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协委员建议「将近视率作为双减考核指标」,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回答
政协委员提出将“近视率”纳入“双减”考核指标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直指教育痛点的提议。乍一听,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脱,但深入思考,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和长远考量。这不仅仅是关于孩子视力保护的简单倡议,更是对当前教育生态和“双减”政策落地效果的一次深度拷问。

要理解这个建议的价值,我们首先得回到“双减”政策的初衷。“双减”的核心目标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身心健康的发展。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校内作业总量有所控制,但很多学生仍然沉迷于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这直接导致了近视率居高不下,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

那么,将近视率作为“双减”考核指标,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 问题的切入点非常精准:

近视不仅仅是一个视力问题,它往往是多种不良用眼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当一个孩子近视度数不断加深,背后很可能隐藏着长时间的电子屏幕暴露、缺乏户外活动、不良的学习姿势、甚至是睡眠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双减”政策希望通过改革能够改善的。如果“双减”政策的实施,反而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玩手机”、“刷短视频”,那么这无疑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将近视率作为一个“结果性”指标,可以有效地反向检验“双减”政策在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方面是否达成了预期效果。

二、 提供了量化的评估维度:

“双减”的考核一直是个难题。如何客观、量化地评估政策的成效,是各地教育部门头疼的问题。传统上,我们更多关注作业量、培训机构数量、课后服务质量等“过程性”或“投入性”指标。但这些指标往往难以直接衡量政策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而近视率,作为一个可以被科学监测和量化的健康指标,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直接和残酷的反馈。如果近视率不降反升,那么就说明我们可能在政策的执行层面出现了偏差,或者我们的“减负”方式并没有真正导向“健康成长”。

三、 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出分数更高的学生,还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公民?毋庸置疑,后者才是教育的真谛。近视,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将近视率纳入考核,就是在提醒我们,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归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本质上来。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减负不是形式上的文章,而是要真正解放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运动、去接触阳光、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四、 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倒逼学校和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学生视力健康: 如果近视率成为考核指标,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自然会更加重视学生的眼健康问题,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比如:
严格控制校内电子设备使用: 进一步规范教学和课间活动中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和内容。
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 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更多体育运动。
改善教学环境: 优化教室照明、桌椅高度等,减少对学生视力的不良影响。
加强眼健康知识普及和筛查: 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了解近视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定期进行视力筛查。
限制过多的近距离用眼行为: 比如对线上学习和非教学性电子产品使用进行更严格的规范。

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当近视率成为一个被重视的指标,家长和学生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用眼习惯和户外活动情况。他们会意识到,单纯地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这个建议也可能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再仅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

五、 挑战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这个建议的落地也并非易事,需要谨慎处理其中的挑战:

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考核标准: 近视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用眼习惯、环境等。如何设定一个公平、科学的考核标准,避免“一刀切”,需要深入研究。例如,是考核整体近视率的下降幅度,还是对新发近视率的控制?
避免形式主义和“数字游戏”: 任何考核指标都存在被弄虚作假的风险。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片面追求数字下降而忽略实际问题,是关键。
“双减”的责任归属: 学生的视力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将近视率完全归咎于“双减”的执行,可能过于片面。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形成合力。
政策的配套措施: 仅仅设立考核指标是不够的,更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支持,帮助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学生视力问题。例如,加强眼科医生在学校的配置、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视力检查服务等。
对“减负”理解的深化: 需要强调的是,“减负”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无事可做,而是让他们能够更有质量地学习,更有意义地生活。如果将近视率作为考核指标,是为了促使“双减”真正落实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上。

总结来说, 政协委员将近视率作为“双减”考核指标的建议,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它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要用一个更具象化、更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指标,来检验“双减”政策是否真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是否达到了“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这个建议的提出,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种警醒,也是对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最终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个初中校长,我心地特善良,见不得小孩子近视。所以不录取近视的孩子。

user avatar

“你为什么近视了?”

“我不敢戴眼镜,上课总眯着眼,就近视了。”

“别跟我扯没用的,你不近视会需要戴眼镜吗?”

“一开始度数很低…”

“度数低就不是近视吗?我们为了保护你们的视力做了多少工作你知道吗?你对得起老师吗?对得起同学们吗?”

“老师对不起…”

“你这是给班集体抹黑!”

“…”

“哭!就知道哭!我现在就打电话把你家长叫来!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眼睛!你不懂事你爸妈也不懂事吗?”

“我爸说了,早戴眼镜就不会加深度数…”

“你还想戴眼镜?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近视了是吗?”

