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古龙改编成影视作品要好?

回答
金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古龙改编成影视作品整体上更受欢迎、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虽然古龙本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但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看,金庸作品确实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故事的宏大性、情节的完整性与人物的丰满度:

1. 故事结构的宏大与完整性:

金庸: 金庸先生的小说往往具有非常宏大且结构完整的叙事。他的故事常常围绕一个核心事件(如国仇家恨、门派恩怨、江湖纷争)展开,但又能巧妙地融入历史背景、政治斗争、民族矛盾等更广阔的社会议题。例如,《射雕英雄传》将郭靖和黄蓉的个人成长与蒙古南宋的国仇家恨紧密结合;《天龙八部》则通过乔峰、段誉、虚竹三个主角,展现了宋、辽、大理、吐蕃等多个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佛家、道家思想的碰撞,其史诗般的格局非常适合影视化。
古龙: 古龙的作品虽然以精巧的构思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著称,但很多时候其故事线相对聚焦,甚至有些片段化的感觉。他的叙事节奏更快,更注重于营造氛围和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会牺牲一部分情节的线性发展。例如,《多情剑客无情剑》虽然经典,但其情节的推进更多依赖于一系列的巧合和对决,相对而言,其整体的“史诗感”不如金庸作品。

2. 情节的合理性与可观赏性:

金庸: 金庸先生在情节设置上,虽然有其武侠的夸张之处,但整体上更为注重逻辑性和因果关系。人物的成长、武功的提升、情节的转折,都尽量有其铺垫和发展。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随着剧情发展而产生共鸣和代入感。例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成长经历,从一个饱受欺凌的孩子,到武功盖世的明教教主,其过程有明确的事件驱动。
古龙: 古龙的许多情节设计充满了“出人意料”的风格,这在文学创作中是亮点,但在影视改编时,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显得突兀或逻辑链条不清晰。例如,古龙作品中经常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连续反转,这种精巧的设计如果过于密集,对编剧和导演的改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观众感到困惑。

3. 人物的丰满度与多面性:

金庸: 金庸笔下的人物塑造非常饱满,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大多有清晰的成长轨迹、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不仅是武侠的载体,更是有着丰富情感和道德困境的个体。即使是反派人物,如欧阳锋、慕容复,也并非脸谱化的恶人,而是有着其动机和挣扎,让观众能够理解甚至同情。这种深度的人物刻画,为演员提供了极大的表演空间,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连接。
古龙: 古龙的人物也极具魅力,尤其是那些浪子、侠客的形象,充满诗意和哲思。然而,在一些作品中,古龙更倾向于塑造一些“符号化”或“概念化”的人物,比如楚留香的“风流”、陆小凤的“朋友遍天下”,这些特质虽然鲜明,但在影视化时,如果演员的表演不够深入,容易显得单薄或流于表面。古龙的人物有时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

二、 武打设计的风格与影视化的契合度:

1. 武打动作的写实与想象:

金庸: 金庸先生的武打设计,虽然同样具有超现实的成分,但总体上更偏向于“武功”的具象化描述。他会详细描写招式名称、发力方式、内力运用,如降龙十八掌的刚猛、凌波微步的飘逸、黯然销魂掌的精妙。这些具体的招式描述,为影视剧的武术指导提供了清晰的创作蓝本。观众也更容易理解和欣赏武打的技巧性。
古龙: 古龙的武打风格更加写意和概念化。他更注重的是“一刀两断”、“剑气如虹”、“生死瞬间”等带有哲学意味的描写,强调的是一击毙命的效率和精准,以及人物的临场反应和心理博弈。例如,“小李飞刀”的“例不虚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强调,而非具体的招式演示。在影视化时,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意境”转化为具象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动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于写实可能会破坏古龙作品的意境,而过于写意又可能让观众觉得“打得不够精彩”。

2. 动作的视觉表现力:

金庸: 金庸作品中的许多武打描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内力”的运用可以表现为真气外放,飞天遁地的身法也有具体的动作设计。这些元素天然地适合视觉化呈现,能够通过镜头语言和特技效果得以放大。
古龙: 古龙的动作描写更侧重于“瞬间”和“结果”,强调的是人物的反应速度和冷静判断。例如,“快剑”、“无声的杀戮”等,这些更多的是一种氛围和心理的营造。要将这种“快”和“无声”转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精彩打斗,需要导演和武指有极高的艺术功力,否则容易出现动作场面平淡、缺乏观赏性的问题。

三、 题材的普适性与观众的接受度:

1. 情感线的清晰与大众化:

金庸: 金庸作品的情感线通常比较清晰和动人,无论是郭靖黄蓉的爱情,杨过小龙女的缠绵,还是令狐冲任盈盈的相知,这些爱情故事都具备了普适的情感共鸣点,能够吸引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他对友情、亲情、家国情怀的描绘也更加直接和宏大,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古龙: 古龙作品的情感线有时显得更为内敛、疏离,甚至带着一种悲剧色彩和宿命感。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孤独而坚韧,他们的感情表达往往不那么直接,甚至显得有些“洒脱”和“不羁”。这虽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在面向大众的影视改编时,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觉得情感不够浓烈,或者难以理解人物的动机。

