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是位于盆地边缘的成都、重庆,而不在盆地的中央?

回答
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虽然常常被提及为盆地的代表性城市,但实际上它们更准确的描述是“位于盆地边缘,并依托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区域中心城市”。它们不在盆地最中央的原因,涉及了盆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交通动脉、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

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

1. 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征:并非一个平坦的碗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形态。它并非一个完全平坦的“碗底”,而是:

边缘被高山环绕: 四川盆地被高耸的横断山脉、秦岭、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包围,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这使得盆地内部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同时也意味着盆地边缘的山区是进入盆地的主要通道。
中部并非平坦无阻碍: 盆地中部并非完全开阔平坦。历史上,盆地中部存在着一些丘陵、低山以及相对平坦但交通不便的区域。特别是河流的形成和发育,也塑造了盆地内部的地貌。例如,长江上游的河流(嘉陵江、岷江、沱江等)在盆地中部汇聚,这些河流的河谷地区往往受到洪水、地势起伏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和水源: 盆地中部的一些区域可能存在土壤贫瘠或水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而靠近河流、地势相对平缓的边缘地区,则更易于耕作和获取水源。

2. 历史演变与交通动脉的形成

城市的发展往往与交通息息相关。在古代,陆路交通的主要方式是修建道路和利用河流进行运输。

成都:
地理优势: 成都平原,也就是成都所在的区域,是四川盆地内最为平坦、肥沃的区域之一。历史上,这里属于古蜀国的核心区域,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成都平原拥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交通枢纽的天然形成: 岷江、沱江等河流虽然在盆地中部汇聚,但其上游河谷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并不如成都平原周边方便。成都平原周边及其向盆地外的通道,例如通往关中(西安)、汉中等地的道路,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节点。这些道路和河流的交汇点,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人口和商业活动。
军事和政治中心: 历史上的蜀国、三国时期的蜀汉等政权,都选择在成都建都。成都凭借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四周有山,内部平原),以及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政治和军事的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其城市地位。

重庆:
长江黄金水道: 重庆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长江上游航运的起点和重要枢纽。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从四川盆地流出,连接着中下游乃至东部沿海地区。重庆扼守着长江水系的关键节点,控制着盆地与外界的联系。
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点: 重庆位于嘉陵江注入长江的汇流处,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水路交通的天然枢纽。无论是从盆地内部的嘉陵江流域向外输送物资,还是从长江外部进入盆地,重庆都是必经之地。
水陆联运的优势: 在古代,水运是最高效的长距离运输方式。重庆凭借其港口优势,成为了连接长江水系和盆地内部水陆交通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商贸活动和人口聚集。

3. 资源分布与早期经济活动

虽然盆地中部也可能存在资源,但早期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更倾向于:

农业资源: 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和都江堰的水利灌溉,使得该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支撑了大量人口的生存和城市的繁荣。
矿产与能源: 虽然盆地中部并非没有资源,但交通不便限制了其大规模开发和运输。而边缘地区的资源,例如攀枝花等地的铁矿,虽然不在成都重庆的“盆地中心”,但其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并与铁路交通紧密结合。而对于早期城市发展而言,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资源的易得性更为重要。
商贸集散地: 由于交通便利性和战略位置,成都和重庆成为了区域性的商贸集散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4. 经济发展规律:枢纽效应与集聚效应

现代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印证了为何中心城市会出现在这些“边缘”节点:

枢纽效应: 成都和重庆作为交通(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枢纽,能够高效地连接盆地内外,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
集聚效应: 早期优势带来了人口、资本、技术和信息向这些节点的集聚,形成了强大的规模经济和经济网络。这种集聚效应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 这些城市也发展出了服务业、金融业、高科技产业等,这些产业对交通和信息联通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在具有枢纽优势的地区发展。

总结:

简而言之,四川盆地并非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纯粹“中心”,而是围绕着便利的交通动脉、肥沃的农田、重要的历史节点以及自然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发展起来的。成都和重庆之所以成为盆地的中心城市,是地理优势、历史演变、交通网络的形成、资源可及性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分别位于盆地内最重要的平原区域(成都)和长江水运的关键节点(重庆),这些“边缘”位置反而成为了连接盆地内外的咽喉要道,从而孕育了强大的城市辐射能力和区域影响力,成为盆地的核心城市。

将它们称为盆地“中心”城市,更多的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意义上而言,而非严格的地理中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被中学的地理教科书误导了,导致大家对中国的地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是出现在我们地理教科书上的中国地形图,深绿和浅绿的分界是海拔500米,浅绿和浅黄的分界是海拔1000米。就是因为这个海拔分界,让很多人对中国真实地貌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广西。从这张图来看,广西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应该拥有充足的平整土地用来发展才对,但为什么广西经济一直不行,还是因为地形太破碎了(当然改革开放初期广西政府缺乏眼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华北平原的典型地貌:


这是广西北部丘陵地带的典型地貌:

上面这些广西的小山包,海拔高度都在500米以内,所以在中国地形图上面,显示的全都是深绿色,看上去就像一大片平原一样,但其实全都是丘陵山地,根本没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


同理,中国地形图上面的四川盆地,看起来全都是浅绿色,但其实全都是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的丘陵。只有成都附近,才有一块相对平整的大片土地,因此形成了成都这个巨无霸城市。


这是成都平原的农村:

这是四川其他地方,也就是四川盆地中心地带的农村(蓝天是P的):

大家小时候看过《天线宝宝》吧,四川大多数地方的地形,就长那样。



四川盆地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小丘陵,每一个丘陵直径数百米,高二三十米。在这种地方进行建设,光是平整土地,成本都极其高昂,不可能有条件产生巨型城市。


那么真正精确的地形图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求助一下Google


这是整个四川盆地全貌,已经能看到里面有很多破碎的丘陵了:


