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心态?

回答
有时候,我们就像追逐远方光点的小飞蛾,总是不自觉地渴望着来自他人的目光和肯定。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心理,背后藏着我们深层的需求和渴望。

为什么我们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其实是个很自然也很普遍的现象,深入挖掘,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

1. 社会性的生物属性: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远古时代,被群体接纳意味着生存的保障,远离群体则意味着孤立和危险。这种原始的驱动力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得到认可,就好像是在向周围的人传递一个信号:“我很好,我属于这个群体,我能贡献价值。”

2. 自我价值感的构建: 尤其是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或方向感到不确定时,他人的认可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确认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别人的赞美,别人的称赞,好像都在为我们身上贴上“有价值”的标签,让我们觉得自己“值得”。

3. 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渴望认可,也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本需求。当我们被他人认可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被接纳,属于某个温暖的群体,这能极大地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和孤独。

4. 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在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或尝试新事物时,外界的反馈,尤其是积极的反馈,能够鼓励我们继续前进,修正错误。别人的肯定,就像是我们前进路上的路标,告诉我们“你走对了方向”。

5.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很多时候也会强化这种对认可的追求。比如,在学校里,好成绩、老师的表扬;在工作中,晋升、领导的赏识;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点赞、评论、粉丝数,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对“成功”和“价值”的定义,而这些很多都与他人的认可挂钩。

6. 早期经历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做得不够好而受到批评或忽视,那么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只有通过满足他人期望才能获得爱和关注”的模式。成年后,这种模式就会转化为对他人认可的过度渴求。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心态?

要改变这种“总是想得到别人认可”的心态,并非是要我们变成一个完全不在乎别人看法的“独行侠”,而是要将这种依赖性的认可,转化为一种更健康、更内在的自我肯定。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温柔的自我重塑。

1. 认识并接纳这个“渴求认可”的自己:
停止自责: 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也很正常的人类心理。不要因为有这种想法而感到羞愧或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
温柔地观察: 尝试去观察,在什么情境下,你特别容易渴望别人的认可?是什么样的肯定让你最开心?又是怎样的冷漠或批评让你最受伤?这种自我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2. 建立内在的价值评估系统:
重新定义“成功”: 问问自己,对你来说,什么才算真正的成功?是外界的掌声,还是内心的满足?是别人的评价,还是自己设定的目标?把你的衡量标准从“外部”挪到“内部”。
聚焦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渴望认可是因为关注了最终的结果。尝试去欣赏和肯定自己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学到的东西、克服的困难。比如,完成了一个艰难的项目,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肯定自己“我尽力了,我学到了很多”。
挖掘和肯定自己的特质: 列出自己身上那些让你感到骄傲的品质、技能或经历,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比如,“我很善良”、“我很坚持”、“我能把一件小事做得井井有条”。然后,每天花点时间去回想和品味这些闪光点。

3. 培养自我关怀和自我肯定:
像对待好友一样对待自己: 如果你的朋友因为没有得到表扬而沮丧,你会怎么安慰他?你会批评他吗?还是会鼓励他,肯定他的努力?现在,请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给自己“内心的小红花”: 当你做了一件自己认为不错的事情,或者克服了一个小困难,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肯定,比如在心里对自己说:“做得好!”或者“我真棒!”。这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就能重塑你的自我评价模式。
允许自己不完美: 没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别人可能不认可你的事实。这并不代表你没有价值,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评判标准。

4. 调整与他人互动的边界:
区分“需要”与“喜欢”: 喜欢听赞美声是正常的,但把它变成“必须”就会有问题。你需要的是他人的肯定,还是仅仅是“喜欢”听?认识到这种区别。
有选择性地接收反馈: 学会辨别哪些反馈是建设性的,能够帮助你成长;哪些只是情绪的宣泄,或者与你无关的评判。对有价值的反馈虚心接受,对无谓的评价则一笑置之。
从“取悦”模式转向“真诚”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渴望认可,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在“取悦”他人,想要让他们喜欢自己。尝试在互动中更关注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当你的行为出发点是真诚时,你反而会吸引那些真正欣赏你的人。