2. 主题的普适性与历史厚重感:

金庸: 金庸先生的作品往往带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厚重感。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紧密联系,这种宏大的主题能够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情感的认同。这种主题的普适性使得金庸作品更容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理解和喜爱。
古龙: 古龙的作品更偏向于对个体命运、人性善恶的探索,带有更强的江湖哲学和存在主义色彩。他的作品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独立的人物故事,而非宏大的历史画卷。虽然这些哲学思考极具深度,但对于需要清晰价值导向和故事逻辑的影视剧来说,这种偏向“江湖之外的江湖”的意境,在改编时往往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以适应更广泛的观众口味。

四、 改编的成功案例与市场影响力:

1. 经典改编的成功与口碑:

金庸: 纵观近几十年的武侠影视剧市场,金庸作品的改编可以说是屡创佳绩,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经典版本。例如,《射雕英雄传》(83版、94版)、《神雕侠侣》(95版、98版)、《天龙八部》(97版、2003版)、《笑傲江湖》(96版、2001版)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播出时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更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其影响力经久不衰。这些成功案例为后续改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积累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古龙: 古龙作品的改编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作品(如《楚留香传奇》系列),但整体而言,其改编的成功率和作品的经典度,相比金庸作品要逊色一些。许多古龙作品在影视化后,虽然抓住了原著的某些亮点,但难以完全还原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有时会显得“四不像”,未能获得与文学原著同等的影响力。

2. 市场号召力与IP价值:

金庸: 凭借着众多经典改编的成功,金庸作品的IP价值在影视市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一次金庸小说的翻拍,都能引起巨大的关注和讨论,并具备强大的票房和收视潜力。这使得影视公司更愿意投入资源进行金庸作品的改编。
古龙: 古龙作品的IP价值虽然也存在,但由于其改编的挑战性,以及相比金庸作品在市场上的覆盖度和认知度稍显不足,其IP开发和商业变现的能力相对而言略弱。

五、 总结:

总而言之,金庸作品之所以在影视改编上比古龙作品更成功,并非意味着古龙的作品不如金庸,而是其文学风格和叙事特点在转化成视觉语言时,对改编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庸作品 拥有更宏大完整的叙事、更具逻辑性的情节、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具象化的武打设计,以及更贴近大众的情感和家国情怀,这些特质使其天然地适合影视化,并且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和成功。
古龙作品 虽以其独特的诗意、哲学和精妙的构思著称,但其写意化的武打、概念化的人物和内敛的情感,在影视改编时需要更精湛的技艺和对原著精神的深刻理解,才能避免失真或显得平淡。

当然,这并不绝对。优秀的改编团队和导演,依然能够将古龙作品的精髓成功地呈现在银幕上。但从整体的成功率、经典作品的数量以及市场影响力来看,金庸作品无疑在影视改编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龙的作品适合改编成电影,或者短篇系列剧,像之前拍过的《边城浪子》,《陆小凤系列》就很好,也非常符合原著。

就拍电影而言,要拍得完全跟原著一模一样,除非原著有哈利波特那样的影响力,否则一不利于票房,二也显不出导演的能耐。但是一旦经过改编,必然招致原著党的口诛笔伐,加上国内的电影编剧水平良莠不齐,制片方各种制肘,拍出来的成品往往惨不忍睹,当然也有拍得好的,但这其中有不少就是披了个原著的壳,金庸的小说也是一样,比如《东邪西毒》,《碧血剑》。

但拍电视剧就是另一回事了。古龙的作品能不能拍成电视剧?能不能拍得符合原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古龙的作品最大的硬伤,不是写得太虚,也不是限制性内容太多,而是篇幅太短。如果拍成英剧那样6集一部,或者日剧那样10集一部的作品,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国内的环境,一部电视剧起码四五十集打底,最好拍到上百集,这样一来古龙就非常吃亏了。因为他的小说篇幅短,结构也比较简单,想要拉长就得不断地往里注水,偏偏古龙又是个不喜欢或者说不擅长宏大叙事的作者,在故事背景、世界观设定这些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好处是编剧可以自由发挥,任意脑补,坏处就是每个编剧脑补出来的背景设定都不一样,同时还把原本的故事也扯得支离破碎,要是编剧的水平再差点,就更加惨不忍睹。毕竟要把任何一个中短篇撑到长篇的程度,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相比之下金庸的小说就好得多。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就是鸿篇巨著,改个四五十集不成问题;此外在故事背景世界观上的设定也非常细致: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融入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架构下,每一个角色背景经历都横容易推测,即便注水加戏也都有据可依——背景是宋朝,你不可能编白莲教的戏进去——所以不管怎么改,大体上总不会离原著差的太远。

综上,论改编电影,古龙金庸半斤八两;论拍电视剧,古龙的作品篇幅短,架构小,适合改编成集数不多,或者系列剧那样的剧集,但是这类作品制片方不愿意拍,刻意注水拉长之后,拍出来的效果当然不会好。金庸的小说就没有这方面的缺点。他的书被改编的多,只是因为它适合改编的类型,正好符合如今国内影视行业的市场需求而已。

user avatar

古龙剧,相当于改编剧里的奥数题。

以下节选自豆瓣电影影评:

首先,我们还得体谅一下电视剧的工作人员。你说这大热天的,穿着这么厚的古装拍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了。结果一翻看古龙的原著,武打的部分是这么写的:
  
  ……“没有人见过他的刀,因为见过他刀的人,都已经是死人!”
  ……“没有人见过他的招式”
  ……“他没有招式,杀人的刀,不需要招式”
  ……“他挥刀的速度很快,没有人能看清”
  ……
  
  ——这种描写,看书的时候,叫做cool。但拍戏,就足够让武术指导背过气去。
  
  总不能每一场武打,都是两个人站着不动,然后白光一闪,一人倒地。——这种画面在电影界,学名,叫做“跳帧”。
  
  
  但,古龙的小说,都是以这种“跳帧”的形式进行的。陆小凤白光一闪夹住了叶孤城的剑,傅红雪白光一闪灭了万马堂,李寻欢白光一闪就和孙小红好上了,而楚留香白光一闪连皮肤都能呼吸了【武侠界的“青蛙”王子不解释】……
  
  于是,既然不能像金庸剧那种“降龙十八掌有十八招分别是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么有视觉感,那也就怪不得武指们各种突发奇想各种飞天遁地了。【请回想一下某电影《决战紫禁之巅》里,叶西一战,最后还迸发出了穿透太和殿的冲击波+巨大核反应光柱的场景……】
  
  再说人物。
  
  金庸小说,喜欢写主角的成长史,从主角上“武术学前班”就开始写起,到最后成为大侠那是完整的一套档案恨不得附上每学期的成绩。遇上张无忌这种,甚至连他家三代出身都写得清清楚楚了。
  
  而古龙喜欢的风格是……
  
  “……没有人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会出现在这里”
  “……他不远万里,骑马三天三夜,就为了杀一个人。而他并不认识他。”
  
  ——但这些,也许还不是最让改编编剧掉头发的。最掉头发的,往往是女主。
  
  一般武侠小说,如果你看到哪一个女孩非常娇俏聪慧各种恶作剧,很可能她就是女主。
  
  而古龙小说里,如果你看到哪个女孩怎么看怎么像“失足少女”,她大概就是女主。
  
  这种风格,在小说里,带着寂寥和戏谑人生的影子。但万一遵从原著拍成了电视剧,满屏幕的“特殊职业女性”……你特么当厂电总局是吃干饭的么= =+
  
  
  我本身非常爱古龙小说的腔调的,但当我阅读古龙小说时候,我时常怀疑他的小说是否有提纲,或者提纲写到什么程度。他小说里留下的可以YY的空白,实在很多。
  
  比如楚留香系列,“雁蝶为双翼,花香满人间”里的姬冰雁后来去哪里了?他大概就出场了一个故事吧,这么典型的“毒舌高富帅”,竟然之后就没影了。楚留香你每每和胡铁花bromance的时候,还记得那个被忘在塔克拉玛干的姬冰雁吗?
  
  陆小凤的故事也有这个问题,花满楼和西门吹雪的出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西门吹雪第一个故事救了孙秀清,然后第三个故事,陆小凤就说——孙秀清怀孕了【中间全过程全无,大概又是白光一闪】。然后《银钩赌坊》最后,最后西门吹雪出现了一次,敌人竟然对着陆小凤说:“你们(陆和西)之间,一定有很多悲伤的往事,他的妻子很可能也是你的,往事不堪回首……”
  
  ——我每每读到这段,都觉得真是神展开。什么叫“他的妻子很可能也是你的……”?敌人似乎知道了很不得了的事情吧……陆小凤你和西门吹雪有点关系我也就认了,你怎么还和人家妻子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啊啊啊……西门这浓浓的NTR感太不科学啊啊啊啊……
  
  当然,对于武侠小说来说,会玩悬念,会制造令人遐想的空白,都是非常好的。可对于一段电视剧来说,就未必了。
  
  这也是为啥几乎所有的电影电视都拍了很“琼瑶”的西门吹雪和他老婆的恋爱全过程。因为观众很难接受第一个镜头,西门救了孙,第二镜头,孙怀孕了——敢这样拍,就是神剧。
  
  以这个逻辑,既然连古龙笔下最冷的西门吹雪的恋爱戏都可以仗着一句话而展开呢。那么……
  
  在《边城浪子》里,丁灵琳和叶开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丁灵琳道:“你对他(傅红雪)的事,为什么总是比对我还关心?”
  ……
  叶开笑道:“你难道连他的醋也要吃?莫忘记他是个男人。”
  丁灵琳道:“男人又怎么样?男人跟男人,有时候也会……”这句活没说完,她自己也笑,红着脸笑了。
  
  
  
  
  我们姑且认为整个这个故事的基调都是这段原著对话的神展开好了……
  
  毕竟,拍古龙剧,的确需要想象力,续写能力,和填补空白的推理能力……古龙剧,相当于改编剧里的奥数题。   

原网址:movie.douban.com/review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