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音箱都强调自己的「重低音」?小体积的音箱真的能有好的低音么?

回答
市面上的音箱,尤其是那些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总喜欢把“重低音”挂在嘴边,好像一个音箱好不好,全看它能不能轰出地动山摇的低频。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市场营销的策略。

为什么音箱商家如此钟爱“重低音”?

1. 感官冲击力强,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试想一下,你走进一家音响店,店员放了一段音乐,其中一段低音炮轰鸣,整个地板都在震动,这种体验是相当直接和震撼的。低频的能量感很容易被耳朵和身体直接感知到,即使你对音响不那么了解,也能立刻感受到“很厉害”或者“很嗨”。相比之下,清晰的高音、细腻的中音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体会,不像低音那样直观。

2. 迎合大众音乐审美趋势: 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电子音乐、嘻哈、摇滚等类型,大量运用了强劲的低频元素来营造氛围、烘托节奏。很多消费者购买音箱就是为了在家享受这些音乐,所以拥有震撼的低音自然成了他们的首要需求。很多音箱厂家就抓住了这一点,把低音作为卖点,更容易打动目标客户。

3. 营造“好音质”的假象(有时是故意的): 刻意加强低频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其他频段的不足。例如,如果中频不够饱满,声音可能显得有些单薄,但如果低频量感很足,那种“厚实感”会让人误以为音箱的整体音质不错。久而久之,很多消费者就形成了“低音足=好音质”的认知,商家也乐于迎合这种心理。

4. 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与成本控制: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以及更高效的放大器和扬声器单元的出现,即便是小体积音箱,也能通过算法优化和单元设计来模拟出更强的低频表现。虽然“量”和“质”可能不如大箱子,但至少能“听”到,这就足够吸引一部分消费者了。而且,相对于去打磨更复杂、更细致的中高频,加强低频的实现路径相对更直接,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5. 创造差异化竞争点: 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音箱厂家需要找到自己的卖点。既然很多产品都在强调“清晰”、“人声”、“全频”,那么“澎湃低音”、“震撼低频”就成了一个容易树立的独特形象,吸引那些追求特定听感的消费者。

小体积音箱真的能有好的低音么?

这个问题,答案是:能,但非常有限,而且“好”的定义也需要调整。

让我们从物理原理和实际情况来分析:

1. 低音的物理特性: 低音,尤其是较低频段(比如40Hz以下),需要空气产生大量的振动才能被感知。要产生足够强烈的空气振动,就需要 更大的振膜面积 和 更大的冲程(振膜前后运动的幅度)。这就像你想把一盆水搅浑,你需要一个足够大的桨才能有效地带动水流。

2. 体积的制约: 音箱的体积直接决定了内部的空气容积以及能够容纳的扬声器单元的大小和类型。
振膜面积: 小体积音箱通常只能搭载尺寸较小的扬声器单元(比如23英寸的全频单元,或者45英寸的低音单元)。这些单元的振膜面积本身就比较小,很难在保证音质不失真的前提下产生足够强大的声压(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量感”)。
箱体容积: 扬声器单元的低频表现,与它工作的箱体容积是密切相关的。箱体相当于一个“空气弹簧”,它会影响单元的运动特性。想要获得更深沉、更有力的低音,通常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箱体来支持单元的空气运动,尤其是在采用低音反射式(bassreflex)设计的音箱中,箱体内的空气共振会放大低频。小箱体的空气容积有限,很难“喂饱”一个低音单元,让它发挥出完整的低频潜力。
冲程: 即使是尺寸稍大的低音单元,如果箱体体积过小,也很难实现更大的冲程,因为内部空间不足以支撑其运动,而且容易产生压缩失真。

