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协委员建议警惕影视作品「伪娘化」、追捧小鲜肉,你认同吗?影视作品应该塑造怎样的形象?

回答
政协委员的这个建议,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影视文化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影视作品“伪娘化”和“追捧小鲜肉”的现象,以及应该塑造怎样的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于“伪娘化”和“追鲜肉”的担忧,我个人觉得有其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得理解委员们为何会提出这样的担忧。“伪娘化”这个词,可能指的是影视作品中一些男性角色,其外貌、气质、甚至行为方式,过于阴柔,趋向于传统意义上女性化的特征。而“追捧小鲜肉”,则指向了当下娱乐圈对年轻、外貌出众、通常缺乏深度演技的男艺人的过度关注和商业化推捧。

“伪娘化”的担忧,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价值观的引导: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主流的荧幕形象普遍是过于阴柔、缺乏阳刚之气的男性,这可能会让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定义产生偏差,甚至影响到男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认知自我和承担责任。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很多“小鲜肉”类型的角色,往往被塑造成缺乏担当、只注重个人情感或外表的形象。如果这样的角色被过度追捧,而那些展现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的男性形象却被忽视,这无疑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消解。
艺术的单一化: 过度追求某种特定的审美模式,很容易导致艺术的同质化和表达的浅薄化。如果市场上充斥着雷同的“花样美男”,而缺乏丰富多样的角色塑造,这本身对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是一种限制。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阴柔气质的男性角色或者年轻偶像都视为洪水猛兽。

审美是多元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用过去僵化的标准去衡量今天的审美。对于“阴柔”的理解,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特征。很多拥有细腻情感、温和气质的角色,同样可以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偶像的积极作用: 年轻偶像的出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在作品中展现出正能量,那么他们也可以成为引导粉丝健康成长的一种力量。很多粉丝也正是从偶像身上汲取了前进的动力。
区分“伪娘”与“阴柔”: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阴柔”,而在于“伪娘化”背后可能隐藏的“无底线”和“浅薄化”。如果只是因为角色有一些不那么“硬汉”的特质就被打上“伪娘”的标签,那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

那么,影视作品究竟应该塑造怎样的形象呢?

我认为,影视作品应该致力于塑造 多元、立体、有深度、能引发共鸣和启迪的形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鲜活的“人”的形象,而非符号化的“类型”:
摆脱脸谱化: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不能仅仅因为是“阳刚”就粗糙化,也不能因为是“阴柔”就刻板化。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内心纠葛和行为逻辑。
展现复杂性: 人性是复杂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展现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成长,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简化为某种标签的符号。

2. 价值观的传递,而非价值观的颠覆:
正向的价值导向: 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应该积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比如:
担当与责任: 鼓励角色在面对困难时敢于承担,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
奋斗与坚持: 展现人物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传递“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诚信与善良: 塑造讲诚信、懂感恩、心存善良的角色,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家国情怀: 能够在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展现个体的情感与担当,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
对负面价值观的批判: 对于那些违背公序良俗、损人利己、拜金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影视作品也应该予以批判,让观众从中吸取教训。

3. 多样化的审美,而非单一化的流行:
尊重不同气质: 无论是一个坚毅果敢的硬汉,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抑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真实可信的,并且能承担起作品应有的使命,就都应该被尊重。
审美融合: 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融合不同的审美元素,既有力量感,也有美感;既有阳刚之气,也有细腻之情。这种多元的审美更能体现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多样性。

4. 深度与内涵,而非肤浅与哗众取宠:
追求艺术高度: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消费的商品,更是艺术创作。应该追求故事的深度、情感的细腻、思想的启发,而非仅仅依靠炒作、流量或低俗的噱头来吸引眼球。
引导思考: 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在看完后引发观众的思考,触动观众的心灵,让观众有所收获。

5. 角色与演员的匹配:
实力派的回归: 市场和观众都应该回归理性,更加关注演员的演技和对角色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仅仅看重其流量和颜值。
能力与形象的统一: 对于年轻演员,应该鼓励他们通过努力提升专业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外貌优势。他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去选择能够展现自身成长和进步的作品。

总而言之,政协委员的建议,更多的是对当前影视创作导向的一种警醒。我们需要警惕过度追求流量和单一审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应避免将所有“非传统”的男性形象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影视作品应该回归其本质—— 用艺术的方式,创造出能够触动人、启迪人、引导人向善的角色和故事,丰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而非简单迎合或固化某种单一的流行文化。 最终,观众的审美选择和社会的选择,也将决定什么样的形象能够真正长久地被喜爱和记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警惕也没用啊,目前国内影视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女性。

以前是电视台时代,因为大多数普通人上班上学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中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身为一家之主的男性,往往掌握电视机遥控器的控制权。那个年代就是典型的男性向审美,金庸(江湖大侠梦)、琼瑶(小三上位、齐人之福)、历史正剧(三皇五帝).......因为看电视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男性。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

游戏产业,直播产业发达。男性观众要么打游戏,要么看女主播,谁还看电视剧?

