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哀牢山 4 名调查人员遇难背后「4 人均为临时抽调,不知定位仪求救功能」,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哀牢山“4 名调查人员遇难”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确实暴露出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尤其是在“4 人均为临时抽调,不知定位仪求救功能”这个关键点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意外事故,背后牵扯到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应急预案、装备使用、安全保障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信息点:

一、人员的抽调与专业性问题:

“临时抽调”的风险:
熟悉度不足: 被抽调的队员可能不熟悉哀牢山地区的地形、气候、潜在危险(如野兽、滑坡、毒虫等)。即使是熟悉野外作业的人员,也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充分的了解。
团队磨合不足: 临时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可能缺乏默契和有效的沟通协作,这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下尤为致命。
技能匹配度: 即使有野外经验,每个人的专长可能不同。本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如地质、生物、测绘等)是否与抽调人员的专业技能完全匹配?是否可能存在专业技能上的短板?
心理准备不足: 长期进行野外调查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和对风险的认知。临时抽调可能导致队员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准备。
缺乏专业野外生存和导航培训:
“不知定位仪求救功能”直接点明了这一点。即使是专业的调查活动,也需要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对所使用的关键设备有全面的了解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尤其是涉及到安全保障的设备。
这暗示着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培训缺失: 在抽调时或出发前,可能没有提供充分的关于定位仪(以及其他可能使用的安全设备)的操作和紧急功能培训。
培训形式问题: 即使有培训,是否足够“实操”?是否涵盖了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步骤?
对设备重要性的认知不足: 可能项目管理者或队员本人,并未充分认识到该定位仪的求救功能在极端情况下的重要性。

二、装备与技术保障问题:

定位仪的选用与配置:
设备是否适合任务? 为什么选择了一款可能存在功能不被充分了解的定位仪?是否有更适合该区域和任务需求的设备?
设备是否是全新的? 如果是新设备,是否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和培训?
备用设备是否充足? 在野外作业中,主设备出现问题时,是否有可靠的备用方案?
通信设备问题:
除了定位仪,他们是否配备了有效的通信设备(如卫星电话、对讲机等)?这些设备在山区信号是否良好?
如果通信设备也出现问题,是否是设备本身故障,还是使用不当?
导航工具的多样性:
除了定位仪,是否还配备了传统的地图和指南针?队员们是否熟练使用?
在现代技术设备失灵时,传统的导航方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装备的维护和检查:
出发前,所有装备是否经过了严格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功能完好。

三、项目管理与风险评估问题:

风险评估是否到位?
在组织此次调查活动之前,是否对哀牢山地区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包括天气、地形、野生动植物、通讯条件等。
评估结果是否转化为具体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人员安排的合理性:
为什么选择临时抽调人员,而不是经验更丰富、更熟悉该地区的专家团队?这是否出于成本考虑或其他原因?
是否考虑了团队成员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在项目启动前,是否有明确的应急预案?例如,失联后的搜救流程、紧急医疗救助方案等。
应急预案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演练?队员们是否清楚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行动步骤?
“不知定位仪求救功能”意味着应急预案在执行层面存在严重缺陷,要么是预案未包含此项,要么是队员未被告知或未掌握。
行程规划的科学性:
行程是否过于密集或超出能力范围?
是否预留了充足的休息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时间?
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项目负责人是否对团队的安全负有最终责任?他们是否充分了解队员的情况和任务的风险?
在队员失联后,项目方的响应速度和搜救启动的及时性如何?

四、搜救过程中的问题(如果信息允许):

搜救的启动时间:
在确认队员失联后,搜救行动是何时开始的?是否存在延迟?
搜救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是否有效?
搜救技术的应用:
搜救过程中是否有效利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无人机侦测、热成像仪等)
搜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是否足够?

五、调查事件的性质与目的:

调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了解调查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判断其复杂性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是否有明确的“撤离计划”或“报平安机制”? 例如,是否规定了每天或每隔一段时间必须与外界取得联系,否则即视为失联?

