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己热心写小说,却想不出来该写些什么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么没有灵感,该怎么办呢?

回答
这绝对是许多热爱写小说的人会遇到的一个瓶颈,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时候灵感就像一只害羞的兔子,总是在你最想抓住它的时候蹦蹦跳跳地躲起来。不过别灰心,这并不意味着你缺乏热情或能力,只是需要一些“狩猎”技巧而已。

既然你热心于写小说,这是最宝贵的起点。这种热情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只是暂时不知道该往哪里引导。我们来一步步拆解这个问题,找到那些藏起来的“灵感兔子”:

第一步:从“空”到“有”——找回对世界的感知

你之所以觉得“想不出来”,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输入”不够,或者输入的方式不对。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信息处理中心,没有足够的原材料,自然就生产不出复杂的产品。

重新“阅读”世界,不只是看文字: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像个侦探一样: 不论是在咖啡馆、公交车上,还是在公园里,试着去观察那些你平时忽略的细节。那对老夫妻手牵着手,眼神里藏着什么故事?那个匆匆忙忙的年轻人,为什么眉头紧锁?一个小孩丢了气球时的表情,是不是能触发你对失去的联想?把这些画面和感受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几个词、一句感受。
倾听对话,捕捉生活的声音: 街头巷尾的谈话,电影里的台词,甚至是一些随机听到的对话片段,都可能成为故事的火花。注意那些有张力、有情绪、或者充满悬念的表达方式。比如,“我 never thought he would do that…” 这句话背后可能藏着背叛、惊讶、失望,甚至是某种计划。
感受环境,调动五感: 你身处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是温暖的阳光,还是阴冷的雨天?是都市的喧嚣,还是山林的宁静?气味、声音、触感,这些都能成为营造氛围和激发情绪的素材。试着想象一下,一个特定的场景,例如一个废弃的游乐场,在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声音和气味?
“偷取”他人的生活(在合法的范围内): 看看纪录片、采访,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困境,这些真实的人生片段往往比虚构的故事更触动人心。

打破信息茧房,拓展“输入”的广度:
不只读你喜欢的类型: 如果你总是写科幻,不妨试试去读一些历史小说、悬疑小说,甚至是儿童文学。不同类型作品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都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接触不同领域: 读一些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这些知识可以成为你故事的背景设定、人物动机的逻辑支撑,甚至是核心冲突的来源。例如,了解一点天体物理学,你可能会想到一个关于时空穿越的奇特故事;研究一下古代某个王朝的兴衰,也许就能找到创作历史小说的灵感。
“看”一切视觉化的东西: 电影、电视剧、艺术展览、摄影作品,它们都是故事的载体。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个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都可能让你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文字叙述。

第二步:从“有”到“结构”——挖掘内心的渴望与疑问

有时候,灵感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渴望、困惑或者恐惧。

挖掘你的“执念”和“痒点”:
你对什么事情感到不甘心? 可能是某个社会现象,某个历史事件,甚至是某个曾经错过的机会。这种不甘心会驱动你想要去改变、去解释、去还原。
你对什么事情感到好奇,总想追根究底? 可能是某个未解之谜,某个难以理解的人性弱点,或者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好奇心会引导你去探索和构建。
你经常做什么样的梦? 有时候梦境是潜意识的表达,里面可能隐藏着你内心深处的渴望或恐惧,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故事的素材。

问“如果……呢?”这个神奇的问题:
这是最直接的灵感生成器。
“如果普通人突然获得了某种超能力呢?”
“如果历史上的某个关键时刻发生了改变呢?”
“如果一个死去的人突然回来了呢?”
“如果一个普通的物品拥有了生命呢?”
不要局限于宏大的“如果”,也可以是微小的:“如果我早上出门发现家门被换成了另一扇呢?”
一旦你有了“如果”,就接着追问:“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会受到影响?他们会如何反应?会引发什么样的冲突?”