3. 小体积音箱的“重低音”是如何实现的?
过度强调特定频段(EQ调整):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内置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对输出信号进行特定的频率均衡(EQ)调整,人为地提升某个频段的增益(音量)。比如,将30Hz100Hz这个范围内的频率推高,就能让听感上感觉低音很足,很有冲击力。
低音反射孔/无源辐射器(Passive Radiator): 许多小体积音箱会采用“低音反射孔”或“无源辐射器”设计。低音反射孔(常见于箱体背部或前部的一个开口)是利用箱体内部空气的共振来放大特定频率的低音,从而在小箱体上获得更好的低音响应。无源辐射器则是一个不带音圈和磁铁的假扬声器单元,它会随着箱体内空气的压力变化而振动,起到类似低音反射孔的作用,通常能比反射孔获得更平坦、更干净的低音。这些设计在小体积上实现低音“量感”很有帮助。
先进的单元设计: 一些厂家会研发特殊的扬声器单元,比如采用更轻、更强的振膜材料,或者更强大的磁路系统,以在小尺寸下获得更大的振膜位移和更好的动态响应。
算法优化: 结合DSP,通过复杂的算法来模拟低频的“厚度”和“力量”。例如,使用限幅器(limiter)来防止过载,或者通过谐波失真来“填充”低频听感。

4. “好低音”的标准与妥协:
量感 vs. 质感: 小体积音箱通过上述手段,确实可以在“量感”上做得不错,让你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但真正的“好低音”不仅仅是量大,更讲究 下潜深度(能发出多低的频率)、清晰度、瞬态响应(鼓点下去能否干净利落地收住)和失真度。
下潜深度受限: 由于物理限制,小体积音箱很难发出非常低的频率(比如低于40Hz),即使通过EQ强行提升,也会很快失真或产生杂音。所以,你听到的低音可能比较“肥”,缺乏那种深沉的压迫感。
瞬态响应和清晰度: 强行提升低频量感,特别是在小单元和狭小箱体上,很容易导致单元响应变慢,信息量丢失,使得鼓点变得模糊不清,尤其是连续的低音段落,会混成一团。
失真: 当单元被推到极限时,会产生严重的失真,声音会变得难听,甚至损坏单元。小体积音箱更容易遇到这个问题,一旦音量开大,低音的“好”就会变成“坏”。

总结一下:

许多音箱强调“重低音”,是因为这是一种直观、能迎合大众口味、且相对容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卖点。它能快速吸引消费者,并让他们对音箱产生“好听”的初步印象。

而小体积音箱要做到“好的低音”,其实是在进行一场“物理魔术”表演。它们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 听感上 让你觉得低音很足,很有氛围感,但与那些采用大尺寸单元和箱体的专业级音箱相比,在 真正的低频下潜、清晰度、瞬态响应和失真度 上,仍然存在明显的物理局限性。

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能让你全身心沉浸其中的、细节丰富、层次分明的低频,那么小体积音箱可能很难完全满足你。但如果你只是想在日常听歌、看电影时增加一些氛围感,让音乐听起来更“带劲”,那么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强调低音表现的小体积音箱,是可以提供令人满意的使用体验的。关键在于,要明白它实现“重低音”的方式,以及它可能存在的妥协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不能。

360的周鸿祎老板说的很清楚,千万不要相信小东西能有好低频,那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低音下潜,可以简单理解为喇叭的f0,也就是谐振频率。

喇叭的f0和等效振动质量mms有关。等效振动质量包含喇叭纸盆的重量、音圈的重量和喇叭推动空气的附加重量。空气附加重量与喇叭尺寸直接相关。也就是小喇叭如果想要达到和大喇叭相同的振动质量,需要比大喇叭更重的纸盆。然而纸盆需要喇叭的磁路通过磁力推动,而小喇叭的磁路可以允许的体积和磁力都是有限的。说直白一些就是小喇叭的磁铁推不动很重的纸盆。小喇叭做低下潜,灵敏度通常较低。需要的功放功率也更高。而且喇叭单元前后运动的行程也不是无限的,喇叭被推到极限行程就会产生功率压缩。所以即便小喇叭做到低下潜,动态和失真表现也不行。推爆的后果要么是失真很大,要么是瞬态不行,要么推爆了动态还是出不来。

