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四川不灭,中国不亡。
从近代历史上来说,四川一直是中国最后一个反攻复国基地,如果四川也亡了,那当朝肯定没有翻盘指望了。
凡外族入侵,四川都是抵抗到最后,从未投降过,以宋朝来说,中央王朝已灭亡十几年了,四川仍在抵抗,前有重庆钓鱼城干掉蒙古大汗,后有宜宾凌霄城全体军民殉国,清朝入关如此,民国抗日亦然,每次皆死战方休,屡次被屠城,被蒙古屠、被满清屠、被日本连续无差别大轰炸六年,四川人就是不长记性,还是没养成投降的习惯,当然,结局就是一而再的被屠川。
但有了这种血性,也就有了在危难时保存中华民族火种的最大可能。
从经济上说,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怕被封锁。
地理上而言,四川深处中国腹地,盆地周边十万大山,就算是在现代,仍具有良好的战略纵深与反应时间,只要把入川的高速、桥梁、隧道、铁路、机场一炸,照样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加上四川人口历来众多,诸葛亮以一川之力就敢五次北伐,有了成规模的人口基数,一切才有可能。
大三线建设,四川就是核心,国之重器悉数迁进,各地精英纷纷入川,当时设想是,苏军铁甲洪流打过来,我方就有序放弃北方,一路抵抗退到四川,靠持久战保住国种。
“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不得不提,川人独特的文化底蕴,龙是全体中国人的图腾,川人除此外,在蜀地有三千年历史的三星堆文明里,川人还有着自己的图腾——太阳神鸟。
长期在一个封闭自立的地区生活,有着自己的小文明系统,川人却很早就接纳了中原文明,并热爱华夏文明,有着浓厚的大中国情结。
益州多名士,巴蜀自风流,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李太白是何等洒脱,司马相如之“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又是何等奔放,赤壁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更是何等豪迈……也许就是这山、这水、这斯人,给了川人无比的自信。
面对蒙古之汹汹铁蹄,川人宁死不屈,川中八柱为凭,四川以一省之力抗蒙52年,城城皆玉碎,处处见血战,人口从1200多万,杀得仅剩80多万,可谓举省殉国,后在元朝四等人制度里,当局赫然将川人列为第三等。
面对清军留发不留头的铁血政策,儒家代表孔府只思考了一周就屈服,而川人毅然选择了不留头,原本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繁华成都,被杀得“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只剩七万老弱妇孺。
很多川人也许并不知道儒家气节为何物,但面临国破家难,他们一次次抛洒自己的头颅做出了铮铮回答。
四川人就这样,平时懒懒散散,爱吃爱耍,不上进,打内战像在过家家一样,战斗力完全就是渣渣,两个敌对派别的士兵白天打仗,晚上一起喝酒,射击都是枪口朝天,让全国人民当笑话看。
但一旦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存亡之际,四川人爆发的战斗力绝对是五颗星,在大是大非面前,川人骨子里都自带着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湖广填四川,对今人而言,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不屈的四川人,为国抛洒的千千万万之大好头颅。
台湾拍的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里,对川人的无私奉献、川军的惨烈牺牲,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新华日报在抗战胜利后写了一篇著名的社论,叫“感谢四川人民”,当然,全国各省人民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四川被点名感谢,应该能说明点什么吧。
日寇从未进犯到四川境内,川军却赤脚出川、走遍13省,参加了全国28场大型会战,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正是他们,以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的赫赫之名,也付出了全国最高的伤亡,每五个牺牲的军人里就有一个是川军将士,四川更以一省之力承担了整个抗战所需的三分之一钱粮,募捐时,乞丐亦将乞讨所得悉数奉献…
