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件事。
1.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2. 不能改变的东西,就不要纠结。
谨慎。再谨慎。
其实换个说法,就是把人往坏了想。这个习惯对于个人生活来说不好。但是对于专业人士,这是个最基本的思维习惯和职业素养。
例子1:
甲乙方就某一合同谈判时,对于条款的吵架,往往会以互相给文件添加修改意见的形式来交流。现在我已经习惯要求对方必须使用word里的track changes功能。鉴于有些复杂合同或法律文件动辄数百页,我必须每一次都能看出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改动了什么。
但这样就算完了吗?不够。等到最后双方要敲定最终版了,我一定会让秘书用word的比较功能或者其他文本比较软件将“最终版”和“吵架版”进行一次额外比对,以确定对方律师没有偷偷修改合同的其他部分。
对家律师偷偷修改了部分条款,却单独设置该段修改不track changes;甚至在签字时偷偷替换掉签字版中的几页纸质文件,等签完字了才发生重大争议的事情,行业内时有听闻。
例子2:
习惯性地对一切溢美之词保持警惕。“您是专业律师”、“您们是顶级大行”、“果然是名校出来的啊”、“您绝对算专业投资者” 听着虽爽,却往往包藏祸心,实质是加重你的各种义务。
一旦出现争议或纠纷,这类溢美之词瞬间就会成为攻击你的武器:“作为专业律师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顶级大行应该更具有审慎的精神和水平!”、“我绝不相信你一个XX学校毕业的人会不知道XXX这回事!”、“作为专业投资者,理应知道这里面的风险!”
时间久了,这个行业里的许多人,万事先认怂成了语言习惯。明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也不敢断言究竟如何”,“对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XX专家的意见”,你可千万别以为人家真不懂,这只是他们的catchphrase。
例子3:
我看楼里有人提到了敬畏现状。我表示赞同。作为专业人士,无论是律师会计咨询投行,面向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国企进行专业服务时,一定会发现其在流程、管理方式、乃至更重大的地方有非常明显的错误或漏洞。
这时候,请及时压制住你的表现欲。不要出头,不要逞能。有些事情只是外人看来荒谬,在对于局内人来说,目前的现状是多方博弈后达成的,甚至是微妙的平衡。你不是内部人士,在不能获得全局信息的前提下,不知来龙去脉就贸然把不该放上台面的东西放上来,对于企业的局内人而言无疑是掀桌行为。
除非这种漏洞和问题会严重地影响你的工作成果或者职业声誉,不然切忌碎嘴巴。肆意评价甚至自作主张向管理层出谋划策,都是典型的菜鸟行为。即便需要提出,也要先和你能接触到的局内人(往往只是个中层)建立比较好的私下交情并获取足够的信息之后,才能考虑要如何合适地处理。
(未完待续)
1. 保持好奇心:这样的好处是不断学习了解新东西,从而你身边有不同能力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得道者多助。
2. 时常总结:这样的好处是让自己及时调整方向,而不会在惯性中迷失自己。
3. 实事求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做事情不能浮夸飘在空中。
1.不拒绝做小事;
2.不惧怕做难事;
3.保持自信;
4.坚持学习。
1、选择比努力重要。在你职业生涯的早期,大多数人无法或者说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静下心来,学习身边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为日后的选择做准备,但是一旦选择了,就需要坚持,但是选择很重要,选择错了,就会耽误一生。
2、学习,保持或者说坚持学习。早期你需要学习的很杂,思维方式、待人处事、国家的宏观政策。不要以为你是活在一个壳里,多接触多学习,多记录,多分析。
3、心态,不要指望一日飞升,不现实也很危险。
4、每一次输赢,都要分析,知道自己为什么赢,知道自己为什么输,我见过很多人知道为什么输,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赢。这样你的人生在玩俄罗斯轮盘。
5、选择好了,就要坚持到底。有时候坚持真的很重要。
正向思维。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1:不把情绪带回家,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2:有态度,但不轻易表态。
3:不回避主观情绪的需要,做人很难做到面对一切保持绝对客观,但是可以做到闭嘴,并思考。
4:知人知面无需知心,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方向,面对矛盾有自身的利益取舍,谈得来的多说两句,谈不来的点到即止。
5: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完成的绝不麻烦他人,自己完不成的要反复麻烦他人,并以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致歉,并致谢礼。
6:不拿社会事件说事,这包括自己的事也包括别人的事。
7:作为项目负责人,团队内部矛盾永远大于外部矛盾。
8:能回家吃的饭绝对不在外面吃。
随手记录的习惯。包括画和写。
我是个嘴很笨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遇到你“不说憋屈但说了矫情”的话时,会选择沉默。后来养成了颇有心理治疗意味的习惯——想什么就记下来,多数时候是画,毕竟是最擅长的方式。随身带着的速写本,不会刻意给人看,但也不会掖着藏着。内容大多很随意,别人也没有读懂的兴趣。