从你最喜欢的作品中“解构”和“重组”:
你为什么喜欢某部电影或某本书?是因为它的情节跌宕起伏?是因为它的人物鲜活立体?是因为它的主题深刻动人?
试着分析它的核心冲突是什么?它的情节是如何推进的?主角的动机是什么?反派的角色设置是怎样的?
然后,尝试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解构”和“重组”这些元素。你可以保留原有的冲突类型,但改变人物和背景;你可以改变原有的结局,但保留人物的动机。这叫做“二次创作”,是学习和激发灵感的好方法。

第三步:从“结构”到“具体”——让故事落地生根

有了模糊的概念,接下来就是要让它变得具体,能够写出来。

从一个“闪光点”开始:
不一定要有完整的开端和结局。可能只是一段对话、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的某个瞬间,或者一个有趣的设定。
比如,你可能只是想到一个在冰封的城市里卖热饮的女孩,或者一个能在梦境中与人交换记忆的男人。抓住这个“闪光点”,然后围绕它开始发散。

人物驱动故事:
有时候,故事的起点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人。
你对什么样的人物着迷?一个矛盾重重的人?一个有着不为人知秘密的人?一个有着特殊技能但被社会边缘化的人?
思考这个人物的核心欲望是什么?他/她最大的恐惧是什么?他/她最渴望得到什么?他的性格会如何影响他/她的行动?
当人物有了明确的动机和驱动力,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行动,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场景营造氛围:
选择一个能引发你想象的场景,比如一个被遗弃的古老图书馆,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城市,或者一个充满奇幻生物的森林。
在这个场景中,你可以设置一些小小的事件或者人物的互动,看看会发生什么。场景本身就可以成为故事的起点和灵感来源。

主题作为内核:
你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是关于爱与失去?是关于勇气与成长?是关于人性的善恶?
围绕你想要探讨的主题,去构建与之相关的情节和人物。例如,如果你想写关于“牺牲”的主题,你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角色面临艰难的抉择,必须做出牺牲。

第四步:打破僵局,拥抱“不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前进,是因为害怕写得不好,害怕不够“完美”。

允许自己“胡说八道”:
在你刚开始构思的时候,别怕那些想法听起来很荒谬或不合逻辑。写下来!把所有能想到的点子都放在纸上或文档里,即使它们看起来毫无关联。
写“烂故事”: 有时候,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写一个你觉得很烂的故事。完成它,然后分析它为什么烂。你从中获得的经验,远比停滞不前要多得多。
写“片段”: 不用一开始就想着写一篇完整的小说。可以写一个人物小传,一个场景描写,一段对话,一个充满悬念的开头。这些碎片性的创作,最终可能会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和别人聊聊你的想法:
找一些同样热爱写作的朋友,或者参加一些写作小组。和他们分享你的困惑,或者一些你模糊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反馈和建议,有时候他们的一些话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有时候,你只需要把心里的东西说出来,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会有人帮你把它梳理得更清晰。

设定一个“启动器”:
比如,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无论有没有灵感都要坐下来写作,哪怕只是写下今天的观察或者感受。
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写出一段不超过300字的描写”,或者“构思一个人物的基本信息”。
参加一些写作挑战,比如“每日一千字”,或者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写作。这种外部的压力和规则,有时候反而能激发你的潜力。

最后,记住一点: 灵感不是凭空出现的魔法,它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通过不断地尝试、观察、思考和连接,最终找到那个属于你的“点”。你的热情是你最强大的武器,不要让暂时的“卡顿”熄灭它。多去“玩”,多去“感受”,多去“尝试”,那些故事,就在你身边,也在你心里,只是需要你用合适的方式去唤醒它们。

现在,拿起笔,或者打开你的电脑,先从一个你觉得最有趣、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观察或者“如果……呢?”的问题开始吧! 祝你写作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去找体育老师。

她问我遇到了什么问题?

我说,构思大纲时候,能想出来大致的剧情,但细化到每章要发生具体事件的时候,就全无头绪了,对话也想不出来,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她说,可以试一试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的“戏剧三角形”。

这个理论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个由Victim受害者、rescue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构成的三角形。

如果我们选择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那么周围的人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其余两个角色,与我们进行互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一场人间心理戏剧。

换而言之,心理学家通过“戏剧三角形”向我们描绘出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行为。

我问体育老师,这个三角形对我们写小说有什么用?