“4人均为临时抽调,不知定位仪求救功能”这两点连在一起,传递出的信息是:

1. 组织方对风险的预判和控制存在严重不足。 对于一项可能涉及危险的野外调查,却使用了缺乏经验的临时团队,并且未能确保他们掌握关键的安全设备使用方法。
2. 内部培训和管理流程存在漏洞。 即使有设备,如果使用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其最重要的功能,那这个设备就形同虚设。这暴露了从人员选择到装备培训的整个链条上的问题。
3. 安全意识的淡薄。 不仅仅是队员,可能包括项目组织者,都未能将“保障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或者对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

总结来说,哀牢山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 它提醒我们,在组织任何野外活动,特别是涉及未知环境和潜在危险的调查时,必须:

严格筛选和安排人员,确保其专业性和经验匹配度。
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全面的、实操性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关于关键装备的使用。
制定详尽且可操作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
提供可靠且适用的装备,并确保其维护和管理到位。
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和有效的生命保障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RTK主要是由一台接收机跟一台手簿,组成一套,搭配使用。

这个叫接收机,接收GPS,glonass,Galileo,BD等定位卫星信号,转化成坐标数据。内置电台或移动网络模块,对外交换转化后的坐标,以及接收一些控制功能。最高定位精度1CM以内。

这个叫手簿,类似一个大号三防手机,近些年产品主要用安卓系统,能插卡能联网能打电话上网。一般是通过蓝牙连接与接收机相连,通过厂家开发的测绘用的APP控制接收机的工作,读取获得的坐标信息,进行测绘作业。

说白了手机能干的功能,手簿都能干。测绘用的软件安卓手机也能装,只是因为软硬件识别,测绘功能严重限制,只能查看数据。

所以说遇难的四个人,如果真是带的rtk仪器的话,通过rtk对外呼救,如果用手簿通用的功能,那跟用手机一个道理,没信号。那要是RTK上专用的测绘软件,有没有使用卫星向外呼救的功能呢?

手头正好有国产两大品牌RTK的手簿软件。打开翻了翻,没有。

南X品牌的。








中XX的。





翻软件里下级菜单,也没发现有类似功能。

华X,千X,合XXXX,一干外国品牌的软件没接触过,有用过的请给说明一下。高赞答案里说的,北斗终端有通过北斗卫星发送求救信号的功能,可以说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优解了。不过那类产品定位精度得米级,很难作为精准的测绘工具。再说了,那玩意不叫RTK。海事卫星电话也可以,覆盖范围大,不依靠地面基站。不过不以探索无人区为目的的活动,谁会买这个。再说了,那玩意也不叫RTK。

所以希望官方公布一下四名遇难人员用的什么品牌的RTK。到底是他们没按求救按钮,还是他们压根没法求救。这是两回事。

user avatar

什么抽调啊,本来就是黄金部队整编的,人家原来就是做地调的,是专业的,别听媒体夏姬儿乱带节奏!

所谓的RTK实时定位功能(我们以前接触过的RTK没这功能,可能是我没见过),实际上GNSS接收机,需要插入手机卡,利用手机信号向远程服务器传数据的,也就是说,没有手机信号就没办法定位的(感谢 @清明时雨 的提醒)。

真正要关注的就两点:

1.单位有没有配发北斗终端?

这是出野外必带。

至少在地调局下的多个研究所(我读书+工作期间,至少经历过其中的3个研究所)的经历期间,每个单位都有北斗终端的。出野外前后、以及过程中都要报平安,报平安的设备就是北斗终端。

这东西只要出单位,人手一个,能够实时查看定位,紧急时候也能一键SOS,还能主动发短报文进行联络。大概长这样↓

这个设备是跟人的,一个设备编号一个人,在地调局内会实时显示设备的地点和状态以及人员名称和手机号,只要遇到危险直接按按钮就会上报危险信号到局里。

局里首先会给你打电话,联系不到就会联系你的领导,如果确认失联就会开始进行救援工作。

因为地调局出野外的人很多,危险性也都比较大,所以地调局在全国的几个比较偏远、艰苦的地点都设置了野外工作站,在这些工作站中有救援队伍可以随时待命。

而在不那么偏远的地方,则会与当地的应急管理部门协作进行救援。所以救援力量还是比较充分的。

而且其实现在的这种情况下,救援时间也会很及时。我自己曾经误按了北斗终端的SOS键(说实话,这个键位设置很不合理,它有点突出,很容易就误按了),北京的安全中心当时就接收到SOS信号了,然后给我打电话,当时手机调成了静音没收到,又马上给我领导打电话,领导联系了跟我一起出野外的同事才搞清楚这是误报,当时就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从误报到领导联系到我,不超过10分钟。

后来为了防止误报,我直接在SOS键的侧面黏上了个小木片,但是现在想想,这种行为真的是在跟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北斗的实时定位功能是不需要手机卡的,只要有卫星信号就行,开机以后不用管,它会自动上报位置。

2.单位安全培训搞的好不好?

