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流浪地球》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苏联重工业美学」风格?

回答
说到《流浪地球》里的“苏联重工业美学”,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得细掰扯掰扯。这风格可不是随便给你塞点大铁块、粗管道就能糊弄过去的,它渗透在电影的方方面面,从视觉到精神内核,都有那么点意思。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庞大的、看起来笨重但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工程机械和建筑。你看看“行星发动机”!那玩意儿几十万台, stacked up,一座座像拔地而起的高山。每一个发动机的结构都极其复杂,充满了各种粗壮的金属管道、巨大的齿轮、密集的阀门,还有那标志性的喷射口,每一次启动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和耀眼的光芒。这不像美国电影里那种流线型、科幻感十足的飞船,它更像是直接从现实的重工业基地里搬出来,甚至是放大、强化了的产物。苏联重工业,特别是早期建设阶段,就是以这种“够用就好”、“皮实耐用”、“以力量和效率说话”的特点著称。你不会在行星发动机上看到太多花哨的设计,更多的是功能性的堆砌,但正是这种堆砌,反而营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规模感和原始的生命力。

再想想那些地下城的内部空间。尤其是在影片初期,展示地球居民生活的地方,虽然是末世背景,但你会发现很多建筑结构和设备都带着一股子粗犷的实用主义。裸露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大面积的金属板拼接、密布的管线和电缆,这些元素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原始、坚固、甚至有点压抑的感觉。这跟苏联时期那些宏伟但略显单调的公共建筑、工厂车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联人追求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和集体主义,建筑风格往往也服务于这个目标,强调实用性、功能性和集体感,而不是个人化的精致和舒适。在《流浪地球》的地下城里,你很难找到很多个人化的装饰,更多的是统一的、标准化的生产和生活模块,这恰恰是苏联重工业美学的体现——一切为了整体的利益和生存。

然后,是那种“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和不屈精神。虽然电影背景是绝望的,但你看地球上那些坚持执行计划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普通民众,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使命感和牺牲精神,非常具有苏联式的英雄主义色彩。苏联历史上,尤其是在建设时期,人们会为了实现宏伟的国家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这种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团结一致、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是苏联重工业发展背后重要的驱动力之一。电影里,无论遇到多少危机,即使是最糟糕的情况下,科学家和宇航员们也从未放弃过“带着地球回家”这个目标,这种近乎顽固的坚持,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曾经在严酷环境中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民族。

还有,就是影片中出现的许多交通工具和设备的设计语言。比如那些在雪地上行驶的巨大工程车辆,或者是一些辅助性的运输设备,它们的造型往往简洁、厚重,线条硬朗,充满了机械的力量感。这种设计倾向于实用性和耐用性,能够适应极端恶劣的环境,这和苏联时期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普遍采用的设计风格如出一辙。他们不会追求那种轻巧灵便,而是以稳固、可靠、能够承受巨大压力为首要考量。你看那些履带式的车辆,那些巨大的车轮,它们都传递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仿佛能够碾碎一切阻碍。

甚至,你可以从角色的穿着打扮上找到一些端倪。虽然是未来,但很多宇航员或者工作人员的制服,都带有一种朴素、实用、没有过多装饰的风格,颜色多以深色、迷彩色为主,强调功能性而非美观性。这和苏联军装或者工装的设计理念非常相似,都是为了在恶劣环境下提供保护和便利,同时也要传递出一种可靠和权威的感觉。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里的“苏联重工业美学”是一种复杂而迷人的风格。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庞大和粗犷,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现,是对工业力量的崇拜,是对集体主义的颂扬,以及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如何以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爆发出来,而这种爆发,恰恰与那个充满理想与苦难的重工业时代有着深刻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是 中国人所能看见的欧美日文化产品中所见的那一部分 “欧美赤粉眼中的苏联重工业”美学风格 。

流浪地球里面那个从地面直到太空的全景长镜头里面:

卡特皮勒的履带吊斗铲机。

克虏伯的(Bagger)斗轮挖掘机(那个长臂前面像一轮电锯一样的家伙)。


至于行星发动机(特别是那个撞针和那个火石平台)毫无必要的双叠方块凹凸和表面立体折线,以凸显科幻未来感,这实际上是典型的美式设计风。

user avatar

《流浪地球》从地下城直到星球发动机的一分钟超长镜头给了人们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最直观的震撼。对于电影团队,“最终找到的中国科幻是什么”?

