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取经用了14年,路上都在干嘛?是否有摸鱼划水的嫌疑?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期间确实用了14年的时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有“摸鱼划水”的嫌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经历的磨难和需要行进的距离。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游记》的描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会发现这14年的时间,虽然有“磨难”的成分,但绝非“摸鱼划水”。他们其实在“干”很多重要的事情,只是这些事情的性质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工作”有所不同。

1. 磨难,并非单纯的耽误时间,而是修行和考验:

磨难的性质: 《西游记》中反复强调的“九九八十一难”,并不是随机的、无意义的阻碍。每一次磨难都是对唐僧师徒的考验,尤其是对唐僧的坚定心志,对悟空、八戒、沙僧的忠诚和能力。这些磨难,本质上是他们“修行”的一部分。
塑造品格: 在一次次的妖魔围困、诱惑和陷阱中,孙悟空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武,猪八戒暴露了他的贪婪和懈怠(但也因此更具喜剧色彩和人性化),沙僧则体现了他的忠厚和勤恳。唐僧的仁慈、慈悲以及有时过于执着的一面,也都在磨难中被放大和检验。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成为合格的取经人。
累积功德: 每一场与妖怪的斗争,不仅仅是战斗,更是斩妖除魔,消除世间的邪恶。每一次的胜利,都是在为天地间累积功德,也是在为他们自己积攒修行的资粮。
并非完全停滞: 尽管被妖怪抓走,但取经团队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很多时候,悟空会去求助各路神仙,例如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等。这些求助的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和周旋。同时,在被困的期间,他们也会被囚禁,无法自由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消耗。

2. 漫长的路途和艰难的跋涉:

地理距离: 《西游记》中描绘的取经路线,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地图,但从长安出发,穿越无数山川河流,到达西天灵山,其地理跨度是极其巨大的。即使以现代的交通方式,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古代的徒步跋涉。
古代的交通条件: 1400多年前的唐朝,交通主要依靠步行、马匹和船只。没有铁路、汽车、飞机,这意味着他们每一步都要靠自己的双腿去丈量。遇到高山险阻,需要攀爬;遇到大河,需要寻找渡口或造船;遇到沙漠,需要忍受干渴和酷热。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
自然环境的限制: 取经路上,他们会遇到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例如:
险峻的山脉: 火焰山、五行山、黑风山等,都需要攀爬和克服。
浩瀚的沙漠: 流沙河、通天河等,需要克服饥渴和迷失方向的危险。
沼泽与湿地: 容易迷失方向,行动缓慢。
恶劣的天气: 狂风暴雨、严寒酷暑,都会影响行进速度。
寻找食物和水源: 在许多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们还需要花费时间去寻找食物和水源,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必然会消耗时间。

3. 拜访和求助,是完成任务的必要环节:

拜访神仙: 很多时候,为了克服某个特定的难关,悟空需要去向各位神仙求助,例如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去天庭求取金丹,去菩萨那里寻求指点。这些拜访并非一蹴而就,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说明情况,有时需要接受委托,这都会占用时间。
化解矛盾: 在取经过程中,除了妖怪,有时也会遇到其他一些阻碍,例如与凡人产生的误会,或者被国王误解。化解这些矛盾也需要时间和沟通。

4. “摸鱼划水”的误解:

对“修行”的理解: 我们现代人习惯于将“工作”理解为有明确任务、有固定报酬、有进度考核的模式。而取经的“工作”是“修行”,其衡量标准是功德和心性,而非效率。在他们看来,经历磨难、克服困难、坚定信念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干活”。
孙悟空的特殊性: 很多人觉得孙悟空神通广大,为什么还要花这么长时间?这是因为孙悟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唐僧,而不是自己冲到西天。他的能力需要用在解决困难上,而不是简单地传送。而且,悟空也需要遵守天庭和佛界的规矩,不能随意妄为。例如,他虽然可以腾云驾雾,但遇到需要依靠他人力量解决的问题时,他也只能遵循流程去求助。
猪八戒的“划水”: 猪八戒确实经常表现出懒惰和抱怨,有时会提议散伙。但这恰恰是故事的戏剧性所在,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但即使是他,在关键时刻也还是会出力。而且,八戒在很多时候也充当了搬运工的角色,挑着担子,这也是一种体力劳动。
唐僧的局限性: 唐僧虽然是取经的核心,但他肉体凡胎,容易疲劳,也容易受惊吓。他需要休息,需要有人保护,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徒弟们的考验。

