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为什么要频繁修改自己的小说?

回答
金庸先生为何对自己的作品如此“较真”,反复打磨、数次修改,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他作为一位文学创作者的严谨态度、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实践的结果。

一、 对艺术极致的追求:对文字的挑剔与对情节的斟酌

首先,金庸先生的修改,源于他对文学创作本身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并非那种一次性写完就丢到一边的作家。他把写小说看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对每一个字句、每一处情节、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力求完美。

文字锤炼: 他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会不断斟酌词语的选择,力求更准确、更生动、更有韵味。有时候,一个词语的替换,就能让某个场景的氛围更加鲜明,或者让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加细腻。他追求的是那种“如鲠在喉”的表达,一旦觉得某个地方不够好,就一定会想办法去完善。
情节优化: 早期作品的许多情节设计,在金庸先生看来,可能存在着逻辑上的不够严谨、人物动机的稍显牵强,或者是伏笔回收不够巧妙的地方。他会反复推敲,思考如何让故事更加流畅、更加引人入胜,如何让人物的行为更符合其性格逻辑,如何让前后呼应更加自然。比如,在修改过程中,他会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深化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选择和行为更具说服力。
人物丰满: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极其鲜活的,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会在修改中进一步挖掘人物的层次感和复杂性。他会思考,某个角色的某些举动,是否更能体现其成长历程,是否更能揭示其内心深处的纠结。有时候,他会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或者调整一些对话,来让人物更加立体,更贴近真实的灵魂。

二、 时代变迁与阅历增长:对作品的重新审视

金庸先生的写作生涯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才基本停止新的长篇创作。这期间,他个人的阅历不断增长,对社会、历史、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人生感悟的注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对人生的看法、对历史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新的感悟,自然而然会渗透到他对小说内容的修改中。他可能会对某些人物的命运安排,或者某些事件的解读,有了新的想法,希望通过修改来更好地表达这些更成熟、更深刻的见解。
社会观念的演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观念也在进步。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正常或可以接受的描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会被视为不够妥当。金庸先生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也会考虑到这些变化,并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例如,一些对于女性的描写,或者一些涉及民族矛盾的刻画,都可能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
读者反馈的吸收: 尽管金庸先生以严谨著称,但他并非闭门造车。他也会关注读者的反馈和评论。在大量的读者互动和讨论中,他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未曾注意到的问题,或者读者提出的建议,促使他去思考和修改。他对待读者的态度,是十分尊重的,并愿意通过修改来回应读者的期待。

三、 “报刊连载版”与“修订版”的根本差异

金庸先生的修改,尤其是著名的“新修版”(也常被称为“三联版”或“世纪新修版”),与他早期在报刊上连载的版本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润色,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调整。

结构性的调整: 有些修改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推敲,更是对情节结构的重新梳理和完善。他可能会调整故事的叙事节奏,删除一些冗余的段落,或者增补一些关键的情节,以达到更好的整体效果。
人物设定的微调: 在新的修订版本中,一些人物的身份背景、武功体系,甚至是性格特征,都可能被微调,以使其更加贴合整体的叙事逻辑和人物弧光。例如,对某些配角的人物关系和动机的进一步明确,可以使整个故事更加饱满。
世界观的统一: 对于他庞大的武侠世界来说,保证不同作品之间设定的一致性也是一个挑战。在后期修订中,他可能会对一些设定进行统一和协调,使得他的整个武侠版图更加完整和自洽。

四、 作为一种创作方式的延续

对于金庸先生而言,修改或许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一种与作品保持持续对话的途径。他可能不满足于完成一个版本,而是将修改视为一个与自己作品不断“重逢”的过程,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新的创作实践。

总而言之,金庸先生频繁修改自己的小说,是其卓越艺术追求的体现,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阅历增长的必然结果,更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对读者负责任态度的最好证明。每一次修改,都像是他对自己笔下江湖的一次“回炉再造”,力求将那些已然经典的篇章,打磨得更加璀璨夺目,让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依然能够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想写新的。