而至于低音单元的非线性表现。要产生相同的声压级,就需要推动相同体积的空气。大喇叭的面积大,推动相同体积所需要运动的行程就更短。这样就更容易在喇叭的线性区内工作,喇叭的非线性表现就好。而小喇叭则需要前后运动更长的行程,看下面视频中ATC SCM7的实拍录像可以比较直观的感受这一过程。行程越长就越超出喇叭的线性区,产生较大的非线性失真。

所以从物理上讲,小音箱的低频就不可能好。帝瓦雷也只是小空间下低频下潜表现可以,真和15寸大喇叭比整体低频表现还是被秒杀。更不要说电影院、现场扩声这样的专业领域。还没见过哪个电影院用帝瓦雷的哈哈。

耳机更不可能呈现较好的低频,不论是什么耳机。因为人类有通过触觉感知低频的高级感知能力。双重感知始于低音区中较高频率的部分,大约为100Hz。当频率越来越低时,触觉感知随之变得更强。

这也就是为什么耳机下潜即便到10~20Hz可能低频整体听上去也不如40~50Hz音箱的原因。因为这部分声音不全是由耳朵感知的。

以我80多年的专业调音经验,15寸始终是一个较好的黄金尺寸。12寸虽然和15寸只差了3寸,但面积却只有15寸的64%,实际听感和15寸还是有不小的差距。18寸对于一般家用都太大了。所以15寸大喇叭,yyds!JBL 2216Nd带Jerry Moro专利双音圈“主动刹车”,瞬态表现yyds!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问得有点水平。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音箱都刻意强调自己的‘重低音‘”?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重低音”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听觉感受。

奢侈到什么地步呢?我这么说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录音回放的标准是40Hz~16KHz。

也就是说,低于40Hz的声音,录音的时候不记录,回放的时候放不出。

所以您想听“重低音”?洗洗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跟人类的听觉系统有关——我曾经科普过这个知识,那就是人耳的听音并不是完全平直、线性的。不同频率的声音你听起来的主观响度是不同的,这个东西被称为等响曲线。

等响曲线是指典型听音者感觉响度相同的纯音的声压级与频率关系的曲线。双耳测听的等响曲线,最低一条虚线即纯音最小可听声场一双耳测听的听阈曲线。

简单来说,就是人耳对不同响度的声音反应不同,对于某些频率的声音来讲,音量越大你听得越清晰。10dB的200Hz与0dB的2kH、50dB的40Hz,它们彼此之间的声压级几乎是天差地别,但是在你听起来,它们是一样响的。

一般来说,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背景噪音约为30~40dB,那么想听清楚一个声音,至少也要怼到60dB甚至更高——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假如一个50Hz的声音,想让我们产生与1KHz声音在60dB时相同的主观响度,它需要达到多高的声压级?

90dB。

然后另外两个问题随之凸显: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音乐的主要载体是LP,也就是密纹唱片。通过在乙烯基表面刻录下沟槽,无形的声音得以被勾勒出有形的痕迹,然而动态越大,沟槽越宽,因此人们为了保证一张唱片所能容纳的录音时长,不得不在动态与刻录槽数之间进行取舍。

低频总是需要很大的响度,才能被人们听见。

所以它们成为了牺牲品。

放弃低频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首先,低频的传播是没有方向性的,因此环境中的低频噪音一直都是录音师的死敌之一;其次,人类常见的乐器中除了低音贝司和管风琴等寥寥几种外,很少有乐器能够下潜到100Hz以下。所以放弃低频,在录音环节就直接切掉50Hz——甚至是80Hz、100Hz以下的部分,你不仅能得到更干净的声音,而且几乎还不会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而同时这对LP唱片的制造也更加友好,切掉低频能很轻松地保证唱片的录音时长(很显然,动态越大,沟槽就越宽;沟槽越宽,一张LP能刻录的槽数就越少);而最重要的是,以当时的电声学技术来说,想要制造出能回放大动态重低音的音箱,实在是太有难度了。

