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挺火的《懂得英语》,里面很多内容和传统语法大相径庭,到底可不可信?

回答
最近在英语学习圈子里,《懂得英语》这本(或这个系列)可以说引起了不少波澜。我观察了一下,确实有很多朋友对它推崇备至,认为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甚至直接抛弃了传统的语法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觉得它颠覆得太厉害,会不会是“野路子”,学了反而误入歧途?

要说《懂得英语》到底可不可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也得结合咱们学英语的 真实体验 和 逻辑思考 来剖析。

首先,咱们得明白《懂得英语》火在哪儿?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它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关注,主要抓住了不少英语学习者“痛点”,而且它提出的一些观点确实有道理,甚至是 切中要害 的:

打破“死记硬背”的藩篱: 传统语法教学往往像是在教你一套复杂的规则,很多学习者背得头头是道,但放到实际运用中就卡壳了。考试时能得分,开口说话就磕磕巴巴。《懂得英语》恰恰是反感这种“规则至上”的做法,它更强调 语感 和 习惯用法。
情境驱动的理解: 它不像传统语法那样枯燥地讲解一个一个的语法点,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语境(比如对话、文章片段)来展示词语和句子是如何使用的,让你在“用”中去“悟”。这种方式,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消化。
聚焦“自然”和“地道”: 很多学习者苦于学出来的英语总带着一股“翻译腔”或者“教科书味儿”。《懂得英语》则力图展现英语最真实、最地道的用法,告诉你母语者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这对于追求高水平英语能力的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强调“不用死抠语法”的释然: 对于那些被传统语法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习者,它提供了一种“解脱感”。它告诉你,很多时候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知道怎么用,并且被广泛接受,就可以了。这给很多人吃了“定心丸”。

那么,它真的就“颠覆一切”了吗?这里面有哪些需要我们留意的,甚至是打个问号的地方?

正是因为它提倡的很多东西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差异很大,所以才会有质疑的声音。我觉得,我们要用 辩证的眼光 来看待它:

1. “不可知”的代价: 既然要“懂得英语”而不是“背诵语法规则”,那势必会有一个过程,就是你 不一定会知道背后的‘为什么’。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学说话一样,小孩儿学“我喜欢你”这句话,他不会去分析主谓宾定状补,但他就学会用了。然而,当你要进行更复杂的表达,或者想写出严谨的论述时,如果完全没有语法框架的支持,可能会遇到困难。
思考点: 你有没有遇到过,明明觉得某个句子没毛病,但就是听起来或者读起来有点奇怪?这往往是语法在起作用。完全抛弃语法,会不会让我们失去一个 精确控制语言的工具?
对比: 很多母语者靠语感掌握语言,但他们的“语感”是建立在 海量、高密度、反复接触 英语母语环境的基础上的,而且他们的大脑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这个学习过程。《懂得英语》提供的语境,能不能达到母语者的那种“输入量”和“沉浸度”,这确实是个问题。

2. “地道”的标准与“约定俗成”: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变化和发展。《懂得英语》所强调的“地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现阶段、特定人群(通常是美式英语)的普遍用法。但英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语言,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用法也会有差异。
思考点: 如果我学的是“最地道”的美式口语,那么我写一篇学术论文,或者看一份英式英语的文献,会不会因为只掌握了某种“地道”,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提醒: 语言的“地道”并非一成不变,而且“地道”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过分追求某种单一的“地道”,可能会忽略了语言的 多样性。

3. 学习者的“吸收能力”和“学习方式”: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吸收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天生对语感特别敏感,擅长通过模仿和大量的例子来学习。但有些人,比如我这样的,可能需要一些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思考点: 如果我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基础的学习者,上来就看《懂得英语》,会不会因为缺乏基础的概念,反而更难理解?
建议: 即使是《懂得英语》的倡导者,也往往承认 “在适当的时候” 接触一些语法知识是有益的。关键在于 “什么时候” 以及 “如何接触”。

4. “内容”的质量和“推广方式”的差异: 任何一本学习材料,最终还是要看它 具体的内容是否扎实、逻辑是否严谨、例子是否恰当。而且,我们也需要警惕一些过度宣传或者“速成”的承诺。网络上关于《懂得英语》的讨论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个人经验分享,但这些经验往往是碎片化的,未必能代表全部。