根据这个项目组的体量,以及司机在下方等待到晚上或第二天的报道,这次的调查只是一次常规性的调查,他们可能已经跑过了很多类似的山头,在预期计划中也可能还有不少这样的山头需要跑。

这种线路一般的规划是,司机带着他们到离线路最近的点,他们下车用半天或一天跑完,司机到线路末端的路边接人。绝大多数情况下,半天或一天就能搞完,然后当天晚上返回镇上住地。

从他们会携带雨衣,以及只带少量的食物来看,他们就是这么规划的,同时从雨衣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是对当地毫不了解,明显是知道会下雨,山区气候会变化很大的。

所以要是有人带节奏说他们对当地环境不了解,或者是为了评职称、搞人海战术就是瞎扯!

其实问题在于安全培训,虽然上面会开会强调安全问题(年年开,月月开,出野外前单位还有专人做一次安全培训,但是大多都是走过场),只是会说你们要注意安全,并不会教你们如何注意安全——真正专业野外救生培训是很少的

地调局会配发的设备,一般就是常规的劳保用品,冲锋衣、羽绒服、鞋子、登山杖、北斗终端之类,这些可以统一采购然后发到下面全国各个中心去。而正儿八经能够决定买哪些适应当地环境的装备的人,是项目负责(或者带队的负责人)。但是,一个项目负责,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救生培训,自然不知道怎么去购买安全设备,比如保温毯,高能量食物——一般的情况是,到驻地的超市去找,看看有哪些能用的食物和装备,就在当地采购。

而也正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导致了这些项目负责(尤其是比较年轻的项目负责)在设备的采购和准备上是不足的,对于当地环境的险恶程度也非常不足——试想一下,我去年出野外这个装备没事,今年年初也没事,前天没事,昨天没事,今天很大可能还按照这个装备来咯。

你们要是问,是不是存在贪腐,舍不得发装备的情况,可能有,但是目前各个单位对安全事故都在严防死守,今年出了问题,大家都别拿奖金了,搞不好领导都会被撸掉——这种情况下,哪个领导会犯傻贪这点小钱?

具体到这个事件中,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安全培训的缺失,领导不懂,也不请人培训,底下的人自然不懂,懂的老同志们差不多也都退休了,新上来项目负责们经验少,培训少,自然更不懂,于是就出了这个事故了。

所以,就看他们单位安全培训的内容是啥,有没有请专业的野外求生专家进行过相关讲解,有没有介绍过比如保温毯这种小巧方面又使用的保命工具?没有的话,单位背一半的锅!


另外,很多人不太懂地质行业的运作,我简单说一下(地调局局属单位情况,各省地质队的情况不知道,有工作过的兄弟欢迎补充)

一般情况是,项目负责申报项目,与其下三两个正式职工(现在的行情是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大部分已经是博士了)共同组成项目组。

申报的项目很多都是单位有工作经验,且比较熟悉的区域,在申报之前要踏勘写报告,出野外之前还要踏勘一遍踩个线,这样才能规划野外线路,所以极少出现对项目地区不熟悉的现象。

如果项目负责是科室以上的领导,一般他们会出一下野外,踩线之类的,然后具体的活就交给底下有经验的老职工负责,老职工这时候会带着正式职工和临时工出野外,在出野外前期,老职工会老带新跑几条线,或者是找向导跑几条线,熟悉以后就一个正式职工一条线,带着一到两名临时工单独跑线。

