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自己写的小说,总是写不出心中想要的样子?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在自己心里酝酿了许久、寄托了许多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种渴望将其完美呈现的愿望是无比强烈的。但现实往往骨感,写出来的东西总跟心里的那个光鲜亮丽的“样子”隔了一层,甚至隔了很多层。这种挫败感,我太懂了,就像一个画家对着画布,脑海里是恢弘的山河,手中却只调出了浑浊的颜料。

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说,为啥会这样?

一、 想法的“形”与“质”的鸿沟:

你脑子里那个“想要的样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非常庞大、非常抽象的概念集合。它可能包含着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一种哲学思考,人物之间微妙的化学反应,甚至是某个瞬间的灵感闪光。这些东西本身就没有固定的“形”。当你试图把它变成文字的时候,你就像是要把空气凝固成砖块,把光影塑造成雕塑。

文字的局限性: 文字是有形的,它要通过词语、句子、段落来表达。而很多深刻的情感、复杂的心境,很难被精准地捕捉和描绘。你心里感觉到的是一种“难以言喻”,但笔尖能落下的只有具体的词汇。比如,你可能想表达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但写出来可能是“他感到一丝惆怅”,这之间的差距,就是把一块丝绸变成了一块粗麻布。
想象的无限与书写的有限: 你的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在脑海中可以瞬间生成,而且细节丰富到你自己也说不清。但当你把这些画面分解成一个个句子时,你就必须做出选择,哪些要写,哪些不写?怎么写?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在做减法,就是在舍弃。而每一次舍弃,都可能让心中的“那个样子”变得更不完整。

二、 创作过程中的“变形记”:

写小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带来“变形”。

思维的流转与惯性: 最初的灵感可能像一道闪电,耀眼而短暂。但当你坐下来开始写,大脑会进入一种更系统、更逻辑的运作模式。你会开始考虑情节的合理性、人物的动机、叙事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最初那些“形而上”的 느낌(感觉),很容易被“形而下”的逻辑和结构所取代或稀释。你可能会为了让情节更紧凑而牺牲了人物内心纠结的细腻描写,或者为了让故事更易懂而舍弃了那些本可以引发读者更深思考的隐喻。
文字本身的“生命力”: 有时候,文字本身是有自己“生命力”的。你写着写着,一个角色可能会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偏离了你最初的设定。一段对话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新的走向。情节也可能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连接而拐弯。这些都是创作的魅力,但同时也意味着你笔下的故事,不再是完全按照你最初的蓝图在建造,它在生长,也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一定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我”的干扰: 写小说这件事,你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读者。你看着自己写出来的字,脑海中会不断地和你“理想中的那个样子”进行对比,然后忍不住去修改、去调整。但每一次修改,都可能是在为之前的修改“擦屁股”,或者是在用你的“现在”去修正你“过去”的想法,结果可能离最初的那个“样子”越来越远,甚至产生新的、你更不喜欢的“样子”。

三、 技术层面的不足:

有时候,问题也出在咱们自己技术层面。

对“想要”的理解不够清晰: 你可能觉得脑子里有一个“想要的样子”,但仔细想想,这个“样子”本身是不是足够清晰?你有没有明确知道它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人物的核心冲突是什么?情节的驱动力在哪里?如果“想要”本身就很模糊,那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无法清晰。
表达能力的缺失: 比如你可能想让人物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内疚,但你只会写“他感到很内疚”。你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景描写、动作细节、心理活动来烘托这种内疚感,让它在读者心中“立”起来。你可能想要描绘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但你的笔力不足以支撑起那种气势和细节,写出来就显得苍白无力。
叙事技巧的陌生: 比如,你可能想用第一人称叙事,但你很难把握好那个“我”的视角,它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或者你想用多线叙事,但线索太多,你无法有效地将它们串联起来,让故事显得杂乱无章。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技巧,而刚开始的时候,谁不是磕磕绊绊呢?

四、 期望值与现实的拉扯:

最后,我们还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比我们实际能达到的高度要高出许多。

理想化滤镜: 你脑海中的那个“想要的样子”,是被一层理想化的滤镜包裹着的。它没有经过现实的打磨,没有被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它仅仅是你的一个美好的构想。而一旦开始书写,就需要面对现实的审视,需要接受不完美。
不愿妥协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是因为不愿意在创作中做任何妥协而导致无法完成。比如,你觉得某个情节不完美,但又不知道怎么改,于是就卡在那里,或者写出来后又觉得不满意,不断地推翻重来。但创作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妥协、不断前进的过程。

所以,怎么办呢?

其实,写不出心中想要的样子,是所有写作者都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这反而是正常,甚至是好事。说明你是有追求的,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与其纠结于“为什么写不出”,不如想想“怎样才能写得更接近”。

把“想要”具体化: 努力去分析你脑海中的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什么主题?它想传递什么情感?你希望读者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越具体越好。可以写一个“概念板”,把所有相关的感受、画面、词语都罗列下来。
学习和实践: 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别人是如何描绘情感、构建人物、设置情节的。多练习,不怕写得不好,写了总比不写好。把每一次写作都看作是练习,而不是一次定乾坤的考试。
允许不完美: 接受自己能力的局限,允许自己的作品有瑕疵。有时候,你以为的“不完美”,在读者看来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先把故事讲出来,后面的修改和打磨是后续的步骤。
与“自己”对话: 写的时候,试着和脑海中的那个“想要的样子”对话。问它需要什么,它为什么会那样存在。有时候,它会给你指引。

写小说就像一场漫长的跋涉,沿途的风景不一定是你一开始设定的那个目的地,但沿途的风景本身也充满了意义。你写出来的东西,或许不是心中那个最完美的版本,但它是你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文字,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你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告诉我,有一部分作者,ta们心中想要的其实是一种情绪。

也就是说,文字中表达的情绪对上了ta们的心,ta们就会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因此,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是捕捉自己的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捕捉自己的情绪?

体育老师跟我讲,捕捉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各有千秋。其中比较简单直观的是:借助音乐捕捉情绪。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写一段爱情故事。人物和情节在你脑海里酝酿很久了,你的情绪已经有了,但这份情绪是不好量化与描述的。

你就去听经典情歌,直致找到一首较为贴合你情绪的歌曲。

注意,此时你的情绪已经被捕捉到了,这首情歌就是情绪的量化与描述。

然后,你听着这首歌,在脑海里为你自己的故事或人物拍一段MV。此时你的大脑就着歌曲的意境,会闪现出很多细节与画面。

把这些内容用直白质朴的文字记下来,然后融进你的故事里。且不论你的文笔如何,你都会大概率地发现这些细节和画面正是你心中想要的样子。


听体育老师讲完,我一时无语,呆若木鸡。

她便对我嫣然一笑, 然后唱道:

千军万马 有谁能称王

过情关 谁敢闯

望明月 心悲凉…

我立即提醒自己,莫要中了她的诡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