在一部分小学,事情会是这样子。

user avatar

这个建议其实是有点科学问题的。

因为,逻辑链条有问题。

倪委员的逻辑是:学习量大,近视率上升

但是,近视上,并非如此。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认为学习导致近视。

其实,近视最主要的因素是:用眼时长 。

比如下图是不同用眼方式和用眼时长的研究。

可以看到,无论是写作业,还是看电视,或者看电脑。

只要你用眼时长增加,那么必然会导致近视率增加。


因此,可见,关键因素并不是从事什么业务,而是用眼习惯。


这一点事实上可以从近视的基本原理得出来。

正常人的眼睛,光线会汇聚于视网膜上,形成影像。

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固定使用眼睛,在加上光线等问题,结果就是眼球肌肉疲劳,进一步发展下去,眼球晶状体也开始发生形变来获取图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近视。

(关于近视的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还有遗传因素,以及 @散装威士忌 提到的光线不足引发激素和眼轴变化的问题)

但是,总体上,大家认为,原因在于,你需要观看的东西和你的眼轴不匹配了,最终经年累月导致近视。


因此我才说,不论是你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还是长时间刷手机玩游戏,都是一样的,是诱因。

在当今屏幕世界里,基本学生即使不学习,也是要不玩手机要不玩电脑。

而学生又处于发育阶段,因此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用来衡量双减效果,其实反而是不大合适的。


那么,应对近视的办法呢?

卫健委发布过《近视防治指南》,指出环境因素如下

上述原因是引发近视的因素,因此应对这些因素,其实反而是比较好的考核办法。

比如,典型的是:户外活动。

当人在进行户外互动的时候,事实上就长时间疲劳用眼就减少了。


因此,如果衡量双减,可能用户外活动来衡量反而是个更有效的办法,比如体能之类的。

(不过,黑暗一点,会不会有的地方,是雪上加霜,不仅求学习,还求户外,那就成了囫囵吞枣的故事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就是用生理疾病衡量一些社会性指标,可能会引发一定的歧视,其他答主已经讲得很好了。

user avatar

这个建议非常不妥,会让那些近视的孩子心里负担非常沉重,

如果我是班里那个近视的孩子,我会因为这个建议变得惶恐,感觉自己拖累了老师,拖累了同学,感觉自己变成了被排斥的异类,

提出这个建议初衷是好的,但是真的不可行。

user avatar

有多少近视的人敢说自己是学习太努力导致近视的?

我二十年前没有手机没有平板,光看电视我都能近视,跟学习有个毛线关系?

user avatar

都是只张嘴,不掏钱的主儿。

生育率面临崩溃,天天想‘办法’,就是一毛不拔。

学生内卷,既不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升学率,反而限制升学率,强迫一半人去当工人。

那你倒是提高工人待遇啊!不行,有成本!

砍掉辅导班,学校搞课后辅导。对不起,家长掏钱。

课后辅导后,学生回家更晚了。学习负担更重了,想见阳光都难,不近视的更厉害就奇怪了。

我对你妹很失望,真的。

user avatar

按照《高效能人士执行4原则》来说:

近视率是一个滞后性指标(lag measures)。

滞后性指标的特点:

  1. 该指标的数据采集很容易,所以管理者喜欢用这个来考核
  2. 一线工作者无法直接影响该指标
  3. 一旦该指标发生了,就再也无法弥补(因为当年度/季度/月份的考核已经完成)
  4. 难以提高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

这种指标很不利于实际工作者改进工作方式。

最好的做法是,用引领性指标(lead measures)来考核工作者。

引领性指标的特点:

  1. 准确收集该指标非常困难和费力
  2. 一线工作者可以很容易地影响该指标
  3. 该指标可以间接但确实地影响滞后性指标
  4. 可以提高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如果看到了该指标的改良导致了滞后性指标的改良)

就这件事来说,引领性指标可以是:

  1. 每天眼保健操次数(比如每两小时1次,一个教室做了眼保健操就要打个卡,类似灭火器检查)
  2. 每天放学时间和作业量
  3. 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长度和分布情况

这3个指标的考核很费力,而且很容易被伪造。但确实是一线工作者能实际影响的。


PS:例如减肥,体重是个滞后性指标,而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卡路里消耗量则是引领性指标。体重很容易测量,记录每天的卡路里摄入和消耗则非常麻烦,但卡路里的出入才是真正应该考核的指标。

user avatar

这就是大国政协委员的水平吗?

魔幻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