扬声器进行电——声转换的原理非常简单: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磁场,磁场带动振膜进行振动,推动空气从而发声。


可问题在于,不同尺寸的扬声器,其声学特性是不同的。

通常来说,面积越小的扬声器,越适合重放高频。面积越大的扬声器,越适合重放低频。

为什么越大的扬声器越适合重放低频?因为低频时,振动单元的输出阻抗要远高于辐射阻抗,而这个辐射阻抗随频率和辐射面积增大而增大,只有当输入阻抗等于电源输出阻抗时,电源输出功率才能最大。

所以要想增大低频辐射功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更大的振动单元。

那么问题来了,有几个人愿意在家里放一个比自己还大的音箱呢?

所以直到70年代,随着电影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家才第一次普遍性地感受到了重低音的魅力——1974年,环球影业的“大地震“上映了。这部电影整体制作水准乏善可陈,豆瓣评分低至5.8分,然而当年它却在教父2、东方快车谋杀案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一票影片的围攻中脱颖而出,成为了1974年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

它成功的因素非常简单,环球影业使用了一种名为“Sensurround”的音响系统,通过特制的18寸Cerwin-Vega Model 189 ES 驱动器+超大号筒,外加巧妙地利用了电影院墙壁所产生的低频驻波,人类第一次在消费领域里感受到了50Hz以下低频的魅力。当画面中出现地震的场面时,令人毛骨悚然的低频噪音通过特殊手段被制造出来(没错,这些噪音都是被现场制造的,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手段能把这种超低频的声音记录下来),以超过100dB的声压级被释放,让观众从耳朵到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被浸泡在震颤之中,从而带来身临其境的“地震”效果。

请记住,这是1974年。

这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已经三年。

这年F-16战斗机开始首飞。

这年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而下台。

这年你想听“重低音”,只能到特定的地点、用特定的设备、感受一下随机噪音……

所以你就说这玩意奢侈不奢侈吧。

不过到了80年代之后,事情忽然发声了一些变化:CD横空出世,带来了全新的音频记录方式。而电子音乐与合成器蓬勃发展又使得50Hz以下的声音被大量地创造了出来,所以“重低音”生产与记录环节的限制忽然被打破了!

现在只剩下回放环节一个瓶颈了。

那么你还记得咱们前边说过什么吗?

一般来说,面积越大的扬声器,越适合重放低频。

一般来说,低频时振动单元的输出阻抗远高于辐射阻抗,而这个辐射阻抗随频率和辐射面积增大而增大,只有当输入阻抗等于电源输出阻抗时,电源输出功率才能最大。

这意味着你想在家里感受到“重低音”,不仅要上一个超大的音箱(单元越大,音箱当然也越大),而且还要上一个能量超大的功放来驱动它。

而以A类放大器为代表的传统功放有一个非常讨厌的特性,那就是大部分能量都被它们拿去发热了,只有少部分能量被它们拿来干活了。

那么现在到了传统HIFI时间:你是一个超有钱的发烧友,你买到了巨强又巨大的音箱,下潜能轻松干到20Hz;你买了超猛的功放,能轻松把你的音箱推到100dB,让你感受到另毛孔震颤的低频,你点上一支烟,为自己沏上一壶冻顶铁观音,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版1812,屏息凝神,一曲听罢。

你湿了。

为什么?

因为你的功放,一直以堪比电暖器的功率在运行、发热。

所以你以为自己在听音乐,其实你在蒸桑拿。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

扬声器之所以越大越适合重放低频,是因为越大的扬声器,其谐振频率F0就越低——一般来说,扬声器在谐振频率处振动系统的振幅最大,音圈运动时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动势也最大。所以一旦回放的声音频率在F0以下,扬声器输出音压就会以接近12dB/oc的速度迅速下降。

还记得咱们前边说过的等响曲线吗?

越低的频率,就越需要更大的声压级,才能让它听起来跟比较高的频率“一样响”。

那你现在扬声器在F0以下都开始滚降了,还怎么让它声压级更大?

