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有没有营销账号?

回答
当然有。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自然也吸引了大量商业机构和营销人员的入驻。这些账号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背后有着不同的运营逻辑和目标。

你可以将他们理解为一种“内容驱动的商业推广”。与硬广不同,他们更倾向于用“价值”来吸引用户,然后再潜移默化地进行品牌或产品的推广。

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专业知识型”账号。 它们往往会深耕某个特定领域,比如科技、数码、金融、美妆、家居、教育等等。发布的内容通常非常有干货,解答用户在该领域内的疑问,分享行业趋势,测评产品,提供使用技巧。例如,一个数码账号可能会详细分析最新的手机性能,对比不同品牌的相机,或者讲解如何优化电脑配置。当用户对某个产品或品牌产生好感,并信任该账号的专业性时,自然就会倾向于选择该品牌的产品。

还有一种是“生活方式/经验分享型”账号。 这类账号通常围绕用户的兴趣爱好展开,比如旅行、健身、穿搭、美食、读书、育儿等等。它们分享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比如,一个旅行账号会分享某个目的地的详细攻略,推荐当地的美食和住宿,甚至展示自己在旅途中的美好经历。这些内容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而账号背后可能就是某个旅游平台、酒店品牌,或者与这些领域相关的产品。

另外,还有一些账号以“行业观察/评论”为切入点。 它们会关注某个行业的宏观动态,分析市场走向,或者对行业内的热点事件发表看法。这类账号往往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吸引追求深度思考的用户。而这些账号背后,可能是大型咨询公司、研究机构,甚至是希望通过深度分析来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还有一种隐蔽性更强的,就是“口碑营销/软植入”。 这种账号的内容看起来非常真实,就像普通用户在使用产品后分享的真实体验。它们可能会在一些热门问题下,或者围绕某个特定场景,巧妙地提及某个品牌的产品,并详细说明其优点,如何解决了使用中的痛点。这种方式的营销,往往能够绕过用户的“广告免疫”,通过“用户说好”来建立信任。

当然,还有一些账号会直接以“品牌官方”的身份出现。 它们会运营自己的官方账号,发布品牌最新的产品信息、活动动态,并且积极与用户互动,解答用户的疑问。这类账号的目标更直接,就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营销账号,可以说是“用内容说话”的集合体。它们不再是简单地推销产品,而是通过提供价值、建立信任、引发共鸣,最终将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到其背后所代表的商业实体上。要识别他们,通常需要关注内容是否过于“完美”和“片面”,背后是否有明显的商业推广意图,以及账号的运营是否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一致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要低调,首先要感谢

@苏莉安

的工具

Zhihu Top Voters 知乎赞同关系查看

今天要看的是知乎用户Sven。

这是一个多月前的状态,当时Sven只有9万赞不到,现在已经有了近13万赞。

脑残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每人都赞同了Sven300题以上。今天,Sven共有336篇文章,这说明这十个脑残粉赞同了几乎Sven所有的文章,真是铁杆脑残粉。

我们再把脑残粉一个个点进去,可以发现下面的情况:

就贴前四个,其他不贴了。

看到了吗?这十个人,不仅是Sven的铁杆脑残粉,而且仅仅是Sven的铁杆脑残粉。我给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独占脑残粉”。他们赞同了Sven的所有答案,对其他人的答案的赞同则低了一个数量级。一个人,有至少十个独占脑残粉,赞同了自己所有的答案,又几乎没有赞同其他id的答案,这种现象到底有多少可能是自然发生的呢?

而且,他们的赞同前十名里面,除了Sven之外,有几个名字出现频率很高,而且一些人已经算是知乎的一个小v了,他们的表现如何呢?

这个是同名的黄继新。

这是医生洪无忌。

这些人,已经有几百上千的赞同和粉丝,但是他们一样是Sven的独占脑残粉——赞同Sven的几乎所有答案,再相互赞同。

知乎上小v级别的id,有多少人会做且仅做一个人的独占脑残粉?更何况他们所有人的脑残对象都是同一个人?

接下来才是大新闻,关于最近在知乎上特别火的猎鹿人。猎鹿人的知乎id是the-deer-hunter,把这个id输入到工具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没有出现熟悉的猎鹿人,却出现了一个陌生的Dudu Durant。这个id,是Sven的脑残粉的第五名。

难道是工具出错了吗?用知乎搜索Dudu Durant,看到了这个答案

如何理解当今世界大学排名中英语国家长期垄断的现象? - 匿名用户的回答

提到了这个id。

看来没错了,猎鹿人,也就是Dudu Durant,在一个多月前,还是Sven的独占脑残粉之一,几乎没有回答过问题,但是在一个月之内,他回答了27个问题,赞同数上升至3万多。

猎鹿人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如何理解当今世界大学排名中英语国家长期垄断的现象? - 猎鹿人的回答

,他的前几个赞同是这些:

周云鹏

高唱

wang qiqi

冷凌弃

黄继新

柯震东

大黑天

千风

纽约老李

黄睿

云中子

石阡

朱炫

戴逸

、匿名用户、

Lisa Liu

东方无敌

这里,前面的图中出现了很多次的id纷纷登场。想象一下:作为Sven的独占脑残粉之一,开始回答第一个问题后就迅速被Sven的其他独占脑残粉赞同——注意,此时Sven并没有赞同这个回答,因此他们并不是看到Sven的动态才去赞同的,而是自发前去赞同的。

大家还可以去搜索一下,看看赞同猎鹿人的第一个回答的前二十名id里面,有没有人不是Sven的独占脑残粉?