大多数作家其实是很有创作欲望的。作家如果不把自己的创作欲望放在新文章中,就会不断的修改旧文章,这种冲动根本忍不住。

所以,只要金庸活着又不写新作品,那结果就肯定是频繁修改,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现象。

user avatar

最基本的原因很简单——

问题实在太多了……


剩下的才是晚年想法转变、想精益求精流传后世、不想写新书了。

要说修改得很频繁的话,其实也不频繁,总共改了两次,而且那种推倒重来的大改基本没有。


连载版改到修订版比较简单,真的主要就是问题实在太多了……

不改不行啊,全是前后矛盾和吃书以及写错的BUG。

精益求精的情况有,但应该不大。因为金庸的核心目标根本不是写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只是用来多卖点明报的,然后多赚钱、多具备话语权,他是有那种功利心的。武侠小说,说到底也是通俗文学,其实未必被他看得上,就算不说商业和政治上的地位,怎么也得搞严肃文学他才看得上吧?

而连载版,问题真的实在是太多了,毕竟武侠小说是金庸的门面了,不修一下都说不过去。

我就说几个经典的问题——

1、降龙十八掌、一阳指

作为金庸小说的代表武学,降龙十八掌有哪些问题呢?

最典型的,降龙十八掌原本在多本小说里有提及,陈家洛和张无忌也会(书剑里属于佛门绝学,张无忌则没学全)。按照在《射雕英雄传》里的设定,是洪七公自创的。但在后来写的《天龙八部》里怎么设定的?变成丐帮的镇派绝学了。

连载版原文——

这降龙十八掌乃洪七公生平绝学,是他从易经之中参悟出来,虽然招数有限,但每一招均具绝大威力。当他在华山绝顶与王重阳、黄药师等五人论剑之时,他这套掌法尚未完全练成,但王重阳等言下对他这套掌法已极为称道。

如果说《天龙》的年代设定在《射雕》之后,倒也没问题。偏偏一个南宋一个北宋,《天龙》年代在《射雕》之前,那不就乱套了?乔峰带着丐帮集体学会了后世洪七公发明的降龙十八掌?

这么大的问题,肯定得改吧?

不单单是降龙十八掌,一阳指也一样。众所周知,一阳指是大理段氏的绝学,并衍生出了六脉神剑。但实际不是这样,大理段氏的绝学其实是先天功,一阳指是王重阳的绝技,是王重阳拿一阳指来和南帝一灯大师交换的。

连载版原文——

那书生道:“不错,全真教主师兄弟在皇宫里住了十来天,我们四人都随侍在侧。我师将先天功的要旨诀窍,尽数说给了重阳真人知道,重阳真人十分喜欢,竟将他最厉害的一阳指功夫传给了我师。他们谈论之际,我们虽然在旁,只因见识浅陋,纵然听到,却也难以领悟。”
……
那书生又道:“重阳真人临别之际,对我师言道:‘近来我旧疾又发,想是不久人世,好在一阳指已有传人,世上自有克制他之人,就不怕他横行作怪了。’这时我师方才明白,重阳真人千里迢迢来到大理,主旨是要将一阳指传给我师,要在他死后,留下一个克制西毒欧阳锋之人。只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向来齐名当世,若说前来传授功夫,只怕对我师不敬,所以先求我师传他先天功,再以一阳指作为交换。我师知他这番心意之后,心中好生相敬,当即勤加习练。后来大理国发生了一件不幸之事,我师看破世情,落发为僧。”

所以一阳指也是一样的问题,大理段氏穿越到了后世学会了王重阳的绝学?还是段智兴穿越到了北宋给段家传下了一阳指?


就算这个必须得改啊,修订版赶紧把这些设定都改了。

陈家洛从少林学会降龙十八掌的剧情全删了,洪七公自创降龙十八掌的设定被删了。

但这就改完了?

没有,后来大家发现降龙十八掌数下来不止十八掌……

没办法呀,修订版之后的新修版就把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改成了降龙廿八掌,然后化繁为简改为了十八掌,就保住了射雕英雄传的降龙十八掌。

所以你就说改不改吧……


一阳指也是,三版每次都要改一次。

一开始提到,王重阳绝学是一阳指,为了自己死后有人能克制西毒,才把一阳指传给段智兴。但问题来了,如果改成大理段氏的绝学本来就是一阳指,那么段智兴本来就克制西毒,还需要王重阳传功干嘛?不传功哪里还有周伯通和瑛姑的故事?