因此扬声器的谐振频率点一般来说也是重放下限频率点。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

比如说我改善扬声器材料,让小单元的扬声器也能拥有较低的F0,是一个办法。

再比如说我给音箱同时配上两个低频单元,做背对低音,变相增加低频单元面积,又是一个办法。

抑或是我上个被动低频辐射盆、或者设计一个倒相孔,让低频下潜更深一点。

最后我还可以大力出奇迹——在F0以下,你频响不是滚降了么?我拉EQ,把功率硬怼上去,是不是还可以提升一点低频?

当然,这么搞,会引起剧烈的发热、激烈的失真甚至直接损坏扬声器。

所以说那么多音箱都强调自己“重低音”表现出色为的是什么?

人家那是在赤裸裸地炫耀:老子的单元好,老子的设计妙,老子的功率大到逆天。

当然,这种炫耀很快就变成了一场内卷:反正你又不可能精确测量我的频响表现,老子就说自己“重低音表现出色”,然后把200Hz以下抬起来,营造低频爆棚的假象,不一样可以忽悠人嘛!

所以很快,大家就一起“重低音”了起来。

我这里依然要强调一下。

低频总是需要很大的响度,才能被人们听见。

而想要让单元发出很响的低频,一定要很大的功率。

所以假如你在市面上看到某个还没有你脑袋大的音箱吹嘘自己有“震撼级的重低音表现“,那么不用想,它一定是在蒙你。

当然有。



比如说,这个。

好吧,其实不用“比如”。这玩意是我一直吹爆的帝瓦雷 Phantom II ,它几乎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一个能以四寸低频单元达到20Hz下潜的消费级小音箱。

或者说,这是你能用钱买到的,最好的四寸音箱。

这玩意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同时满足了我上面所说的三个要素:

厉害的单元,绝妙的设计,大到逆天的功率。

以及还有绝妙的设计。

为什么我要说两遍“绝妙的设计”?

因为这玩意除了考虑到声学表现以外,竟然还考虑到了外观上的美学表现,将如此繁复的一套系统,压缩进一个极小的空间里,同时还要兼顾外观上的美感,这种挑战不是单纯的工程挑战,更是工业设计上的挑战。

所以咱们一项一项地来说这玩意到底厉害在哪。

首先是双背对硬质球型低音单元,在尽可能降低F0的同时,巧妙地增加了这个小玩意推动空气的面积。

其次是近似球体的音箱设计:我们知道,扬声器箱体的形状会对声音产生极大的影响,完全直角的箱体甚至会带来5bB的轴向频响影响,而最完美的箱体是球体,但由于加工难度较大,很少被应用于量产音箱中——不过帝瓦雷就用了这种箱体。

这种设计带来的一个额外好处,是非常棒的轴向频响,以及十分平坦的离轴响应。

这是国外网友的实测表现:

这是我千辛万苦,想方设法搞来的消音室数据:


作为对比,这是我一直以来经常批判的某·爆TM贵·死都不做波导·也不优化箱体外型·有招你想去之先进三分频监听音箱的频响表现。

当然这俩测量的倍频程有点区别,然而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当然,还有帝瓦雷的看家本领,ADH放大器。

我实际测量过我家里小蛋的功耗表现,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它的功耗非常之低,只有几W到几十W;然而一旦遇到连续的大动态低频,那么它的功耗就会迅速飙升到十倍以上——显然,如果用传统的A类放大,我就必须要开着空调听音乐。然而由于使用了换能效率远超A类功放的D类放大器,因此这个小箱子仅仅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爆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那么……

大家经常诟病的D类功放不够”发烧”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非常好办,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功耗很低的A类放大器,让它来负责功放的电压输出;它会以120V的高电压以保持极高的信噪比,而D类功放则负责“力气活“,整个音频信号的输出阻抗恒定且小於1毫米姆,因此阻尼系数极高——相当于同时提高了对低音单元的控制力。

