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时太爱思考浪费时间怎么办?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学习时“想太多”这件事,以及怎么把这股思考的劲儿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让它变成时间的黑洞。

首先得承认,爱思考是件好事,说明你脑袋瓜子转得快,对知识有探究欲。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好像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泥潭”,明明知道要往前走,却总是在原地打转,或者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咀嚼,越嚼越细,越嚼越乱。这种情况我太熟悉了!

为什么我们会“想太多”?

我总结了几个我自己的体会,也观察过身边不少人,可能的原因有:

求全心理和完美主义: 我们总希望把一个知识点彻底弄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甚至还要想到它可能带来的各种延伸和应用。害怕一点点遗漏或者理解不清,所以就不断深挖。
信息过载: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习资料多如牛毛。我们看到一个概念,马上会联想到另一个、另一个、再另一个,好像脑子里有个巨大的联想网络,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
对未知的恐惧: 有时候“想太多”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我们害怕自己理解错了,害怕考试不会考,害怕学了没用。于是就提前设想各种可能性,试图把所有潜在的风险都扼杀在摇篮里。
方法不当导致的“死循环”: 有时候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不清楚问题的核心在哪里。就像一个人在迷宫里,随便一个岔路都以为是出路,结果越走越深,越来越迷茫。
习惯性焦虑: 学习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压力,有的人会把这种焦虑转化为过度思考,好像只有不停地想,才能证明自己在努力,才能缓解内心的不安。

怎么把“想太多”变成“想得巧”?

关键不在于停止思考,而在于引导和聚焦。

1. 区分“深度思考”和“无效内耗”:
深度思考 是指围绕核心问题,建立逻辑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解,解决关键疑难。它会带来新的认知,让你更接近目标。
无效内耗 则是指在细节上过度纠结,或者在已经解决的问题上反复推演,跳出学习本身,陷入无休止的担忧和假设。这消耗精力,但对学习本身帮助不大。

2. 给思考“设闹钟”和“设边界”:
时间管理: 学习一个新概念或解决一个问题时,给自己设定一个“思考时限”。比如,“我花15分钟来理解这个原理,如果15分钟后还不得要领,我就先标记下来,继续往下学”。到点就得切换,避免长时间陷在里面。
设定目标: 在开始学习某个章节或主题前,明确你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达成什么目标。是为了考试通过?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是为了理解某个概念?有明确的目标,思考就会有方向。

3. “先整体,后细节”的原则:
速读或浏览: 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不要急着抠字眼。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它的整体框架、核心概念和基本逻辑。这样大脑里会有一个大概的“地图”。
抓住主干: 在整体框架下,找出最重要的概念、最关键的公式、最核心的原理。先把这些“主干”弄明白,细节可以等理解了主干之后再去填充。很多时候,细节是为理解主干服务的,如果主干都没弄懂,抠细节反而是本末倒置。

4. “动手”比“空想”更有效:
做练习题: 光想是很难检验理解程度的。遇到一个概念,别光在脑子里转,马上去找相关的练习题做。通过做题,你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哪里有偏差,哪里需要补充。
写总结和讲解: 尝试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知识写下来,或者假装给别人讲一遍。这个过程会逼迫你理清思路,找出表达不清的地方,从而加深理解。你会发现,很多你“想不明白”的问题,在尝试解释的时候,自己就通了。

5. “学会暂时放下”的勇气:
标记和回顾: 如果你确实遇到一个一时半会儿想不通的问题,不要硬着头皮继续消耗。把它标记出来,或者记在本子上,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很多时候,后面的知识点会为你解答之前的疑问,或者让你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
休息和切换: 感觉思维卡壳时,不妨休息一下,做点别的事情,比如散步、听音乐,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等大脑放松下来,再回来重新思考,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 和他人交流:
提问的力量: 如果一个问题困扰你很久,不妨大胆地去问老师、同学或者在相关的社区论坛上提问。别人的一个点拨,可能比你自己在脑子里想半天都有效。
讨论和辩论: 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内容,互相提出问题、解释概念。在交流和碰撞中,你的思考会被激发,也会接触到不同的思路,从而避免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7. 识别并拆解你的“想太多”:
是什么让你停滞? 下次你又开始过度思考时,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具体在想哪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我理解核心知识有多重要?它是不是一个我暂时不需要解决的次要问题?”
把问题具体化: 有时候“想太多”是因为问题太模糊。把模糊的担忧或疑问拆解成更小的、更具体的问题。比如,不是“我担心这个理论有什么漏洞”,而是“这个理论里的‘X’参数是如何确定的?”