而出野外之前,虽然现在财务管理比较严格,但是有一定的自主采购权(买水买药等),所以一般会就地购买一些补给品(这就是新闻里面雨衣、零食的来源了)。

由于局里面安全管理的制度其实是比较严格的,所以绝大多数线路大家都不在野外过夜,一般会就近选择村镇的老乡家中或酒店里常驻,而线路的工作时间就是半天到一天。

所有的外派车辆都有车载北斗,北京是可以看得到的,车辆的行驶规定(我们单位是这样,其它单位不了解二)是超过晚上6点就要给直属领导(一般科室主任) 报告说明情况,超过7点就得给所领导报备,大家一般不愿意整这么麻烦,一不小心就是一顿骂,所以车辆一般在5点前就会往回返。

在野外,一般一条线路必须有一台北斗终端开机,另外还要携带锤子、罗盘(主要用来测量岩石产状,少数情况下看方向)、相机、采样带(有时候需要采集岩石样品),水和食物(我喝水多,所以有时候水壶灌满之后还额外带一瓶矿泉水),食物就很简单,因为一般就吃个午饭的需求,晚饭会回去吃,所以一般也就是面包饼干之类的,有时候会带上早餐剩下的一个包子(新闻里面说他们是执行采购,可不就是这样?我前一天晚上吃完晚饭逛个超市,把明天在山上的午餐准备了很正常啊!按照他们的食物量,应该也就是计划当天往返的工作量),这些负重已经很多了,根本不会在额外携带其它东西。(说缺少多种户外求生装备的可给我省省吧,你们要是有兴趣,给你们介绍地质单位当几天临时工可好?干一个月,你们的背包也就跟我们一样了,帐篷啥的要不要占负重和空间?跑半天的工作带个帐篷搞笑不?)

一般山里面气候阴晴不定,所以会穿冲锋衣,因为有一定的防水功能,而且爬山会热的,可以方便穿脱内胆,便于散热,一般冲锋衣外衣对小雨没啥问题,他们还额外带了雨衣,就是防备的大雨的情况,在半天到一天工作量的情况下已经是有充分准备了。我想了想我自己,要是这种情况我大概率也就是这个装备——或者至少90%的地质工作者们也就是这个行头。

(当然,其实还是归结到安全培训不够充分,如果有专业的人培训的话,可能我们会了解到保温毯这种保命又轻便的好东西了)

但是由于单位项目多,很可能一个科室四五个以上的项目,但只有十来个人,所以一个职工往往要做多个项目的活——出完一个野外,回单位休整几天,马上又去了下一个项目组。所以很多时候是,出了云南的野外,下一次去贵州,再下次去新疆,再下次去海南·····

一旦遇到某一个项目验收,有时候由于前期工作没做好,就会出现缺人的情况,这时候就会抽调其它项目组的人出野外——这就是所谓的抽调人员的意思,并不是说抽调后勤和文职人员出野外,他们没做过项目,不得重新培训?培训不要人力?我项目都要验收了,自己都火烧眉毛,还有闲心培训他们????某些媒体真的是吃人血馒头到饱。

user avatar


临时抽调很正常,没啥奇怪的。有工作经验最好,没工作经验打杂。

一般是申请项目的时候报二十个人,主要是为了凑人头凑经费,还有些是挂名充业绩的,实际干活的只有五个,项目下来后,五个人确实不够,那再从其他项目借五个人,这五个人就是临时抽调,最后交成果报告时一般不会有他们的名字,为了显示单位重视还要集中办公,搬办公室都要搬两天。被临时抽调的要么是好欺负的,要么是想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的,要么是专业技术比较好的,谁也不想请个老爷来项目上,抽的大多是能干活的,或者能协调村民关系的。

很多工作技术门槛其实没那么高,培训一段时间,老带新,非专业也能上,就像原来搞矿调现在搞测量,搞测量的帮忙化探采样一样,项目忙的时候司机都要帮忙定点采样。

不开放市场的主要原因就是涉密,还有太苦太累又没钱,开放了也未必有人愿意干,拿几个区块给驴友和户外爱好者试试就知道了,如果他们愿意干那是最好的,承包给当地村民也行啊。