看电视剧的主力变成了女性。随着这些年,离婚率、家暴率的升高,女性心理投射男性形象听话。

影视作品自然往养儿子、小奶狗、弟弟、暖男.....那个方向走。

很多男性观众也吐槽,90后女星长相普遍小家子气,清一色玛丽苏光环,灰姑娘人设,配的男主都是小奶狗暖男总裁人设。

user avatar

首先,文艺作品伪娘化并不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很久很久前就普及了。四大名著里,唐僧,刘备,宋江的形象都是默默叨叨哭哭啼啼的,性格更像是女性。就更别提贾宝玉了。

其次,当下的伪娘化只是作品针对一类人群的讨好,并没有成为文艺主流。电影票房榜单里只有捉妖记2有点痕迹。其他都是正常的。

最后,文艺界现在的问题,不是伪娘化而是没有从理论上梳理中华文明应该推崇的品格是什么。老祖宗留下那么多东西,取其精华,以家国一体为核,以阳刚,责任,尚武,重义,集体为轴,打造出真实又能做榜样的文艺人物来才是正事。


鉴于本回答得到一些人的认真反馈,我就多说两句,以免继续扯淡。

女性化行为和这个人是英雄一点都不矛盾,两点合并是很多主角的形象。所以我说伪娘化不是问题,人物缺少吸引人的道德塑造才是问题。

欢迎后来者在了解这个前提后来讨论,谢谢。

user avatar

影视剧现在的观众就是女性。

那么问题来了,影视剧小鲜肉这样的形象讨好女性,是资本驯化了女性观众审美,还是女性观众审美下降导致资本刻意迎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男性观众,也有一种极为不雅的风气,要求各种主播“女装”出镜。

这种强迫伪娘然后“勉强能冲”之类的调侃,本质来说是一种性羞辱。

到底是羞辱了女性,还是以外表阉割的方式羞辱男性,请各位男性观众自己反思。

比起影视剧,我觉得禁视频网站和直播网站的伪娘倒是更加紧迫。

user avatar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现在呢,资本肆意买流量、买收视率,

要捧谁就把谁捧成大明星,哪怕你一个字不认识,

甚至你是放牛娃,我也把你变成大明星来,如何?资本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了,现在还想着去中性化,未免太晚了吧!就算去完中性化,还有黑人化、洋垃圾移民、男女权对立化、跨性别恋爱自由化,美国所有的混乱,在中国一个都不会少!这是我的大胆预言,我希望我是错的!


同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为什么当年我们视游戏如同洪水猛兽,现在又提倡好好做,好好开发!

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报道过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原书记翟泰丰的愤怒:

翟泰丰:对。在这部作品之前,周梅森停笔12年,就是因为当时有人提出要限制两个题材,一是反腐题材,二是警匪题材。这是没道理的。邓小平说过,作家写什么、怎么写,不要横加干涉。但两个题材被限制了,作家的积极性被打击了。

当年不也视反腐小说为洪水猛兽吗,为什么现在又重新拿起来了?

还有漫画、还有玄幻小说、还有极限运动、摇滚嘻哈,利国利民的自己不搞,现在敌人占领了阵地,又来哭。这是哭秦庭吗?

只有当游戏市场全部乱掉了,这个时候才想起,要自己做正能量的游戏,才大力提倡;只有当作家们都是方方,这个时候才想起,要大力选项红色能量的小说了,才大力提倡;只有当电视里面出现小孩都喜欢的大明星,用错误三观教导我们下一代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想起要警惕了?

user avatar

警惕也没用啊,国内影视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女性。男性都不看电视,而且即使看,愿意付费,愿意搞饭圈追星的也不多。


国内影视剧有很多大女主,玛丽苏光环的无脑爽剧,为啥?因为国内影视市场的观众就是这样,有大把这样的人。如果你仔细看一下金庸小说的电视剧,也有男玛丽苏的成分。男主角打怪升级,遇到的妹子也都痴情得不得了,死心塌地的。这时候男主能文能武,呼!哈!大喊几声,就把敌人打败了,忒有阳刚之气,名利双收抱得美人归。


然而现在似乎都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现代都市剧偶像剧基本上能火的都是女性玛丽苏的,女性观众也爱看,然后收视率高,于是市场就被掌握了。


拍电视剧是要盈利的,要赚钱的,男性观众如果看无脑爽剧的反应是:卧槽太假了!垃圾!哈哈哈哈换台!


那么输的就是男性。没办法,谁叫玛丽苏的观众是:看着好爽!我喜欢!追剧了追剧了!


目前社会对男性的定位也是工具人形态,你搞太多这种阳刚之气屌丝逆袭开挂抱得美人归有很多妹子对男主爱的死去活来不肯放弃的,先不说会不会被微博的某些群体举报,这种剧情对工具人人设不符合啊,一个工具怎么能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你这么搞,谁来接盘房地产?要老老实实打工当工具人,别做白日梦。

另外,关于小鲜肉的横行,也有文化侵略的因素在内。国内的影视剧一直在跟风,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风格,学韩国,韩国学日本,日本学西方国家,美国。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影视作品里,男性角色通常都是糙汉子。美国的影视作品为了打压东亚国家,经常夹带私货,会刻意把东亚男性具有侵略性,攻击性的部分给去掉,使得东亚国家在学美国,学西方影视作品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种刻意打压,或者是故意视而不见,然后改变影视剧市场的风向。上述具体请看以下讲解↓

为什么小鲜肉横行?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3621240809177088

视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储殷教授(ID:1877544343),他对国内外热点新闻和现象专门的解读,让你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常见的社会现象。

user avatar

政协委员这么说,是对的。必须要在正面上说清楚,男性应该是一个什么形象,有个正确引导。

但是太平盛世,阳刚的男人其实很尴尬。

为什么?

