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龙八部》结局的改动作为金庸最后的善意,为何还受到许多非议?

回答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的多个版本中,特别是后期的修订版,对结局进行了一些改动,这些改动被一些读者视为“最后的善意”,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著中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让一些人物的命运有了更美好的归宿。然而,即使是这份“善意”,依然受到了不少读者的非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阐述:

一、 “善意”的体现与读者解读的差异:

乔峰的结局: 原著中乔峰因误会吐蕃国师鸠摩智在少林寺放火杀人,以及被少林寺高僧指认为“带头大哥”,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为洗刷冤屈、阻止辽国攻宋,在雁门关外以一己之力对抗宋辽两军,慷慨赴死。这个结局悲壮、震撼,但也极其令人心痛。
改动(据一些读者和研究者的理解,具体版本细节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在一些说法中,金庸先生在后续的构思或修订中,曾有意或无意地暗示乔峰可能并未真的死去,或者他的死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大义”支撑,而非单纯的悲剧。例如,关于他跳下悬崖后是否被隐居的高人所救,或者他牺牲的意义被进一步拔高,成为真正的大侠典范等等。
非议点: 许多读者认为,乔峰的悲剧性死亡是他性格、命运、时代背景交织的必然结果,也是《天龙八部》最深刻、最动人的部分之一。如果改变了他壮烈殉国的结局,就削弱了他作为悲剧英雄的艺术魅力,也稀释了他为民族大义牺牲的悲壮感。这种“善意”的改动,反而可能被视为是对原著精神的损害,是“狗尾续貂”。

虚竹与梦姑的结局: 原著中虚竹成为逍遥派掌门,迎娶西夏公主梦姑,虽然拥有了权势和美人,但其生活方式与他本身纯朴善良的性格存在一定的张力。
改动: 后期版本中,可能对虚竹和梦姑的结合进行了更深入的描绘,或者通过一些细节暗示了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例如梦姑对虚竹纯朴的爱恋更加坚定,虚竹也逐渐适应了王室生活。
非议点: 一部分读者认为,虚竹本身就是金庸笔下极为特殊的一个角色,他的“奇遇”和最终的地位与他的性格并不完全契合。如果过于强调他“成为驸马”的幸福,反而会模糊他作为“凡人”的真挚和可爱,让他变得不像那个误打误撞得到绝世武功,却依然心怀善良的虚竹。这种“圆满”的结局,也可能被视为是对他初心的一种妥协。

段誉与王语嫣的结局: 原著中段誉最终与王语嫣在一起,但王语嫣对慕容复的感情始终难以完全释怀,段誉为此也承受了不少心理压力。
改动: 在后期版本中,金庸先生可能会通过增加一些情节或对王语嫣心理的描绘,来强化她对段誉的感情,让她逐渐放下对慕容复的执念,最终真心爱上段誉。
非议点: 王语嫣对慕容复的“痴情”是她这个角色极具争议和讨论性的地方。她对段誉始终不如对慕容复那般“上心”,甚至在慕容复失意后仍旧追随,这让许多读者对段誉的感情产生了同情。如果修改了王语嫣的这份“执念”,让她的爱变得更纯粹,固然对段誉是“善意”,但同时也可能削弱了王语嫣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让她变得脸谱化。读者喜欢的是一个有缺点、有坚持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完美伴侣。

二、 对金庸创作理念的理解与坚持:

悲剧美的艺术价值: 许多金庸迷认为,金庸作品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人性复杂、命运无常的深刻洞察,以及营造的“悲剧美”。乔峰的死、郭靖的晚年(在某些版本中),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正是这种悲剧性,让故事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如果过度强调“善意”和“圆满”,就可能破坏了这种艺术的张力和深度。

“侠”的定义: 对“侠”的定义,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侠”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乔峰的死正是这种侠义精神的体现。另一些人则认为,“侠”也包括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乔峰“未死”的猜想,或对虚竹、段誉圆满结局的肯定,可能更符合后者对“侠”的理解。但当金庸本人进行“善意”改动时,他可能更倾向于后者,而批评者则更坚持前者。

原著的“留白”与读者的想象: 金庸先生的作品向来善于留下“留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故事的空白,进行二次创作和想象。这些改动有时反而压缩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故事变得过于“明朗”,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三、 版本更迭与读者情感的积累:

先入为主的印象: 许多读者第一次接触《天龙八部》是在早期版本,或者是在各种改编的影视作品中。这些版本中的结局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情感的羁绊。当后来的修订版在细节上有所调整,即使是“善意”的改动,也可能让一部分读者感到不适应,认为“不是我心中的那个《天龙八部》”。