这是抗战时著名的死字旗,四川一位父亲送儿子出川抗战时给的,现存于成都建川博物馆。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伤时拭血,死后裹身”,一个普通老人,送子上战场,临别赐言死,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种精神境界,或许,只有四川人才做得出来。
“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当日军轰炸机编队嚣张到不用护航即闯入四川上空时,一架教练机横空而出,无视1v32之悬殊,以决然之姿扑向日机编队…
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此子民,夫复何求。
八十年前,台儿庄,川军一个师遭受重大伤亡,师长苦求李宗仁:“李长官,给我们川军留点种子吧。”未获同意,最后全师战亡,寸寸山河梦,梦里有国殇,昭昭赤子心,碧血洒疆场,川军魂的种子已然留下。
是的,川人从未负国……
因为四川是一个盆地,而盆地在军事上的特点是“易守难攻”。
不是军事专业的同学们对此可能没什么具体的概念,只能用诸葛亮那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来笼统的说明。这就是专业与业余的最大分野所在:业余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是武器装备,专业军事指挥官最敏感的却是地形。
在“平面战争时代”,也就是空军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没有占据战争主导地位的年代,盆地是一种极其难以突破的地形。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鸡蛋,外表是坚硬的蛋壳,里面则是柔软但是营养丰富的内核。这种地形在战术上是偏向于防守一方的,只需要在关键的部位增强防守,就能以较为弱势的军队完成防守布置。
这个就很占便宜了。
要知道打仗可是一种非常耗钱的事情,钱,归根结底就是“民力”。武器装备要钱,将士要发工资,要吃饭,后勤补给更是花钱流水一般,运送给养要民夫,民夫自己还要吃饭。同时对于后方这就是一种非常破坏生产力的行为,青壮年要上战场,多余的财富要输送到军队,没有资源改善生产条件,没有资源提高社会效率。总之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据初步的估计,一定规模的战争导致的生产力倒退,甚至能够达到直接战争经费花费的十倍以上。
那么如果能够用尽可能少的军队,保住尽可能多的地盘,这就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下面我们从局部逐步的推广到全局,逐项分析四川盆地的“战略备份区”是怎么来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抗日战争最后一个阶段,是近代以来四川盆地真正受到外族现实威胁、军民同仇敌忾力保中国最后一个“战略备份区”的一次。解放战争那都不算,大家并不怎么支持蒋委员长。所以我们就拿抗战最后阶段来举例说明。
我手头没有合适的作图软件,也懒得用PS来弄了,手绘大家凑合看。
日军(蓝军)态势基本上是在湖北秭归一带展开主力,力图长江沿线发展,突破长江防御,进入四川盆地。至于为什么必须沿着长江,因为后勤补给限制。日军也不可能翻山越岭的保证后勤补给的连续性,军事上有个术语叫做“地形系数”,对于复杂地形无论什么数字都得往上加一个系数,比方说行军时间,100公里路需要走两天,复杂地形加30%系数,就是2乘以1.3等于2.6天。特别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地形系数能够达到200%甚至更多,三峡地区基本上就是这么多的样子。这样,日本的那些昭和参谋们就必须把各种东西都乘以2:行军时间多两倍,后勤补给多两倍,伤亡多两倍……
所以他只能把主攻方向放在运输相对简单一点的长江沿线,另外加两个助攻方向,也就是蓝色虚单线的方向。
日军态势基本上就这样了:主攻长江沿线,力图突破巴东—巫山—奉节一线梯次防御;助攻野三关、沿河渡两个方向,力争迂回威胁敌后方,形成合围。
蒋委员长虽然主要研究后勤补给方向,但是最基本的战术素养还是有的。他明智的意识到了日军的可能发展方向,沿着巴东—巫山—奉节布置了梯次防御,再在野三关、沿河渡两个方向布置了要点。他的如意算盘是前线把日军顶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拒敌于三峡之外。
褐色箭头是补给方向,中国一方,重庆—奉节—巫山—巴东为主要补给线,在巫山组织物资分运,抵达野三关镇和沿河渡镇。这个方案,凑巧的是都是沿着江水往下走,轻松愉快。这是委员长的本专业,他心里美滋滋的,花在运输上面的钱那么少,日军逆流而上肯定更费事,稳住一线防御就能稳坐钓鱼台,多么的美好。
日军一方则只能逆着长江往上运补给,只能使用纤夫拉,吃力不讨好,那些中国纤夫良心还大大的坏了,简直是八嘎。
