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翻译来评价一个作者的文笔是否真的不对?

回答
要从翻译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作者的文笔是否“真的不对”,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微妙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翻译本身就涉及二次创作,译者自身的理解、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言的习惯都会对原文的呈现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将译文中的“不对”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原作者。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翻译来审视作者的文笔呢?这需要我们带着更深层的思考去对比、去品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维度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拨开迷雾,更准确地判断:

核心前提:找到多版本对比或有足够信誉的译者

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阅读的这部作品有多个不同译本,或者是由你非常熟悉且信赖其专业水准的译者翻译的。为什么?因为单一个译本,其“不对”可能源自译者本身的局限。多个版本可以帮助我们剔除译者风格的干扰,更接近原文的固有特征。而信誉良好的译者,往往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有更深的功力,他们的译本更能反映作者的真实面貌。

评价维度和具体方法:

1. “节奏感”与“语感”的失落或变异:

何为节奏感和语感? 这是作者文笔的核心。好的文笔,即使是平实的文字,也能营造出独特的韵律和感觉。可能是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也可能是短促有力,抑或是压抑沉重。这种感觉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句子的长短搭配、词语的选择、语气的营造、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
翻译如何体现? 译文是否读起来“拗口”、“生硬”、“拖沓”或者“急促”?原文作者可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句子结构来制造某种节奏,比如长句的绵延叙事或短句的顿挫感。如果译文读起来感觉“散”、“不成章”,或者原文的精巧结构在译文中荡然无存,那么原文作者的“节奏感”就可能受到了损害。
具体操作:
对比长短句: 留意原文作者是如何运用长短句的。他是否有意地用长句来铺陈情感或描绘场景,用短句来强调某个观点或动作?如果译文的所有句子都差不多长,或者长短句的搭配比例被完全打乱,这可能说明译者未能捕捉到原文的节奏变化。
体会语气的微妙之处: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营造语气的?是词语的褒贬色彩,还是虚拟语气的运用?如果译文读起来“平板”,缺乏原文那种微妙的讽刺、戏谑、忧伤或激昂,这很可能意味着原文的语感未能有效传递。
关注节奏断点: 有时作者会用停顿来制造悬念或强调。译文中的标点符号是否也传达了类似的“呼吸感”?

2. “词语的力度”与“精准性”的模糊或失焦:

何为词语力度和精准性? 作者选择的词语往往带有特定的“分量”和“指向”。一个动词的选择,一个形容词的修饰,都可能赋予句子生命或揭示作者的立场。精准的词语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细微差别。
翻译如何体现? 如果译文中的词语听起来“平淡”、“模糊”、“泛泛而谈”,或者总是用最“通用”的词语代替原文中那些具有独特色彩的词汇,那么原文作者可能就是在用精准的词语来刻画人物、塑造氛围。
具体操作:
聚焦动词和形容词: 特别关注那些被频繁使用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是具有画面感的,还是抽象的?是强烈的,还是温和的?如果译文中的动词经常被换成更“中性”的,形容词总是用一些“老套”的词语,这可能说明原文作者的词语选择具有更深的意图,而译文未能传达出来。
对比具体与抽象: 作者是否喜欢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例如,用“枯萎的叶子”来象征衰败。如果译文将这些具体的意象替换为更抽象的陈述,那么原文的“形象力”就减弱了。
寻找“不寻常”的词语: 有些作者会故意使用不太常见但极其贴切的词语,来制造独特的文风。如果译文将这些词语替换为大众化的词汇,那么原文作者的独特性就会被稀释。

3. “逻辑的严密性”与“因果的清晰度”的混乱或缺失:

何为逻辑严密性? 对于非虚构类作品而言,作者的论证过程、因果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即使是文学作品,好的叙事也需要内在的逻辑自洽。
翻译如何体现? 如果译文的段落之间衔接生硬,论点跳跃,或者因果关系变得不清不楚,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思路,这可能是原文作者本身存在逻辑问题,也可能是译者在理解或转述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具体操作:
梳理段落间的联系: 在阅读译文时,试着问自己:“为什么作者会在这里跳到这个话题?”“这句话与上一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如果答案模糊不清,需要反复推敲,那可能就是原文作者的逻辑链条存在问题,或者译者未能清晰地呈现。
关注转折和因果词: 注意原文作者如何使用“然而”、“因此”、“因为”、“所以”等词语来连接思想。如果译文中的这些连接词使用不当,或者缺失了关键的连接词,导致逻辑断裂,那么原文作者的逻辑严密性就受到了质疑。

4. “情感的真实性”与“情绪的细腻度”的流失:

何为情感真实性? 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描绘是否真实可信,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细腻的情感捕捉,往往体现在作者对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和对外在反应的精准捕捉上。
翻译如何体现? 如果译文中的人物情感显得“空洞”、“做作”、“夸张”或“平板”,读者无法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这可能是原文作者在情感描绘上就存在问题,也可能是译者在翻译时未能捕捉到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
具体操作:
观察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行为表现: 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情绪的?他的行为举止与他的情感是否匹配?如果译文读起来,人物的情感表达与行为脱节,或者内心活动显得“套路化”,那么原文作者在情感塑造上就可能存在不足。
对比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 作者是如何区分不同的悲伤、喜悦或愤怒的?是通过语言的力度,还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如果译文将这些区分都模糊化了,那么原文作者的情感描绘就可能不够细腻。