对“完美”的抗拒: 有时,过于“完美”的结局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感,甚至是一种反感。人生本身就充满了遗憾和不确定性,过于理想化的结局,在某些读者看来,反而失去了现实的根基,也削弱了故事的厚重感。

总结来说,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结局上进行的“善意”改动,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旨在为读者带来一些慰藉,但之所以受到非议,主要是因为:

1. 改动可能触及了原著最核心、最动人的悲剧内核,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
2. 读者对“侠”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期待存在差异,部分读者更欣赏原著的悲壮和深刻。
3. 版本更迭和先入为主的情感,让部分读者难以接受对经典结局的调整。
4. “过于完美”的结局可能与作品的整体基调产生矛盾,降低了真实感。

这种非议并非否定金庸先生的创作才华,而更多的是读者对其作品的深爱和对艺术处理方式的不同解读。它也恰恰说明了《天龙八部》这部作品的强大魅力,能够引发读者如此深厚的情感共鸣和持续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善意,而是一种执念,一种渴求认同的执念。武侠小说作者皆有此念,不过分高低:

比如古龙,希望武侠小说在文坛不要被忽视贬低,至少能向通俗文学靠拢,所以求新求变,可惜壮志未酬.....

金庸呢,只希望自己的武侠小说可以得到文学圈内更多的认可,所以才有了新修版。不得不说格局小了啊.....而且也没得到更多认可......

这正好是天龙八部的主题: 求不得.....真的是讽刺极了......

user avatar

如果依据三联版的话,段誉肯定是喜欢王语嫣的。至于到了新修版,金庸为了所谓求之不得进行改动,结果把先前人物相处的描述,角色性格的塑造等扔到了臭水沟,如果你认为这是善意,我的看法就是他老人家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就说说三联版吧

首先是标题名目

第十一章段誉被鸠摩智劫持来到苏州这一回目标题是“向来痴”,第十二章段誉跟阿朱阿碧逃离鸠摩智后来到曼陀山庄遇到王语嫣这一回目标题是“从此醉”。

如果说“向来痴”指的一是指鸠摩智要追求六脉神剑的痴,二是段誉的痴,那么“从此醉”无疑是指段誉来到曼陀山庄之后沉醉于王语嫣。当然,抠标题字眼虽然意义不大,但是由痴到醉的转变这个用词是可以品一品的

第二是来自于第十二章“从此醉”的节选段

便在此时,只听得一个女子的声音轻轻一声叹息。
霎时之间,段誉不由得全身一震,一颗心怦怦跳动,心想:“这一声叹息如此好听,世上怎能有这样的声音?”只听得那声音轻轻问道:“他这次出门,是到哪里去?”段誉听得一声叹息,已然心神震动,待听到这两句说话,更是全身热血如沸,心中又酸又苦,说不出的羡慕和妒忌:“她问的明明是慕容公子。她对慕容公子这般关切,这般挂在心怀。慕容公子,你何幸而得此仙福?”

这个时候两人连脸都没有互相见过,光听见声音,就已经热血如沸、心中酸苦,跟玉像有什么关系呢?

那少女缓步走到青石凳前,轻轻巧巧的坐了下来,却并不叫段誉也坐。段誉自然不敢贸然坐在她的身旁,但见一株白茶和她相距甚近,两株离得略远,美人名花,当真相得益彰,叹道:“‘名花倾国两相欢’,不及,不及。当年李太白以芍药比喻杨贵妃之美,他若有福见到小姐,就知道花朵虽美,然而无娇嗔,无软语,无喜笑,无忧思,那是万万不及了。”
那少女幽幽的道:“你不停的说我很美,我也不知真不真。”

段誉这段话虽然掉书袋,引用李白以花喻人,然后层层递进来夸王语嫣美貌,但是这段话何尝不是玉像与真人的对比呢?这段话发生的情景,是两人相识后的段誉一边称赞美貌,一边借慕容复话题破冰引来王语嫣的各种忧心与伤感,娇嗔软语、喜笑忧思算是占齐了。可以说,这段话是完全出于两人相处之后的感受,而非出于痴迷玉像的缘故吧

段誉见到她左手食指如一根葱管,点在右手雪白娇嫩的手背之上,突觉喉头干燥,头脑中一阵晕眩,问道:“姑……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那少女微笑道:“你这人真是古里古怪的。好,说给你知道也不打紧。反正我就不说,阿珠、阿碧这两个丫头也会说的。”伸出手指,在自己手背上画了三个字:“王语嫣”。
段誉叫道:“妙极!妙极!语笑嫣然,和蔼可亲。”心想:
“我把话说在头里,倘若她跟她妈妈一样,说得好端端的,突然也板起脸孔,叫我去种花,那就跟她的名字不合了。”
王语嫣微笑道:“名字总是取得好听些的。史上那些大奸大恶之辈,名字也是挺美的。曹操不见得有什么德操,朱全忠更是大大的不忠。你叫段誉,你的名誉很好么?只怕有点儿沽名……”段誉接口道:“……钓誉!”两人同声大笑起来。