蒋委员长对自己的战术布置感到十分的满意,我也很满意。根据防守:进攻兵力布置1:3的比例,中国只需要一个士兵,就能对付三个日本士兵。同时中国的后勤补给是顺流而下,日本的是逆流而上,中国出动一个民夫,日本就得征发4个民夫,一个驾船,三个拉纤。我们按照巴东县正面进攻兵力为1个基数,助攻方向0.5个基数,则日军总兵力投入是2个基数,民夫投入是8个基数。
蒋委员长一方只需要在巴东县投入0.5个基数,巫山、奉节各保留0.25个基数,沿渡河镇、野三关镇各0.25个基数,总兵力1.5个基数,民夫2个基数,即可确保长江防线无虞,如果国军将士发挥正常的话。双方都不计算战略预备队的情况下,敌我力量比2:1.5,蒋委员长心里美滋滋的在重庆运筹帷幄,力图决胜几百里以外,开始了他著名的微操:巴东县那个机枪兵往前面挪一挪。
聪明的同学已经回过味来了:委员长的战术布置太死板。这简直是幼儿园水平嘛,别人怎么进攻你就怎么防御,水平不行。别着急同学,你要先达到蒋委员长的水平再说。
正在委员长志得意满的时候,光头上突然挨了一巴掌。委员长勃然大怒,正要站起来一句“娘希匹”喷过去,突然愣住了。
抽他的是“那个男人”,竟恐怖如斯!主席笑吟吟的说,“蒋部长啊,你还是去管后勤运输吧,别折腾奉节县的那个机枪兵了。”
委员长委屈的想说点什么,但是在主席的目光中竟然说不出来,只好屁颠屁颠的当后勤部长去了。
主席一把把委员长的战术布置撕了个稀巴烂,重新来了一套。
在巴东县利用三峡天险建立巩固防御要点,扼守长江通道;在兴山县、昭君镇、峡口镇一带建立游击区,威胁日军长江通道后方安全;在杨林桥镇、贺家坪镇建立游击区,威胁日军长江航道安全;充分发动群众,就地解决后勤补给;在日军发动对我巴东县进攻的同时,于两河口镇附近向日军后侧发动冲击。
这样就把整个战场态势变成了“守点打援”。守住巴东县这个点,利用地形优势主要打日本人的后勤补给线,使日军困在长江航道里面进退不得,寻找有利战机实施反攻。
蒋委员长看到这个计划兴奋得不能自已,主动要求提供后勤补给。主席拍了拍他的光头说,蒋部长啊,你就集中力量力保巴东县后勤补给,另外向野三关镇囤积大量物资,我腾挪躲闪抽出兵力集中在榔坪镇一带准备反攻。
蒋委员长由衷的承认,他跟主席之间差了100个林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时候,日军方面昭和参谋接到战报,兴山县、杨林桥镇一带发现土八路出没,助攻方向兵力严重不足,只能蹲在炮楼里不敢出门;每次打巴东县,屁股上总是挨揍;长江上那些纤夫良心大大的坏了,总是拉着拉着就钻山沟里不见了,一船又一船的弹药、粮食撞在礁石上面喂了鱼;据侦察发现榔坪镇一带有大规模部队集结;连大后方的秭归都出现了土八路!
昭和参谋只能把兵力摊大饼:主攻方向长江航道,一半兵力用于打巴东,四分之一兵力用于防备两河口方向袭扰,四分之一兵力用于看着纤夫,跟在纤夫后边走;助攻方向增兵增兵再增兵,陷入围剿治安战之中;大后方秭归也不安宁,得留下好多兵力打治安战。
为了保持巴东县方向进攻力量足够,日军不得不投入8个基数的兵力,16-20个基数的民夫,总兵力使用是蒋委员长版本的4倍。中国军队方面则只需要投入1个基数的兵力,剩下来0.5个基数放在榔坪镇准备打反击。
双方都不计算战略预备队的情况下,敌我力量比达到了8:1乃至更高。
按照四川盆地人口2000万计算,假设整个中国都沦陷了,但是由于敌后游击战的存在,沦陷区既不能为日军提供战略力量,又不能消耗日军实力,我们假设就不存在,那么日本就必须要有1.6亿人口才能在四川的门口达成战略均势。
昭和日本表示,臣妾真的做不到啊!事实上历史里面他们连四川的门槛都没摸到就招了核。
我们是以三峡方向为主要的举例对象。其实其它方向大致也是这个态势,广元—巴中方向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敌我力量比。盆地西侧是沟壑纵横的横断山脉,通道更少,敌我力量比恐怕还要更高。南侧宜宾—泸州一线战略纵深更大,更适合游击战和“守点打援”。
可见,在聪明的领导人的领导下,四川盆地包括重庆一带整体上能够轻易达成8:1的敌我力量比。
四川盆地内部人口稠密、交通相对便利、经济还算发达、工业门类齐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出比四川盆地人口多出8倍的国家已经不多了,更不用说其它。四川加上重庆总人口,8300万加3000万,达到11300万人口,8倍,咱们先不算国力,这世界上就只有两个国家满足条件:中国和印度。
再说GDP,四川3.7万亿加重庆1.9万亿,总共5.6万亿,8倍就是44.8万亿。整个世界满足这个条件的还是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再说工业产值,2017年四川工业总产值1.4万亿,重庆工业总产值0.85万亿,总共2.25万亿,8倍就是18万亿。整个世界满足这个条件的,糟了,只有中国自己……
这么来看,能够吞下四川盆地的两种可能性只有:美印联军和中国自己。
图个啥?北京动物园嫌自己熊猫太少了咩?簋街嫌四川火锅店不够用咩?咱们还是让四川全兴跟北京国安踢一场来决定吧!
