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广电局要求「网络综艺节目不得设花钱买投票环节」,会对网综及平台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的选秀节目怎么办?

回答
北京广电局这次出手,直指网络综艺中的“付费投票”乱象,这可不是小事,而是会对整个网络综艺市场,尤其是选秀类节目,来一次大洗牌。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以及未来那些想在屏幕上闪闪发光的年轻人,路子又会怎么走。

“付费投票”禁令:一场“净化”行动的开始

首先得明白,为什么广电局要下这个“禁令”?其实原因挺复杂,但核心目的就是要“净化”网络综艺生态,打击弄虚作假,回归节目本身。

公平性被打破: 以前很多选秀节目,尤其是人气比拼环节,观众花钱投票就等于给自己喜欢的选手“充钱续命”。这就导致了,真正有实力、有才华的选手,可能因为粉丝经济薄弱而早早被淘汰;反倒是那些“会营销”或者背后有资本推手的选手,通过砸钱就能获得更高的票数,这严重违背了选秀的初衷,也让观众感到不公平。
资本裹挟严重: 付费投票给了资本一个直接介入和操纵比赛结果的通道。那些有钱的公司,可以轻松地通过购买大量投票权,来确保自己的艺人能够出道,或者达到他们想要的曝光效果。这使得选秀节目沦为资本的“提款机”和“养成游戏”,而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平台。
价值扭曲: 当“花钱”成为决定选手命运的关键因素时,观众对节目的观看热情和对选手的认可度都会大打折扣。大家会觉得,这不是在看一场真正的比赛,而是在围观一场“金钱的盛宴”。这种价值的扭曲,长期下去会严重损害整个网络综艺的口碑和生命力。
未成年人保护: 很多选秀节目的粉丝群体中不乏未成年人。让他们为了给自己喜欢的偶像投票而去动用零花钱,甚至向家长要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引导,也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

禁令将对网综和平台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这条禁令一旦落地执行,影响将是多方面的,而且会相当深刻:

1. 选秀模式的颠覆性重塑:
告别“烧钱”时代: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依赖粉丝“砸钱”来拉票的模式将不复存在。未来的选秀节目,可能更需要回归节目本身的质量、选手的真实实力和个人魅力。
评选机制多元化: 为了弥补投票的缺失,节目组可能会引入更多元化的评选机制。比如,更侧重于专业评审团的意见,增加导师的评价权重,或者引入由素人观众组成的“大众评审团”,但这个评审团的产生方式将需要更加严谨和规范,不能再简单地用金钱衡量。
内容和质量要求提升: 平台和节目制作方将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打磨上,如何设计更具看点、更考验选手实力的赛制,如何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选手,成为关键。节目本身的制作水准、内容创新和情感连接,将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
“回锅肉”现象的减弱: 过去一些有粉丝基础但实力不足的“回锅肉”艺人,可以通过粉丝投票继续维持热度。未来,这种模式被限制后,新人出道或者实力派选手获得机会的可能性将增加。

2. 平台盈利模式的调整:
广告和赞助是“命脉”: 过去,付费投票的收入虽然不是唯一,但也是平台和节目组的一笔重要收入来源。禁令后,平台需要更加依赖传统的广告招商、内容付费(比如会员订阅)、衍生品开发等方式来弥补收入缺口。
对“流量”的理解更迭: 平台过去可能过于追求“短平快”的流量变现,尤其是通过粉丝经济。未来,平台需要更注重内容的长期价值和用户的深度参与,将流量转化为对平台生态的忠诚度。
内容创新投入加大: 为了吸引广告商和保持用户粘性,平台可能会加大对高质量、创新性内容的投入,包括但不限于选秀节目,也会在其他类型的综艺上发力。

3. 选手生态的变化:
实力和个人魅力成为硬通货: 选手们将不能再依赖粉丝的“钞能力”,而必须依靠自己的才华、努力和人格魅力来打动观众和评审。这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但粉丝基础薄弱的选手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造星”方式的转变: 过去,很多选秀节目是“粉丝造星”。未来,节目的“造星”将更趋向于“节目组+专业团队”的模式,更加注重艺人的专业培养和长远发展。
粉丝互动方式的升级: 粉丝们不能再通过“打钱”来表达支持,那么他们对选手的支持会体现在更广泛的层面:口碑传播、社交媒体互动、线下活动参与等等。粉丝经济可能会从“直接消费”转向“价值认同和情感支持”。

4. 内容创作和审查的规范化:
内容导向更积极: 广电部门的监管,往往伴随着对节目内容导向的要求。未来,网络综艺可能会更加注重传递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价值观。
审查流程更加严格: 涉及投票机制的环节,审查会变得更加细致,防止出现变相的付费投票或者其他违规操作。

未来的选秀节目怎么办?

