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人愿意回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有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人愿意回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原因可以从个人、家庭、职业、社会以及对祖国的归属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个人层面的原因:

对祖国的情感和归属感(Roots & Belonging):
文化认同感: 无论在哪里生活多久,很多海外华人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包括语言、风俗习惯、节日庆典、饮食文化等。在国外,这些文化元素可能被稀释,而在国内,他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连接,找到归属感。
亲情和人际关系: 家永远是牵挂的港湾。父母年迈、家庭聚会、传统的家庭观念,都是驱动回国的重要因素。与家人、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是很多人选择回国的重要理由。即使在国外有自己的社交圈,也难以完全替代与原生家庭和本土朋友的情感纽带。
熟悉感和便利性: 熟悉的环境、语言、交通、服务等都能带来极大的便利。不用再费力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处理语言障碍,可以更轻松地融入社会。
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新篇章: 有些人认为在国内有机会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回国可以参与到新的发展浪潮中,抓住机遇,实现个人职业和人生价值。

对海外生活挑战的考虑:
文化差异和融入的挑战: 即使英语再好,也可能在深层次的文化理解、社会交往和职场规则上遇到障碍。长期的“局外人”感受可能会让人疲惫。
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 尽管很多国家致力于多元化,但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依然存在,这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机会。
生活成本和压力: 一些发达国家的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非常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对工作和职业发展的看法: 在某些行业或职位上,海外的工作经验可能并不完全适用,或者天花板较低。回国后,凭借海外的经验和视野,可能更容易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找到更有挑战性和更有前景的职位。
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考量: 一些人可能认为国内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更符合他们的预期,或者在亲人身边能获得更好的照顾。

二、 家庭层面的原因:

赡养父母和照顾家庭: 这是最普遍也最动人的回国原因之一。父母在海外的子女往往会因为牵挂父母的健康和生活而选择回国。尤其是在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的情况下,这种责任感和亲情是难以割舍的。
为子女提供更适合的成长环境:
教育理念的差异: 有些父母认为国内的教育体系更适合自己的孩子,或者更符合他们对孩子成长方向的期望。例如,他们可能更看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或者希望孩子从小接触中国文化。
家族支持和亲子关系: 在国内,孩子可以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的陪伴和支持,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育儿资源。
社交和文化环境: 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学习中国文化,与国内的同龄人建立更深的联系。
婚姻和情感需求: 找到一个在国内的伴侣,或者希望与伴侣的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也是回国的重要原因。

三、 职业和经济层面的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新兴产业和创业机会: 中国在科技、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迅速,为海外归国人才提供了大量创新创业的机会。他们可以凭借在海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国内开创自己的事业。
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很多在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回到中国后,发现自己更容易获得晋升、承担更重要的责任,或者能够直接接触到行业的顶尖项目和资源。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发展速度快,为个人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政策支持和人才引进计划: 中国政府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推出了各种人才引进计划,提供资金、住房、落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为归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更高的投资回报和商业机会: 一些在海外积累了经验和资本的人,认为国内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更大,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虽然海外许多地方生活便利,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工作压力同样巨大。有些人回国是为了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方式,或者觉得国内的企业文化更能理解和包容他们的需求。

四、 社会和政策层面的原因:

中国社会进步和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社会环境更加稳定和有序,这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生活保障。
便利的出行和通讯: 中国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非常发达,无论是国内出行还是与国际联系都非常便捷。
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和贡献意愿: 很多海外人才,尤其是那些在海外经历过挑战的人,对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到自豪,并希望能够回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可能认为,在国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能直接地转化为对社会的价值。
政策的导向和吸引力: 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会积极出台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室资源、创业支持等,这些政策的吸引力也是促使一部分人回国的重要原因。

五、 具体场景的例子:

一位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并在硅谷工作多年的软件工程师: 最初他被海外先进的技术和高薪吸引,但在工作几年后,他发现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速度和应用落地速度非常快。同时,他父母在国内年迈,需要照顾,而且他认为在中国创业,更容易整合资源,抓住市场机会,于是选择回国加入一家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或者自己创业。
一位在英国学习艺术专业的留学生: 她享受了英国自由的艺术氛围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但回国后发现,中国艺术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巨大,她可以更容易地与国内的艺术机构、画廊、收藏家建立联系,也更容易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同时,她也更思念中国的家庭和朋友,希望能在国内过上更熟悉的生活。
一位在澳大利亚从事金融行业的职业经理人: 他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经验和人脉,但他发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金融创新机会,尤其是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他认为自己在国内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能够接触到更多前沿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模式。此外,他的配偶是国内人,为了家庭团聚,他也做出了回国的选择。

总而言之,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宝贵的经验,但最终选择回国,往往是个人情感、家庭责任、职业发展、社会环境以及对祖国情怀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权衡利弊后的理性或感性决定。回国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落叶归根”,而是基于对自身和国家发展更深刻的理解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关联不大。就像曹丰泽说的,新闻再吓人,摊到个人头上,你一辈子能碰到几件?