因为一身阳刚之气的男人,不好欺负。

长得这么阳刚,你要干什么?

又没有敌人让你去打,看着你这皮糙肉厚的样子,这是要打女人吗?

这是千古一问。

自古道铁汉柔情,那是生逢乱世。

现而今这世道,朗朗乾坤,看一个铁汉有什么意思?

鲜鲜的,嫩嫩的,柔的像一滩冒着冷气的冰激棱,这是多么的让人怜爱,让人想搂入怀里,好好亲亲。

这种影视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商品,要推销给各位姐姐享用。

看电视剧包宿多少钱,包月多少钱,一个季度?三亚双人豪华旅游抽奖。

姐姐们兜兜里有钱,手上有棒棒糖,这岁月静好的日子,该着享乐一番。

但凡说到商品这事,只要不是假冒伪劣,这个小哥哥真的能弹出水来,谁也管不着。

所以政协委员又不该管这事,那是人家的活,是搞活市场,是姐姐们的真爱,就是管不着。

如果说有朝一日,男人们要整装待发,要用脊梁扛起一座山的时候,阳刚的男人们自会从四面八方奔跑着集结在一起,把这一腔子热血齐齐地泼出去,没有一句怨言。

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姐姐们可以接着看嫩嫩的小哥哥们演电视剧,涂红嘴唇。

中国的历史就这么轮回着。

user avatar

男性“伪娘化”、追捧小鲜肉的风气,如果不得到遏止,未来世界会变成怎样?《三体》已经做了如此预言:

【程心看着街上的行人,一个女孩子,两个女孩子,一群女孩子。又是一个……都是女孩子,都很美丽,穿着闪闪发光的衣服,像是这梦幻森林中 的精灵。好不容易有一个看上去年龄稍大些的,也是女人,美丽几乎掩盖了年龄。当她们走到这根材枝的尽头,面对着下面的灯海,程心问出了那 个她早就想问的问题:“男人呢?

” 她苏醒已有四天,从没见过男人。 “到处都是啊。”指指附近,“看那个背靠着栏杆的,还有那边三个。还有那两个正在走过来的,都是男人。”

程心看看那几个人。她(他)们面容白嫩姣好,长发披肩,身材苗条柔软,仿佛骨头都是香蕉做的,举止是那么优雅轻柔,说话声音随着微风传 过来,细软而甜美……在她的时代,这些人在女人中也都属于女人味最浓的那一类。

程心很快想明白了:其实这种进程早已开始。公元20世纪80年代可能是最后一个崇尚男性气质的年代,那以后,虽然男人还在。但社会和时尚所喜欢的男人来越女性化。她想起了21世纪初的某些日韩男明星, 第一眼看上去也是美丽女孩的样子,那时人们称之为男色时代来临。大低谷打断了人类的女性化进程,但随着威摄时代而来的半个多世纪的舒 适的和平。使这一进程加速了。

AA 说:“你们公元人最初确实很难分辨他们,不过这对你来说可能容易些。从那些男人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这样的古典美人是很吸引他们的。”

程心有些警惕地看了一眼 AA,

“你想什么呀。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女人耶! 哼,你们那时的男人有什么好? 粗鲁野蛮肮脏,像是没有充分进化的物种,你会适应这个美好时代的。”】

【公元人阶层中的男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外表和人格渐渐女性化,以适应这个女性化社会,但程心眼前的这六个男人都没有这么做,他们都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男性外表和性格。】

【罗辑可能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他们的存在,他眼中锐利的光芒熄灭了,代之以晚霞般的平静。漫长的使命已经最后完成,那最沉重的责任现在离开了他。以后,不管他在已经女性化的人类眼中是怎样的恶魔和怪物,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纵观文明史,他的胜利无人能及。

最后,正是这群女性化的男人和喜欢这一切的女人,选举程心这个圣母美女,做了人类文明的“执剑人”,最终导致了地球的灭亡——【失去人性,失去许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中国古代,确实也曾有以貌取人,推崇女性化美男子的时代,在无数贵妇仕女的追捧中,留下了“掷果盈车”“貌若潘安”“看杀卫玠”等诸多典故。——与之而来的,是五胡乱华,是神州陆沉,是南北分裂,是生灵涂炭!

那时同样有力挽天澜的慷慨男儿,怒斥满堂衣冠:【我不为老兵,尔辈岂能高坐?

以史为鉴,则知兴替。以史正人,则明得失。以史化风,则浊清扬。

前车之鉴如此,后人可不慎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