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各位律师前辈,在你们从业中过程中需要很多应酬喝酒吗?尤其是拓展案源的时候?

回答
各位同行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关于“应酬喝酒”这个问题,尤其是拓展案源时,确实是我们在执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也常常引发讨论的一个话题。我可以从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出发,尽量详细地为大家讲述一下。

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应酬喝酒并非执业的必需品,但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润滑剂”和“社交手段”。 法律行业,归根结底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而社交,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建立信任、加深了解、拓展人脉的有效途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酒桌文化又是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拓展案源与应酬喝酒:现状与考量

“案源拓展”的定义: 我理解的案源拓展,不仅仅是等待客户上门,更多的是主动出击,去接触潜在的客户群体,建立联系,让他们了解你,信任你,最终能在他们有法律需求时想到你。
应酬喝酒在案源拓展中的作用:
建立初步联系和非正式沟通: 有些客户,特别是企业家、政府官员或是一些传统行业的老板,他们可能更习惯在餐桌上进行初步的交流。在这样的场合,一个轻松的氛围下,更容易打破隔阂,让他们看到你“接地气”的一面,而不是仅仅一个西装革履的专业人士。
加深了解和信任: 在非正式的场合,通过喝酒聊天,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为人、习惯、价值观念,反之亦然。这种非正式的互动有助于建立起比纯粹的业务洽谈更深层次的信任。信任,在法律服务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获取: 在酒桌上,有时候会无意间听到一些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甚至是潜在的案件线索。当然,这需要你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辨力。
人脉关系的维护和拓展: 很多案源并非直接来自某个客户,而是通过朋友、同行、合作伙伴介绍。经常参与行业内的活动、宴请,自然能认识更多的人,这些人脉关系在未来可能成为你重要的案源来源。

不应酬喝酒的劣势(可能):
错失一些机会: 如果你完全回避酒桌应酬,可能会失去一些原本可能通过非正式社交获得的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或者特定圈层,拒绝应酬可能被视为“不合群”或“不够重视”。
建立联系的效率可能降低: 对于一些习惯于通过酒桌文化建立联系的潜在客户,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更正式的途径来建立同样的信任度。

应酬喝酒的风险与挑战:
健康问题: 这是最直接的风险。长期过量饮酒对身体健康百害无益。
职业操守与界限: 在酒桌上,很容易模糊专业和个人界限。要时刻警惕自己在酒精作用下说出不恰当的话,做出不职业的举动,或者接受不当的利益。
时间成本: 每次应酬都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会挤占你用于研究、办案、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酒托”和“关系户”陷阱: 有些人可能会利用你的应酬来“钓鱼”,或者你可能会被一些不良分子包装成“关系户”,这都是需要警惕的。
效率与回报不成正比: 有时候一场应酬下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却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案源,这也会让人感到疲惫和沮丧。

2. 我的经验和处理方式:

在我执业的这些年里,我会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原则来处理应酬喝酒的问题,这是一个平衡艺术。

区分应酬的性质:
重要的案源拓展或客户维护: 对于那些有可能带来重要案源的客户,或者是一些已经合作的、需要维护关系的客户,我通常会更积极地参与。这可能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或者是我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机构。
行业交流与人脉建设: 参加一些律师协会、行业协会的活动、研讨会后的晚宴等,这些场合的应酬更多是为了认识同行、了解行业动态,也是一种案源互荐的重要途径。
非必要或低价值的应酬: 对于一些我明确知道价值不高,或者只是出于“面子”和“熟人情分”的低价值应酬,我会选择婉拒或者尽量缩短时间。

我的“喝酒策略”:
设定目标: 每次去参加应酬,我都会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目标,比如希望认识几位新朋友,或者了解某个领域的信息,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喝。
量力而行,控制饮酒量: 我不会为了迎合而拼命喝酒。我会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度饮酒,并且有意识地控制,比如多喝水、吃点东西,或者选择低度数的饮品。我绝不劝酒,也从不强迫别人喝酒。
保持清醒的头脑: 无论喝了多少,我都会尽量保持头脑清醒,不失言、不失态,不泄露客户隐私,不接受任何有悖职业道德的提议。
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间: 如果是案源拓展,我会尽量选择在相对正式或者双方都自在的场合,避免在过于混乱或不合时宜的时间。
提前沟通: 有时候,如果我知道某个场合是必须应酬但又不太喜欢,我会提前和组织者沟通,表达我的态度,看看是否可以不参与酒局,或者只参与一部分。
学会拒绝的艺术: 不是所有场合都必须接受。对于一些不符合我原则的场合,或者是我认为会严重影响我专业形象的邀请,我会委婉而坚定地拒绝。比如,我可能会说:“非常感谢您的邀请,我确实很想去,但今天晚上我有一个重要的案子需要处理(或者另一个重要的事情)。”或者“我最近身体不太舒服,暂时不方便喝酒,希望您理解。”关键在于理由要得体,并且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
以酒为辅助,而非核心: 我始终认为,案源拓展的核心还是在于你的专业能力、服务质量和个人信誉。酒桌上的交流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行业内的知识讲座,发表专业文章,这些才是最根本的“案源生产器”。