导演郭帆谈到电影对于苏联美学的应用。“我们要想寻找到合适的美学,我能想到的就只能是苏联的东西,苏联的大重工业的东西,这跟我们是有勾连的。我们对这个东西是有认知的,是觉得会熟悉的。”

《流浪地球》中星球发动机的设计图
废弃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总部,Abandoned Soviet-EraInfrastructure Captured by Danila Tkachenko,来源于archidaily

如果你觉得流浪地球的世界架构还不错,并留下了“重工”、“巨大”、“黯淡”的感受,那你大体接收到了这部中国科幻电影的用苏联美学来表达“中国”的设定。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这种标签式的关键词,是我们对苏联美学的刻板印象吗?如果不是,这些特质代表着“中国”吗?


布尔什维克的美学统一联盟

苏联美学,从来不是一个纯艺术的问题。

1917年的俄国革命,沙皇帝国的结束和共产主义政权的崛起,1922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领土方面,苏联是一个几乎占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的帝国,面积是美国的两倍半,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这片广袤的土地的邻国是中国、伊朗和芬兰。

红色区域为苏联,Ifthe Soviet Union spontaneously reformed,来源于reddit

布尔什维克党必须有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策,以实现无产阶级的文化专政,寻求一种新的视觉词汇,可以将其不同的人联合起来。一个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只为未来社会美学的理论大厦奠定了基石。领导层必须从基本命题出发对其进行阐述,体现历史时刻的特殊性,并适用于特定形式的创造性艺术。

简单地说,苏联必须要创造新的美学,以抵抗来自资产阶级的骚扰影响,防止其腐蚀社会主义艺术。

建筑在创意学科中始终占有独特的地位。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学,也不是音乐,建筑才是是唯一一个持久的、巨大的、在公共场合展出的象征。可以这么说,建筑是艺术的公开表达。

因此,在革命后不久开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上台后,建筑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在整个领域加强苏维埃的言论和集体认同。纪念碑、工业图案以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紧密融合成为了苏联建筑项目的核心。

Tatlin's Tower,塔特林塔也称为第三国际纪念碑,是苏联建筑师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所设计的建筑,不曾建造完工。塔特林塔计划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建造在圣彼得堡,作为共产国际的总部及纪念碑。

“重工”——工业大跃进

当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革命中掌权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继承了一个倒退的国家。当时苏联的钢铁、煤炭、纺织品和棉花的产量明显低于英国和美国,此外,出口和农业同样充满了问题。

1927年至1940年,苏联进行了快速工业化。1928年,斯大林发起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工业化,旨在使苏联自给自足,并以消费品为代价强调重工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期间,工业目标变得较为温和,但仍继续并扩大了第一个计划,直到第三次计划(1938-1942)被二战打断。

从工业化一开始,重点就被放在重工业的发展上,或者像苏联文学中所说的那样,“生产资料的生产”。斯大林本人痴迷于重工业的发展,他认为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苏联将被敌人击碎。从布拉茨克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到卡玛斯的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工厂,十三年间,苏联建造了数千家采矿场和水力发电厂。

Kuznetsk metallurgicalfactory - Soviet Union (1937) photo by devol;位于乌克兰的乌拉尔山脉和西伯利亚的主要煤炭和铁矿床附近,包括从铁矿石精炼到熔炉和金属轧制和加工设施的整个技术链的冶金厂。
电影中采集石头作为星球发送机燃料的场景

“巨大”——无产阶级的宫殿

1935年,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得到批准,要求“从考虑开始,以保护历史城市的基础,但通过果断地重新安排其街道和广场的网络进行深度重建”。由伟大卫国战争引发的强大的爱国热潮必须反映在战后建设中,新建筑和地铁线路被设计为胜利人民的纪念碑。

“城市街区规模应从目前的1.5-2增加到9-15公顷。

新开发的密度必须限制在每公顷400人。

建筑物应至少高6层,在一流的街道上则应7-10-14层。”