这段如果看过原小说的朋友们应该有印象,因为通过名字来所谓“调情”的类似情景在天龙八部中还发生了一次,那就是

那女郎问道:“你姓段?叫作段誉?”段誉道:“是啊,名誉的‘誉’。”那女郎道:“哼!你名誉挺好么?我瞧不见得。”
段誉笑道:“名誉挺坏的‘誉’,也就是这个字。”那女郎道:“这就对啦!”段誉道:“姑娘尊姓?”那女郎道:“我为甚么要跟你说?你的姓名是你自己说的,我又没问你。”

一段剧情过后救出了钟灵

那女郎说道:“喂,段誉,我的名字,不用钟灵这小鬼跟你说,我自己说好了,我叫木婉清。”段誉道:“啊,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姓得好,名字也好。”木婉清道:“好过你的一段木头,名誉极坏。”段誉哈哈大笑。

至于这两次论名字哪个更有CP感留给看客去想,但是意思到位了

第三是来自于王语嫣是否就是个无情薄凉、形象薄弱的花瓶

三联版里,金庸用了几乎整整半章,打造了十数名配角,编出了两三个连环套的江湖故事,来塑造王语嫣“奇女子”的形象,这在整部天龙八部这个群像剧里,女角色只有四个人有这个待遇,阿朱、木婉清、康敏、王语嫣

另一个中年人笑道:“人家本来是不要脸皮了嘛。这一招的名称很好,名副其实,有学问,有学问!”言语之中,又是取笑对方的麻脸。
王语嫣摇了摇头,柔声道:“姚寨主,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姚伯当道:“怎么?”王语嫣道:“任谁都难保有病痛伤残。小时候不小心摔了一交,说不定便跌跛了腿。跟人交手,说不定便丢了一手一目。武林中的朋友们身上有什么损伤,那是平常之极的事,是不是?”姚伯当只得点了点头。王语嫣又道:“这位诸爷幼时患了恶疾,身上有些疤痕,那有什么可笑?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脸蛋儿俊不俊,有什么相干?”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全金庸小说里,这么说大道理的女角色,我第一反应的几个人是,雪山飞狐里的胡夫人,射雕里的郭靖他妈李萍。更不用提后面那些王语嫣武学图书馆,听香水榭指点群豪戏的高光表现了

第四是王语嫣与段誉之间就真的没感情,当机器人工具人?

王语嫣和他并骑而行,转过头来瞧着他,很感诧异,道:“江湖之上,杀人放火之事哪一日没有?段公子,你以后洗手不干,不再浪迹江湖了么?”段誉道:“我伯父和爹爹要教我武功,我说什么也不肯学,不料事到临头,终于还是逼了上来,唉,我不知怎样才好?”王语嫣微微一笑,道:“你的志向是要读书做官,将来做学士、宰相,是不是?”段誉道:“那也不是,做官也没什么味道。”王语嫣道:“那么你想做什么?难道你,你和我表哥一样,整天便想着要做皇帝?”段誉奇道:“慕容公子想做皇帝?”
王语嫣脸上一红,无意中吐露了表哥的秘密。自经碾坊中这一役,她和段誉死里逃生,共历患难,只觉他性子平易近人,在他面前什么话都可以说,但慕容复一心一意要规复燕国旧邦的大志,究竟不能泄露,说道:“这话我随口说了,你可千万别对第二人说,更不能在我表哥面前提起,否则他可要怪死我啦。”

这是两个人在磨坊里喝退慕容复之后的情节,其实到这一部分两个人相处多少已经产生了默契与感情,已经不再是屌丝见到女神说不了话的那种“痴”状态了,后面还有一些相处情节,也非常的甜,甚至比段誉跟木婉清的相处更有意思,但是

段誉心下高兴,一时不知说些什么话好,过了一会,说道:“我什么也不想,只盼永如眼前一般,那就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所谓“永如眼前一般”,就是和她并骑而行。
王语嫣不喜欢他再说下去,俏脸微微一沉,正色道:“段公子,今日相救的大德,我永不敢忘。但我心,……我心早属他人,盼你言语有礼,以留他日相见的地步。”