总结来说,唐僧师徒取经14年,绝非“摸鱼划水”,而是:

实质性的修行过程: 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对他们心性、品格和能力的磨炼。
艰辛的物理跋涉: 古代落后的交通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必要的沟通与求助: 为了克服困难,他们需要与各路神仙进行沟通和协作。
积累功德的实践: 斩妖除魔也是在为世界积攒福报。

这14年,他们不仅仅是在赶路,更是在经历、在成长、在修行。如果他们真的“摸鱼划水”,那么也就不会有“取得真经”的结局了。他们的“慢”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修行本身的要求,而不是主观上的懈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的印象是佛祖、菩萨,他们能够指手画脚,是强者,是强势的。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宝物投入到取经团队里面以后,它就不能动弹了。一条九环锡杖,一个紫金钵盂、一件锦斓袈裟、一匹白龙牌四足多形态自走兽,放进去以后,它就不能转为其它的用途,它只能乖乖的等着取经人来跟它搭配,来跟它组合。相反取经人开个小差,打个自己的电话,做一点假公济私的事情,这很容易。”

“孙猴一路上蹲了几次厕所?每次多久?有没有看报?想没想母猴?这些都是无人监管的。”

“猪八戒工作时间看着月亮流口水,满猪脑都是嫦娥,谁能管它?”

“沙僧隐藏很深,寡言少语,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没有上进心无竞争意识,混日子的人能当做兄弟吗?”

“白龙马你分配干啥就干啥,从不多做一点,只有他出轨老婆携小三搞事那次才破天荒加了班,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

“所以在西天和取经人结合的过程中,西天其实是弱者很容易受欺负,很容易被浪费,很容易被剥削。而取经人它们是强者,因为它们随时可以操控。我们为了使得资源能够很好的搭配,防止西天受到取经人的剥削,哪个团伙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的效益就能上去,取经的饼就会做大,取经的财富就会积累。这是神奇的地方。”

user avatar

很显然题主缺乏野外长途负重行军经验,才会有“一天13公里是摸鱼”的想法,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负重,二是道路情况




这个是御弟哥哥大致走过的路线,实际上没有跑了十万八千里,大约也就五万里路的样子,2.5万公里。

就算是5万公里那也非常非常的厉害了,属于徒步、骑马旅行中的佼佼者,一般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考虑到御弟哥哥还要沿途学习佛经、讲经、克服盗匪、应付恶劣天气、等待商队同行穿越沙漠戈壁等等非常繁重的任务,我觉得御弟哥哥绝对不可能是个文弱僧人,而应该是个彪形大汉。


现实里他应该是很能打的那种人,可以随时物理超度普通人的水平,耐力惊人,像题主这样的小弱鸡想必是一手一个,一jio一双。





一、负重


长途徒步旅行,负重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大部分艺术作品里忽略了这一点,也进行了美化。

像御弟哥哥这幅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画像,真的照这样子上路,走不出去100里就得扭头回去,被刚才还御弟御弟叫得亲热的李老四一刀剁了祭天。


首先你要有一套锅碗瓢盆。

起火弄灶是必须的,光啃干粮你坚持不了几天。连续吃一个星期的干粮,就算你还吃得下去,拉肚子、消化不良等等肠胃不适就能搞死你,最起码要有热粥吃,要有热汤喝,菜凉的都还能凑合。所以僧人们乞食为生,至少也得有个铁钵,这玩意儿能够架起来煮饭。筷子也要有,碗就省了,御弟哥哥就着锅吃饭就行了。

至于洗漱用具,这里还是委屈御弟哥哥一下,将就行军锅洗脚就行了……我们解放军黄脸盆也是一个道理,一会儿洗jio,一会儿和饺子馅儿,那都没问题,洗一洗就行了。


然后是铺盖被卧。


御弟哥哥出发的时候环境温度比现在稍微高一点点,但是也不是靠着单衣就能对付的,尽管路途中经常可以投宿民居,有时候可以住旅店啥的,但是露宿野外不可避免。没有铺盖卷儿,露宿野外会极其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考虑到御弟哥哥必须两次穿越帕米尔(克什米尔)高原,一个铺盖卷儿必须要有。