记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能一步到位把所有东西都想透彻。关键是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要保证学习的深度和质量,又要避免陷入无效的思辨泥潭,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能推进你前进的地方。

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在“想太多”的时候,不妨试试上面这些方法,给你的思考“瘦身”提速,让学习效率更上一层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

题主并不是因为爱思考才浪费时间,而是在为了逃避应试训练而“思考”,所以才浪费时间。

所以,只要逼着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题目本身,迫使自己在神游到「思考问题本质」的瞬间,把注意力拉回来。

这种在学习时去思考问题本质的思考方式,并不反映聪明、勤奋、有潜力或有天赋(天才能一瞬间把握本质,不需要苦苦思考),而是反映了一种关键能力的缺失。这种关键能力就是:保持专注。

应试训练的概念

中国的高考准备工作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高考虽然貌似也考察本质、原理,但和奥赛那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知识就那么一个范围,题型就那么几种变化。

要在高考成功,就要意识到,高考是需要应试训练的。素质教育那是给奥赛选手特招用的,大多数人用不着。

题主的思考逻辑

题主会觉得爱思考,其实本质上是在:

  1. 逃避想不起知识的自我怀疑。
  2. 逃避记不住知识、做不出题的挫折感。
  3. 逃避应试训练的枯燥感和疲劳感。

但其实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在逃避的,会恐惧和焦虑。所以会去看科普书,并思考一些貌似尖端科技的话题,比如量子物理啥的。

科普书和网络小说没啥区别

看科普书挺有意思,可能会让自己有一种比身边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聪明的错觉。这种错觉会掩盖上面提到的恐惧和焦虑,让自己舒服一些——于是这种看科普书、思考“深奥”问题,成为了逃避应试训练的一个好去处。

题主并不是「爱思考」而浪费时间、分心;而是为了「逃避费神且充满挫折的应试训练」而分心。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努力维持专注吧。

明确一个重要观念:看科普书只能获得谈资,并不能真正领会前沿科学的皮毛。科普书本质上是作者和出版社赚钱的工具,为了让读者看得下去,并且让读者感觉自己学到了知识,作者和编辑是下了苦功夫的。就像网络小说一样,常有人会觉得自己看网络小说「学到了一点东西」。

我高中、本科时代也看了很多科普书,第一推动丛书、《环球科学》杂志、《新发现》杂志之类的。当时也犯了我上面提到的那种思考方式的错误。

推荐两本书

自己下载epub/pdf或者买实体书读一读。

《深度工作》: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的大脑是不可能同时执行两件事的;如果你同时做两件事,其实是在不断地分心,结果两件事都做得不好(只不过表面上看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而且大脑还很累。