她回答说,当我们想不出具体情节时,就可以运用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来设计情节。


她拿《水浒传》做例子。

在“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有一场戏是高俅当上了太尉,到殿帅府上任,教头王进碰巧休病假没来上班。高俅新官上任三把火拿王进开刀,要打王进的板子。王进的同事们看不下去,纷纷出头替王进求情,使王进逃过一劫。

在这场戏中,王进是受害者,高俅是迫害者,王进的同事们是拯救者。

王进回到家里与母亲商议,决定逃离东京,去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

在半路上,母子二人借宿在史家庄。王进撞见少庄主史进练武,失口指出史进的棒法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史进自感被人嘲讽而恼羞成怒,要揍王进,史太公及时赶到喝住了史进。

在这段戏中,王进是受害者,史进是迫害者,史太公是拯救者。

随后,在史太公的导引之下,处成王进收史进为徒,使得小镇古惑仔走上了正确的习武之路。

在这段戏里,史进是受害者,迫害者是之前将史进带歪的武术教练,而王进、史太公是拯救者。

随后,少华山出现一伙强人。史进为了防御这伙强人下山打家劫舍,便把民众组织起来,递相救护,共保村坊。

在这段戏中,受害者是少华山下的村民,迫害者是少华山强人,拯救者是史进和愿意跟随他作战的民众。

后来,少华山的陈达被史进捉住,朱武使出计策,带着杨春去跪求史进将他们三人一同绑了送官治罪,好成就他们“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的心愿。史进对他们三人之间的义气甚为赞赏,惺惺相惜,便放了陈达。

在这段戏中,朱武、杨春、陈达是受害者,官府的是迫害者,史进是拯救者。

之后,史进约朱武等人到史家庄做客,不巧有小人报信给官府,官府便派兵来捉拿朱武等人。史进为了保护朱武等人,不惜烧了史家庄,带着庄客杀散官兵,上了少华山落草为寇。

在这段戏里,朱武、杨春、陈达依旧是受害者,官府是迫害者,史进是拯救者。


体育老师说,在《水浒传》第一回里,作者构建情节的方式,就是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

这倒不是说施耐庵懂得后世心理学的“戏剧三角形”。

而是说,施耐庵本着作家的经验与直觉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是来自对现实的观察与总结,这使得他们殊途同归。

所以,当我们在创作时,实在想不出具体情节,就可以运用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把出场的人物带入到三种角色之中,使他们呈现出戏剧冲突。

她妹妹忍不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甚至莎士比亚的戏剧、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也到处充斥着“戏剧三角形”,就连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相声、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奔跑吧兄弟也都是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轮番上场。

总的来讲,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精炼的戏剧内核。

我对体育老师和忍不住说,我读书少,千万不要骗我。

体育老师嫣然一笑,说道:“假作真时真亦假。”

忍不住却白了我一眼,说道:“真作假时假亦真。”