这些规则有效地禁止了旧城区和“一流”街道的低成本大规模建设,以及单体住宅建设。大多数资金被转用于新的、昂贵的“整体”项目,这些项目比过度拥挤的城市需求更重视外观和宏伟。

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Rebuilding of Moscow Visual Essays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立列宁纪念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1933年的苏维埃宫设计方案的确定,通常被认为是斯大林式建筑开始的标志。经过两年的四次竞赛,鲍里斯·伊凡(Boris Iofan)设计了一座超高的塔和列宁的雕像,总高度从初期创意的260米增加到最终定稿的415米,并有一个可容纳21,000个座位的主厅。

就像斯大林公开演讲说的那样:“苏维埃宫(Palace of Soviets)是列宁的纪念碑。不要害怕高度,就这样去做吧。”从先锋派到古典折衷主义,从相对较小的“自由无产阶级”雕像到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尽管实际未能建成,苏维埃宫方案的几次变化真实地折射出苏联建筑对于“巨大”的需求。

1937年开始奠基,并于1941年德国入侵终止。1958年,宫殿的基础被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游泳池- 莫斯科池,直径129.5米。
电影中位于埃菲尔铁塔之上,巨大的星球发动机

“黯淡”——反对建筑奢侈品

在斯大林逝世两年后,1955年苏维埃建筑学会被废除,斯大林建筑时期遂告一段落。工业化与城市化接踵而至,这使得住房极度短缺已经成为苏联一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赫鲁晓夫发起大规模的消费者住房建设计划,由于需要有号召力的民粹主义运动,反对“建筑奢侈品”的政策口号被响亮地喊出。

1955年之前开始但未完工的许多建筑被叫停。建筑师和工程师被重新定向到寻找削弱成本的方法,并最终发现长方形的组合方式。功能主义方法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在美学方面越来越疏远,同质化的建筑使社会主义城市锈迹斑斑。

最终,形成了一种低成本的,混凝土拼板或砖砌三至五层公寓楼,被命名为Khrushchyovka(赫鲁晓夫贫民窟),冷灰色、去装饰的景观成为苏联城市的常态。正如,梁赞诺夫镜头下正在吞噬苏联的无色、消亡、统一的高层建筑。

大批同质化社会住宅,Photo/Novosti
现实中莫斯科荒废的郊区贫民窟
电影中荒废的北京国贸

苏联美学在中国

从历史长河看,苏联美学无疑是阶级分野的产物。尽管在电影中只取用了“重工业”、“巨大”、“黯淡”等几个特色,但从宫殿到方盒子,随着时代变化但被统称为“苏联美学”的建筑实际有着极大变化。那么,我们所熟知的是什么?

· 一五时期“一边倒”:被留下的中苏友谊

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中国和苏联的蜜月期里,中苏友谊被用来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友谊”更像是一场外交和政治运动,旨在用苏维埃社会主义取代中国社会的西方影响。同时利用苏联的经验和援助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一边倒”政策的副产品,这一时期苏联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成为中苏友谊和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象征。“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几十座城市。当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时,摆脱苏联式生活远比在中国城市消除建筑更容易,而这些建筑也就在各大城市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1959年和现在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

· 工人新村:苏联出口的集体主义住宅

20世纪50年代,中国许多城市都面临严重的住房紧缺,以上海为例,300 万产业工人及其家庭居住在棚户、厂房和旧式里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 平方米。

为解决住宅紧缺问题而被大举建设“赫鲁晓夫楼”由于切实地圆了数万人的房屋所有权梦而大受“欢迎”。城市规划者们借鉴了苏联大批量修建简易住房的经验,将这种预制板结构房屋引进了中国,成为建国初期第一批为工人建造的集体主义住宅。

“赫鲁晓夫楼”,使用年限被定为25年,采用水泥预制板搭建而成,预制板通过工厂里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实际建筑周期只需要一周时间。

从建设量上看,在1949-1978年间,上海新增的1756万平方米住房面积中,有1139万平方米是工人新村,占三分之二。新村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建国初期(1952-1954)和“一五”末期至“大跃进”初期(1956-1958)。