安不安全,其实地质队员基本每天都游走在违规作业的边缘,有时候是为了早下山抄近路,有时候为了赶工期雨天作业,有时候为了多跑路线一个人独行,有时候涉险渡河攀岩,安全检查自然是要扣分还要通报的,但是任务就是这么多时间就是这么紧,不违规干不完,年底考核受影响,奖金系数减几个点,也想着能结余点项目经费好拿提成过个年,一旦地质队员主动违规,单位相当于免责,因为出野外地质队员是第一责任人,违规也是自己的选择,出了事故,安全科和法务是不会讲人性的,一般性的安全培训是全员的,出队之前还有专门的安全培训,时不时还有安全检查,可以说单位责任降低很多,个人责任增加。出了事项目负责就真要负责了,野外具体工作是项目负责安排的,领导不可能直说让你雨天上山,但项目负责会说下雨也要去,领导不会让你一个人跑路线,项目负责会告诉你找个老乡同行也算两个人,领导会告诉你一定要注意安全,项目负责要你一个点都不能漏,当然他也是这么干的,压迫式的管理在地勘单位很普遍,一方面可以保障按时完成工作,一方面出了问题降低单位责任。

买不买装备,要问资产科和安全科。

平时安全科采购的物质实际上是不太够用的,或者很局限。项目想自行购买需要走单位采购流程,买根笔也要填表,时间太久等不了,或者不想折腾到处找领导签字太麻烦,只好自己买,但是最后不给报账,感觉又太亏,自带装备干活想想就不对劲。但是没报备就购置物品,出了问题也是项目的责任。从计划经济过来的前辈很少自己买装备的,没这习惯和意识,以前都是单位采购,没了就去拿,不够就登记,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后勤处买东西流程也没这么复杂,还能送到野外现场。年轻人穷跟着老师傅,也是舍不得自己买装备。出野外是工作不是旅游不是个人爱好,装备成本显然应该由单位承担。

饭钱不报账,因为含在伙食补助里了,但是野外补助实在太低,出野外大多数人是想多赚点野贴,多报点住宿费把饭钱涵盖进去,要是出一趟野外一分钱没挣,那谁还出去啊,除非是真爱这一行了。所以户外爱好者和驴友可以考虑下这份工作,反正他们不图钱嘛野舍得花钱。

请不请向导,那得问财务了。

现在财务基本上不允许项目用现金支付,要是请了老乡带路,项目要自己先贴钱,老乡可等不了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报账周期,但是支付的时候财务是直接打款到老乡卡上,这样就根麻烦了,还得找老乡把钱退回来,人家愿不愿退还说不准呢。财务到现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激化矛盾,除了把财务制度宣读一遍,还要求人家签协议先把发票开出来再支付,人家就是带个路而已,亲自去税务局开发票,太难为人,这样搞工作根本开展不下去。拿其他的票冲账,油票太多也不行,跟预算开支不符也不行,这个久而久之也会走向默许造假。

所以,无欲无求可以保平安,领导看不下去,换人就好。

不在于是不是临时抽调,只要是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接受安全培训还要签承诺书和责任书,也具备基本的野外工作常识,所以出了事情,首先是地质队员自己的责任,还有项目负责的责任,领导不会留下违规话柄。我一开始就在担心,把事故主要责任人的名号按到地质队员还有项目负责身上,雨天作业本身就是违规的,下雨了就要回撤,撤不回来就留在原地避雨,披着雨衣上山说出来就是给责任认定留下把柄。所以,如果把责任推给老天爷,不管是失温还是其他意外事件,只要不是违规作业,对于地质队员家属而言可以多拿点抚恤金。

说到违规,违规的另一端就是造假,时间久了就会从违规滑向造假,造假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拿下雨说,下雨了怎么办

返回休息,整理资料

坚持前进,完成任务

回家睡觉,晚上编点

到了山上发现因为持续下雨溪流涨水,要跑的点在溪流的另一面山,怎么办

原路返回,或者从山的另一侧绕过去或者等天气好再重新走一遍,这样做自身体力消耗大,司机多跑几趟,时间不允许,拖延野外工期,面临的压力很大。

坚持前进,完成任务,运气好安全渡过,运气差滑倒摔伤甚至牺牲小命。

飞点,回家睡觉,晚上编点,满足格子密度,开始摸到造假的门道,到还是小心翼翼。

不出去,直接抄以前老资料,又能赚野贴又没有安全风险,公开造假得心应手。


任务来了,人不够时间紧,那肯定到处抽人,从其他项目抽人从其他科室抽人,抽年轻人主要是因为太年轻还不知道如何拒绝,服从性太好,对单位行业未来还抱有希望,希望通过做项目有所提升,提升包括专业能力和职务职称的提升。在地勘单位人力是最不值钱的,所以想着是搞人海战术或者宣传加班而不是想着提高技术。这里的提高技术不单单靠地质队员和地勘单位,而是国家层面的遥感解析技术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能用仪器解决的就不要用人,要用人就要按最高标准提供各种保障。