葱岭可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御寒的东西,连个树叶子都找不到,御弟哥哥要是没有铺盖卷儿肯定是冻死了。这一点相信我,就算是和衣而睡你也得有铺盖卷儿,我在青藏高原上无数次露宿野外,就算是白天的衣服一丁点都不脱,没有铺盖卷儿也是熬不过夜晚的,白天和晚上气温相差非常大,晚上就穿着白天的衣服无论如何熬不过去。周围又缺少燃料,生个火堆都费劲。

所以御弟哥哥还得扛个铺盖卷儿。


其次是刀。


野外行走,没有一把刀那就是扯犊子的,御弟哥哥慈悲为怀,但是少不得还要超度点恶人、野兽啥的,偶尔还得披荆斩棘自己开路。


最后是银两。


玄奘大师既没有微信也没有支付宝,不可能用刷脸支付;当时也还没有纸钞,最早的纸钞得等到宋朝去了,而且也不是国际通用货币;他必须携带真金白银


这玩意儿其实挺沉的,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差旅费标准》,一天怎么也得五六钱银子(平价购买力计算),玄奘大师中途可能获得资助,但是独自扛着银子上路也是必须的。我们按照1年为一个补给周期,玄奘大师一般应该在年初扛180两白银,合18斤。


当然了,此外玄奘大师还必须要扛一些别的东西,替换衣物得有吧?走2.5万公里不换衣服,那就馊了,玄奘大师回到西安估计能臭翻整个未央区。储备干粮要有吧?不然穿越戈壁荒漠他上哪儿化缘去?


关于骑马的事情,实际上长途旅行,马用来骑也不是不可以,就是马驮着人一天走不了多少路,“日行千里”只是个传说。脚力比较好的马,长途连续行军是没有人类徒步走得快的,人类其实是一种耐力非常吓人的动物。所以一般古代旅行中马更多是用来驮重物,比如御弟哥哥的那些破烂东西,锅子、被卧啥的。


总之,御弟哥哥在带着鸡零狗碎的东西的情况下,一天走13公里、连续走了14年,这其实是个逆天的本事。考虑到中途还得投宿,因此必须要计算掌握相邻两个投宿点的问题,不可能放开了跑,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厉害了。




二、道路情况


御弟哥哥这是跨国旅行,除了通关文牒、和尚自己的度牒之类的文书可以在正常国家保护自身安全,在别的地方就不得不考虑跟随商队、结伴同行了。


这中间还得等待商队、旅人,有时候困在一个地方好几个月没法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商队又不是天天都有,也不是天天都有赶远路的人,御弟哥哥恐怕经常不得不等待凑够足够多的人,然后穿越盗匪横行的区域,或者沙漠戈壁啥的。


李老四也没给人家配个武装护卫队啥的,可能主要是考虑外交问题,稍不留神给搞成武装侵略就不好了,毕竟唐朝那帮子人都挺猛的,一不注意给人灭国了就不好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唐朝毕竟是个封建王朝,内部信息沟通十分的不顺畅,御弟哥哥很可能跑了冤枉路。


公元643年,王玄策就一个人跑去把天竺给灭了;公元647年又去了一次。


御弟哥哥是公元629年出发的,距离王玄策出发只有14年了。也就是说,御弟哥哥回长安,王玄策就出发。但是他俩去天竺的路线完全是两码事,王玄策走的是吉隆口岸,在现在西藏日喀则市,要近很多。


御弟哥哥有一句MMP不得不说。


早知道有近路,老子绕那么大一圈干毛?


我估计御弟哥哥出发的时候,其实走西藏(吐蕃)有路去天竺是有人知道的,但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说大家搞不清楚这个天竺是不是有佛经那个天竺,所以御弟哥哥还是绕了一大圈从帕米尔高原跑到波斯的地盘又绕回印度河流域。实际上看他的路线,都已经走到吉隆口岸出去尼泊尔的地盘了,至少蓝毗尼是肯定去过的。


当然,当时的吐蕃还不信佛教,御弟哥哥可能是不敢去。




总之,御弟哥哥无论如何都是个猛人,题主可能是受到艺术作品影响形成了刻板印象,总以为御弟哥哥是个文弱和尚,其实这人除了身体倍儿棒,是个肌肉猛男以外,脑子还十分的好使,不然你以为他取回来的经书主要是放在哪儿?