因此,为什么我们说四川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备份区”?因为:
1、四川盆地四面环山、远离海洋,可以组成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有效战术可以达到1:8甚至是以上的防御:进攻比;
2、四川盆地内部相对比较富庶,如果包含重庆,至少是一个中等强国的战争能力;
3、四川盆地内部工业体系健全,从核工业、航空工业到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都有,物产丰富没有明显缺陷。
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也就是一个鸡蛋的柔软内核与坚硬外壳都有了,直接急剧拉高了对四川盆地发动军事进攻的门槛,导致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有吃下四川盆地的实力。何况还可以有汉中、荆州两个重要的门户,一并拿下,整个世界都没办法吞下四川这一块了。
放眼中国再难有第二个省份有着这样的态势了:要么没有这样的地形优势,无险可守,比如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要么就是没那么富庶,比如西藏、青海、新疆。中国即使丢了西域、河西走廊、塞上,丢了东北、华北,丢了东南沿海,也照样可以战略收缩控制住四川盆地、荆州、汉中,为中华文明保留火种。
感谢秦惠文王,感谢张仪,感谢李冰父子,感谢他们把四川盆地纳入了中国版图。
有农业(自古天府之国)
有工业(第二重工、长虹、成飞……轻重工业一应俱全)
有人口(四川盆地把重庆算进去估计能有一亿人)
有资源(全国第一的天然气,往西边走两步各种稀土)
有水利(长江上游大部分水系都流经四川盆地)
有经济(成都好歹是西部少数称得上大城市的其中一个)
有教育(川大,电子科大这些好歹也是正经985211)
有科研(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这种中国唯一官方挂牌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
有历史传承(秦汉时期就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固定成员,从未脱离)
有距离优势(全国类似条件地区里,就四川盆地离主要战略威胁方向最远,除非你把印度也算做主要战略威胁……)
有当年三线建设留下的各种基础设施
甚至还有一个能发射卫星火箭的西昌卫星基地……
就差海岸线了……
什么叫备份,这就叫备份,这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天朝备胎。虽然文化不是全国最好的,科技不是全国最好的,资源不是全国最好的,经济不是全国最好的,但胜在齐全啊。
天朝如果真的倒了血霉把北上广深发达地区全部败光,只要四川没事就能从四川这边建回去
天朝如果真的倒了血霉把四川盆地以外的文明科技文化传承全部毁光,只要四川没事就能从这边差不离的修复回去
天朝如果真的倒了血霉领土只剩四川盆地这一小块,还是可以自称中国不需要脸红,毕竟也是正统中华文明
四川如果倒了血霉被外星人从祖国掰出来,丢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那也是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只要不与五常为邻就不会被欺负。你让全球火力排名在前30的捷克、希腊等国家过来,他们不一定打得过……
如果一切努力都失败,回天乏力
四川人民还可以骑着熊猫冲出去和敌人同归于尽……
============
修改分割线,改了一下描述,照顾其他地区朋友情绪。评论不能修改我就懒得改了。
再重复强调一下
四川是备份,不是主力。
祖国东线才是主力,评论里的朋友们就不要强调东线有多少多少地方比四川盆地牛逼了,拜托有点志气,你们本来就是主力军团啊,跟替补席抢什么座位?