从规模上看,在素有“东方鲁尔”之美誉的沈阳市铁西区,1952年9月,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开始了工人村住宅的建设。到1957年形成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143栋苏式风格的建筑,最多时这里居住了2.7万人。

至今,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工人新村,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一五计划时期的苏式住宅。

曹杨新村——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在1960年代的全景
沈阳铁西工人村历史全景
铁西工人村按照苏俄风格设计的“三层起脊闷顶式”建筑现状,图片来源于网易

· 苏联规划在中国城市的影响

除了单体建筑和住宅以外,中国现代城市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样来自于苏维埃,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斯大林主义的城市主义。

建国初期,北京是一个拥有五十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和建筑结构的95%或更多,发展成为今天的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在王军的《城记》中曾写道:“9月16日[1949],一批苏联市政专家抵达北京。他们应该帮助新政府计划城市的发展。然而,实际上,他们对所有事情都有绝对的发言权。”

苏联专家的北京城市规划图,图片来源于《城记》英文版

由苏联城镇规划者和建筑师发表的一份报告“关于改善北京市政管理的提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他们来到中国不仅是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而且因为中国有能力承担大项目,为规划者提供速度和效率。因为历史、意识的障碍较少,苏联城市意识形态的“更真实、更纯粹”的版本得以在中国实现:一个快速现代化的社会。

(Re)Made in China: The Soviet-Era Planning Projects Shaping China's Cities,archdaily

△ 凝视背后的集体主义 △

关于《流浪地球》中的“饱和式救援”、“150万人救援队”、“带着家园流浪”,这些被反复讨论,且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拯救世界”、“超级英雄”等的中国科幻精神内核,深究后便会发现深处隐藏的集体主义精神。

同建筑和城市一样,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学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其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宏大叙事,通过创造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理想,以及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概念,吸引了大批中国读者。

电影中集体撤离地下城和最初建立空间站众人欢呼的情景

在电影“地球绝境”的宏观叙事下,展现出的是集体主义的力量。无论是地球联合政府的运行模式,还是各国救援队掉头返回共同“撞针”,一方面体现着绝境下人类共同体的震撼,一方面也展现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坚毅顽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儿”。

面对极端环境和长达100代人的流浪计划,全世界的人类必须团结起来,一座座地下城就如同一个个占地极广、数万人集体生活的工人新村,同吃同住一同上学一起过年,共同组成了命运共同体,这也与选用苏联美学作为这部中国科幻的基本设定不谋而合。

上:上海曹杨新村工人住宅;下:《流浪地球》地下城

△ “我们”的自我表达 △

前文提到,电影只选取了几个特质来表达其“中国”的设定。苏联美学下的建筑,远比本文(电影)中所展现的要多得多,比如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的建构主义和理性主义,比如被戏称为“蛋糕哥特式”的经典斯大林式建筑,再比如从60年代到解体前越来越融于现代主义的苏式建筑。

建筑是一门需要科学精神的创造性学科。用某种风格去定义,总显得有些草率,而随着历史的滚滚前行,建筑的更替也从未止步。

曾经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赫鲁晓夫楼,随着现任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的城市规划实施,超过8000组苏联时期的住宅区的摧毁和改造也逐渐完成。曾经斯大林“七姐妹”中,还有一座计划建于红场旁,未建成即被赫鲁晓夫叫停的第八姐妹,而现在建起了红遍ins的扎里亚季耶公园,并重新定义着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

Moscow to demolish 8,000 Soviet-era housing blocks,来源于bbc
上:未被建成的第八个“姐妹”
红场旁边的扎里亚季耶公园于2017年9月对公众开放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文章>

不论意识形态,资本主义西方和共产主义东方都有一部分建筑,既追求纪念意识又追求社会目的感,但其对特定建筑风格的兴趣实际上却来去匆匆。

那么,具有苏联美学特点的建筑能代表中国吗?

