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鸡奖、金马奖、金像奖,哪个最权威 ?

回答
在中国电影界,金鸡奖、金马奖和金像奖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三大奖项。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积淀、评选标准和地域特色,也因此在“哪个最权威”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

金鸡奖:国家级荣誉,偏重艺术探索与电影工业发展

中国电影金鸡奖(简称金鸡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电影奖,可以说是目前内地电影界最具分量的奖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是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评选机构与标准: 金鸡奖的评选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评审团成员主要由业内专家、评论家、电影学者以及部分资深电影人组成。评审标准非常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技术创新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金鸡奖尤其看重影片的“中国性”,鼓励那些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近年来,金鸡奖也越来越重视电影工业化的进步,以及在电影技术和制作上的突破。
权威性来源: 作为国家级的电影奖项,金鸡奖的权威性首先体现在其官方背景和国家层面的认可。它代表了国家对优秀电影创作的肯定和鼓励,是国家电影政策导向的重要体现。同时,其评审过程相对严谨,评审团的专业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特点: 金鸡奖的评选周期相对较长,一年一度,且不固定颁奖年份,旨在保证评选的质量和严谨性。它更倾向于表彰那些在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影片和电影人。在过去,“金鸡奖”曾一度出现过几年才颁发一次的的情况,但这恰恰体现了其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近年来,金鸡奖的颁奖频率逐渐稳定,并试图与国际接轨,但其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特色依然鲜明。

金马奖:华语电影的“奥斯卡”,评审开放与市场考量并存

台湾电影金马奖(简称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是台湾地区主办的电影奖项,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台湾,成为整个华语电影界备受瞩目的盛事。

评选机构与标准: 金马奖的评选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负责,评审团由来自两岸三地(台湾、香港、大陆)及海外的电影从业者、影评人、学者等组成。金马奖的评审过程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著称,不仅注重影片的艺术成就,也相当程度地考虑到影片的市场表现和观众的接受度。它鼓励多元化的电影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于创新和突破性作品给予高度关注。
权威性来源: 金马奖的权威性更多来自于其高度的专业性、国际化的评审视野以及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声誉。它能够吸引两岸三地乃至全球的优秀电影参与竞争,其评选结果往往能够引领华语电影的创作潮流。长期以来,金马奖被誉为华语电影的“奥斯卡”,其公信力非常高。
特点: 金马奖的评选过程相当严格,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它对影片的艺术性、技术性、表演、剧本等各方面都有细致的考量。由于其评选的开放性,金马奖常常能发掘出具有黑马潜质的影片和新人,也更愿意奖励那些挑战传统、敢于创新的作品。其颁奖典礼也以其轻松活泼、充满惊喜的风格受到观众喜爱。

金像奖:香港电影的最高荣誉,注重本土特色与商业活力

香港电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于1982年创办,是香港电影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旨在表彰在香港本地电影产业中杰出的电影作品及电影工作者。

评选机构与标准: 金像奖的评选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负责,评审团成员主要由香港电影界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师、剪辑师等。金像奖的评选标准非常注重影片的“香港特色”和“本土精神”,同时也兼顾影片的商业吸引力和市场表现。它尤其看重影片在叙事技巧、表演风格、摄影美学以及对香港社会文化的反思和表达。
权威性来源: 金像奖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其在香港电影界的至高地位以及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它能够集中体现香港电影的创作实力和市场活力,也为香港电影人在本地赢得了最高荣誉。其评审团由业内资深人士组成,使得评审过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特点: 金像奖的评选周期为一年一度,颁奖典礼的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大。它更偏向于表彰那些具有香港独特风格、能够代表香港电影最新成就的作品。尽管近年来香港电影产业面临挑战,但金像奖依然是衡量一部香港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

谁最权威?—— 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那么,究竟哪个最权威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国家层面的代表性: 从国家层面的代表性和官方认可度来看,金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它代表了中国内地电影界官方的最高评价,对于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导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华语电影的综合影响力: 如果从华语电影圈的整体影响力和评审的开放性、包容性来看,金马奖的权威性更为突出。它能够吸引最广泛的华语电影参与竞争,其评选结果也更能代表整个华语电影的平均水准和发展趋势。其“华语电影奥斯卡”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3. 香港电影的本土标杆: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金像奖是其本土最高的荣誉和最具代表性的奖项。它反映了香港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市场活力,是衡量香港电影成就的重要依据。

