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前辈们,高校给正式编制的非升即走什么情况?

回答
各位前辈好,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高校正式编制的“非升即走”现象。这确实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议题。我将结合我所了解的情况,尽量详细地阐述“非升即走”的含义、原因、具体操作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非升即走”的含义

“非升即走”(TenureTrack System,虽然国内称呼有所变化,但核心理念相似)是一种学术职业发展制度,通常应用于高校的教师岗位。其核心逻辑是:

明确的上升通道: 新入职的教师(通常以讲师、助理教授等职位开始)会进入一个为期一定年限(通常是36年,有时更长)的预聘期。在这个预聘期内,学校会提供一定的支持和资源,并对其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严格的考核与晋升: 在预聘期结束时,学校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如果教师在预聘期内达到了学校设定的高标准,例如在科研方面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如高水平论文、项目、获奖等),在教学方面表现出色,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学校和学术界,那么他们就有机会获得终身教职(Tenure),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
“走”的选项: 如果教师未能达到预聘期内的考核要求,那么合同到期后,学校可以选择不再续聘,即“走”。

需要强调的是,国内高校引进的“非升即走”制度,在很多情况下是吸收了发达国家(如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的理念,但具体操作细节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二、高校推行“非升即走”的原因

高校推行“非升即走”制度,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1. 提升学术竞争力:
激励机制: 通过设定明确的晋升标准,激励年轻教师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国际声誉。
优化人才结构: 能够更有效地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潜力的优秀人才,淘汰不适应高强度学术竞争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术结构。
与国际接轨: 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类似制度,推行“非升即走”有助于国内高校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2. 精细化人事管理:
成本控制: 终身教职意味着长期的、稳定的薪酬和资源投入。通过“非升即走”可以避免一次性雇佣大量无法胜任高要求的教师,从而更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成本。
绩效导向: 强调“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理念,将教师的薪酬和职位与其绩效表现紧密挂钩,形成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

3. 应对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量化指标的引入: 随着科研评价体系中量化指标(如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经费等)的日益重要,一些高校将这些指标作为“非升即走”考核的重要依据。
避免“大锅饭”: 试图打破过去一些论资排辈、评价标准模糊的局面,让评价更加公平、透明和有激励性。

4. 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双一流建设: 在国家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强的师资力量和更高的学术产出,以支撑学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具体的“非升即走”情况和操作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非升即走”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这取决于高校的层级、学科发展阶段、政策导向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操作细节:

1. 招聘时的起点和预聘期:
职位: 通常招聘的是“预聘长聘制”教师,职位可能是讲师、助理教授,或者更高级别的青年研究员、博士后(经过一段博后期,再转为预聘)。
预聘期: 常见的预聘期是3年或6年。6年制的预聘期会更加常见,这给教师争取时间积累成果留有一定余地。

2. 考核内容和标准:
科研是重中之重: 这是最核心的考核内容。标准往往非常高,例如:
高水平论文: 要求在指定的一区、二区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并有具体的IF(影响因子)要求。
项目申报: 要求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的面上或重点项目)或省部级重要项目。
学术奖励: 可能要求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学术影响力: 可能包括论文引用次数、国际会议报告、学术组织任职等。
教学表现: 通常也有要求,例如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获得教学奖项、学生评价良好等。但相比科研,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权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科研型高校或科研导向强的学科。
服务贡献: 包括参与学术会议、担任审稿人、服务于学校的行政或学术委员会等。这部分虽然有要求,但通常不是决定性的。

3. 晋升(获得终身教职/长聘制)的要求:
晋升标准通常是在预聘期内达到“长聘”的要求,这往往比预聘期内初期的考核要求更高。
例如,在6年预聘期结束时,可能需要:
发表X篇高水平论文(可能比入职时要求更高)。
获得Y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在某个领域形成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教学评估达到一定等级。
只有通过了学术委员会的严格评审,并由学校高层(如校长办公会)批准,才能获得终身教职(副教授/教授)。

4. 未通过考核的后果:
合同到期不续聘: 这是最直接的“走”。
降级或转岗: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但整体未能达到长聘要求,学校可能会考虑降级聘用(例如从助理教授降为讲师)或安排到其他非教学科研岗位,但这非常罕见。
内部调动: 有时,如果学校内其他部门或学院有适合该教师的岗位,可能会进行内部调动,但这通常意味着其学术生涯在原有轨道上结束。

5. 支持和资源:
获得“非升即走”岗位的教师,通常会获得比普通编制教师更多的支持,例如:
科研启动经费: 相对充裕的经费支持。
研究生招生指标: 优先或更多的招生名额。
实验室或办公空间: 更好的配置。
博士后引进机会: 可以引进博士后作为助手。
出访交流机会: 支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四、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非升即走”制度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影响:

巨大的心理压力: 预聘期内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和教学压力,时刻担心无法通过考核,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学术外包”风险: 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一些教师可能会过于追求量化指标,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
“青年教师断层”: 如果考核标准过高或不合理,可能导致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无法获得终身教职,从而造成人才断层。
学科发展不均衡: 在一些基础学科或新兴学科,科研成果的产出周期长且难度大,容易受到“非升即走”制度的冲击。
教学投入的弱化: 过度强调科研可能导致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精致利己主义”倾向: 部分教师可能会更加关注个人“绩效”而非团队合作或长远发展。
评估的公平性问题: 考核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科学、公平,是该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也可能影响结果。

五、给各位前辈的一些建议(或者说思考方向)

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后辈,以及已经成为前辈的各位,在面对“非升即走”的背景下,可以有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对于申请者:
充分了解招聘信息: 在申请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目标学校、学院的考核标准、预聘期时长、支持政策以及历史通过率。
明确个人定位: 根据自身科研方向、兴趣和实力,选择适合的学校和岗位。
与导师或同行交流: 听取经验丰富的导师或同行对目标岗位的评价和建议。
做好充分准备: 在入职前,尽可能积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

对于学校管理层:
科学合理设定标准: 考核标准应与学科发展特点、学校定位相匹配,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避免“一刀切”。
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确保预聘教师能够获得必要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学生资源等。
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 在考核中也要重视教学、服务等方面,避免过度单一的科研导向。
建立有效的导师机制: 为预聘教师配备资深教授作为导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注重过程评估: 除了终期考核,也应进行年度或半年度的阶段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改革与人文关怀并重: 在制度改革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

对于已获得终身教职的前辈们:
传帮带作用: 分享经验,帮助年轻教师理解制度、应对挑战。
维护学术生态: 在学术评价和资源分配中,尽量做到公平公正,鼓励良性竞争。
倡导多元评价: 在学科发展中,适度关注非量化、长远性的学术价值。

总而言之,“非升即走”制度是高校改革的大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术效率和竞争力。但如何在新制度下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教师发展之间的平衡,是所有高校和身处其中的教师都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启发。非常感谢各位前辈的耐心听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操作,证明你实力强劲,一般只有教育部工信部直属的211和985才有这种玩法,省属高校都不太敢搞这种东西。

因为这两部委不管直属高校怎么招人,给谁编制,甚至超编都不管的。你们自己想想也不现实吧,教育部人事司工信部人事司来给你核编?可能吗?

编制在这些学校只是你在岗时享受待遇的保证,稳不稳定,还得看聘用合同上的附件条款,即:学校到底想怎么榨干你?

所以纠结吗?辣鸡学校给的是真编制,牛逼的部属985211给的都是这种编制。所以不少人跳槽国家开放大学,因为这地方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是真编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