所以修订版里改成了——“一阳指必须配合先天功才能克制西毒”。

那书生又道:“重阳真人临别之际,对我师言道:‘近来我旧疾又发,想是不久人世,好在先天功已有传人,再加上皇爷的一阳指神功,世上已有克制他之人,就不怕他横行作怪了。’这时我师方才明白,重阳真人千里迢迢来到大理,主旨是要将先天功传给我师,要在他身死之后,留下一个克制西毒欧阳锋之人。

跟连载版相比改了一下,就是把一阳指改成先天功了而已。王重阳是为了把先天功传给段智兴,先天功加一阳指就能克制西毒了。

不过修订版有个问题,那就是后面的内容还是漏改了。

眼见指尖要扫到他胸前,郭靖左掌横过,在胸口一挡,右手食指伸出,猛向欧阳锋太阳穴点去。这是他从一灯大师处见到的一阳指功夫,但一灯大师并未传授,他当日只见其形,全不知其中变化诀窍,此时危急之下,以双手互搏之术使了出来。一阳指止是蛤蟆功的克星,欧阳锋见到,如何不惊?
立即跃后避开,怒喝:“段智兴这老儿也来跟我为难了?”
其实郭靖所使指法并非真是一阳指,如何能破蛤蟆功,但欧阳锋大惊之下,不及细辨,待得跃开,才想起这一阳指后招无穷,怎么他一指戳过,就此缩手,想是并未学全,不等郭靖回答,双掌一上一下,一放一收,斗然击出。

修订版里,郭靖打欧阳锋,说的还是一阳指是蛤蟆功的克星,没提先天功。

为此,新修版又改了一遍。

其实郭靖所使指法并非真是一阳指,更未附有先天功,如何能破蛤蟆功,但欧阳锋大惊之下,不及细辨

加了一句没附有先天功也是无法破蛤蟆功的。

足见金庸为了改这些BUG花了多少心力,改了两次实属无奈。因此第一次修订版虽然改了很多显而易见的BUG,但有些细节忘改了,或者修订版改了一次后反而出现了新的BUG,那只能新修版再改一次了。



2、黄蓉的年纪。

黄蓉的年纪按照原本的故事推算,起码比郭靖大十几岁。

很简单,我们算一算。

众所周知,黑风双煞因为偷了九阴逃出桃花岛,黄药师一怒之下打断了所有徒弟的腿赶出师门,怀孕的冯蘅连夜默写九阴,最后因为心力交瘁而生下黄蓉后死去。

黑风双煞曾经因为修炼九阴不得法而在半年后回过桃花岛,看到了小黄蓉,证明这些事基本是在半年内发生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

曲灵风在离开师门后来到牛家村并留下傻姑,而修订版里为了增加前后联系,曲灵风化名曲三,和郭啸天认识,而且他来到牛家村的日子还在郭啸天来的几年之前,而郭靖是郭啸天的遗腹子,是在郭啸天死后出生的;柯镇恶的眼睛是被黑风双煞打瞎的,他和柯辟邪看到了用九阴白骨爪滥杀无辜的黑风双煞所以前去阻止,最后一死一瞎。而江南七怪自小相识,但认识时柯镇恶已经瞎了,且没一个人知道柯镇恶怎么瞎的,在丘处机找怀孕的李萍时,已经说了柯镇恶瞎了十多年。

这一连串下来,黄蓉不得比郭靖大起码十几岁?


此外还有很多前后吃书的情况,比如丘处机是天下第一大侠、木婉清是绝顶高手、蒙古三球实力和金轮差不多、成昆实力绝顶等等。

剧情上,连载版小时候的张无忌脾气暴躁、立志复仇,其实性格更接近谢逊、殷素素,金庸说是郭靖和杨过的结合,其实更倾向杨过二代,还学过几招降龙十八掌,后来给改成像成年后一样比较软的性格。

还有一部分是改了一些不切实际的BUG,增加主角的自主性。比如郭靖喝蛇血加了几十年内力被删,段誉吸内力并非北冥神功而是吃了蟒牯朱蛤等等。

然后就是物理上的BUG,比如屠龙刀里藏着秘籍改成了藏着铁片地图。而和数字、物理有关的,由于金庸不是理科生,导致这方面的错误实在太多,比如徒手熔铜牌,只能说扯过头了,还有一些一直忘改的,比如黄钟公拉铁门,以他这个膂力,估计远超天龙四绝、双雕五绝了。