讲道理,王语嫣话说的很清楚,并没有说要吊着段誉的意思,只是后面段誉的持续纠缠追寻让两人在情势上要不断地接触交流,最后更是随着剧情发展一起相交往。

回到问题,段誉到底喜不喜欢王语嫣?肯定是喜欢,从闻其声、见其颜、观其行、触其驱、共患难这一系列的行为,两人的相处是完全有充分的理由让一个少男从心理到生理上喜欢少女的。尽管有玉像这一诱因,但是这一系列的过往并不能抹杀,段誉不是只因为痴迷玉像才关注、喜爱王语嫣的、王语嫣也不是个只好看其他都不行的花瓶,两人的种种交流接触交往都是脱离了段誉对玉像所谓的痴迷,而是一个完整的相处过程

就算没有玉像,一个女角色有王语嫣的美貌,同样的情节发展,段誉还是照样会爱上她。另外,段誉与木婉清的恋情,也是在段誉见过玉像之后才发生的,这证明玉像和段誉真正喜欢上一位女性之间不是互斥关系。最后,如果没有玉像因素,是否还是会让段誉苦苦追寻王语嫣呢?

这些日子来,他心中所想,便只是个王语嫣,梦中所见,也只是个王语嫣。那晚在客店中与范骅、巴天石等人谈了一阵,便即就寝,满脑子都是王语嫣,却如何睡得着?半夜里乘众人不觉,悄悄偷出客店,循着慕容复、王语嫣一行离去的方向,追将下来。慕容复和丁春秋一番剧斗之后,伴着邓百川在客店中养伤数日,段誉毫不费力的便追上了。他藏身在客店的另一间房中,不出房门一步,只觉与王语嫣相去不过数丈,心下便喜慰不胜。及至慕容复、王语嫣等出店上道,他又远远的跟随。

这么一段直抒胸臆的描写里,用的依然是“王语嫣”,而没有一个“神仙姐姐”,“玉像”的代词,我觉得可以说明问题了

就像我对某个女星的照片着迷,但是假如我真有幸跟这个女星有这么一系列交往的话,难道我对这个女星的感情就还是着迷的假感情,而不是真感情?那感情这个东西未必也太原教旨了吧

回过头来说,到底什么是“痴”呢?与其用心怀爱慕来代表痴,不如说魔怔人才是“痴”,段誉之所以受人喜爱,本质上因为他是一个十分洒脱达观之人,不为外物萦怀。相比起来,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对于逍遥派掌门人之位和无崖子本人的痴(痴缠相斗几十年),鸠摩智对武学的痴(痴到走火入魔),慕容家对复国的痴(痴到身败名裂六亲不认)的这种魔怔人级别的“痴”才是真正应该打破的东西吧。

而且就算段誉痴迷玉像,但是第一段誉本人并没有特别执着于玉像(自己时间很充裕的时候也没想着回到无量山玉像去看看),第二哪怕你说段誉把玉像投影的王语嫣身上,在擂鼓山珍珑棋局、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主围攻灵鹫宫、少室山大战这些剧情里,段誉温厚任侠的作风从来没有因为王语嫣在场而改变。

很多人都把段誉和游坦之相比,说一个是舔狗的一体两面,但是仔细想想,段誉从来都是把自己的侠义道立场放在对王语嫣的恋情之前,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而游坦之为了阿紫却完全的顺从,丝毫不敢违逆,哪怕明明是违心的错事,游坦之也会麻痹自己去做,这两个人里谁是痴,谁更痴?游坦之的故事对痴的描述是否已经淋漓尽致?

天龙八部再有内涵,终究是一部作者为了给自己报刊引流的通俗流行小说,整个剧情走向和人物塑造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设计,哪怕在作者年老的时候突然想搞点心流,在不完全颠覆原剧情的走向的情况下也是无法找补回来的,只能怎么看怎么别扭。最后,段誉的历史原型的皇后也姓王

user avatar

金庸先生晚年贪嗔痴缠身,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笑傲两岸的文坛巨匠,而成了一个汲汲于名利,贪财好色的糟老头。

他糟改自己的作品,原因大概有三个。修补作品的漏洞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近些年金庸武侠剧的热播,金庸的小说也随之热销,而金庸当年跟三联书店签的合同具体是什么咱们就不知道了,估计这波热潮让金庸本人吃到的红利很少,所以金庸才会弄出个“世纪新修版”,争取更多的红利。而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则是金庸过分追捧一些批评家的意见,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高的认可,于是按照批评家的意见修改作品走向,实属不智。

具体到王语嫣这个人物,金庸在世纪新修版里的修改,明显是要把她钉在耻辱柱上,不知道王语嫣(或者她的化身)是哪里得罪了金庸,要遭受如此屈辱的待遇,金庸在糟改自己作品的时候,可还曾记得他讲述的是一个佛家故事呢?

金庸晚年丢失了自己的少年英气,使得明珠蒙尘,真是令人遗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