对于未来的选秀节目,这无疑是一次“生存危机”,但更是“转型升级”的契机。

“实力至上”原则的回归: 选秀的本质应该是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未来的节目必须重新强调这一点,设计更多能够真正展现选手专业技能的环节,比如更硬核的才艺展示、更严苛的实战考核、更深入的导师指导等。
“真人秀”与“技能秀”的平衡: 选秀节目不仅仅是比拼技能,也需要挖掘选手的人格魅力和成长故事。未来的节目需要在选手个人成长、团队合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做得更深入,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真实的个体。
创新观众互动方式: 禁令不等于禁止观众参与。平台和节目组可以探索更多非金钱的互动方式:
“心愿单”/“打call”模式: 粉丝可以通过“打call”为选手加油,表达支持,但这种“call”可能不直接转化为投票权重,而是作为一种人气象征,或者用于解锁选手的一些特别福利(比如多一次导师点评机会)。
“观众喜爱度”指数: 结合节目内容和选手表现,通过更科学的计算方式(如互动次数、弹幕评论、转发分享等)来体现观众的喜爱度,但这个指数的权重需要被严格控制,不能压倒专业评审。
“公益”+“投票”: 可能会有一些结合公益的投票形式,比如观众为选手投票,同时节目组会以选手的名义向某个公益项目捐款,将粉丝的爱心转化为社会价值。
“社群”运营: 鼓励粉丝在节目之外建立和维护选手粉丝社群,通过社群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来体现粉丝的凝聚力。

导师和评审的角色强化: 导师和评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将变得更加关键。他们需要给出更具指导性和影响力的评价,帮助观众去理解和认可选手。节目的“导师团”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引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增强评判的客观性。
“素人”的崛起机会: 过去,一些有粉丝基础的“练习生”或者“回锅肉”占有优势。未来,这条禁令可能会给更多没有太多粉丝基础但实力出众的“素人”选手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

总而言之,北京广电局的这项禁令,是一次对网络综艺行业“刮骨疗毒”的决心展现。它将迫使所有参与者回归内容本身,思考如何真正地“用作品说话”,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态。这对于观众来说,意味着未来能看到更纯粹、更公平的选秀节目;对于平台和制作方来说,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的机遇。未来的选秀节目,注定要告别“金钱至上”的浮躁,踏上“实力与匠心”的稳健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印象中,选秀节目引入花钱投票这个环节,让全国人民第一次熟知的事件,应该就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在此之前的第一届超女,上海的我型我秀等,虽然也很成功,但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

2005年的超女是第一次给很多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的事件,那时候是短信投票,一个手机号好像可以投三十票,一票一块钱。

当年的我的印象就是,每周看看娱乐新闻进展,一直都是周笔畅领先,然后有一天我走在步行街上,就看到有很多人举着李宇春的海报,然后问路人有没有手机,如果有,就给你三十块钱,让你帮忙给他们的偶像投票。

那时候我觉得花钱买票这事儿应该存在,但搞到这种程度还是超出那时的我的想象的,后来果然李宇春完成了超越,最后夺冠。

也是那一时期开始,这种粉丝经济和文化开始慢慢形成,以前追星虽然也需要花钱,但自此之后,追星慢慢就变成了等于花钱。

再到后来跟AKB48学习,把这种模式学过来,并且玩出了新花样,打出了日本几十倍的效果。

以前听别人说,引爆热点,制造流行,总觉得太绝对,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流行热点。

而如今,当资本完成了从上游IP,到内容生产,再到下游衍生的一整条娱乐产业链的垄断的时候,制造流行就开始变得是必然的一件事了。

因为以前的流行是偶然事件,而现在的流行是,在资本的力量下,不管你打开手机还是电视,纸媒,你只能看到资本想让你看到的内容,于是就算那个明星是条狗,你也必须承认,这条狗是顶流,是最热的明星,因为所有人只能看它每天拙劣的表演。