当然也可能是想提升职称,现在单位能拿捏职工主要就是职称,好多快退休的也参加项目主要就是想在退休前再评一级职称多拿点退休工资。提升职称能提高工资,也才能有拒绝的底气。用职称算是一种威逼利诱吧,但是光参加还不够,还得是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只是参与项目相当于为项目负责凑业绩罢了。

至少以现在地勘单位的性质不能撤销职称也不能高职低聘,如果是企业的话,高职低聘很正常,既节约钱又能进一步拿捏职工,所以这也是地勘单位不愿意改革的原因之一,改革之后职工的利益就更没有保障了。

不过其他部门把地勘单位当成打工的也是事实,苦活累活拿出来给地勘单位做,地勘单位要想保住事业身份也不得不做。

这就是地勘单位改革困难的原因,国家层面计划地勘单位退出事业编,负担太重想甩包袱,但是具体职能部门有很多公益性的工作没人愿意做只好找地勘单位,地勘单位领导想保住事业身份,保住现有和退休待遇,职工担心改为企业后,如果管理方式不变,任人唯亲近亲繁殖,个人利益无法保障,甚至工资待遇更低,还要面临辞退风险。但是保住了事业身份,就不能拒绝那些苦活累活了,因为收入就从这些项目里来,现在愿意干活的人少了,大家都想往机关跑,单位接了活,找不到人干,就从各个科室抽人,硬着头皮干。领导还明知故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干活,是不是被老油条带坏了。