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观点认为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但毫无疑问地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完成了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建筑也是如此。面对大段的空白期,前苏联的理念技术和专业知识为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打开了一扇门。即便在某些程度上,苏联美学塑造了特定时期的中国,但中国建筑和美学的真正内核仍需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因为建筑不仅在形式上,也在功能上对公众负有责任。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筑所带来的意义更在于,民族和政治的自豪感与审美自豪感的不可分割。

毕竟不管电影,还是建筑,都是全球化下对于“我们”的一种自我表达。


部分参考资料

[1] History of SovietArchitecture: From Palaces to Boxes, 作者A.Bazdyrev,来源于revolutionarydemocracy

[2] (Re)Made in China: TheSoviet-Era Planning Projects Shaping China's Cities ,作者Jacob Dreyer来源于archdaily

[3] Abandoned Soviet-EraInfrastructure Captured by Danila Tkachenko,作者Niall Patrick Walsh,来源于archdaily

[4] CHINA’S SOVIET DREAM: Propaganda, Culture, and Popular Imagination,作者Yan Li,来源于 THE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5] Why Did Soviet Houses AllLook the Same?,作者EugeniaSokolskaya,来源于Russianlif

[6] 1950 年代兴起的集体主义住宅,不该只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被研究,作者李麑,来源于好奇心日报

[7]《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人别再看宫斗剧了, 作者每人作者,来源于每日人物

[8] Moscow's suburbs may lookmonolithic, but the stories they tell are not,作者OwenHatherley,来源于 The Guardian

[9] Typology and ideology:Moisei Ginzburg revisited, 作者Ig­orDukhan, 来源于thecharnelhouse