四川是替补席上最后一个有价值的换人名额,要是和主力一样能打还当什么备份,早就首发上场了好吗。
===============
第二次修改
我也觉得送熊猫(划掉)和亲(划掉)有点怂
改了,熊猫不给他们!
没想到能有一百赞,应该都是四川老乡点的吧。
我再来续点想法,因为我们从这个贴里的现象能看到关于四川文化的一些很核心的内容。
注明:从这到分割线的答案都是我的个人看法,都是很主观的。
四川地形封闭,较为独立,并且天高皇帝远,“有土豪而无权贵”。这让四川的氛围较为宽松,四川的文化中也就少了一些如履薄冰谨慎自保的气质,而多了一点高度的自尊与个性的张扬,一个从小在四川长大的人会习惯这样的心理,也就养成了一群常常把“老子”挂在嘴上的人。在面对外省人时,川人对于四川文化的维护自然就会成为这种高度自尊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就会是一种不加掩饰的高傲。实际上我在意的并不是四川到底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川的经济有多大的前景,川军到底有多大的功劳,就算没有这些东西,四川赐予我的性格也会让我找到其他的说法,因为我习惯了这个骄傲的自我,虽然这不利于避免纷争。
并且一地有一地的文化,一文化有一文化的价值。四川文化最宝贝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功名利禄(当然功名利禄很重要),而是在于“自在”与“安逸”,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关怀与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抗争。这也就促使四川人不断去开拓现实世界中的乐感,最后集中外化成为成都这座城市。当四川人与外省人产生文化上的争执时,不妨先想想咱们价值观对的上不。川人爱四川,也用不着去依托与历史经济等等主流价值肯定的东西。
我们败絮自拥,敝帚自珍就阔以咯。
补充总结一下原回答。
让我们回顾那些青史留名的四川文人,从司马相如到郭沫若,他们的作品都包含着一脉相承的激情与浪漫,专门说那些最爽最刺激的话。这种风格汇入主流,能让一些读者在其中也爽一把,也就是四川文学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了。
…………………………………………以下原答案
来来来,中文系的同学来分析一下四川“不强”的文化底蕴。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有一种叫做“典范价值”,就是说一种艺术形式出了一种作品,后来人要搞这门艺术,首先都得学这种作品。
那么我们来看看四川文学提供了多少典范。
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文赋。
赋:
司马相如,扬雄。司马相如的大赋是开天辟地级别的作品,铺陈排比夸张的风格决定了后来汉大赋的基本面貌,后世赋家没法不学。并且负责任地说,我们之所以有后来盛极的唐诗,直接原因就是齐梁间诗歌的“赋化”,没有赋,你想看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情景交融,努力营造意境的句子,那是不可能的。顶多就是《诗经》里拿景物起个兴,打个比方的水平。所以司马相如的大赋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丰腴文采的一大源头。
诗:齐梁到隋朝,诗坛一片靡靡之音。要么就是附庸风雅无病呻吟,要么就是写美女闺阁(尺度之大,超乎你想象,闻一多先生直接评为“变态”)。然后四川出了个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诗由此从一个个妓女嫖客酸文人变成士大夫和战士,走向广阔的世界,唐诗由靡转健,陈子昂是第一个,并且又是开天辟地的那位。后来唐诗积健转雄,四川又出了个李白。李白不用我多说了吧?
词:词有两派,婉约豪放。大家都知道四川的苏东坡开辟豪放一派(怎么还是开天辟地的那位?),但是决定后世婉约词基调的“花间”一派,亦来自西蜀政权的文人群体(卧槽,怎么还是四川人在开天辟地)。
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后世那就是教科书,然后苏东坡一家就提供了仨。
没有四川文人,我们古典文学的面貌完全无法想象。所以题主说四川文化底蕴没有沿海地区深……咱们不能把文化底蕴等同于有一堆古香古色的建筑对不对?
其实这也不怪题主,这个势利的世界偏差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在学院里开课系统学习西方文学,怎么不开课系统学非洲文学,中亚文学?就是因为西方富,所以我们眼睛紧盯着人家而已。
换到国内来,哎,也差不卵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