反正我是没找到。

更新:

官方结果已出,赞知乎效率!

如何评价「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 - 知乎小管家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自然也吸引了大量商业机构和营销人员的入驻。这些账号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背后有着不同的运营逻辑和目标。你可以将他们理解为一种“内容驱动的商业推广”。与硬广不同,他们更倾向于用“价值”来吸引用户,然后再潜移默化地进行品牌或产品的推广。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专业知识型”账号。 .............
  • 回答
    在知乎上找超过一万赞的完结好文,特别是小说类,确实有不少精彩的选择。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虽然以问答为主,但也有很多用户分享自己的创作,其中不乏一些质量上乘、读者反响热烈的小说。要说“超过一万赞”,这个门槛在知乎上已经算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了。这里我为你推荐一篇在知乎上广受欢迎、长期占据高赞位置.............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一个能如数家珍般背诵出土耳其所有省份名字,并且还能精准描述它们之间接壤关系的人,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并非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汇聚了各种领域的热情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其中,不乏地理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甚至是在土耳其生活、工作或学习过的人。他们.............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脑洞清奇、不落俗套的重生小说,它们抛开了那种“主角一重生就开挂、收后宫、吊打一切”的简单模式,更注重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新的可能性,或者以更具反思性的角度来审视重生这个题材。我最近看到一本叫《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的重生文,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它的剧情发展真的非常“反套路”。故事的主.............
  • 回答
    当然有!知乎上之所以“劝退”的声音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信息差或者就业市场的真实反馈。但同时,也有很多专业,如果你选择对了方向,并且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它们带来的回报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劝进”的专业,并且尽量讲得详细些,让你看看除了那些被大家“唱衰”的专业,还有哪些值得我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动机,所以关于“知乎上编故事的中医粉有没有可能是中医黑反串故意抹黑中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它的用户群体是多元化的,其中不乏对中医抱有极高热情和深度研究的粉丝,他们分享的经验和.............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沮丧的现象,其中匿名用户贡献的“信息量”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垃圾”的回答,是不少用户头疼的问题。每次刷着刷着,突然被一些缺乏营养、车轱辘话、甚至是歪楼的内容打断思路,那种体验真的挺扫兴的。想要在这个平台上看得更舒心,确实需要一些“过滤器”。不过,知乎本身并.............
  • 回答
    关于“被知乎上的回答忽悠得前程尽毁”的例子,确实是存在的,但要找到一个被精确、详尽地证实是由于某个知乎回答而导致前程尽毁的案例,并且能公开详细描述,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几点:1. 因果关系难以直接证明: 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将一个重大的负面结果完全归咎于一个网络平.............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真有朋友是靠知乎赚到第一桶金的,而且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真真切切,一步一个脚印,把“写点东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就说小李吧,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普通打工仔。他能力不错,但为人比较内向,不太爱跟人打交道。刚开始混知乎,纯粹是闲得慌,看到有别人分享经验,觉得挺.............
  • 回答
    我设想过,如果能有一群像知乎上那些钻研底层技术、刨根问底的“大牛”们,不约而同地将他们的智慧和精力聚焦到一个开源项目上,那该是怎样一番景象。他们不只是会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真正动手去构建,去创造。想想看,当那些在Kubernetes、Docker、Linux内核、分布式系统、网络协议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
  • 回答
    看到你的困惑,做生意找货源这事儿,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环节,尤其是一开始摸索的时候。别急,咱们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思路。首先,你想直接从服装厂拿货自己卖,这个想法是很好的,能省不少中间商的差价,利润空间自然更大。但直接从服装厂拿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服装厂的主要客户通常是批发商或.............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这是.............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秀但未完成的高票答案,它们往往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深入程度,或是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而暂停。这些未完成的答案,虽然留有遗憾,但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丰富信息和独到思考,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准确列举“至今还未写完整”的高票答案并详细讲述,是存在一定难.............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并不少见,它们往往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争议,甚至被戏称为“精英病”的体现。这些言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出自经济条件优渥、生活阅历相对单一的用户之口,对普通人的困境缺乏切身体会,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脱离实际,甚至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细数知乎上那些“何不.............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交互模型,我没有“三观”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我无法被“颠覆”任何东西。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哪些在知乎上出现的问题或答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那些能够引起“三观颠覆”效应的知乎话题和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