以及一些放飞自我的武功表现,其实看连载版,里面有些战斗内容很玄幻。

还有一些就纯粹是写得太差了,想修改下,比如赵敏原本叫赵明,王语嫣原本叫王玉燕,阳顶天原本叫杨破天,日月神教是朝阳神教,等等,这些名字的确太俗了。

当然还有删除杨过的生母秦南琴,改为穆念慈,这个是加强人物关系,这个就属于他自己的想法了,是好是坏仁者见仁。


我只是举了一些例子,实际上这类修改在金书里数不胜数,很多都是前后BUG。

而且举例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连载版里陈玄风才是大师兄,冯默风已经死了(然后神雕里诈尸跑出来了,不过这个可以认为是冯默风诈死),修订版加了曲灵风化名曲三的内容,新修版改为曲灵风为大师兄(这个小细节也是为了弥补黄蓉的年纪BUG)。天龙八部里还有个很扯的,就是甘宝宝原来叫木婉清……金庸还特地加了一段甘宝宝冒用木婉清名字的桥段。

一下子也说不完,只能说是真的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回看连载版。


修订版到新修版的修改,情况比较杂。

一类就仍旧属于是BUG的修改,比如上述提到的降龙十八掌、一阳指和黄蓉年龄问题,可以说是改到新修版才终于改完,但故事情节设定也和大家熟知的大相径庭了(比如柯镇恶的眼瞎和梅超风无关了)。以及倚天剑屠龙刀藏的经书问题,以前就是直接放在里面,后来大家不断科普屠龙刀按照开头那种烧法,里面的秘籍早就烧没了,改到新修版就是里面放了俩铁片,铁片里是地图而已。

其他情况和修订版的目的差不多。


剩下的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金庸晚年的想法改变。


金庸对人物、尤其是主角的想法,改动是很大的。在感情上尤为明显。

最典型的,张无忌、段誉结局的更改。张无忌的结局越改越暧昧,修订版还只是周芷若跑出来,新修版变成张无忌梦想四女全娶了,而且整本书张无忌对周芷若的藕断丝连更加严重,甚至人设都崩了。段誉则是娶了木婉清她们,但女神王语嫣离开了。

不过这俩典型只是因为张无忌和段誉最出名,其实像别的主角也有不少改动很大的。

比如碧血剑里,连载版里袁承志就对温青青一心一意,修订版最多说有点模糊,但新修版完全改成对阿九移情别恋了……

新修版明示了黄药师对梅超风的感情,只不过按照金庸采访的说法,是他本来就这么想,只是以前的版本没写清楚,新修版点明了。

其实新修版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以前留白的部分都写清楚了,也不知道是他风格改变,还是怕有人咬文嚼字颠倒黑白。

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修改,有些是为了严谨,有些是想法改变。


总的来说,新修版的口碑不如修订版。一方面是新修版写得太直白,没那个味道,一方面是金庸晚年的很多想法转变,并不受读者认同。


至于为什么要改。有些是不得不改,比如带头大哥玄慈、黄蓉等问题,有些是因为毕竟他这一生下来,不得不承认,他影响力最大的成就就是年轻时并不是特别看得起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意程度就不一样了。他想留下点东西展示自己的思想,刚好年纪大了,想法变了,自然会想要修改。

其实也没多么复杂的理由。

user avatar

一堆人都是没写过小说的

你要是自己写过小说,而且有过把稿子在手里压一段时间,并且这稿子你自己是喜欢看的(不是那种捏着鼻子写的,自己都不爱看第二遍的),那你隔一段时间重看就会发现一堆毛病。

比如这个地方好像没说明白,这个地方好像思维有点跳跃,这个地方好像有点啰嗦了,这个地方这个人物表现有点别扭,这个地方可以加段戏。

你改完了一定更好吗?其实也不一定,尤其是没啥外部反馈的情况下,改得越来越糟,越来越啰嗦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只要没啥外部制约,你本来就很难制止自己的冲动。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作家闲着没事的话,都会有修改自己小说的冲动。只不过大多数人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没有改完而已。