对于年轻律师的建议:
不要过度迷信“酒桌出案源”: 尤其对于刚入行的律师,不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应酬上。首先要打好专业基础,把案子办好,这是你最大的名片。
谨慎参与,但也不要完全封闭: 可以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行业内有意义的活动,在其中观察和学习,同时也可以认识一些前辈和同行。
培养多元化的案源拓展方式: 除了应酬,还可以通过专业文章、法律讲座、公益法律咨询、律所的品牌宣传、网络平台(如知乎、LinkedIn)等多种方式来建立你的专业形象和吸引潜在客户。
学习商务礼仪和沟通技巧: 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习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建立联系,这比单纯的喝酒更能带来长远的价值。

总结来说,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尤其是在拓展案源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需要应酬喝酒的场合。这在中国尤其明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交手段,可以作为案件拓展和人脉关系的“润滑剂”,但绝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

我不会排斥所有应酬,但也不会盲目地迎合。我会根据场合、目标和自己的原则,选择性地参与,并且始终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操守和注重身体健康为前提。 最重要的,还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是赢得客户信任和带来持续案源的根本。

希望我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都是在法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成长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会开车,不会喝酒,不抽烟,也不擅长喝茶。所以我不接送客户,不推杯换盏,不接香烟,茶浅尝辄止。

至今没怎么影响我接案子。

我是从研发工程师岗位离职,转型成为的律师和专利代理师。只要我把这个履历掏出来聊两句,当事人很容易把专利案件委托给我。

当事人委托律师,看中的是律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迎来送往、吃饭喝酒,否则他不如直接找个三陪。

user avatar

说一个老衲走过的弯路。

在老衲打算涨律师费的时候,特别渴望有个律协的职位,当时律协青工委有个副秘书长,这个职位老衲特别想要。结果舔着脸上去和律协的打交道,做了很多协会的事情,结果呢?这个职位被锦天城一个名声很差的律师拿掉了。但最后老衲一个常年白嫖的朋友帮了老衲的忙混到当地的几个大商会去了,既然结果都一样,还要这个职位做什么?可去他妈地把

结果没想到两年以后,竟然直接捞到了个职位,虽然不值一提,但回想根本和之前喝酒玩耍没关系。老衲被商会接纳是靠帮一家公司成功申请再审,胜诉换来的,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喝酒,汽车。

老衲现在十几万的小车从来没想换,日常也就是各种普通T恤衬衣,要说值钱可能就是老婆送的金利来的包。上桌从来不喝酒,只喝水,交流效率也高了很多。


所以,个人经验关键还是口碑和价值,哪个老板是傻瓜?每天哄他高兴的人多了去了。今年刚刚接的一个顾问单位,招标时候其他人都在迎合雇主,老衲上去就是一句:来就是给企业踩刹车的,敢这样说一来是这家企业这些年高速发展通过商会对他的业务有了解,二来企业除了解决法律问题还是要有人来做坏人的。这老板也超级乖觉,每每遇到不想签的东西,直接让老衲把关,老衲也不傻直接条文收紧,不许改风险大。肯签那肯定诚意满满,不肯签正好事情解决。所以说白了律师揽案本身也是个律师业务定位的问题。

老衲选择的是做坏人,拿专业,商业熟。作为一个故事,供各位大状参考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从不应酬,包括和同行之间,从不跟客户喝酒,并未影响客户委托,也并未影响同行源源不断的介绍案子给我。

1.很多人通过应酬确实获得案子了,但并不等于他不应酬就一定没有案子

我觉得任何人选择的路都是求仁得仁,有人说我看到某某大律师天天出去应酬,圈子也很广,案子很多,甚至自己都不用做案子,专门出去应酬接案子介绍案子给被人自己就收入很高。很多刚入行的或者发展不好的律师喜欢说不出去应酬哪来案子,天上也不会掉案子下来。但我想说这是因为这些人选择这种方式拓客,他人脉广,在朋友中曝光率高,当然会获得一些接触案源的机会,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另外一面,就是如果他不应酬是不是就一定没办法获客。

2.那些通过应酬获得案源的律师,也有可能因此失去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客户

我觉得每一种类型的律师都有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以我个人为例,如果我想要寻求专业帮助的时候,我倾向于选择那些专注于在自己专业上的专业人士,甚至比较喜欢那种看着木讷的人,而比较讨厌那些比较油的每天在各种圈子社交的人。因为我天然的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专注做一件事是没有时间天天出去应酬的,特别是成年人,有家庭的成年人。