[10] VKhUTEMAS: The “SovietBauhaus”, 作者AgataPyzik, 来源于thecharnelhouse

[11] 实践集体居住理想的诞生与幻灭,来源于新京报

[12]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来源于环球视野


文 | 刘馨璐
编 辑 丨 ch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流浪地球》里的“苏联重工业美学”,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得细掰扯掰扯。这风格可不是随便给你塞点大铁块、粗管道就能糊弄过去的,它渗透在电影的方方面面,从视觉到精神内核,都有那么点意思。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庞大的、看起来笨重但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工程机械和建筑。你看看“行星发动机”!那玩意儿几十万.............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里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细节和隐藏的彩蛋,不讲那些AI味儿十足的空话套话,就来点实在的,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清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缩影:那些无声的守护者《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科幻场面,而是渗透在细节里的人性光辉。 救援队里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面孔:.............
  • 回答
    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系列,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无数赞誉,但除了震撼人心的特效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影片中还隐藏着不少让影迷津津乐道的彩蛋。这些彩蛋不仅是对原著的致敬,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和深度。下面我就来详细梳理一下,力求还原这些小细节的魅力。致敬经典科幻: 《2001.............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以其宏大的设定和感人的情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但同时,电影中也隐藏着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不经意间揭示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选择和牺牲,以及在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中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以下是一些在《流浪地球》系列中值得细思极恐的细节,并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流浪地球》第.............
  • 回答
    说起《流浪地球》,那可是国产科幻的标杆性作品,很多人都看得很燃,也为中国科幻的进步感到骄傲。不过,电影这东西嘛,尤其是在追求宏大叙事和视觉奇观的时候,总会有些地方,咱们普通观众坐在影院里,或者看完回家后琢磨琢磨,会觉得有点……嗯,怎么说呢,不那么“接地气”,甚至是有点“离谱”。我给你掰扯掰扯,《流浪.............
  • 回答
    听到《流浪地球 2》在青岛开机的好消息,真是让人激动不已!作为第一部的忠实粉丝,我一直翘首以盼续集的到来,而青岛的加入,更是为这部科幻巨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东方韵味。青岛的加入:地理优势与文化碰撞的火花青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想象一下,在青岛壮丽的海滨线上,矗.............
  • 回答
    《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里,都出现了为了“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的残酷决策,但它们在根源、执行方式以及背后传达的价值观上,有着天壤之别。《流浪地球》的“抽签”:绝望中的理性选择,个体尊严的最后坚守首先,刘培强在《流浪地球》中执行的“抽签”决定,其核心在于“生存的必要之恶”。 当地球发动机集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当年《流浪地球》刚上映时那种惊喜和激动。说实话,大刘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潜力一直都很大,他的宏大叙事和硬核科幻内核是很多国产科幻片难以企及的。要说《流浪地球》之后,短期内最有希望改编成电影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可能得是《三体》。我知道,这话说得好像有点老生常谈,.............
  • 回答
    要预测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的票房能否超越《战狼2》,这确实是个有趣且有挑战性的问题。毕竟《战狼2》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票房奇迹,它的成功带有时代烙印和社会情绪的叠加。目前来看,有希望挑战《战狼2》票房的,我个人更倾向于 《流浪地球2》,当然 《三体》系列 如果能成功影视化,也具备极高的潜力。至于《.............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创作环境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和创作团队已经具备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因此“国内文化创作环境不好”的说法可能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借口”。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流浪地球》的成功之.............
  • 回答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赵今麦饰演的韩朵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她的存在具有多重意义,深刻地影响着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情感塑造以及影片的主题表达。1. 承载着对地球家园的坚守与希望韩朵朵作为刘启的妹妹,与全人类一同经历了流浪地球的残酷现实。她虽然年轻,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地球深厚的感情。在人类面临巨大的危.............
  • 回答
    《流浪地球》在海外的表现,可以说是既有惊喜也有争议,与其说是一边倒的好评,不如说是一场颇具话题性的文化交流。总的来说,它在海外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讨论热潮,其中不少评论是相当正面的,也有些声音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首先,视觉效果和制作水准是《流浪地球》在海外获得普遍认可的硬实力。很多国外影评人都对影片宏大.............
  • 回答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说实话,刚上映的时候我带着挺复杂的心情去看的。毕竟,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一个巨大的尝试,大家都很期待,但也难免会有一些忐忑。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电影最直观的亮点——视觉效果。用“震撼”这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你知道,以前.............
  • 回答
    嘿,聊到《流浪地球》,这可是最近国产科幻的大热门!不过说到是不是适合五岁的娃看,我得稍微跟你掰扯掰扯。先来说说为什么我个人觉得,给五岁的孩子看《流浪地球》,可能不太合适。你想想,五岁的孩子是什么状态?他们可能还在学着认识各种小动物,对“拯救地球”这个概念可能还理解得不是很深入。而《流浪地球》里的世界.............
  • 回答
    《流浪地球》电影中工程车驾驶室之所以设计得如此巨大,并非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震撼,而是基于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设想和叙事需求,共同构建出的一个既符合电影逻辑又兼具艺术表现力的设计。首先,承载和操作巨型设备是核心功能需求。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人类面临着太阳氦闪的灭顶之灾,而“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就是用巨.............
  • 回答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的MOSS,这个贯穿始终的人工智能系统,它的“叛变”与否,确实是观众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要说清楚它有没有叛变,得先理解MOSS的本质,以及它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行为。首先,我们得明白,MOSS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坏蛋”。它是一个被设.............
  • 回答
    《流浪地球》里,那辆在冰封世界里艰难跋涉的巨型运载车,它驾驶舱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个悬浮在半空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球形方向盘。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不是我们熟悉的圆盘状?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关于未来驾驶、环境适应以及情感传递的巧思。首先,咱们得从“驾驶”这件最基本的事儿说起。在《流浪地球》的世界.............
  • 回答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一说起它的特效,那绝对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么震撼的视觉效果,到底是不是咱们自己国家做的?答案是:《流浪地球》的绝大部分特效,都是国产的,由中国的特效公司制作完成。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是无数中国特效师的努力和心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1. .............
  • 回答
    一谈到丧尸片,大家脑子里估计都是些零散的个体在血雨腥风里挣扎求生,或者一小撮精英队伍在绝境中冒险的故事。但如果咱们把视角放大,用那种“全人类命运与共,众志成城,不计代价”的劲头来拍一部丧尸围城?那画面,绝对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惊心动魄到骨子里!想象一下,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独角戏,而是全球同步崩.............
  • 回答
    如果让六小龄童来出演《流浪地球》里吴京扮演的刘培强,那这部电影的画风和剧情走向,估计会变得有些……嗯,怎么说呢,相当的“猴王”风格。首先,我们得想想六小龄童老师那标志性的形象和表演方式。他饰演的刘培强,首先就不会是那种沉默寡言、内心压抑的宇航员。估计一开场,他可能就会带着一种“我乃齐天大圣,在此巡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