忘了是茅盾还是老舍给自己订过一个规矩,发表过的小说就一字不改,这是一种比较清醒克制的态度。

所以,「金庸为什么要频繁修改自己的小说?」「因为这本来就是人类的本能,而金庸能做到。」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一是意气用事,二是老糊涂了。

新修版《射雕英雄传》金庸自注:

有论者认为“华山论剑”之说不当,盖五大高人无一使剑,所比者亦非剑术剑法。殊不知国人用语文雅,常虚指以代实物,如请人“吃饭”,并非当真飨以白饭三大碗,而是鸡鸭鱼肉,美酒佳肴,反而并无白饭;广东人“饮茶”,往往盛设点心,虾饺、烧卖、炒面、粽子,不一而足,且有白兰地、威士忌;扬州、苏州人“吃茶”,以汤包、豆腐干丝为主,茶水反成次要;英国人说“Please come to have a cup of tea.”(请来喝杯茶),吃的是饼干、甜饼、三文治、肉片、威士忌、果汁、啤酒,喝的咖啡多过红茶。中国古人说“讨庚帖”是求亲;“雁奠、纳采”是订婚;“拜天地、拜堂”是正式举行婚礼,并不是向厅堂叩头,“洞房花烛”是新郎新娘成亲,并不是点一对花花蜡烛;与人“谈天说地”,并非谈论天上日月星、地下山河海,而是无所不谈,往往不涉天地;说人“是非”,亦非评论旁人“是否信仰真理或信了邪教”,而是谈论别人之“男女关系、贪污腐败”;所谓“打擂台”,也不是对着木搭之高台拳打脚踢,而是与人比武。“论剑”乃雅称,并非当真须长剑短剑,口论舌辩也。“诸葛亮舌战群儒”,自不是诸葛亮伸出舌头,发内功与人的舌头打架。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华山论剑”只是虚指,金庸在新修版用了吃饭、饮茶、吃茶、have a cup of tea、拜堂、洞房花烛、谈天说地、是非、打擂台、诸葛亮舌战群儒等一共10个论据来说明,还夹杂了“讨庚帖”“雁奠、纳采”这几个和核心论点毫无关系的冷知识——说排比不是排比,说掉书袋又不伦不类,大段夹杂不清的论述后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这一方面是在正文和“论者”打起了笔仗——相当于火箭专家在论文里专门阐述水洗煤的燃值,另一方面年逾古稀之后思维和笔力都大不如前,才会有这一长段堪称灾难的文字。

这背后的动机也是“世纪新修版”的一个缩影,黄梅师生恋、金轮郭襄师生情、甄志丙、金轮国师,甚至捆绑销售《袁崇焕评传》,背后都是金庸常年以来的心魔。改尹志平的名字是不想得罪道士,改金轮法王的设定是不想得罪喇嘛,附加半通不通的论文则是匹配刚获得某校历史系博导身份……

当年连载之时,金庸自我定位是报人、也是畅销小说家,写小说主要是为明报拉销量。可功成名就之后,他的身份是社会贤达,更看重的是上层名流对他的评价,于是才会有这么多的魔改,至于小说的完整性逻辑性,甚至是长久以来的社会接受度,他老其实都不再在乎了。


最后,愿每一个金迷都远离新修版!


评论区新修版典中典

小龙女问道:“你不见我后一天想我几次?”
杨过道:“你走了之后我便出来寻你从早到晚便在寻你只大叫:‘姑姑!姑姑!’”
小龙女微笑道:“那么你想我不想?”
杨过道:“当然想啊一天至少想两百次。”
小龙女道:“两百次不够我要三百次。”
杨过道:“我一天想你四百次上午两百次下午又两百次。”
小龙女道:“你吃饭的时候也想我又多一百次一天想五百次。”
杨过道:“我吃饭的时候也想你想啊想的心不在焉把面条吃进了鼻孔里去。”
小龙女噗哧一笑说道:“那就不好过了。”
杨过道:“我不理鼻子一吸把面条从鼻孔里吸了进去嘴巴再一吸就到了嘴里再一吞就吞进了肚里。”
小龙女扁扁嘴道:“啊唷那可脏死了。”
杨过道:“不脏不脏我从小就这么吃面条味道还挺好的。我吃饭时想你嘴里轻轻叫着‘姑姑!姑姑!’嘴巴没空就用鼻子吃面条。”
小龙女心中感动说道:“过儿好乖!你晚上不睡觉又多想一百次。”
杨过道:“晚上不睡觉不行。我要睡着了才能做梦好晚晚梦见你紧紧抱住你说道:‘亲亲好媳妇儿我要你做我媳妇儿!’一面叫一面亲你的脸又亲你好美丽的眼睛。”
小龙女叹了口气道:“你说要我做你媳妇儿那真好我自然要做。那你在睡梦里也想着我了又多一百次。以后我们分开了你每天至少要想我六百次。”
杨过道:“以后说什么也不分开了。真要分开了我每天想你七百次。”
小龙女道:“八百次!”
杨过道:“九百次!”
小龙女道:“一千次!”
user avatar