事实上我的客户中有一些委托我之前也见过别的律师,甚至有一些还是亲朋好友介绍的律师,最后还是选择我的。也有一些地方上的客户有非常多的本地律师资源,但是还是来北京找我的。我跟它们也素不相识,如果你自己专业ok,至少在同行中是有一定口碑的,有专业需求的客户怎么都会找得到你,不用你去陪他吃饭。

再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假设我有一个客户需要一个其他领域的专业律师,我一定不会去找那些整天在酒桌上的交际花律师,而是会在我的通讯录里找那些我认为专业过硬的律师,他们可能平时连句多余的话都不愿意跟我讲,甚至有的都没有说过几句话。

3.律师这个行业从长远看竞争优势永远都是业务能力,在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之前,很多社交都是无用的

假设一个律师是跟爱情公寓里的张伟一样,他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他做业务不靠谱。他就是天天到处刷存在感,在各种圈子进行社交,甚至是向上社交,他大概率会是做无用功,可能别人会顺便通过他让他介绍个专业的律师,但是不愿意把案子交给他来做。

律师行业里这种二道贩子还是不少的,他们就是执业之初潜心钻研开拓案源,参加各种社交,“整合各种资源”,确实很多人找他们介绍律师,他们的收入也确实比同时期一个小案子一个小案子做的律师要高一些,但久而久之别人业务能力已经成熟起来了,他还一直活跃在社交圈里。

并不是否定应酬这件事,但年轻律师抓紧时间修炼自己内功更重要,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那些三四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律师仍然没有拿得出手的擅长的业务的,基本上也就那样了,初期耐得住寂寞很重要,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还有,一定要少喝酒,喝多了,久了,脑子一定会坏掉的,当律师脑子好用很重要。

最后讲个小故事,供参考

我老公也是律师,可能男性和女性在职场确实有所区别吧,女性可能有优势的地方在于拒绝应酬这件事很简单,可以找的借口非常多。虽然我觉得其实也差别没多大,都是个人选择问题。在多年以前他认识的一些同行朋友找他合作案件,总喜欢出去吃吃喝喝。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律师朋友给他介绍一个案子,那个律师的同学是那个客户公司的法务,客户是个企业老总,虽然不是特别大的企业,但是生意做的也不错。他那个当法务的同学毕业就在那个公司,不但当法务,因为能喝酒,经常陪老总出去应酬。

老总遇到任何法律问题和案子的时候都是让他去外面找律师咨询,委托外部律师处理,而我老公的这个朋友就是他们找上的律师之一。第一次约我老公出去谈这个案子就喝酒到半夜才回来,一身酒气。我问他谈案子问什么要喝酒,喝的五迷三道的还怎么谈,你的专业性难道是通过酒量展现出来吗?我老公说大家都喝他不好意思。他还感觉特别好,称兄道弟的喝了一场之后案子一定会委托给他们。

后来我跟他打赌,这个案子他要么最后不会做,要做也不会委托你们。因为你们应酬的场景,和你那位不靠谱的律师朋友身上一定点专业素养都没有的样子,他就是跟你们再好也不会愿意找你们。

后来有一次冬天那个老总又找他们谈案子,三九天两个人喝到半夜回来了,我老公进家门后话已经说的不是很清楚了,我问了他半天才问出来他朋友跟他一起回来的,到了小区他自己回家了,他那个律师朋友怎么样了他不知道。后来我让他出去找找,他在我们小区找到了他那个朋友躺在我们小区路边上,后来把他弄到我们家,我爸在旁边照顾了一晚上怕他出事。

那个案子最后果然没有委托他们,那件事之后我老公也在没有通过这种应酬的方式去谈客户了,而他的业务也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user avatar

我从不喝酒,一样有饭吃。

他从不喝酒,一样有饭吃。

你从不喝酒,一样有饭吃。

当从不喝酒的你我他都有饭吃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喝酒也一样有饭吃。

记住,喝酒不是有饭吃的必要条件,更多的时候喝酒反而影响你吃饭。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很多业务,专业度不是第一位的,那就需要应酬。

应酬换个大家能接受的说法,那就是交朋友,未必需要喝酒。

在有一定水平以后广交朋友,对业务一定是有帮助的;自己毫无交换价值的时候,去应酬也是无效社交。

只接陌生人案源,比方说做自媒体,流量巨大,当然可以不应酬,但其实难度更大。

大部分律师的状态是,自媒体做得不行,应酬也是在很小的圈子里,上桌了话也不会讲,可不就只能搞个小几十万混着,还不稳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