在龟速校园网里等进度条,假期回家看电视等广告,毕业工作之后等车、等外卖、等电梯,以及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不靠谱的男女骗纸(!!!)积攒了几十本(恩,算上丢的、送人做纪念的和打包寄回家的,差不多100+)画着方案、构图、甚至“鸡蛋灌饼排队tips”这些蛋疼体会的本子,它们中有些已经变成了作品,有些正在实现,更多的则变成了“没有价值”甚至自己都不再能看懂的东西。
现在每当工作遇到“瓶颈”,疲惫于沟通各种不靠谱的需求时,觉得生活无波澜人生无进步甚至前途渺茫的时候, 会偶尔翻出那些本子看看,总能重新开始。
所谓开始并不是因为我找到了解决眼下问题的方案——事实上很少有这种运气,仅仅是看到了它们的存在,我意识到生活中依然有这么多不确定的结局,而我当初原来是可以用“提方案”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原来当初可以 不在意别人是否认同,取悦别人首先要取悦自己。
理想的状态是,我每天都能够按照本子里思想和决定在生活,即使他们没有变成大家看到的作品,甚至即使没有这样一个物理状态存在本子,用心观察和感受的态度总能贯穿在我的生活中,总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办法。哪怕是做个民工,也不是每天起早贪黑机械地搬砖头,靠着比别人省吃俭用的艰辛来糊口的那种,而是要对我的工作、甚至我的行业做系统的研究,知道它的规则和现状,然后用一个让人如梦初醒的新想法去刷新这个行业的习惯。
如果说工作中评价一个人的竞争力要看ta的学习能力,那么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小事,我的收获是:另辟蹊径的工作习惯。不是指投机取巧或者逃避问题,而是一种随时从现实之梦中自我唤醒的能力,和一种“提方案”的尝试,这种尝试来自于相信,相信未来,相信改变。
谢邀。
对我职业生涯帮助比较大的一个习惯可能是“勤于整理资料”。每天不管工作多忙,都会留出一些时间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既包括最新的法律条文,也包括媒体报道的案例,主管官员讲话,公布的判决书、招股书,法官律师专家的分析,行业八卦,图书摘录,音频视频。这件事我从大四实习时开始做,工作日基本上都能坚持,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有时也是我整理资料的过程。由于资料收集的比较齐全,更新及时,使我做研究的速度比同事要快很多也更准确,相当于用半成品炒菜和现买现洗现做的区别。如果碰到一些客户催的特别急或特别乱的事,老板往往会想起我来,哪怕我以前从来没做过这个领域。这种资料整理还有一个好处,使我对法律和政策变化的脉络比较熟悉(有时看到“新闻”就专门搜集相关“旧闻”),碰到一些跨越多年的复杂交易,在文件中快进快退都不至于把自己搞晕。
我爸是我见过的记忆力最好的人之一(他曾是侦察兵),但他老跟我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子”,我自己则总结“好笔头子不如烂电脑”。
补充:
有几位知友在评论中留言,对我的分类方法很感兴趣,其实说起来也是平淡无奇,只是比较适合我个人。
(1)我在初期分类很粗,大类就是“财经”和“法律”,然后是类似“商法、民法、行政法”这样的类别,下面是“合同、侵权”这样的子目录,和学科的基本逻辑一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一些关键词在文件名中频繁出现,比如VIE,那么就专门建一个子目录。不用特别追求逻辑层次上的严密,关键是自己要能快速找到。
(2)收集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TXT文本,我在存档前经过“脱水”处理,只保留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但一定会保留时间和作者,便于需要时引用。
(3)我在文件命名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是对原文的标题进行修改,尽量统一使用专业术语,比如把“假外资”全改成“返程投资”;如果一份文件涉及两个内容,比如“外商投资”和“并购”,那么我会在两个文件夹中分别存储,但命名可能不同;如果文件出自某位我特别信任的专家或机构之手,我会特别注明作者,比如“陈永坚 赎回条款的玄机 200804”;如果文件的内容非常重要,但存在一些硬伤,我也会注明“(存疑)”,当找到更好的信息来源时替换掉。
(4)如果在读书时发现有用的内容,我会写一个很短的TXT,比如:外管局75号文的适用范围,内容是参见XX书XX页。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扫描下来。
(5)在线的音频和视频,我一般会用地址探测软件找到实际地址,下载到本地,因为一两年后很多链接都失效了。如果音频视频比较长,会在文件名中注明“(重点从15分钟开始)”
(6)有知友问“时间维度如何纳入?”我个人基本上是按照内容分类,不考虑时间维度,因为对资料的可靠性影响不大。但会在每一个文件名中注明时间,便于检索。
2015年3月更新:
关于资料的收集和保存,App推荐“Pocket”和“印象笔记”(均为跨平台,可以在手机、iPad、PC上同步),保存后要及时打上标签。
较真。
我这里说的较真指的是对事情较真,对自己较真,而非对他人较真。
我目前所在的行业是外资管理咨询,写这篇回答主要是基于自己和一些朋友的工作感受得出。
1. 守时是最最基本的职业习惯。约好的时间准时到达,一分钟也不迟到。很多人会觉得啊呀迟到两三分钟哪里算迟到嘛,不能抱着这样的侥幸心态哦,特别是跟德国人开会!!!总不能让一屋子的人都到了就等你一个吧。如果是在北京这种交通堵成狗的城市,那么更要打足富裕的时间量提早出发,交通拥挤可也不是迟到的合理理由。