人老了糊涂,又弄了那么多该拿不该拿的荣誉,就飘了,真拿自己当文史大家了。

其实本来就是报纸连载的武侠小说,大众每天愿意追着看就完了,读者消磨时间作者挣钱,就和现在的网文爽文一样,谁还在乎你有什么逻辑什么美感?连载武侠小说追求的就是个转折悬念故事性,它和那种作者确定好大纲基本写好了就是分期刊登出来的作品还不一样,反倒更像评书,前后矛盾吃书留扣子那都是正常操作,这当然也是连载武侠小说的一部分魅力所在。

结果到老了让人捧上天,自己还真拿自己写的东西当世界名著了……也知道按世界名著的标准这连载小说毛病太多,所以就不停的改啊改啊,可是连载武侠小说的底子就在那,你再把松狮打扮成熊猫,它也成不了国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庸先生为何对自己的作品如此“较真”,反复打磨、数次修改,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他作为一位文学创作者的严谨态度、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实践的结果。一、 对艺术极致的追求:对文字的挑剔与对情节的斟酌首先,金庸先生的修改,源于他对文学创作本身有着极.............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阿朱之死,无疑是《天龙八部》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也是许多读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痛。要说金庸为何要让阿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又深爱着乔峰的女子香消玉殒,这背后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有着多重深刻的意图和艺术追求。首先,从乔峰人物命运的必然性来看,阿朱的死是催化剂,是促使乔峰最终走向.............
  • 回答
    关于甄志丙(金庸在早期版本中将其命名为尹志平,后改为甄志丙)玷污小龙女的情节,这确实是《神雕侠侣》中一个极具争议和讨论度的话题,也触及到了金庸先生创作的一些深层考量。要详细解释金庸为何会有这样的安排,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创作的语境和人物塑造的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那个时代背景.............
  • 回答
    要说金庸先生为何选择将韦小宝设定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拍脑袋决定的事情。这背后,我觉得是金庸先生老谋深算,一步棋走得妙,才能成就《鹿鼎记》这部神作。咱们细细捋一捋,为啥这小娃娃能担起这么个大梁。首先,年龄设定是“反英雄”叙事的基石。《鹿鼎记》之所以让那么多人拍案叫绝,就是因为它打.............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朱元璋的塑造,确实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开国皇帝”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的“抹黑”。但要说“故意抹黑”是否准确,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历史观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手法。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解读:一、 小说不是史书,但需立足于历史的“可能性”首先要明.............
  • 回答
    乔峰的死,是《天龙八部》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也是金庸小说中最为经典的悲剧结局之一。要说为何要将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写死,其实并非为了虐读者,而是作者精心布局,围绕着“侠”与“情”这两个核心主题,将乔峰这个角色的悲剧性推向了极致,也完成了他对整个故事的深刻反思。首先,乔峰的死,是对他一生悲剧命运的必.............
  • 回答
    在金庸的《神雕侠侣》中,尹志平与小龙女之间的情节确实存在,但并非“强奸”这一性质。这一情节的出现与小说的叙事逻辑、人物关系以及金庸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以下是对这一情节的详细分析: 1. 尹志平与小龙女的相遇背景尹志平是全真教的弟子,因偷走玉女心经被逐出师门,后成为蒙古的间谍。他与小龙女的相遇发生在蒙.............
  • 回答
    金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古龙改编成影视作品整体上更受欢迎、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虽然古龙本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但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看,金庸作品确实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故事的宏大性、情节的完整性与人物的丰满度:.............
  • 回答
    港版与大陆版的金庸剧(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在制作、文化背景、演员选择和观众接受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更好”的评判标准也因人而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的优劣对比: 一、制作水平与技术差异1. 港版(1980年代) 技术限制:80年代的港版(如1983年《射.............