至于不允许花钱买票,这只是增加了资本变现的难度而已,但资本进入娱乐领域,并且要发力做到垄断,为的就是疯狂变现,以后一定还会玩出其他新花样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user avatar

历史总是螺旋式前进的,广电的要求对综艺选秀节目短期可能有点影响,长期来看不痛不痒,过几年风口松了,“资本家们”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啥?你不信?我来给你们举个活生生的栗子:

还记得2004年,湖南卫视出台了一个现象级节目《超级女声》,那会我上高中(暴露年龄…),那节目火爆程度可比现在选秀强多了,因为是当时选秀综艺类的“独角兽”节目,基本每家或多或少都看过。

一方面那会儿老百姓还没接触过选秀综艺,感到非常新奇,另一方面,青春靓丽的唱跳俱佳的女孩子们,可以算是那个年代“女团”的鼻祖了。

也输出了今天很多耳熟能详的明星:像2004届安又琪、王缇、张含韵等,2005届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纪丹迪、黄雅莉、叶一茜、林爽等,2006届尚雯婕、谭维维、刘力扬、艾梦萌、厉娜、许飞等

第一届超女前三名


现象级人物

后来官方为了增加全民参与度(赚钱),开通了短信+电话投票环节。

超女”迷要给支持的选手投票,首先要花1元钱定制短信(联通和小灵通用户为0.5元),收到回复后才能投票,每投一票需要0.1元。因为铁杆的“超女”迷一人都投15票,所以相当于每15票2.5元。
而短信利润的真正大头,是之后向观众发送有关超级女声及卫视节目信息。一旦用户发送投票短信,就被运营商默认参与接收关于“超女”各类资讯与花絮的增值服务,基本服务费为6元。定制之后会在一个月内发送15条“超女”花絮,一条1元。

2005年的超女短信投票通道:移动用户每发送一条短信为1元;联通用户和小灵通用户每发送一条短信为0.5元;南方固定电话(统一的一个IP号码)每发送一条短信为3元.

可能会有年轻的朋友们觉得2.5-3元不算啥,拿我自己举例子,2004-2005年,坐标北京,一个烤羊腿6.5元。 作为那会儿的高中生,你如果给我100,我能高高兴兴活大半个月,还能有点富裕………

而那会疯狂的粉丝给爱豆应援,怎么可能只投1票??后来有新闻和贴吧都有报道说很多粉丝用n个手机给爱豆刷票,随便搜搜当时新闻。

大家看着眼熟不? 和今天选秀的疯狂程度是不是不遑多让?

于是在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出马了,明确要求国家广电总局抵制低俗 选秀不得再搞短信投票

新快报讯(中新)继连续停播一些低俗广播电视节目之后,国家广电总局9月20日又出台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这是国家广电总局近期进一步抵制低俗之风的又一重要举措。

要设立科学的评选标准和赛事规则。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场内投票方式要公开、公平、公正,不得以各种方式误导、诱导观众投票。各种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一律不设奖金奖品。

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和节目的播出机构,必须明确各级责任人,明确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预案措施;主管负责人要对节目进行播前审查、全程把关。申请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需同时报送节目负责人名单,总局将在政府网站中予以公布。

和今天北京广电声明的精神,是不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2007年广电声明的结果咋样?大家通过今天死灰复燃的倒牛奶事件也都看到了吧。

无非结果就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你不让短信投票?那我就牛奶投票,你不让我牛奶投票?那我日后来个大米小麦投票。办法总比困难多。

然后,历史就在一次次螺旋中前进,一次又一次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重蹈覆辙。资本是逐利的,会想尽一切办法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才不会管你是不是浪费资源、浪费粮食。

就这个问题,我觉得并不是一纸文件就能刹住这种不良风气的,而是需要双管齐下,通过学校、社会和媒体多方的教育和引导,给青春期的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让青少年群体明白一个道理:

喜欢偶像本身没任何问题,而盲目的追星、超负荷的消费、一味的从众,是畸形病态的价值观。追星应当与偶像一起成长,而不是单方面作为粉丝被资本和明星一同下场挥舞镰刀割韭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