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初中校长,我心地特善良,见不得小孩子近视。所以不录取近视的孩子。
“你为什么近视了?”
“我不敢戴眼镜,上课总眯着眼,就近视了。”
“别跟我扯没用的,你不近视会需要戴眼镜吗?”
“一开始度数很低…”
“度数低就不是近视吗?我们为了保护你们的视力做了多少工作你知道吗?你对得起老师吗?对得起同学们吗?”
“老师对不起…”
“你这是给班集体抹黑!”
“…”
“哭!就知道哭!我现在就打电话把你家长叫来!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眼睛!你不懂事你爸妈也不懂事吗?”
“我爸说了,早戴眼镜就不会加深度数…”
“你还想戴眼镜?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近视了是吗?”
…
在一部分小学,事情会是这样子。
这个建议其实是有点科学问题的。
因为,逻辑链条有问题。
倪委员的逻辑是:学习量大,近视率上升。
但是,近视上,并非如此。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认为学习导致近视。
其实,近视最主要的因素是:用眼时长 。
比如下图是不同用眼方式和用眼时长的研究。
可以看到,无论是写作业,还是看电视,或者看电脑。
只要你用眼时长增加,那么必然会导致近视率增加。
因此,可见,关键因素并不是从事什么业务,而是用眼习惯。
这一点事实上可以从近视的基本原理得出来。
正常人的眼睛,光线会汇聚于视网膜上,形成影像。
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固定使用眼睛,在加上光线等问题,结果就是眼球肌肉疲劳,进一步发展下去,眼球晶状体也开始发生形变来获取图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近视。
(关于近视的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还有遗传因素,以及 @散装威士忌 提到的光线不足引发激素和眼轴变化的问题)
但是,总体上,大家认为,原因在于,你需要观看的东西和你的眼轴不匹配了,最终经年累月导致近视。
因此我才说,不论是你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还是长时间刷手机玩游戏,都是一样的,是诱因。
在当今屏幕世界里,基本学生即使不学习,也是要不玩手机要不玩电脑。
而学生又处于发育阶段,因此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用来衡量双减效果,其实反而是不大合适的。
那么,应对近视的办法呢?
卫健委发布过《近视防治指南》,指出环境因素如下
上述原因是引发近视的因素,因此应对这些因素,其实反而是比较好的考核办法。
比如,典型的是:户外活动。
当人在进行户外互动的时候,事实上就长时间疲劳用眼就减少了。
因此,如果衡量双减,可能用户外活动来衡量反而是个更有效的办法,比如体能之类的。
(不过,黑暗一点,会不会有的地方,是雪上加霜,不仅求学习,还求户外,那就成了囫囵吞枣的故事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就是用生理疾病衡量一些社会性指标,可能会引发一定的歧视,其他答主已经讲得很好了。
这个建议非常不妥,会让那些近视的孩子心里负担非常沉重,
如果我是班里那个近视的孩子,我会因为这个建议变得惶恐,感觉自己拖累了老师,拖累了同学,感觉自己变成了被排斥的异类,
提出这个建议初衷是好的,但是真的不可行。
有多少近视的人敢说自己是学习太努力导致近视的?
我二十年前没有手机没有平板,光看电视我都能近视,跟学习有个毛线关系?
都是只张嘴,不掏钱的主儿。
生育率面临崩溃,天天想‘办法’,就是一毛不拔。
学生内卷,既不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升学率,反而限制升学率,强迫一半人去当工人。
那你倒是提高工人待遇啊!不行,有成本!
砍掉辅导班,学校搞课后辅导。对不起,家长掏钱。
课后辅导后,学生回家更晚了。学习负担更重了,想见阳光都难,不近视的更厉害就奇怪了。
我对你妹很失望,真的。
按照《高效能人士执行4原则》来说:
近视率是一个滞后性指标(lag measures)。
滞后性指标的特点:
这种指标很不利于实际工作者改进工作方式。
最好的做法是,用引领性指标(lead measures)来考核工作者。
引领性指标的特点:
就这件事来说,引领性指标可以是:
这3个指标的考核很费力,而且很容易被伪造。但确实是一线工作者能实际影响的。
PS:例如减肥,体重是个滞后性指标,而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卡路里消耗量则是引领性指标。体重很容易测量,记录每天的卡路里摄入和消耗则非常麻烦,但卡路里的出入才是真正应该考核的指标。
这就是大国政协委员的水平吗?
魔幻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