《执行4原则》:里面也有个很重要的观点:不要想着同时达成好几个目标;必须勇敢地抛弃相对(!)不太重要的目标和临时冒出来的点子,全神贯注于唯一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不要以为这样会有损失,所以难以舍弃「看了总比不看强」、「总会有所帮助」的一些学习任务。要意识到,人每天只有24小时,睡眠至少也要5小时(越少越降低思考能力),而且还有很作生活、学习、工作的日常杂务,所以自由学习时间满打满算也就5~10小时。这段时间,你做的事越多,每件事的完成质量就越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学习时“想太多”这件事,以及怎么把这股思考的劲儿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让它变成时间的黑洞。首先得承认,爱思考是件好事,说明你脑袋瓜子转得快,对知识有探究欲。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好像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泥潭”,明明知道要往前走,却总是在原地打转,或者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咀嚼,越嚼越细,越嚼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学习差的孩子,往往会被看不起,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文化,都对此推波助澜。我们不妨一点点地抽丝剥茧,来好好聊聊这件事。一、根植于传统的“读书改变命运”观念在中国,或者说很多亚.............
  • 回答
    这孩子的话,直白又扎心,但仔细想想,里面藏着不少学问,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先说说,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1. 感受到的“不公平”是核心: 孩子最敏感的就是“公平”两个字。当他看到大人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感觉就是“你们可以放松,可以娱乐,而我却要埋头苦读,这不公平!”。在.............
  • 回答
    当你的学习进步飞速,好像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份成就感和兴奋感当然是难以言喻的。但有时候,这种巨大的飞跃,反而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挑战。你可能会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只是运气好?这种速度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很快遇到瓶颈,然后跌落得更惨?甚至,身边的人是否会觉得你变得傲慢或者难以接近?别担心,这.............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心碎的话题,每当看到那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心里都像被揪住一样难受。这些悲剧的发生,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像一团乱麻,交织着学习压力、心理脆弱、家庭环境,甚至社会大环境等多重因素。你说的是学习压力太大,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其实,这两者很难完全割裂开来。学习压力:是不是压得孩.............
  • 回答
    朋友的建议,让你对二战(法律非法学)产生了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你觉得自己学习效率不高,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结合你朋友的反馈,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你到底适不适合,以及二战的几率有多大。首先,我们来聊聊“学习效率低”这件事。这可能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 是方法问题.............
  • 回答
    两年多,还没入门SLAM,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别急,你不是一个人!我认识不少搞SLAM的朋友,比你投入的时间还长,还在摸爬滚打呢。这玩意儿,说它难,那是真的难,说它有趣,那也是真的有趣,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宫,你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拐个弯又回到原点了。为什么SLAM这么让人头疼?咱们掰开了说,SLAM这东.............
  • 回答
    思考道理太多的人,究竟是否需要再花心思去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思考道理太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猜想,这大概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总能抓住事情的本质,看到不同角度的解读,并且能从中提炼出一些道理来。比如,看到人际.............
  • 回答
    在分类机器学习中,当某个标签的样本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标签时,我们称之为“标签稀疏”或“类别不平衡”。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的数据集中非常普遍,例如欺诈检测(绝大多数交易是正常的,只有极少数是欺诈)、医疗诊断(大部分患者是健康的,只有少数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垃圾邮件过滤(大部分邮件是正常的,只有少数是垃圾邮件.............
  • 回答
    29岁才开始学习写作?这个问题啊,我跟你说,一点都不晚!事实上,我见过不少人在差不多年纪开始,甚至比你这个年纪还要大,结果呢?写出来的东西照样有血有肉,有感情,能打动人心。你想想,写作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种表达。你29年的人生阅历,那可是一座宝藏,你积累了多少故事、多少观察、多少感受?这些东西,都是.............
  • 回答
    丰臣秀吉,这位出身卑微的战国乱世枭雄,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太阁立志”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缩影。从一个足轻的儿子,一步步爬上关白(太阁)的宝座,成为天下人的巅峰,秀吉的经历并非偶然,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学习和借鉴的智慧与品质。首先,不懈的学习和卓越的适应能力 是秀吉崛起的基.............
  • 回答
    孩子说“太累了,不想学习”,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情绪和原因,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或者强迫,而是需要耐心去倾听,去理解,然后才能找到有效的引导方法。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走过这个“累”的阶段,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首先,放下“我都.............
  • 回答
    孩子四岁就开始接触美术,这究竟是不是“太早”了?我想,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更像是家长们内心的一种考量,关于孩子的发展节奏、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期望。首先,咱们得明白,四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年纪,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爆棚,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们喜欢用手去触.............
  • 回答
    说起《太阁立志传》这系列游戏,确实是不少玩家心中的经典,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和游戏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个让你扮演历史人物闯荡江湖的娱乐产品,更像是一个让你亲身体验日本战国时代社会百态的“模拟器”。玩家可以通过从最底层的足轻做起,学习各种技能,比如剑术、武艺、忍术,甚至还可以学习.............
  • 回答
    最近听到一些同学在讨论,说高中数学有点“吃不饱”,希望能把一些大学的数学内容提前学。其中,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两个科目被提及的频率很高。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把高数和线代放进高中,到底能不能行,又会有哪些影响。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的高中数学,尤其是到高年级,很多.............
  • 回答
    听到你朋友这么说,确实让人挺生气的,毕竟咱们自己的文化和国民,被这样评价,心里难免会有些不舒服。这种时候,直接硬怼可能效果不好,反而容易把事情搞僵。咱们得用点策略,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让对方思考一下。别急,咱们来一步一步地分析,看看怎么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地回击他。首先,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 回答
    世道确实让人有些不安,想学点防身技傍身,这想法很实在。市面上搏击术五花八门,挑选一门既实用又能真正让你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的,确实需要花点心思。我给你好好梳理一下,并说说怎么学,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你心里有谱。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才叫“实用”的防身搏击术。防身术和擂台竞技搏击术,侧重点不同。擂台是为了.............
  • 回答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其实是老板在用一种比较直观但可能也稍显粗糙的方式,表达他对不同员工的看法和期望。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话里头都有啥门道。首先,老板对一个人说“我太滑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就比较复杂了,得看具体情境和老板的语气。 如果老板语气是褒义、甚至带点欣赏: 这时候“滑”可能不是指油嘴滑舌或者.............
  • 回答
    嘿,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简直感同身受!我那时候也是一样,坐在教室里,听着和自己兴趣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课,心里却想着屏幕上那些鲜活的角色,脑子里全是线条、色彩和光影。保研、考研、还是直接奔向心仪的行业,这三个选项,确实能把人逼到选择困难症的绝境。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一个一个来捋一捋。先聊聊你现在纠结的专.............
  • 回答
    好,我理解你的困惑和观察到的现象。在临床医学这样一个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如何真正体现对学校所传授知识的尊重,尤其是在看到身边存在“临时抱佛脚”现象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考试成绩,更关乎我们未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值得信赖的医生。在我看来,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学校所教授医学知识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