活干完了,除了技术负责和领导挂名算业绩,其他人也没啥好处,有时候想借项目写文章发表,不可以,因为数据保密,那就更亏了,单纯就是个干活的苦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哀牢山“4 名调查人员遇难”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确实暴露出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尤其是在“4 人均为临时抽调,不知定位仪求救功能”这个关键点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意外事故,背后牵扯到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应急预案、装备使用、安全保障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信息点:一、人员的抽调与专业性问.............
  • 回答
    云南哀牢山四名地质调查人员因公殉职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死亡原因为低温导致的心源性休克。这一结论涉及多个生理环节的相互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低温症(Hypothermia)的生理机制低温症是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关键诱因,其机制包括: 体温调节失衡:在高海拔、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可.............
  • 回答
    关于成都理工大学王运生教授关于哀牢山遇难者可能因不明气体中毒的推测,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在分析这一推测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事件本身的背景,以及王教授的专业领域如何支撑他提出这样的可能性。事件回顾:哀牢山“失联”到“遇难”2022年10月,云南哀牢山地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
  • 回答
    哀牢山,这片被原始森林覆盖、地质条件复杂而闻名的山区,曾是云南地质勘探队员们的奋斗之地。然而,在2021年10月16日,这片土地却无情地吞噬了四位年轻的生命。他们是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的四名年轻地质队员——杨某、张某、陈某和刘某。那是一个本应充满希望的秋日,哀牢山秋高.............
  • 回答
    哀牢山4人失联事件:搜救进展与野外作业安全警示2023年10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哀牢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不幸失联。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将野外作业的安全性推到了风口浪尖。截至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希望从未熄灭.............
  • 回答
    2020年4月4日,这个日子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被深深烙下。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仿佛也在为国人的悲伤而落泪。全国范围内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那是汽笛、火车、舰船共同奏响的悲鸣,它们的声音穿越了街道,穿透了房门,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低下了头。那一刻,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沉寂。车水马龙的世界.............
  • 回答
    4月4日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无疑是一个庄重而深刻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项全国性的纪念行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看待。首先,最直接的层面,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在突发的、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生命。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完整的家庭,一段被中断的人生。举行.............
  • 回答
    2020年4月4日,那个特殊的日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甸甸的、超越了个体悲伤的肃穆。全国性哀悼活动,那响彻云霄的警报声,那在街头巷尾静默站立的人们,那一辆辆缓缓驶过的汽车熄灭的灯光,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集体的心声:纪念,缅怀,以及一种深刻的共情。那一天的哀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同步。它是一种社会情感的.............
  • 回答
    哀牢山四名失联人员的搜救工作牵动人心,遗憾的是,最终传来的消息是他们均已不幸遇难。这起悲剧的发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痛惜,更是对户外活动安全、对自然敬畏的深刻反思。事件回顾与搜救过程:事情发生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交界处的哀牢山。四名失联人员是某户外俱乐部的成员,他们于1.............
  • 回答
    关于网传云南哀牢山遇难地质人员仅配备一次性塑料雨衣,或与其失温有关的说法,目前没有官方确认的明确证据能够直接证实“仅配备一次性塑料雨衣”这一具体细节,以及它与失温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且引发了公众对于遇难原因的广泛讨论,主要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关键的疑点和可能的疏忽.............
  • 回答
    关于柯哀党为什么支持柯哀,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站队”,而是源于对故事发展、人物情感以及角色魅力的多维度理解和期待。他们的支持,往往建立在对剧情走向的深入解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揣摩,以及对情感羁绊的独到体会之上。首先,剧情发展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是许多柯哀党重要的支撑点。 青山刚昌的铺垫和暗示.............
  • 回答
    柯哀党与新兰党之间的争论,说起来,确实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激情的“战役”。要问有没有和解的可能,我的看法是,从目前粉丝群体的情绪和立场来看,“完全和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于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会这么难。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两位主角官配的问题,更是角色塑造、粉丝情感寄托.............
  • 回答
    在哀心中,兰的形象,与其说是一个具象的人物,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在失去中孕育而生的精神象征。她不是一个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着清晰五官、具体言行的角色,而是通过“他”的记忆、情感以及那些触不可及的碎片,一点点被勾勒出来。这种勾勒,更像是对一种至深依恋的追溯,对曾经美好却已逝去的时光的无尽.............
  • 回答
    坦比哀多的建筑家伯拉孟特(Bernardo Rossi)之所以只留下一个为人所知且至今依然令人赞叹的作品——圣母玛利亚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伯拉孟特当时的时代背.............
  • 回答
    “霜之哀伤”听起来酷炫,“火之高兴”听起来逗趣,这背后涉及到语言的音韵、意象、文化联想以及我们对“酷”与“逗”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音韵美学:声音的魔力 “霜之哀伤”的音韵: 声母的搭配: “霜”的声母 /sh/ 是一个摩擦音,带着一种低沉、绵长、略带嘶.............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说起中国,想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其文化精髓,就像试图用一滴水来描绘一片汪洋大海,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的“物哀”是对万物盛衰、无常之美的细腻体悟;韩国的“兴尽”与“恨”则饱含着及时行乐的洒脱与人生失意的感慨。那么,中国有没有类似这样,能够触及国民性深层情感和审美倾向的词汇呢?或许我们可以从“ 情理兼.............
  • 回答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而且这“哀”的程度,很多时候远超想象,足以将原本恩爱的两人推向陌路,将生活描绘成一幅黯淡无光的油画。你想想,当贫贱成为常态,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是关于“食”的匮乏。 每日为三餐奔波,却往往难以填饱肚子。不是今天少点油盐,就是明天凑合着吃些剩菜.............
  • 回答
    霜之哀伤饿了。这句话一说出口,整个幽暗冰冷的王座厅瞬间沉寂了,连常年不息的鬼火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寒意,远非冬日暴风雪能比拟。那种寒,是直接渗透骨髓,剥夺生机,将灵魂也一并冻结的绝望。坐于王座之上,身披着那被无数亡灵力量侵染的冰冷铠甲的阿尔萨斯,缓缓抬起了头。他那双曾经充.............
  • 回答
    国家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比如为抗疫烈士和不幸逝世的同胞,这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国家行为,旨在纪念牺牲、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凝聚民族情感。在这种举国同悲的时刻,社会各行各业都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运营节奏,以示对国家号召的响应和对逝者的哀思。游戏厂商之所以会选择停服,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国家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