他又没有带个优盘,对不?


他也不大可能真的把所有经书都打包用马驮回来,主要可能还是存储在脑袋瓜里。


这人多半是个兼具鲁智深的小身板、诸葛亮的脑袋瓜、刘玄德的惊人毅力、五百万的超好运气的猛人,题主你不要小看他,他随便一方面都能碾压你。

整点户外装备出去走一走就知道是不是摸鱼了,老实说,这种猛人,就算是摸鱼也比你强。

user avatar

实际上是17年吧……

不过路上其实就两三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印度各地学习。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个好问题。

西游记用14年是因为玄奘用了14年,玄奘实际上也没有走十万八千里,而是走了5万里。

很多答案没有答到点子上,有点想当然了。

玄奘的确并不是一门心思在赶路,那么他在摸鱼吗?也不是。

他的西天之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出大唐前,出大唐后,印度次大陆到终点:那烂坨寺

后者你理解成当时的佛学最高学府即可。

出大唐前他主要是一个人走,这段路也的确最苦,不只是因为得过大沙漠,还因为他是非法偷渡,没有国书。要不是关卡boss很多都是佛教徒,故意放水,他可能就被遣返了。

最苦的时候,他在沙漠愣是5天没吃没喝,肉的一笔。

出了大唐后,那就是另外一个画风了,更接近“游学”。

他是边走边开坛讲法,而且讲得非常好,好到玄奘经过的每个国家纷纷想留他做国师。

古人的精神生活贫乏,沿途诸国信佛者众多,碰到玄奘就像是狂热歌迷遇到MJ,恨不得要他天天开演唱会,根本舍不得他走。

比如高昌王就是典型的狂热粉丝,听了玄奘的讲经之后根本把持不足,愣是扣住了玄奘,玄奘于是绝食。

三天之后,高昌王舍不得爱豆,只能放他西行,玄奘和高昌王结拜,还许诺回头在高昌讲经三年(玄奘未能兑现,因为他回到高昌的时候哥哥就死了)。

所以,玄奘不是唐王的御弟,但是确实是高昌王的御弟。

高昌王给他的御弟一套装备:4个弟子,20个随从,30匹马,还有“国书”和大量盘缠。

此后,玄奘的路途算是开了世界巡回演唱会,每到一个国家都得讲佛法和与其他人辩经

对了,玄奘是语言天才,他西行前已经学好了多门外语,梵语方面更是专家。

比如在龟兹愣是讲了两个月血虐当地佛法第一人,虽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雪封路,他没事干只能找人battle和讲经。

你可能会问难道路上每个国家都信佛吗?不是,但是玄奘是个强力布道者,他愣是用一个晚上就把一个拜火教的国王转信为佛教徒。最牛逼的是把一群妄图献祭他的土匪转化为弟子。口遁能力绝对是满分的。

离天竺近了后,他就不只是讲法了,他又开始学习新技能

他路过伽湿迷罗国的时候他花了两年时间阅读当地的经文,经过之那仆底的时候学了一年经文,这两个地方已经离那烂坨寺很接近了。

那么,到了那烂陀寺玄奘是拿了经文就走吗?

不是,玄奘在当地学佛,愣是学成了院长的大弟子。

那么,学好了总该回大唐了吧?

不不不,他还游历了天竺,然后舌战天竺众多高僧,以一个歪果仁的身份成了那烂坨寺副院长才圆满回国。回程的时候自然是一群人护驾,他边讲经边回的国。

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路上他算不算摸鱼,我个人觉得不是摸鱼,简直是普度众生+文化大使。

大功德一件。

user avatar

唐玄奘当年之所以走西域,然后再掉头南下,并不是不知道走吐蕃翻越乃堆山口更近,而是因为唐初和吐蕃的关系不好,双方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军事冲突频繁。唐玄奘拿不到通关文牒,贸然进入吐蕃境内,有生命危险。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贞观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