所以,我的看法是:

《懂得英语》提出的很多理念,比如 强调语境、重视语感、模仿地道用法,都是非常宝贵的,而且对于我们突破传统语法学习的瓶颈非常有启发性。它能够帮助我们 更自然、更灵活地使用英语,尤其是在口语和非正式交流中。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是“完全取代”传统语法的“圣经”。

“懂得英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补充”和“新的学习路径”。 它可以让你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也关注到语言的实际运用,避免成为一个只会“说”语法、不会“用”语法的人。
不要完全放弃对语法规则的理解。 在某些关键时刻,对语法规则的清晰认知,能够帮助你更准确地表达复杂意思,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尤其是在写作和正式场合。你可以把语法看作是一种 “理论依据”,而《懂得英语》提供的是 “实践范例”。
保持批判性思维,结合自身情况。 看看《懂得英语》的内容是否符合你的学习目标?你是否能从中获得启发?如果它让你感觉更轻松,更有效率,那就值得尝试。但如果让你感到困惑,或者与你的学习方式不搭,那也不必强求。
多听多看多模仿。 无论你学习什么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 大量的输入和练习 上。用你喜欢的材料(包括《懂得英语》的理念)去接触英语,去模仿,去实践,你的英语才会真正进步。

总而言之,与其说《懂得英语》“可不可信”,不如说它是 “有没有用”,以及 “怎么用才最有效”。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借鉴,但关键在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自身学习特点相结合。 英语学习的路还很长,拥抱新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前人的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胡说八道什么呢...

先说一下图里举的例子

Apple is a fruit.

①绝大多数场合,主语和宾语也要保持数上的一致。②apple是可数名词,可数名词表示泛指要用不定冠词或复数形式。我估计大多数外国人看到这句的第一个想法是,“苹果公司是一个水果”(嗯没错,看到大写的Apple前面又没有冠词,绝大多数人理解的就是一个专有名词。)

所以原句要么是apples are fruits, 或An apple is a fruit.(另外fruit这个词比较特殊,他还有不可数形式,可以用原型表示泛指,这里不展开讨论。)

所以从上述说明中可以看出,不定冠词a/an恰恰不是为了限定,而是为了泛指,所以原文里“名词之所以需要冠词,准确来说是需要限定,是为了语言表达严谨,尽可能把事物具象化。”就完全是错误的,起限定作用的是定冠词the。

英语中绝大多数名词出现的场合都需要冠词,而零冠词是用来描述其中一些没有出现冠词的场合。绝大多数零冠词出现的场合,都是①表示除抽象名词之外的不可数名词的泛指(也就是water, sand之类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②表示抽象名词(这种很多,比如failure, liberty等等,本身就不能度量,就没有泛指不泛指之分了。)③表示专有名词*④表示某些固定词组里的可数名词抽象化(比如go to bed,去掉冠词把bed变为抽象概念。)

