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长,我的感觉是,绝大多数家长之所以把孩子往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地方送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如果看看中国当前就业的风气就会发现上个好大学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绝大多数连高中都无法选择的家庭,好大学大概是他们可能步入中产的唯一方法。至于什么灵性,创造力,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风险极大!没有一套固定的办法能够保证孩子有灵性,有创造力,因此如果失败,那么可能连基本的保障都没有。而且更残酷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只能靠上大学来争取中产的家庭,基本上父母没有什么能力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衡水中学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是他们能够达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了。
所以这个问题下,不取决于父母主观什么意愿,而取决于父母在什么状态。你给任何父母200亿,基本上不会有父母会把孩子往衡水送去锻炼意志力。去英国苦练马术不也可以锻炼意志力吗?学好潜水滑雪不也能锻炼意志吗?
因此问主比较荒唐的地方在于,明明问主的同事说的话,都是没有其他好办法的自我安慰。可是到了问主耳朵里反而成了别人放着沃顿商学院,牛津预科不去非要到衡水中学锻炼意志力。
问主,正常的操作是听到人家这样说,心知肚明地附和,对呀,对呀,衡水中学棒棒的。怎么会把这种话就当了真呢?
至于什么灵性,什么创造力,什么大格局,什么超视野,这些是好东西,但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享受不到,也没机会用的,这就是这个世界最残酷的地方!至于问主,跟这样一群普通人混在一起大概率未来也没有其他的办法给孩子铺好路。所以乖乖地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别看不起别人,大家都是半斤八两。
此外,问主啊,你所谓的什么灵性,创造力,视野,说句不客气的其实都是拼爹范畴的东西。这些可不是把孩子丢到图书馆,兴趣班,或者让孩子“放羊”就能有的。这他喵的是素质极高的父母,不惜花费巨量时间和精力,手把手喂出来的!讲句不客气的话,有意义的“灵性”,“创造力”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谈创造力就是扯淡!这好比音乐创作,你要是连听音都听不准,连个乐器都不能熟练掌握,谈创作出好曲子就是扯淡!而听音辨音,熟练掌握一门乐器,这种东西其实非常枯燥乏味。反复听音,几百遍地练习难度越来越高的练习曲不要说一个孩子,就是成年人都未必能坚持下来。所以能吃音乐家这碗饭的孩子可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家长一口一口喂出来的。
来来,我给你盘点一下这些可以超越教育体系的具备“灵性”的孩子是怎么成长的
毕加索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专攻自然素描鸟类等动物,一生担任工艺学校的艺术教授和当地美术馆馆长
七岁时,毕加索的父亲开始正式的训练他学习人物素描和油画。毕加索父亲是思想传统的教授,他深信模仿大师的作品、素描石膏像与人体模特儿是每个画家必要的训练。于是,毕加索一心一意的专注于艺术上,因此忽略了课业。
2. 贝多芬
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20岁时迁居波恩[4],在科隆选帝侯宫廷内当一位乐队长。父亲约翰则是一位唱诗班男高音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启蒙老师正是其父[8]。六岁就能作曲的莫札特无疑给贝多芬的父亲立了一个榜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贝多芬也成为一位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稍有弹错就是一顿毒打,而弹错的后果就是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拍贝多芬的头。他的父亲这样对待贝多芬导致了他一只耳朵失去听力。这样的做法虽然使得贝多芬以八岁(1778年)之龄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9],十一岁就在剧院乐队演出,十三岁就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三首奏鸣曲,但却显得揠苗助长。
3. 莫扎特
父亲是作曲家李奥波德·莫扎特
他4岁时,正在学习钢琴;6岁时更学小提琴。在莫扎特幼年,他的父亲是他唯一的教师,除了音乐还教导他其他语言及学科。
4.钱学森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与蒋百里、厉绥之均就读于于求是书院,后肄业。1902年留学日本,曾与厉绥之、鲁迅一同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0年回国。1911年、1913年两次出任浙江省立一中校长。1914年到北洋政府任教育部视学,曾与鲁迅共事,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在他的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17个人。其中,第一位就是父亲——钱均夫。
在确立孩子要当工程师的目标后,钱均夫因材施教,在钱学森六年中学期间,安排他在12个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识别矿石办展览;抓鸟捕蛇做标本;学习油画、山水画;接触摄影、交响乐等等。几年时间下来,除了理工方面的知识,钱学森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5. 爱因斯坦
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商人,母亲宝琳·柯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演奏钢琴造诣深厚。1880年,举家迁往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亲与叔叔在那里经营一间电器公司,专门设计与制造电器。
在4岁或5岁时的某天,爱因斯坦开始学习拉小提琴。
王勃
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炀帝时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天下目为神童。
....
所以吧,想让孩子不去拼高考,可以!要么你家财万贯,要么你家学深厚。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家学。真以为仅凭自己就能做出一番成就,真以为靠自己一代就能培养出天之骄子。拉倒吧!家学是一代一代沉淀的精华,可不是一般人一拍脑袋想要让孩子有“灵性”就能让孩子有“灵性”的,这中间养废了多少孩子都未有可知。倘若没有渊源的家学,最好把“灵性”,“创造力”这些东西都从脑子里划掉,老老实实地让孩子过他的独木桥。中间能够找到一些可以传承的价值,把家学立起来那么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然后敬过三五代的努力,儿孙后代可能能够谈谈创造力和灵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如果不踏踏实实,一脚踩空就是万劫不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