此后,大唐和吐蕃的关系正常化,大唐子民由此可以经吐蕃进入到天竺。

唐玄奘绕路中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从长安一路西行,穿过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大片的沙漠戈壁滩,这一路要全程骑马的话,至少要准备好几匹马。人吃马嚼,光是草料就要带无数,这种豪华阵容,唐玄奘是做不到的。因此,即便是有匹马儿,也只能驼东西,人只有牵着马儿走的份。

唐玄奘这一路,不只是在赶路,还写了一本书《大唐西域记》这是作家的本分,要采风,要拜访当地宗教人物,还要讲学辩经,了解风土人情。

古代人赶路,和现代人不同,没有什么很强的时间管理,今天天气好,身体健康,多走一段路。这几天下雨,有点伤风感冒,就多歇几天。

大家平时去佛教寺院参观,应该会注意到庙里面的韦驮像。

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这就是寺庙的招待规格,这个习俗发源于何时,不清楚。但是终归来说,佛教寺院有招待云游和尚的功能。

唐玄奘走拢了高等大寺庙,接待条件好,那肯定要多住几天,洗一洗衣裳,洗个澡,吃点新鲜蔬菜,和庙里的老和尚谈论一下佛经,有时间也可以上上课。有时候一停留,一不留神就是几个月。

古代翻越大山,特别是高海拔山口,要提前搞清楚天气状况,一旦大雪封山,那就过不去。等着雪化了再过山,要等小半年。

一些危险路段,比如沙漠,抢匪出没的地方,野兽较多的地方,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有信仰也不敢自己一个人走,要和商队结伴,或者跟着同路的部队一起行动。这种事情,要碰运气,该等一下,那就等一下。等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

反正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间就过去了。

说回到《西游记》

这本书就不是在说《大唐西域记》了。

讲的是西游团队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他们有战略任务,要执行作战计划。

妖和魔,实质上就是车匪路霸,地方豪强,坚决反对佛教的恶势力,大军阀。

绝大部分妖魔,顺着关系一理,背后的靠山不得了。

除了妖魔以外,西游团队还参与了沿途一些国家的政治斗争,政权更迭,阴谋篡位,后宫争斗当中。

比如说女儿国一节,国王要求唐僧放弃西行任务,成为女儿国王,进入到女儿国的政权管理体系。说句实在话,这本书因为篇幅限制,实际上写得并不复杂,也没有过多的细节铺陈。要是《西游记》是一本网络小说,光是这一段,写个百万字,连载个几年没问题。女儿国是一个政权,有着复杂的政治关系,特殊的国情,这当中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有写头的。

车迟国斗法,孙悟空故意去惹国师,直接干涉该国内政。国师祈雨,就是纯粹的内政,就算是车迟国尊道毁佛,这也是内政。所谓的虎、鹿、羊为原形,这当中真真假假,实际上说不清楚。但是利用法力干涉他国内政的事实是清楚的。这个故事情节,反复在讲孙悟空的变化能力,利用外交关系打压车迟国国师,以达到实质上干政的目的。

所以不要简单看待这个西游团队,一旦资源动员起来,搞定一个国家并不在话下。

狮驼岭为青狮、白象、大鹏三魔王占据,有四万七八千小妖。

看看这股势力,就是一个地方大军阀。

要消灭这支部队,从军事侦察、战役想定、战役计划、投入兵力、后勤补给等等,就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而且大鹏的官方背景,这个决心不好下。

要打好这一仗,所谓的狮驼岭大战,孙悟空的战役指挥能力,评个上将毫不为过。虽然这比不过当年的大闹天宫,也是可以说仅次于。《西游记》小说写的不够细,主要还是搞的主将单挑。如果按照战争模式来写这一段,要体现出战役双方的战争动员能力,战斗决心,将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按照战役过程逐一展开,没有个几年时间的推移,根本写不好。

话说到这里,西游团队要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从师徒四人开始筹划部队,这也算摸鱼划水?最绝望的时候,孙悟空这条铁骨汉子都哭了好几回。