总结来说:

金鸡奖代表了中国内地电影的官方高度和艺术探索方向。
金马奖代表了华语电影的开放视野和市场前瞻性。
金像奖代表了香港电影的本土精神和商业活力。

这三个奖项各自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权威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华语电影界的重要版图。与其纠结于谁“最”权威,不如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华语电影的发展和成就。很多优秀的电影人和影片能够在不同的奖项上获得肯定,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奖项的评选标准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华语电影的繁荣与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鸡奖是个专业性很强,有自己独特优点,同时亦有严重缺陷的电影奖项,因此长时期都显得“曲高和寡”,才极大限制了其在演艺圈的影响力,目前而论,业内影响力肯定尚不如金马奖,只胜过日薄西山的金像奖。好在从今年起,总算有了令人欣喜的改观。

金鸡奖之前世今生:与时俱进,自可否极泰来

首先,金鸡奖目前的评选周期,相比同类型的港台奖项如金马金像,可以说非常奇葩,从2005年起,每2年才举行一次,和百花奖轮流举办。

这样的周期,必然导致了时效的严重滞后性,经常出现17年颁奖时,得奖者居然是凭借15年作品去获奖,比如邓超今年拿影帝奖的《烈日灼心》,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同时也就完全起不到鼓励新影人的效果,因为等轮到它评选时,都已经先被金马奖、金像奖评选过一轮,甚至两轮了。

其次,金鸡奖有个不成文的默认惯例,影帝从不二封,影后除了早年的潘虹、巩俐、宋春丽三位演技出类拔萃的前辈,分别获得了3次、2次、2次奖外,之后也从不二封。

这个规矩,大概是源自计划经济时代,大家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一个人演技再好也不让吃独食的风气。

之前已经得过奖的演员,无论新作品展现出来的演技何等出色,也几乎肯定不会再得奖。

典型的例子,13年金鸡奖,章子怡的《一代宗师》宫二,作为十年一出级别的杰作,横扫了华语圈的金马、金像、百花、华表四大奖,此外类似亚太影后、导协影后等次一级奖项,加起来一共拿了12个。

唯独在金鸡奖失利了,输给了小宋佳的《萧红》。同届还有颜丙燕的《万箭穿心》,虽然是票房不高的小众电影,同样是十年一出级别的神演技,在华表奖和章子怡平分秋色,共享影后。

小宋佳在《萧红》展示的演技当然也很不错,但比起章、颜二位强手尚有差距;她能得奖的最大理由,其实就是章子怡和颜丙燕都已经得过金鸡奖了……

这样绝不合理的惯例,无疑极大削弱了奖项本身的公信力,评选揭晓后每每让公众哗然。

此外,既然惯例是帝后不二封,但是之前的影帝影后,当届有好片子时照样要被提名陪跑,来保障提名的含金量,但也只能是陪跑,

这些优秀影人自己都知道,肯定不会再得奖,所以也就不会再重视奖项本身,如果懒得给举办方面子的话,都找各种借口不出席,又削弱了颁奖典礼的星光程度和受关注度。

这样做,等于又是白白浪费了有限的提名名额

——与其如此,真还不如索性把提名用来鼓励新人呢。

再次,长期以来,金鸡奖都是以专家的眼光去评判演技,偏爱小众影片和不知名演员,越是星光璀璨的明星,越是大众喜欢的导演,专家们就越带着偏见。

最早例子就是80年代的刘晓庆,在那个电视机还没普及、电影为主要娱乐方式的年代,可说是整个中国内地不分男女性别的第一影星,因此在金鸡奖评选中屡屡败北,唯一得奖那次感动至落泪。

潘虹之所以能打破“金鸡不二封”惯例,拿下三届影后空前绝后,似乎也有当时那些老专家们,特意要评选出一个和三届百花影后刘晓庆相抗衡的演技派女星的意味。

第二个被一直金鸡奖冷遇的影人,正是曾经连年创造票房年冠记录的冯小刚,他连拿8次百花奖的时候,金鸡奖却是六次提名仅仅一中,经常在颁奖典礼上干坐了几小时冷板凳。

还是到冯小刚连续拍摄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后,又拍了一部《我不是潘金莲》,表明自己改弦更张,努力向严肃题材靠拢的衷心不改,今年才总算感动了专家们,又发给他第二个金鸡奖。

