西藏阿里地区总面积337174.95平方千米,相当于三个浙江。

2019年末,阿里地区常住人口11.16万,户籍人口11.13万。预计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

阿里地区辖噶尔(驻昆沙)、革吉(驻那坡)、札达(驻托林)、措勤(驻门董)、日土、改则(驻鲁玛仁波)、普兰等7县。

县名 国土面积(平方千米) 2019年人口(人)
普兰县 13194.05 10179
札达县 24601.60 7984
噶尔县 17669.72 20710
日土县 77095.83 10829
革吉县 46104.28 18646
改则县 135615.97 26232
措勤县 22893.50 16673

如果按该政协委员的标准,这七个县需要合并成一个,形成一个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全国面积1/30),人口11万人的县。

这样做会有多方面不利因素:

1.县城离乡镇太远,群众办事不方便。

例如札达县曲松乡的群众要去县里办事,原本去托林镇就可以了,现在要多跑247.7公里到狮泉河。

原本去县里单程可能要2-3小时,并县后去县里要7-8小时,当天来回根本不可能。

2.生活的不方便可能造成人口流失。

对于边境线尚未划定的争议地区,有人才能确保实际控制。

以上7县都属于高寒缺氧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如果去一趟县里要一天以上的时间在路上,必然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失,造成在领土争端上的被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