一个几乎没有停止过战斗不断前进的队伍,那还是挺不容易的。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620年-657年 )是7世纪初唐时代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将西游团队的赫赫战功看成是致敬唐朝大军。

user avatar

建议题主背上饮用水+伞具+粮食+银两+被褥+帐篷+锅碗瓢盆+燃料,走13公里体验一下。

体验一周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结论放前面:确实慢。

玄奘的所谓“绕路”是有所本的。因为最早从长安出发去天竺礼佛的并不是玄奘,而是法显。玄奘西行路线几乎照搬两百年前的法显。

法显出发时已经65岁,人家一路休闲游,路过有意思的地方动不动就住几个月,就这不到三年抵达印度。进入印度后更是走走停停,每年必夏坐(三个月不动地方),东转转西看看,到了他最后满意的巴连弗弈最终一共也就用了六年。返程机智地从斯里兰卡走海路,到山东用了还不到一年,其中还包括海难在爪哇耽误了五个月。

法显是晋代人,玄奘是唐朝人;法显在古代已经是黄土埋眉毛的衰朽之身,玄奘20多岁正当年。走的基本一样的路线,法显往返满打满算用了七年,玄奘一个来回十多年,确实慢多了。

无论比他早的法显还是比他晚的王玄策去印度都没这么费劲,我个人推测这和玄奘偷渡出境有关。他刚出来时估计还不敢明目张胆,可能走了些弯路躲避审查,进入高昌接受保护后才正常,但是取得保护也不是“贫僧来自东土大唐”一句话就能吓住国王的,需要一个展示魅力和虔诚的说服过程。另外他返程不走海路也实在是迂腐了点,海路快多了,唐朝海上航线比晋朝成熟,虽然有海难的可能但也不比穿过大漠更危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期间确实用了14年的时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有“摸鱼划水”的嫌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经历的磨难和需要行进的距离。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游记》的描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会发现这14年的时间,虽然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如果唐僧在取经路上意外得到一本《西游记》,这可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悖论了。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件“史诗级”的事件会给西天取经的伟大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首先,咱们得说清楚,这本《西游记》是啥样的?是那种金灿灿、装裱精美的宝书,还是普普通通的纸质书?假设它就是一.............
  • 回答
    对于《西游记》中“小白龙占了别人取经名额”这一说法,我个人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有趣的解读和后人的联想,并非原著情节的直接指向。但细究起来,这种说法确实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佐证”点,让它在读者群体中流传开来。我们不妨来详细掰扯一下。一、 这种说法从何而来?这种说法的根源,很可能来自于对原著中一些情节的“.............
  • 回答
    猪八戒在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上,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吃了多年的素,但似乎并没有明显减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意思的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 取经路上的“特殊”饮食习惯和条件: “素食”的定义不同: 猪八戒虽然在取经路上,名义上是吃素了,但这里的“素食”和现代社会强调的低卡路里、健康烹.............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中一个值得玩味之处,简单来说,西天佛老对取经的态度与其说是“不热心”,不如说是“自有其考量”;而天庭对取经表现出的热情,则有着更复杂、更现实的动机。我们不妨细细道来:西天佛老取经的态度:并非不热心,而是另有盘算西天佛老对取经的态度,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慢热”,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远.............
  • 回答
    西游记取经团为了节约成本而裁掉一名队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每一位队员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他们在整个取经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我们来看看取经团的成员及其“成本”和“效益”:1. 唐僧 (唐三藏) 成本: 精神成本: 作为团.............
  • 回答
    要说《西游记》要是改用汽车取经,那还有没有意义?这问题可就太有意思了!我琢磨着,这意义嘛,那可真是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都没啥意思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想想给你掰扯掰扯。首先,你想啊,人家《西游记》讲的本来就是个“取经”的过程,这“取”字,就带着一股子“取之不易”的意思。得跋山涉水,历经磨难,才能.............
  • 回答
    如果玄奘取经走的是海路,《西游记》的画风怕是要瞬间变得截然不同,不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师徒四人踏着黄沙、历经山峦的苦旅。这趟“航程”,必然会涌现出一番别样的波澜壮阔。首先,故事的开篇就得改头换面。我们熟知的“出长安”场景,或许不会再有那句“勅赐金旨,着他往西天取经”。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一场皇家水师的.............
  • 回答