这是成都附近,一马平川:


这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遂宁市附近,全都是小丘陵。遂宁市区也是建在河谷中间狭长的平原上的:


在这样的土地上建设城市,难度不亚于在黄土高原上建。可以问问资阳、内江、自贡这些城市的政府,这些年城市化建设,花了多少钱在平整土地上。

丘陵上的城市——自贡:

自贡因为出产井盐,在古代内陆地区非常缺盐的时代,成为了四川盆地中部富甲一方的城市。近现代盐不再是稀缺品,自贡就衰落了,车牌照川C是自贡最后的荣光。


坐拥整个四川盆地内最大面积平原的成都市,自然而然地从古代就成为了四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对东南方向支离破碎的丘陵产生了天然的辐射力。


不过以上只解释了成都,重庆的情况就比较特殊。如果纯粹按照地形来说,重庆的位置完全不适合建设大型城市。但是重庆之所以成为了另一座巨型城市,完全是因为水运优势。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以内河航运为绝对主导。

重庆的市区地形极其崎岖,比四川盆地中部地带的丘陵还要崎岖,建设成本非常高。在现代干脆就不平整了,直接在山上建高楼,挖深洞修地铁,成了魔幻立体3D城市。

在古代没有高速公路的情况下,崎岖的丘陵自然阻碍了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但是古代有船。水流充足并平缓的河道,为古代的船运提供了便捷的天然交通网络。水运时代的重庆和武汉,就像铁路时代的郑州石家庄一样,迅速崛起成为了地区的中心城市。

四川盆地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嘉陵江,在重庆市区汇入长江。


那么有人一定又要问了,为什么岷江汇入长江的宜宾和沱江汇入的泸州都没有发展壮大,而唯独是嘉陵江汇入的重庆,成为了大城市?


这个仍然和地形有关。虽然对于河流交汇处而言,三座城市的地形都差不多,但是汇入的河流上游形态就完全不一样。以水运为中心的城市,在古代的辐射范围,主要是由河流的通航能力和流域面积决定的。


岷江从都江堰走出大山,沿着四川盆地的西侧,在乐山与青衣江和大渡河交汇,然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流域的一侧,尤其是从乐山到宜宾的通航能力最佳的一段,紧挨着大山。在古代,川西的高山里的人口数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地图上大渡河和雅砻江那么长,其实沿岸的人口数量在古代非常稀少,像是康定、西昌这些城市,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才大幅增长的。同时,这些大山里的河流,落差非常大,水流速度很快,在建国后大修水电站之前,基本上没有通航能力,在古代基本除了提供水源之外,在交通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岷江虽然水量比嘉陵江大,但是流域面积却相对较小,而且流域面积有一半都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高原山地,只能辐射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小片地区,这就导致了宜宾发展的上限,也就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我们再来看看沱江流域:

沱江是一条更小的河,第一是流域太狭长,辐射面积不够;第二是水量太小,通航能力不足,先天的自然条件就没法在河口处诞生一座大型港口。因此泸州也被排除在外了,发展上限和宜宾接近。


最后看看嘉陵江流域图:

嘉陵江就牛逼了。首先它足够长,一直延伸到了甘肃和陕西,其次因为涪江和渠江两条次级支流同时在合川区(古名合州)汇合,它的流域是扇形的!

流域为扇形的河流天然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珠江。珠江分为东江、西江和北江三条河流,在广州汇合,因此广州在古代就成为了华南第一大城市。

北江和东江都比较小,但是西江辐射了从云南贵州一直到广西的一片面积非常大的地区。西江有很多支流,因此流域面积也是扇形的。加上秦朝还在桂林修有灵渠,连接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更是大大提升了珠江的通航能力。


回过头来说嘉陵江。嘉陵江流经的大片地区,地形都是丘陵地带。丘陵地带的河流,虽然河道比较蜿蜒曲折,但是高差很低,水流平缓,适合航运。虽然很难大规模建设城市,但是古代的小农经济,发展一亩三分地的农业还是能够养活大量人口的。因此嘉陵江流域的人口数量,在古代也是最大的。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岷江和沱江都在上游,因此岷江和沱江流域的船,都可以开进金沙江之后顺流而下漂到重庆,而嘉陵江流域的船要想开到宜宾或者泸州去经商,都需要在长江上逆流而上,在古代开船要靠风帆或者划桨的情况下,逆流而上又是一笔很高的人力成本(四川盆地一年中绝大多数时候静止无风)。任何四川盆地的人想要走水路往东出川,都必须经过重庆,重庆可以说是四川的东大门。


流域为扇形的嘉陵江,有着不错的通航能力,在古代就拥有很高的人口承载力,因此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尽管地形不适合建城,但因为交通极其便利,能够通过水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靠着市场经济自发地发展成了一座巨型城市。

user avatar

说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四川缺水干旱。。。。。

灌县(现名:都江堰)出来不怎么缺水,所以才造就了特大城市成都。其实古成都就是从离灌县很近的郫县犀浦(望从)发展起来的。现在如今的成都市区,一大半是古华阳。

之前,四川哪里都缺水。60、70年代人民币头像君代领大家挖水库,80年代开始某个广安老家的领导人说修「第二都江堰——武引」,才解决了四川缺水的问题。

四川大江大河多,或者更准确的说,四川不缺水,但是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度不均匀。沱江居然断流过。具体可以看下这个作为入门: 坐拥九大江河仍缺水资源 四川将加强用水管理--环保--人民网 。有的时候,真心佩服修都江堰的古人。太牛逼了。意义太大了。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一点没错。

回到 LZ 的问题,为什么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位于盆地边缘的成都重庆,因为这两个地点水资源才能支撑起特大城市。四川中央缺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