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政协委员建议「应届生身份保留年限延长至5年」?

回答
政协委员建议将“应届生”身份的保留年限延长至5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建议,它触及了当前就业市场、人才流动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多个核心问题。要全面看待这个建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应届生”身份的由来及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应届生”身份在中国就业市场中的特殊性。

传统意义上的“应届生”: 最初,“应届生”主要指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被视为知识和技能的新鲜载体,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强,可塑性高。
就业政策的倾斜: 许多企业(尤其是国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大型私企)在招聘时,会设置专门的“应届生”岗位。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成本考量: 应届生通常薪资要求较低,可塑性强,企业愿意投入培训成本。
文化融合: 应届生更容易接受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政策导向: 政府可能会出台鼓励招聘应届生的政策,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人才培养: 企业希望通过招聘应届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培养人才。
“应届生”身份的优势: 拥有“应届生”身份通常意味着在以下方面有优势:
招聘机会更多: 许多岗位明确只面向应届生。
竞争相对较小(在某些方面): 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在技能和经验匹配度上可能不如社招者,但胜在可塑性和低成本。
培训机会: 很多企业会提供专门的应届生培训项目。
户籍、落户政策: 部分城市在落户、引进人才等方面会对“应届生”有优惠政策。

2. 延长“应届生”身份年限的初衷与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政协委员提出此建议,其背后可能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期望带来的积极影响:

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是大学生数量庞大,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岗位与大学生技能不匹配,或者企业不愿承担高额招聘和培训成本。延长“应届生”年限,理论上可以为更多未能及时找到满意工作的毕业生提供缓冲期。
缓解一次性就业压力: 对于一些毕业后因各种原因(如家庭变故、身体健康、信息不对称、求职策略失误等)未能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延长“应届生”身份可以避免他们直接跌入“社会人”的尴尬境地,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调整心态、提升技能、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鼓励终身学习与二次发展: 延长“应届生”身份,也可能被解读为鼓励年轻人不要被第一次就业的失败所定义。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职业技能的提升、跨领域学习,甚至创业尝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如果延长年限足够合理,一些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如考研、留学未成),或者在基层、艰苦地区锻炼一段时间后希望回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延长“应届生”身份可以让他们在重返主流就业市场时,不至于因为“过了应届生阶段”而被排除在外。
应对经济下行与不确定性: 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难度可能加大。延长“应届生”年限可以视为一种应对策略,为经济波动下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一定的缓冲。
弥合教育与市场需求差距: 如果延长年限的同时伴随着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这也有助于毕业生在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前弥合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3. 延长“应届生”身份年限可能带来的挑战与负面影响

然而,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伴随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个建议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模糊“应届生”概念的纯粹性: “应届生”之所以有吸引力,部分在于其“新鲜、未经雕琢”的特质。如果将这个概念无限拉长,可能会稀释其原本的含义,让企业在招聘时更难区分目标群体。
企业招聘的潜在困扰:
招聘成本增加: 延长年限意味着企业招聘到的“应届生”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去判断其与岗位的匹配度,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培训”以纠正非本企业文化或工作习惯。
“低龄”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 如果企业大量招聘所谓的“5年应届生”,可能会挤占其他有经验的求职者的机会,或者使得企业过度依赖低薪、可塑性强的年轻劳动力,影响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度和效率。
甄别难度: 如何界定这5年中,毕业生是真正处于学习、准备阶段,还是仅仅是“就业困难户”?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甄别问题。
公平性问题:
对于已工作多年的“社会人”不公平: 对于那些毕业后努力工作,积累了几年经验的普通劳动者来说,他们可能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如经济形势、行业调整)导致失业,但却失去了“应届生”的政策红利,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公平。
对于经济条件优越、有能力继续学习的群体更有利: 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可以支撑自己继续学习、提升,甚至不急于就业的毕业生,会更容易享受到延长“应届生”年限带来的好处。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迫于生计只能先就业,一旦放弃了早期的“应届生”身份,未来再想获得类似的机会就更难了。
“延期就业”或“过度学习”的风险: 一方面,这可能鼓励了“慢就业”、“缓就业”,但这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些人对就业的畏难情绪,或者利用“应届生”身份来“逃避”进入真正的职场竞争。
教育资源的消耗与低效利用: 如果大部分毕业生都以“应届生”身份继续“学习”或“准备”,但并未有效提升实际就业能力,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
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如何界定这5年的“应届生”资格?是按毕业时间,还是按是否有全职工作经历?这将涉及复杂的界定和核查机制,可能给管理带来困难。

4. 专家、企业和社会的反响与讨论

对于这样的建议,社会上通常会有比较复杂的声音:

赞成者: 可能会认为这是对当前就业困境的积极回应,能够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和缓冲,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他们可能会强调“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反对者或担忧者: 可能会强调市场效率、公平性以及对企业招聘模式的冲击。他们更倾向于依靠市场化机制来解决就业问题,或者认为应该通过其他方式(如职业培训、创业支持)来帮助失业毕业生。
中立或建议补充者: 可能会认为建议本身有其合理性,但需要配套更细致的政策。例如,可以考虑将延长年限与特定的学习、培训、创业或基层服务经历挂钩,而非无条件的延长。

5. 提出此建议的更深层意义和政策建议

理解这个建议的提出,更重要的是思考它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题根源: 这个建议的提出,很可能反映了当前青年就业难、结构性失业、教育与就业脱节等深层次问题。简单地延长“应届生”年限,可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深化教育改革: 使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就业市场多元化: 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企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鼓励灵活用工、创业等多种就业形式。
加强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 从大学阶段就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升求职技能。
提供更有效的再就业培训和支持: 对于已经工作但失业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进入职场。
优化营商环境: 鼓励创业创新,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重新审视“应届生”政策的必要性: 探讨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是否还应该如此严格,或者是否可以转向更注重能力和潜力评估。

总结

政协委员建议“应届生”身份保留年限延长至5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议题。它试图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缓冲和发展机会,也可能对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此建议也可能带来模糊概念、增加企业招聘成本、引发公平性争议,以及可能鼓励“延期就业”等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个建议,而是通过对这个建议的讨论,深入反思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更系统、更根本的解决方案。 这可能包括教育改革、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如何在保证市场活力的同时提供社会保障,是政策制定者需要仔细权衡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还是个催婚问题。


代表说得很明白了:要打破“毕业—就业—结婚”的模式。

也就是建立“毕业—结婚—就业”的模式。

成家立业成家立业,先成家再立业,祖训又回来咧。

我建议一步到胃:以后求职,必须有结婚证。

这不清爽多了嘛。


首先,应届生身份这玩意,最大价值还是国家招聘。

有些人说“应届生身份在民企招聘中有优势”,这有些宽慰人的意思。现在应届生身份已经可以放两年了,但很多企业实际上要的就是“当年毕业生”。

你第二年还拿着应届生身份去应聘,已经要和HR费不少口舌,解释你这一年都在干嘛。

要是真延长到五年,你去试试四年后应聘?

你当HR不存在啊?

其实现在两年应届生身份,已经在实操里出现非常两极分化的现状:

一流高校对口专业毕业,大可以出去玩一年。懂行的企业保证蓬门为君开,合都合不上来;而学校和专业不大好的孩子,第二年这个身份其实没啥作用。

民营领域的劳动力就是过剩,文字游戏不改变现实,企业永远要的是成本低廉精力旺盛家庭压力小的年轻人。


所以真正的价值,还是国考省考,各种事业单位,进体制。

从这个角度说,这条建议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因为未来两三年,我国大概都处于疫情经济衰退后的恢复期。而这几年的当年毕业生人数很可能都会处于900万以上的高位,市场不可能有效吸纳就业。

虽然01年后的新增人口持续在下滑,但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本来在讨论控制的大学扩招,09年后又放开了,并持续走高。

08年高考人数1050万,录取599万,录取率57%;18年高考人数975万,录取790万,录取率81%。要知道17年录取70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就冲到909万历史高位,那明年得是多少?

新增人口在减少,但大学生群体在追高,又遇上劳动力市场萧条期,所以只能国家来兜底。

那必须要把条文规定给放开,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可是要遵章办事的。

从这个角度看,这条建议搞不好能过。


但现在群众——特别是广大年轻女性——最烦的,还是这条建议的功利性。

太赤裸裸了,贴脸催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不是这么个说法嘛。

这确实会对很多女性产生真实的家庭压力。到时候爹妈一骂:毕业了赶紧结婚生娃,生完娃你还是应届生身份,还能找工作呀。

烦。

而且从宏大叙事的吹牛逼角度,这也不算什么好事,毕竟这确实有点浪费教育资源。

女性一毕业就结婚生子,高等教育和入职之间很可能会出现三到五年的间隔。这个间隔会极大降低此类女性的求职竞争力,导致婚后育后女性(大概27/28岁左右)只能从事一些低起点工作,职场发展也会显著落后于直接就业的同龄人。

你就盯着日本。

一方面这会加剧男女不平等,削弱女性的经济独立地位;另一方面,这会很自然地诱导高等教育资源向男性倾斜,因为女性学生很多人毕业后是结婚生娃的,不直接参与职场劳动,对技能的要求并不迫切。

继续加重男女不平等。

有些男生也别开心。虽然你毕业时少了些对手,但你要彻底一人养家,老婆只能在婚后给你赚点补充收入。

还是日本。尼玛日本真是在老龄化上趟了所有的雷。


有些手段看似短期有效,但不从根本上降低男女双方的生育成本,最后只会加重结构性问题本身。

相比之下,把生育成本全面纳入社保的建议,靠谱多了。

user avatar

这么个回答都要踩?你们真是够了。

看到这个提案吓了一跳,如果应届生可以保留身份5年,那企业招聘的时候该怎样写要求工作经验呢?