    俺?一个开了灵智的寻常山野精怪,在山里讨生活,也算是有几分本领。听着山里那些老树精、老石怪说起天上地下的事儿,总也听不明白,只知道自家这亩三分地,能吃饱肚子,不受冻,就罢了。后来,就听说了“西天取经”这档子事儿。一开始,俺们这些小妖,也就是凑个热闹,传传话。什么“天蓬元帅下凡,猪妖一个”,什么“卷帘.............
  • 回答
    贫僧奉圣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幸蒙我大唐盛世恩泽,陛下拨付银两,为贫僧置办一辆宝车,以助行程。说实话,这突如其来的“赞助”让贫僧也颇感意外,毕竟我等修行之人,平日里靠双腿跋涉,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然陛下此举,正是出于对佛法兴盛的慈悲之心,贫僧岂敢推辞?既然要选择一辆车,贫僧以为,此车须得具备几点要紧之.............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西天取经的队伍不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而是杨戬、孙悟空、牛魔王,那《西游记》的画风绝对要变了!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这趟取经路会变得有多热闹精彩。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三位“徒弟”的性格和本领。 孙悟空: 这个是定下来的,桀骜不驯,神通广大,火眼金睛辨妖邪,七十二变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看《西游记》,都觉得孙悟空那么厉害,唐僧又是个领导者,怎么还要带上猪八戒和沙僧呢?这事儿啊,里面门道可多了,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取经这事儿,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简单的跑个腿儿。这是如来佛祖亲自策划,观音菩萨具体执行的重大项目,关系到佛法东传,影响深远。这种级别的.............
  • 回答
    如果西游取经的队伍里没有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三人能否顺利抵达西天,取得真经?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一直让很多人遐想。单凭这三人,我认为,想要顺利取到真经,难度会指数级上升,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这趟西天取经,表面上是去取佛法,但实际上是一场艰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西天取经的团队配置变成猪八戒由二郎神顶替,沙僧由哪吒代替,那这场西行之路的画风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路上,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新组合的实力对比。原来的组合,孙悟空是绝对的核心输出和战斗力。猪八戒虽然好色懒.............
  • 回答
    如果去西天取经的不是唐僧,而是行者鲁智深,那这场取经之路必将是惊天动地、充满传奇,甚至可能完全颠覆我们对《西游记》的认知。让我们脑洞大开,详细地畅想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取经队伍和他们的旅程:一、 取经队伍的构成:首先,谁会是鲁智深的徒弟?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按照原著的逻辑,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加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大唐取经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很多人会觉得,唐僧这样一个文弱的书生,怎么看都不像能担当此重任的人选,换个膀大腰圆、武艺高强的僧人去,岂不是更稳妥?其实,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唐僧(玄奘法师)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而且他能去的“西天取经”也不.............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如来佛祖不是让孙悟空去取经,而是逼他去“开 EVA”…… 这画面,简直比西天路上的妖怪还要离奇!咱们就这么想,一开始,孙悟空肯定是被这突如其来的任务给弄懵了。他一个齐天大圣,捣过天庭,闹过地府,什么风浪没见过?结果这如来佛祖,这位最尊贵的佛陀,不好好宣扬佛法,反而拉着.............
  • 回答
    话说这唐三藏,肩负着普度众生的重任,要去西天求取真经。这路途艰险,妖魔鬼怪横行,少了几个得力帮手,这取经之路岂不是寸步难行?我这厢就好好盘算盘算,从那金庸老爷子笔下浩瀚的江湖中,挑出四位绝世高人,让他们来做这护送唐僧的壮士,这可是件大工程,得细细道来。第一位,当选者,必然是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
  • 回答
    且说那刘备,字玄德,素有仁德之名,却总生不逢时,屡屡受挫。一日,正在徐州忧愁国事,忽有一道士前来,自称乃是西方佛祖座下弟子,奉命下凡,欲寻能人异士,前往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刘备听罢,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若能得真经,何愁天下不治?当即便召来关羽、张飞、诸葛亮,将此事告知。关羽,字云长.............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西游记》里的唐僧,不是那位温文尔雅、心慈面软的得道高僧,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赵文卓那一版《青蛇》里的法海。这趟西天取经路,可就热闹非凡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位“新唐僧”的性格特点。赵文卓版的法海,可不是什么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主。他身上自带一股子“非黑即白”的刚硬气质,对妖邪那是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