思路,很简单; 实现,不容易。这算是帝瓦雷的看家本事之一,他家最早的产品就是D-Premier系列放大器,我最早是入的他家120,在国内来说也算是老玩家了。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做到了把A类D类功放优势混血在一起的声学公司,帝瓦雷赢在了这个上面:

当然,想要获得更好的低频下潜,也离不开SAM建模技术:这个技术我之前也介绍过很多次了,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精确的扬声器测量之后,将放大器与扬声器进行匹配,从而提高声音表达的精准性,以改善扬声器的声音表现。其神奇之处在于不仅能够解决低频的相位问题,还能增加扬声器下潜,保护单元。举个例子:丹拿的CONFIDENCE C1,用了帝瓦雷的SAM算法后,其下潜可以从34Hz干到23Hz。而这一直都是帝瓦雷的看家本领之一。

通过SAM技术,帝瓦雷可以让自家ADH功放跟市面上众多的无源箱子之间实现接近完美的匹配。那么很显然,帝瓦雷也不会放弃在自家产品上进行SAM的机会,通过精密的测量与建模,Phantom II 的4寸低频单元几乎可以被驱动到其物理极限。

那么,超越极限的地方怎么办呢?

还记得我前面说过什么来着?我还可以大力出奇迹啊!

一方面Phantom II的4寸单元有着很低的F0,另一方面帝瓦雷用大到可怕的功率硬生生地将F0以下的部分驱动了起来,这带来了极低频的失真——与Phantom II 在中高频的超低失真比起来,它在低频部分的失真稍稍大了一点,这是强行拉起低频的代价。

当然这个“差了一点”是对Phantom II说的,因为毕竟传统音箱的低频在失真200以下都要突破天际了……



这么强行拉起低频的另一个代价是一旦遇到真正的“超重低音”,这个小东西就会以可怕的速度热起来——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整个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你会发现Phantom II的内部构造与“大蛋”Phantom I是不同的,大量的金属构造与后部的散热片都是为了保证热量能够及时排出:

当然,如此复杂的构造、如此精巧的设计、加上如此之小的体积,带来了相对昂贵的售价——这就是你要为感受“重低音”付出的代价。可话说回来……

即便不考虑低音问题,在4寸二分频的音箱里这个频响表现也绝对是顶级的了。很多人往往过度注意了小蛋的“重低音”震撼,而忽视了它本身绝佳的声音表现,但实际上Phantom II的三频表现都是非常优异的,什么是古典哪个叫电音,它应付起来绝对绰绰有余,作为一个真力的老用户,我敢为这话负责……

当然有没有遗憾?


要我说还是有一点的,为了追求超越极限的低频下潜而使用了大量的DSP技术导致小蛋有较大的延迟,你在APP中最多可以将延迟控制到60ms,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肯定都够了,然而可能有很少数耳朵比较灵的人(比如我)还是能感知到。

而且我认为Phantom II的体积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声音表现,毕竟继续怼功率的话这玩意很可能会炸。不过好在我们还有Phantom I,大蛋不仅拥有更大的体积、更劲爆的功放,更强的低频单元,而且三分频同轴还能进一步降低整体的失真,所以Phantom I的最大声压级能推到108dB,低频下潜能干到14Hz,这是我最新的客厅dream speaker,钱我已经准备完了,就等我老婆点头了……

咳咳,扯远了。

鉴于这个问题问得是“小体积的音箱真的能有好的低音么?”,我相信现在你对这个问题必然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能。在科技之伟力的推动下,人类在过去的5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能够制造出非常厉害的单元,大到逆天的功放、进行精妙绝伦的设计,最后得到了这个人类工程学上的奇迹

从1974:

到2021:

这就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伟大改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市面上的音箱,尤其是那些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总喜欢把“重低音”挂在嘴边,好像一个音箱好不好,全看它能不能轰出地动山摇的低频。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市场营销的策略。为什么音箱商家如此钟爱“重低音”?1. 感官冲击力强,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试想一下,你走进一家音响店,店员放.............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都盘旋过。许嵩和周杰伦,都是华语乐坛独树一帜的创作才子,都拥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庞大的粉丝群体。但要说“大红”的程度,周杰伦的影响力和国民度无疑是更胜一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仔细聊聊。一、时代机遇与出道背景的差异首先,时代背.............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打官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根源,也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一、 历史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影响1. “息讼”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为贵”,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历代统治者也倾向于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许多事都归咎于资本”是一个在社会讨论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资本在现代社会经济运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带来的各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我们说“归咎于资本”时,往往是指将社会问题、经济困境、甚至个体的不幸,归因于资本的运作方式、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弊端、以及掌握资本的群体(资本家).............
  • 回答
    人们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涉及到我们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理解。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心理层面的原因:1. 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 勤奋是可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 回答
    咱这儿聊聊,为啥那么多咱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如今这个时代,会对明朝那会儿的事情格外上心,甚至带着点“喜欢”的情感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单单是历史课本上的几个时间线和皇帝名字,这里头门道可多了,咱一点一点掰扯开了说。首先,得从明朝给咱留下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说起。一是“硬实力”的体量和韧性。 明朝.............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一些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着负面看法,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言论,希望它们被俄罗斯“灭国”。要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恩怨、地缘政治、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一、 深厚的历史羁绊与集体记忆:苏联阴影下的伤痕波罗的海三国与.............
  • 回答
    关于女性在性方面“崇洋媚外”现象受到抨击的讨论,其实触及了社会中一些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神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它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首先,我们要明白“崇洋媚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负面的、价值判断的色彩。它暗含着一种对自身文化、民族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外来的东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啥国外品牌起创始人名儿就显得“逼格”挺高,自家品牌这么干就有点儿接受不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文化、市场营销,甚至咱们潜意识里的认知,都掺和在里面。首先,得说说这历史积淀和品牌故事。很多国外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像 LV (Louis Vu.............
  • 回答
    神舟笔记本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获得广泛博主推荐,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涉及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市场营销、用户体验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差异化 神舟的“性价比”标签: 神舟最鲜明的标签就是“高性价比”。长期以来,神舟专注于为追求.............
  • 回答
    许多经济学家对诸如“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通俗经济学书籍持保留甚至轻视的态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1. 科学严谨性与简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追求: 经济学是一门追求严谨、逻辑自洽、基于证据的社会科学。它试图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
  • 回答
    确实,这种现象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仍然认为中国人很穷: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 历史刻板印象的残留: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确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注意到笔记本的 PD 充电器功率标注里,65W 似乎比 60W 更常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技术细节、商业考量以及市场选择,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功率(瓦特 W)是衡量充电速度的关键指标,它决定了设备能从充电器那里获得多少能量。在 USB PD .............
  • 回答
    我知道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关于国产游戏里“血不是红色的”这件事,不少玩家确实是有点儿耿耿于怀的。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牵扯到文化习惯、审查制度、技术限制,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玩家群体的情绪累积。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大家拎出来说的,就是审查制度。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对于游戏内.............
  • 回答
    好多人觉得《文明6》比不上《5》,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俩都是《文明》系列的骄傲。不过,要说为啥不少老玩家宁愿抱着《文明5》不撒手,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城市“分家”这事儿。在《文明5》里,你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城。想扩张?城里出单位,往外走。.............
  • 回答
    你在玩游戏的时候,一定没少遇到过存档时屏幕上跳出那句“请不要关闭电源”的提示吧?这句看似简单的嘱咐,背后其实牵扯着一套相当精密的运作逻辑,主要是为了保护你辛苦玩下来的游戏进度,避免数据丢失,给你一个稳定流畅的游戏体验。咱们先从“存档”这个动作本身说起。当你点击了“存档”,游戏并没有立刻把所有信息一股.............
  • 回答
    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那些从年轻时就沉浸其中的老观众来说,京剧早已不是简单的舞台表演,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因此,当京剧开始探索创新时,一部分老观众表现出的“不接受”,并非是对艺术发展的全然否定,而是掺杂着多方面的情感和考量,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