要求2年工作经验肯定是不行了,毕竟还是“应届生”呢,最少要5年起步才能筛出真正有工作经验的人了,实惨无疑。

再仔细看看这份提案,是为了促进有生育安排的女大学生就业,要打破当前“毕业-就业-结婚”的模式,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个模式是什么呀?

是一个人的成长自然规律啊,先花费十几年学习人类积累的经验,然后投入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个人财富,然后再组建自己的家庭,这个模式有错吗?

如果说像孙洁委员说的,就业和结婚换换,毕业了先结婚,然后再就业,这婚房谁给买?

小夫妻一点不挣了,一毕业父母就得准备好婚房,车,支持小夫妻要孩子?月子中心,月嫂钱也得父母拿了。

然后女孩儿生下孩子,以应届生的身份去就业,这孩子不用喂奶吗?不用人看护吗?

好了,话到这里您该说了,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孩子。

您别忘了 ,两个人刚毕业是24岁,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还没退休呢。再说您这不还研究延长退休呢嘛,那能这么早放羊回圈。

女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已经够惨了,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不平等对待,您现在要让她再带个年幼的孩子,意味着她无法经常加班,无法出差,无法驻外工作,甚至无法安排重要任务给她,这么算下来她只能考公务员了,那明年要提案gwy扩编多少?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希望您能针对具体问题详细补充下解决办法,否则您为他们着想,实际上是让大家更惨。。

user avatar

可能要变天了,微博的九宫格里透露了一些信息,我给你们解读一下:

1.建议注重性别差异教育。

这个图片里面有一句话:他的意思是责任感。

这里明确了男性的工具人属性,是作为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当然女性不要以为自己就不是工具人属性了哈,都说注重性别差异,他的意思是责任感,你们觉得她的意思是花钱,去玩,美美哒,还是【生育】【照顾家庭】呢?

2.建议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

我不知道意思啥,但是中国男性不是一直都有抚养小孩么?难道我在国外?把女性肚子搞大了就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后就是

3.应届生身份保留五年。

结合前面两条,加上剩余的什么普通人别学奥数,缩短高中三年学制为两年,可以看得出,这些提案都是为了让年轻人在校园的时候,能够谈恋爱的时候就谈恋爱,能够结婚的快点结婚,能够生娃的快点生娃,以此提高人口出生率。


说点牛逼的,说不定以后早恋这个事情学校都不抓了,也不禁了。先把婚姻大事,家庭组建给搞定了,然后再继续求学都有可能。


什么?早结婚早生娃思想还不成熟,到时候离婚咋整?你忘了离婚有冷静期么?看看我第二条说了什么?你去看看。


建议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孩子谁的无所谓,我只是想帮你养。这不就解决了么。


严格来说,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的确比较脱离现实,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理论型科研型人才为主,而企业要用的是实际操作型的人才,对于理论要求不是那么高,因此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才是重点。而技术型一般是以持证上岗为主的,我管你什么学校的,你得有上岗证,技术资格证才能从业。而技术资格证不以是否在校生,是否应届生作为考试资格,才能玩得转。


我国早已不需要那么多理论型人才,因此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大方向,只要技术型人才最终判定标准是以资格证有无作为标准的,那么读完高中就生育,生育完了继续技术型高等教育,考证之后就可以上岗,这样也是行得通的。


先就业只会无形拔高眼光,拔高眼光之后就没心思结婚了,只想着钱。趁着高中毕业,大学对钱还没有那么敏感时,把婚结了,把娃生了,以后要是后悔,有离婚冷静期,还有共同抚养责任在,你总不能把娃塞回去变成受精卵吧?

科普时间

全世界只有我们有早恋……因为中国的结婚年龄是最晚的,男22岁,女20岁,而很多国家十七八岁就达到结婚年龄,因此没有早恋的说法。具体请看下面视频↓

为什么只有中国有早恋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2596043406790656

视频搬运自抖音冷知识科普博主叮叮冷知识(ID:cold2333),一个介绍日常冷知识的博主,每天都给你介绍一个日常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冷知识,简单有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