  • 回答
    金国对北宋徽宗和钦宗二位皇帝的虐待,绝非一时兴起,其背后是复杂的政治、民族以及个人恩怨交织的产物,也折射出当时残酷的战争逻辑。首先,从政治和军事层面来看,金国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是为了彻底摧毁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并以此为筹码,最大限度地榨取北宋的财富和资源。将皇帝作为战俘,无疑是对一个国家最直接.............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的历史剧中,杨金水装疯是一个极其关键且令人扼腕的情节。他并非真的疯了,而是用“疯”来作为他最后、也是最绝望的自保手段。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需要从他身处的复杂境遇,以及他所做的选择出发,层层剥开。一、 严酷的政治环境与绝境的求生首先,要明白杨金水所处的时代背景。嘉靖朝.............
  • 回答
    《寄生虫》中,金司机杀害朴社长的情节,其实是整部电影情绪与矛盾累积到极致的爆发点,背后牵扯到人物复杂的动机和深层社会议题。这并非简单的“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悲剧。首先,要理解金司机的行为,必须先回顾他一家人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朴社长家的。他们通过欺骗、伪装,巧妙地取代了原有的司机、保姆.............
  • 回答
    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在2017年宣布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知名的汇款公司速汇金(MoneyGram),这桩交易原本被视为中国科技巨头走向全球化的一大步。然而,这笔交易最终未能如愿,不仅没能完成,反而让蚂蚁金服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交易背景与初衷蚂蚁金服作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
  • 回答
    《红楼梦》里,金钏儿的死,无疑是贾宝玉人生轨迹中一个极其浓墨重彩的“污点”。对于这位衔玉而生、被寄予厚望的贵公子来说,这出“害死”佳人的戏码,绝非简单的狗血剧情,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用以层层剥茧、揭示人物复杂性和时代悲剧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承认,“害死”二字,在这里是有其沉重含义的,但它并非贾宝玉.............
  • 回答
    .......
  • 回答
    脱脱迷失这位传奇人物,在金帐汗国风雨飘摇之际,以惊人的毅力和远见,将其重新整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他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而他最终选择反水帖木儿,而非全力对付北元,其背后缘由,绝非简单的政治博弈,而是牵扯到多方利益、地缘战略以及脱脱迷失自身的野心与考量。要理解脱脱迷失的选择,我们必须.............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笔账,从金国的角度来看,当年为何会选择与西夏、南宋这两家分头较量,而不是拉着他们一起去跟那个如日中天的蒙古人硬碰硬。这事儿吧,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咱得明白金国当时是怎么想的。金国自打女真人入主中原,一路打到临安,虽然是风光无限,但心里面清楚得很,这块土地不好坐。南.............
  • 回答
    字节跳动收缩金融相关业务,甚至传出出售证券业务的计划,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调整。对于这家以内容和技术驱动的巨头来说,其对金融领域的布局,无论初衷如何,如今似乎正经历一次重要的“刹车”与“转向”。为什么字节跳动要收缩金融相关业务?1. 监管环境趋严,合规成本大幅增加: 这是最.............
  • 回答
    摇滚乐,尤其是金属乐,就像一位性格孤僻但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家,一直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探索声音的边界,最终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极端金属。这趟旅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代音乐人的实验、反叛和对极致的追求。从布鲁斯的嘶吼到重型吉他的轰鸣:摇滚的根基一切可以追溯到摇滚乐的诞生。布鲁斯,特别是那些带有情感宣.............
  • 回答
    在《还珠格格》这部风靡亚洲的琼瑶剧里,金锁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思的角色。她不仅仅是一个“下人”,她的存在和被详细描写的笔墨,在整个故事的构建和人物关系的深化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金锁的意义和琼瑶创作的用意:一、金锁作为小燕子和紫薇的“连接器”和“情感纽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