在金马奖和金像奖近年来都时常颁奖给内地最优秀影人,借此抬高其自身含金量和影响力的同时,金鸡奖却长期坚持给那些票房惨淡的严肃题材、小众艺术电影颁奖,完全不重视商业明星的恶果,便是商业流量为王的演艺圈也不再重视。

而论本身规格又比不上华表奖这样的政府奖,所以经常出现获得提名者都大半不到场的难堪境遇。

港台影圈可以常年用金马奖金像奖提名,来捧他们自己的新生代艺人,(如伊能静、陈妍希、林依晨、许玮甯、宋芸桦、吴可熙、颜卓灵、何韵诗、张榕容、杨雅慧……,还有最新的尹馨,这些知名或不知名港台艺人,居然都有金马影后提名)

而目前内地的新生代演员,想要得金鸡奖基本不用指望,像今年周冬雨这样拿提名的也同样凤毛麟角,还是在金马已经封后、演技得到业内充分认可之后。

再加上2年1届的评奖周期,金鸡奖在推广和鼓励自己新人力度上,就完全没办法和金像奖金马奖相比了。

所以,才会造成了现在内地的一些新导演,新演员,并没有被金鸡奖鼓励的可能,反而是先争取到了金马奖金像奖的提名和奖项,从此走红。比如近年的金像影后春夏、金马影后马思纯等。

他们既然是在极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的成就,论含金量自然远远高过同样拿金马金像提名的港台艺人,本身实力肯定名至实归。

——这当然更就给许多人一种「金马奖、金像奖积极鼓励内地有实力新人」的印象。

从前金鸡奖约定俗成的“帝后不二封”的初衷,本应是内地影人中演技好的实力派演员实在太多,尽可能让大家都有奖得,

可是导致的恶果却和良好初衷背道而驰,这种情况不加改变,长此以往,金鸡奖的业内影响力,当然只会愈发边缘化。因此再加上那些影(港)评(台)人(粉)长期洗脑,在大众印象中,影响力当然也就不如金马奖了。

而金像奖虽然抱残守缺,死守本港,毕竟过往出过那么多华语巨星,老一辈港星如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梁家辉、刘青云、张家辉、任达华等,虽都廉颇老矣,目前尚能饭也,所以影响力和演技水准仍能保证。(不过再过五年十年,就不好说了,新近推出的影帝林家栋已五十高龄……)

当然,近年金鸡奖,终于开始懂得与时俱进,努力发挥自己作为专业奖项,对内地影人的鼓励和促进作用,那就是将奖项授予获奖后效果加成最大、最能发挥奖项作用的实力派明星,

而不再和以往那样,高居象牙塔固步自封状,总去颁奖给那些几乎完全不能创造商业和市场价值的冷门影片。

比如获得今年影帝奖的邓超,就弥补了他作为当今华语头号票房明星,一直以来在权威奖项上的短板,正式开启足以和前辈媲美的巨星之路。

比如吴京的《战狼1》,虽然尚有不少瑕疵,仍在上届金鸡奖同时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剪辑奖两个提名,这样的充分肯定,包括百花、华表等奖项的肯定,也激励了他终于拍出震惊华语影坛甚至于整个世界影坛的《战狼2》。

这确是个极值得称赞的改变,惟其如此,才是真正促进内地影坛发展、扶植本土巨星的明智之举,长此以往,才会让金鸡奖的价值被业内更加尊敬和重视,希望能就此成为一个好的开端,书写华语影圈的新纪元。

至于对金马奖、金像奖的评价,可以参见这两个回答:

狐狸晨曦:如何评价 2017 年第 54 届金马奖入围名单?

狐狸晨曦:怎么看待2017香港金像奖提名名单?

相关阅读:狐狸晨曦:金鸡奖、金马奖和金像奖,三个华人电影最高级别奖项,怎么评判这些奖项的专业程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