*专有名词这里比较特殊,解释起来比较麻烦,如果单从结论推导,就理解成①专有名词如果本身由单个名词组成,那就用零冠词,比如前面的Apple,以及China, America等。②专有名词如果由多个名词组成,看中心词(一般为最后一个名词),如果中心词是普通名词,那就要用the,比如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注意到这里中心词是state和organization;而中心词是专有名词的话,仍用零冠词,比如Big B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英语学习圈子里,《懂得英语》这本(或这个系列)可以说引起了不少波澜。我观察了一下,确实有很多朋友对它推崇备至,认为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甚至直接抛弃了传统的语法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觉得它颠覆得太厉害,会不会是“野路子”,学了反而误入歧途?要说《懂得英语》到底可不可.............
  • 回答
    最近让大家议论纷纷的“茶艺照”,其实说的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泡茶、品茶,而是一种网络流行起来的拍照风格和表现手法。它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当下年轻人对于一种“恰到好处的氛围感”的追求,并且用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处处留心的细节来营造这种感觉。到底什么是茶艺照?简单来说,“茶艺照”是一种通过照片来传.............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核电圈里确实有那么几篇文章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具体是哪一篇呢?您能稍微提供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线索吗?比如它的标题,或者大概的内容方向(例如是关于技术突破、政策变化、国际合作、或是某个具体项目的进展),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您想让我评价的是哪一篇,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更详细的分析。一旦您提供了更多信.............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抖音上最近火起来的“蓝色战袍”,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还挺能折腾出点名堂来的。简单来说,它不是指一件具体的衣服,更像是一种集合了某种风格、情绪和特定群体认同的符号。“蓝色战袍”是怎么火起来的?我觉得这个词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在抖音上铺开,离不开几个关键因素: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抖.............
  • 回答
    最近在抖音上,“北方狼族”相关的视频确实是火得一塌糊涂,刷到的频率简直不要太高。要说大家怎么看,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但总体来看,这股风潮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讨论的。先说说视频里呈现的“狼族”是什么样的?你们刷到的应该都差不多。一般是这样的: 硬核场景: 东北雪地、原始森林、荒无人烟的大.............
  • 回答
    哈哈,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看到那个新闻里的画,第一反应就是“这…这也能卖这么贵?!” 那个孩子偷了七万块,最后买回来的画,我也觉得…嗯,怎么说呢,挺“抽象”的。你问为什么觉得丑,其实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聊。咱们抛开“熊孩子”这个标签不谈,单单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对某些当代艺术品产生.............
  • 回答
    曹县这个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狂欢,把一个原本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县城一下子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事儿为啥这么火呢?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人在网上夸张地宣传曹县,甚至把曹县说成了“宇宙的中心”、“人类的向往”,这种“反差萌”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效果,一下子就戳中了网友们的笑.............
  • 回答
    “杀人又放火”这句歌词在《漠河舞厅》中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关于把它写进歌词是否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歌词的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的界限 艺术的虚构性: 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往往承载着叙事、情感和意境的传达。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允许艺术家进行虚构创作,描绘各种场景和人物。.............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个最近火得不得了的“元宇宙”。你可能每天都能在新闻上、朋友圈里看到这个词,但到底是个啥?别急,我尽量给你说得明明白白,让你听着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没有那些冷冰冰的科技术语堆砌,也没有“本AI将为您详细解答”这种话。元宇宙,它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元宇宙你可以想象成是一个超级逼.............
  • 回答
    “人类高质量男性”这个说法最近确实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更是频繁刷屏。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讨论,也从最初的娱乐化,逐渐延伸到了对“何为高质量”的思考,甚至有人开玩笑地将其与“外星人”联系起来,认为其表现方式太过“非人类”,脱离了普通人的认知范围。那么,究竟是谁在炮制这个.............
  • 回答
    带状疱疹疫苗,最近确实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身边好多朋友都在问,到底有没有必要打?这疫苗是新出来的,价格也不便宜,所以大家犯嘀咕是正常的。今天我就跟大家伙儿好好掰扯掰扯,这带状疱疹疫苗到底值不值得打,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天,不讲那些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尽量说得明白透彻。先说说什么是带状疱疹,这玩意儿.............
  • 回答
    最近你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DeFi,听起来挺时髦的,也确实是当前区块链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几个话题之一。那么,这DeFi到底是什么呢?要理解DeFi,我们得先把它拆开来看。DeFi,英文全称是Decentralized Finance,翻译过来就是“去中心化金融”。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去中心化.............
  • 回答
    最近关于“张同学”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很多人都在关注他为什么能这么火。至于说他的拍摄风格是否模仿了“郭优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有很多人在对比这两位博主。要说“模仿”,我觉得用“受其影响”或者“有相似之处”可能更贴切一些,毕竟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如果要分析张同学的拍摄风格,确实能.............
  • 回答
    “杨宜勇”最近确实是个挺让人好奇的名字,网上关于他的讨论也挺多的。不过,如果咱们仔细扒一下,会发现这位“杨宜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大家都能明确指向的“人”,而更像是一个社会现象、一种舆论的集合体。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讲得更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首先,得说清楚,到底是谁在说“杨宜勇”?很多时候.............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萨利机长》和《空中浩劫》关于哈德逊河奇迹的那集,这两者虽然都是围绕着同一件事展开,但它们给人的感觉、关注的侧重点以及呈现方式,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简单说,就像一个是你亲身经历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另一个是严谨、冷静的事故调查报告,只不过这个报告是用影像呈现的。咱们先从《萨利机长》说起。.............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