2. 分析的课题或者撰写的报告,一定要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留有很多模棱两可的点。在提交或者汇报之前,扪心自问这件事情我真的已经弄明白了吗,可以说服自己了吗?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么一旦有人问起来的时候,很快就被插死了,吞吞吐吐一问三不知的样子,也会让别人对你的信任也随之瓦解。
3. 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坚定立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你分析的内容或者提交的报告,在和领导和其他同事讨论的时刻,大家的疑问甚至反对十分常见的。不应该因为领导说觉得什么是对的就马上推翻自己原来的成果,按照领导的方向来走。在这个时刻,如果你对自己第二点做得足够有信心有底气,那么在争论的时候也需要据理力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是被领导以怀疑就怂了,而要积极表明态度共同探讨。
我发现我们身边(包括我自己)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或者“差不多小姐”。这些人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往往都是差不多的就好,一件事情做到八十分就满意了,并不会再朝着一百分努力。这样的心态在生活中其实也蛮好的,就是“随遇而安”嘛,然而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很多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中,这种心态就是“不思进取”。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随遇而安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人,共勉。
每日的总结和次日的review。
每周的总结和次周的review。
每月的总结和次月的review。
每年的总结和次年的review。
从在学生时代打工开始,学长、领导和前辈多要求《今日事今日毕》,就在半强迫的状态下,养成了每天必做的最大习惯:
1.约半个月前先计划当天事项,每天有四到八项固定工作,加上二至四项弹性目标,目前还包括阅读和玩手游也在计划内,不准不玩,哈!
2.依时间,按计划,逐项推进,纪律第一,效益适中,可视现况改计划,但半个月后改善。
3. 每阶段小结,当晚总结,才能休息睡觉。
这就是四十多年来最有帮助的最大习惯。
朋友开了一个养鸡场。有一年鸡得了病,集体拉稀。喂药治好了,可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鸡屁股全是糊的鸡粑粑。
鸡粑粑糊在毛上,沉甸甸的打成绺,每一次便便都会继续存留在毛上。我拿起一个鸡看看,就懵逼了。便便已经钙化了,沉甸甸的赘在毛上!用力捏也纹丝不动,这可咋办,估计只要几天就会堵塞菊花,最终……不可想象,三千只鸡啊!朋友欲哭无泪。
然而朋友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说还是给洗洗吧。就给他演示:燒一盆温水,给鸡洗洗屁屁。调好水温,把鸡放水里,一点点软化钙化的便便,一边用力捏碎。足足半个小时,才洗干净,然后吹风机吹了半个小时,终于干干净净了。
朋友说,要是一个鸡,这个方法很好,可是,三千只啊!谁能洗的起呀!
朋友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说没关系,只要坚持洗,早早晚晚都能解决。于是我又洗了一只公鸡,看了看三千只病鸡,我也实在洗不动了。
我告诉他,即便三千只都死了,有这一公一母活着,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将来也能繁殖出三千只。古人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只要你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云云。
既然朋友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一周之后,我又来看望他。鸡屁乎都洗完了吗?他说一个没洗。那鸡屁股岂不堵死了吗!你咋这么懒。
他说你看看,他抓起一个鸡,给我看,哎呀呀,毛茸茸的真干净呀!咋回事?
朋友说了,你走了之后,我也想洗,但实在太埋汰,看到就想吐,宁可都死了吧!第二天看了看,好像掉了不少。第三天又看,好像轻了一半!
我说绝不可能,因为亲自处理过,钙化之后比石头还硬,咋可能自己没了?
他说他也奇怪,就观察。发现三千只鸡,吃饱喝足之后,就开始叨屁股。互相叨,认认真真的专叨钙化物。几天之后,竟然自救成功,所有的鸡,屁股都毛茸茸的干干净净!
哦买噶的!原来朋友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是万物皆知的公理。
_____分割线____
后来我和朋友遇到一位养鸡的老前辈,说起这个事情。他说鸡的确有这种互助行为。只是,有千分之一的鸡,屁股上竟然有一块斑,非常像钙化物。那一群鸡就以为它生病了,要堵菊花了,怎么办?一定帮它叨下去。结果,活生生把鸡屁股叨漏了。这时一定要保护它,把它单独养起来,等它毛长出来,盖住斑点再放回鸡群。
海豚也有互助的特性。它们是肺呼吸,所以不是鱼,必须浮上来换气。那么有小伙伴生病了浮不到水面,同伴就会把它顶到水面换气。
遇到人,海豚也顶起来,让人换气。海豚救人时有发生。
而海豚的心太善良,它们也会帮助鲨鱼。看到生病的鲨鱼,海豚们也顶到水面让它换气。鲨鱼气死了,老子好好的在海底养病,谁让你们顶我起来!你们要干什么!我是真鱼啊!我有腮无肺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