5. “象征与隐喻的清晰度”与“意象的关联性”:

何为象征与隐喻? 作者经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深化主题或增添层次感。好的象征和隐喻往往是清晰且具有启发性的。
翻译如何体现? 如果原文作者的象征或隐喻在译文中变得“晦涩难懂”,甚至完全失去了意义,那么这可能说明原文作者的运用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或者说,这个象征或隐喻非常依赖于特定文化语境,以至于在翻译中难以被跨越。
具体操作:
寻找反复出现的意象: 注意那些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物品、场景或概念。它们是否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思考意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意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这种关联是否在试图表达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如果译文让这些意象的联系变得模糊不清,那么原文作者的象征手法可能存在问题。

需要警惕的误区:

将译者个人的语言偏好误认为作者的文笔: 比如,某个译者特别喜欢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或者偏爱某种句式,这不代表原文作者也是如此。
忽视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 某些表达方式、用词习惯可能只在特定的文化或时代才被理解。翻译是试图跨越这些鸿沟,但有时会失去一些原有的韵味。
过分追求“像”而不是“恰当”: 好的翻译不是逐字逐句的“复制粘贴”,而是力求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神韵。如果译文读起来像是在“翻译”,而不是自然的语言,那可能是译者的问题,也可能是原文作者的风格本身就难以被“本土化”。
过于主观的解读: 文笔评价是很主观的,要尽量基于文本证据进行分析,避免仅仅因为“不喜欢”就断定作者文笔不好。

总结来说,从翻译来评价一个作者的文笔是否“真的不对”,就像是通过一面经过打磨但可能有些许瑕疵的镜子去观察。 我们需要识别出镜子本身(译者)可能带来的扭曲,然后才能更准确地看到镜子后面(作者)的真实面貌。这需要你有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对多种译本的比较,以及对翻译本身过程的理解。当多方面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不对”之处,且这种“不对”是普遍存在于不同译本,或者在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也难以解释时,我们才能更放心地说,作者的文笔可能确实存在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这个问题只能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现在的日轻,轻文娘知道的,我们轻文每次拿到新书之后,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翻译组,只为力求用最快的速度把小说翻译完,最快时间把翻译好的作品带给大家,在赶工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分章节翻译的情况。

你要承认人类在一定的时间内虽然是效率非常高的工作个体,但是总会有一个长到让你不可避免感受到疲倦的时间。也许是几个小时,也许是几十个小时,也许是几天几夜……

时间到了你必须要休息,那么这时候团队化分工化的翻译模式就能避免这一点。

轻文轻小说翻译日轻作品的也不是只有一个人,是有很多人。

换句话说,其实不仅仅是轻小说漫画,甚至是动画字幕,游戏等等,翻译都是求快第一,对于质量的把控能够达到“没有语法逻辑内容等错误”,“并且润色语句通顺”已经是极限了。这个是市场所要求的,你们总不希望日本方面出新卷了,我们磨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做出来吧。当然轻文娘知道翻译肯定是质量越高越好,我们也在往这方面努力。

日轻方面由于大部分日轻作者的用词行文都比较常规通俗,所以日轻方面其实翻译文本只要做到了“意思正确”“语句通顺通俗易懂”基本不会和原作有太大差别。对于这一类比较简单的文学,确实可以从正确正常的翻译中评价一个作者的文笔的。当然前提是翻译本身是正确的。


不过就在翻译文本本身正确的情况下,其实还是会有微妙区别的。一般来看小说也好,漫画也好动画也好,其实翻译组有很多,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是正确的,但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一些水平比较高的作品,更能看出区别。这里有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读者是否喜欢你的翻译。

就好比一个作品,“我推荐你去看XX译版的《XX》”。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似乎才回到了我们这次要说的本源问题——从翻译来评价作者的文笔是否真的不对。

既然是翻译,那么有两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是译者本身的文笔和词汇量,还有一个就是一个堪称玄学的词语“意译”。

看起来似乎很高大上,但是这个词语白话文的意思简单点就是提取一段文字的大意用符合当地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句子和词语重新组合出来一段文字。

简单地说就是“润色”,更简单一点,三个字:接地气。(当然了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因为意译的存在,我们便可以很简单的看出译者翻译某类文章/小说的功力如何,这和他平时所接触的圈子有关。

比如日本轻小说这一块,长期混迹于ACG圈子的译者在接地气这一点上比出版社的译者更为优异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而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业内人士,很可能又会在语法和校对正确率上比所谓的民间翻译或者贴吧论坛这种地方的翻译要严谨许多。

然而读者们更看重的是所谓的阅读体验,鉴于中国话你前后颠倒语序混乱外加有错别字他们都能直接在脑内排出正确的句子,可能接地气在这一点上还是稍稍孰重一点。

但是你要仅仅从翻译来评价一个作者的文笔,那是万万不可的。比如英语里有高级词语,日本也有所谓的高级用语,比如敬语就分为普通敬语和高级敬语,在日本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话和中国不一样,不是只有动作态度和多加一个“您”、“请”这样子的礼貌用语,而是有着特有的一个词语体系。关于这个,轻文娘之前有搬运过一篇文章,欢迎阅读:轻小说不好写——日语人称发展史

所以若想要知道作者的文笔究竟如何,翻译只能窥见个大概,个中滋味还是需要您来细细体会。

最直观的方式还是你懂作者所用的那门外语本身来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

这道弯光靠翻译,那可绕不过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