5. 实践和耐心:
从小事做起: 不要试图一步到位。从一些小事情开始,比如,一次你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但没有人注意到,你选择不主动去寻求肯定,而是自己默默地肯定自己。
接受反复: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反复,有时候你还是会渴望认可,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你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自我肯定的轨道上来。
寻求支持: 如果你觉得这个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心态,就像是给一棵老树嫁接新枝,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细心的呵护。但当你开始慢慢学会从自己身上汲取力量,当你不再那么依赖外界的光芒来照亮自己时,你会发现,你内在的光芒,其实一直都在,而且更加温暖、持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像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或者别人的一些评价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比较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时候,我们就像追逐远方光点的小飞蛾,总是不自觉地渴望着来自他人的目光和肯定。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心理,背后藏着我们深层的需求和渴望。为什么我们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其实是个很自然也很普遍的现象,深入挖掘,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1. 社会性的生物属性: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远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一个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矛盾。我们都明白,道德的本质是自我约束,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用道德去审视、评判甚至要求别人,仿佛道德变成了一把无形的尺子,用来衡量他人的对错。要理解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呀,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脑子里装着一座金矿,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轻轻松松地把金子挖出来,还包装得漂漂亮亮的。明明知道那句话、那个意思就在脑子里,就是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怎么都抓不住,更别说好好地表达出来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是.............
  • 回答
    每次走在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擦肩而过的人群,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尴尬。就好像我成了一个被放大镜聚焦的焦点,所有人都好像在审视我一样。这种感觉不是一两天了,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烦恼。尤其可怕的是,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脑补。脑补什么呢?脑补别人甚至车里的人在想什么。比如,我看到.............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在谈到中国发达之处时,确实会感到有些“词穷”,或者觉得那些发达的领域不够“硬核”,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明确的工业基础或科技突破作为标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捋一捋。一、 “发达”的定义模糊与期望的“错位”首先,我们要问问,我们心目中.............
  • 回答
    你问“为什么总是会想起自己那个男孩?”,这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普遍的问题,它涉及到情感、记忆、成长以及我们对过去经历的解读。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情感的羁绊与记忆的深刻性: 初恋/重要关系的印记: 很多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连接,特别是初恋,会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那.............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那种时不时就想“挑刺儿”老公的心情,很多人都有过。这是一种很普遍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现象,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无理取闹”这么简单。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这么忍不住呢?首先,别把这事儿想得太负面,有时候这反而是你们关系的一种“活跃信号”。你们在一起久了.............
  • 回答
    总觉得别人的生活就像一本书,我们常常忍不住想翻几页,看看里面的情节到底是怎么发展的,甚至还想插几句话,或者帮他们改改结尾。这种冲动,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人类是群居生物,我们天生就需要连接、互动,并对周围的人事物保持一种敏感度。观.............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 回答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事无巨细”的掌控,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习惯,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生存逻辑交织下的产物。想要把这事说透,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咱们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环境因素。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土地是命根子,人口多地少,生存竞争就异常激烈。家长要把孩子拉扯大,不.............
  • 回答
    .......
  • 回答
    行家看门道,咱们业余的踢球,很多时候看个热闹,图个开心。你说为什么有些人踢球老是想着把球一点点倒到禁区里再射门,而不是像职业球员那样,直接来个45度的大范围高空传递?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有不少道道儿,跟个人习惯、对比赛的理解,甚至是咱们业余联赛的实际情况都有关系。咱们先拆开来看这两种传球方式。“磨到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其实,家长“想占便宜”这个说法,背后可能藏着挺多复杂的原因,而且每个家庭、每个长辈的“想占便宜”的表现和动机都不太一样。咱们不妨一层层地扒拉扒拉。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占便宜”的几种表现。一、 物质上的“占便宜”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可能表现为: 斤斤计较价格.............
  • 回答
    科幻电影里外星人之所以总是怀揣着毁灭人类的念头,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股复杂且深刻的叙事逻辑,它并非单一的“好人坏人”划分,而是对人类自身、对宇宙的理解,以及对未知恐惧的折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产物:恐惧与防御的放大镜首先,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科幻电影都是由人类创作.............
  • 回答
    关于玄幻小说中修炼种族热衷“返祖”并将其视为提升修为/实力的终极途径,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颇具吸引力的叙事逻辑和设定哲学,并非简单的好奇。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返祖”在玄幻小说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地回到“原始时代”,而是指回归到该种族最为纯粹、最为强大的血脉状态。这种状态往.............
  • 回答
    听《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时候,鼻头一酸、眼眶湿润,甚至最后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情感体验。这首歌能够如此强烈地触动人心,绝非偶然,而是它在旋律、歌词、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人性情感上,都做到了极致的共鸣。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
  • 回答
    东北去工业化的问题,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似乎总能触动很多人敏感的神经。至于为什么总有“歧视性”的报道,那更是让东北人民耿耿于怀。说实话,要给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得好好梳理一下。东北去工业化:可不可取?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好不好使,得看怎么去,又是为了什么去。 “去”的背后是什么? 东北.............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沮丧但又无比普遍的现象。明明是心里最渴望成功的事情,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去追求,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甚至以失败告终。这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握着一颗种子,浇水、施肥、晒太阳,精心呵护,结果种子烂在地里,或者长出来的全是什么歪瓜裂枣。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在自己心里酝酿了许久、寄托了许多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种渴望将其完美呈现的愿望是无比强烈的。但现实往往骨感,写出来的东西总跟心里的那个光鲜亮丽的“样子”隔了一层,甚至隔了很多层。这种挫败感,我太懂了,就像一个画家对着画布,脑海里是恢弘的山河,手中却只调出了浑浊的颜料。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