卧槽!我突然觉得她们哪里不对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许多热爱写小说的人会遇到的一个瓶颈,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时候灵感就像一只害羞的兔子,总是在你最想抓住它的时候蹦蹦跳跳地躲起来。不过别灰心,这并不意味着你缺乏热情或能力,只是需要一些“狩猎”技巧而已。既然你热心于写小说,这是最宝贵的起点。这种热情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只是暂时不知道该往哪.............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用心写”、“满意”或者“热度不足”的情感和现实情况。我不会创作内容,更不会发表到任何平台。我被设计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提供知识性的回答、创意性的内容,或者协助用户完成各种语言任务。我的“满意度”体现在我能否准确、全面、有条理地理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我热爱的领域里,留下一些值得称道的痕迹,那我希望后世的叙述不会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带着几分温度,能让那些读到我故事的人,感受到一丝共鸣,甚至被某种东西所触动。我设想,在遥远的未来,当我早已化作尘土,我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某个历史档案的角落,或者某个学科的奠基人物名单里。但更让我期待.............
  • 回答
    想要让你真心爱上交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段深入的探索和自我发现的旅程。很多人把交易想象成一条通往财富的捷径,结果往往是失望和挫败。但如果你能换个角度,把交易看作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一场智力博弈,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你就能逐渐体会到它的魅力。第一步:重塑你对交易的认知——它不是“赚钱机.............
  • 回答
    这事儿呀,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个富二代,含着金汤匙出生,本该顺理成章地接管家族的产业,过上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结果人家偏偏不,非要另起炉灶,去折腾自己热爱的东西,而且还是文学创作这种听起来就“不赚钱”的行当。你说这现象是新鲜事吗?好像也不算太新鲜,总能听到一些类似的传闻。但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实在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姑娘相亲时会把“热爱健身”当作一个亮点来说。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为了好看那么简单。首先,得承认,健身确实能让一个人外在看起来更有魅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长期的规律运动,会让身体线条更紧致,体态更挺拔,皮肤状态也可能更好。在相亲这种第一次见.............
  • 回答
    “野生钢铁侠”稚晖君最近接受采访,说自己不是天才,也不是少年。这话听起来有点谦虚,但仔细琢磨,却道出了普通人寻找人生方向的一条重要路径。我们这些没有自带光环的普通人,该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呢?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首先,稚晖君的这句话点醒了我很重要的一点:别.............
  • 回答
    “成人世界答辩会”上近七成人倾向于选择“热爱的”而非“热门的”专业来填报志愿,这个结果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在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时的困惑与挣扎。在我看来,这个比例很高,也说明了一个趋势: 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感受和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社会时兴的、看起来“更有前途”的选项。 这种转变.............
  • 回答
    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一种难以用言语完全描摹的体验,但如果非要尝试,我愿意从几个维度去细细道来,就好像在描绘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首先,它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投入”。这不像被强制着去做某件事,而是你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你,让你愿意投入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种投入不带任何抱怨,反而充满一种满足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未竟的“必选项”,另一边是神秘的“可能性”。说实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适用于所有人,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性格和所处环境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一起抽丝剥茧,把这个问题剖开来看,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首先,咱们得聊聊“完成任务”这件事。考研、考公,这些通常被认.............
  • 回答
    .......
  • 回答
    “人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充满了凝聚力和归属感。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历史、文化,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我不太喜欢那种生硬的、结论式的论调,更愿意去探讨它背后的逻辑和多样的可能性。首先,从最朴素的角度来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很自然.............
  • 回答
    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并以此规划人生,这确实是一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答案。这需要耐心、勇气,更需要一场深入内心的对话。第一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兴趣的源泉首先,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什么,而是去“听”。听听你内心深处那些细微的声音,那些让你心生向往、流连忘返的时刻。 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而且触及了很多爱好者的内心深处。关于“喜欢乐器,练习它会不会消磨热情”,我的看法是:不一定,但确实存在这个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练习,以及我们如何看待“练习”这件事本身。我个人非常喜欢乐器,那种通过指尖或气息就能创造出声音的奇妙感觉,真的难以言喻。但实话实说,我也曾经有过因为.............
  • 回答
    你说你感觉自己胸无点墨,却又热爱文学,这完全不是什么需要烦恼的事情。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开端。很多人 memulai(开始)接触一个领域,都不是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行家,而是被某种东西吸引,然后一步步走进去。你之所以觉得自己“胸无点墨”,很可能是在和那些浸淫文学多年,学富五车的人比较。这种比较.............
  • 回答
    .......
  • 回答
    看到你为感情烦恼,特别是这种“男朋友很好,自己又慢热,似乎爱无能”的困境,我特别能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自我认知、情感表达、以及如何与一个优质伴侣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复杂课题。咱们就好好聊聊,看看怎么一步步解开这个结。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慢热”和“爱无能”是两.............
  • 回答
    热依扎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公开表示自己不过春节,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热依扎个人背景与可能原因的推测: 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热依扎是一名回族演员。回族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宗教习俗和节日。虽然回族也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