主要原因还是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

国内现在的就业环境,至少在就业机会上不比国外差,甚至比很多发达国家要好。各行各业对中高端人才的缺口都很大。你在国外只是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回国了那就是海归,天然的优势。

国家还给高端人才提供各种政策福利,鼓励他们回国发展。这些政策福利,除了极少数行业的极少数顶尖人才之外,对于大部分留学党是很有吸引力的。

很多涉世未深的学生一说起国内社会氛围和职场环境,就爱批判人情社会什么的。但是全球都有人情,程度不同罢了。而且这也有个适应能力的问题。你再大肆批判人情社会,适应了人情社会的人,跑到外面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反而在这个人情社会中更舒服更如鱼得水。

就像有的人在俄罗斯呆久了,习惯了俄罗斯警察和海关那副尿性,一些小事随手就用卢布解决了,让他回国或去欧美,他面对公事公办的态度反而难以接受,会觉得人家故意找茬上纲上线不讲人情。

国内的生活条件也不比发达国家差了。十年二十年前,国内生活条件很落后,人们出去了习惯了发达国家的糖衣炮弹,自然不愿意回来。现在,你说国内一线的生活条件比扭腰巴黎差吗?二线城市的生活条件比发达国家二线城市差吗?只要你回国不是去农村发展,呆在城市里,生活条件不会比发达国家对应地位的城市差,很多方面还要比外面好。

这两大客观因素都不是问题了,对于绝大多数非顶尖的人才而言,这个决策过程就会比较琐碎了。比如生活习惯、社会氛围、亲戚朋友、语言、饮食、气候、污染、医疗、房价和物价等等。基本上就是把你在乎的各种因素列出来,主观地定个权重,在两国之间进行比较。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是非常主观的。

爱国这个心理,对于部分人而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自变量,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单纯的爱国心理,是不足以左右他们的决策的。当决策被“爱国”左右时,它往往有着内在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无法融入当地人群、生活与学习中频繁遭遇种族歧视、玻璃天花板等隐性职场种族歧视等等。

至于各类事件丑闻什么的,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义愤填膺个十几天,这事儿就抛诸脑后了。

今天国内幼儿园曝丑闻了,你发誓绝不回国;明天美国校园枪击了,你决心离开美国;后天欧洲难民又强奸了,你觉得欧洲也不安全;大后天日本又曝出痴汉丑闻和留学生被杀了,你想着好像就剩澳洲能去了;住了一个月就被蛇和蜘蛛吓傻了,你一咬牙一跺脚还是回国吧……北京开始排查安全隐患了。

你望着墙上的世界地图一脸懵逼,发现世界这么大竟没有你的容身之处。你总不能去南极吧?企鹅也会虐尸、鸡奸和娈童的……

你现在问出这个问题,只是你的情绪还没有平复下来。等下周哪个明星再割肉饲鹰抢个头条,或者知乎哪个问题下面女权和反女权再吵上一通,你立刻就把这些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了。到时候,这个盛世依然如你所愿。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我以前在哪个剧中看过一个故事:汽车厂知道自己的汽车有安全隐患,但一直拒绝承认。因为他们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汽车出事后打官司赔偿的损失,远低于把所有该型汽车召回的损失。

放到这个问题中也同样成立。这种偶然性个体性事件再严重,摊到你头上的概率都是几百万甚至几亿分之一,次次摊到你头上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而另一方面,人生规划一旦付诸行动,再想要大改,付出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反之,你很喜欢吃咸鸭蛋。苏丹红事件曝光后,你这辈子没再吃过咸鸭蛋。这就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这个决策中,你要付出的成本非常低,对你来说是完全能够轻易接受的,那么这种决策就是可行的。

所以基本上人们在进行人生规划这种大事的时候,是不太可能会把这类偶然性个体性事件作为主要自变量的。这不是冷酷的理性什么的,只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user avatar

在美国的时候,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华人朋友。他们大部分年纪都大我很多,只有较少是同龄人。老一点的华人,移民过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是这个时代不具备的。比如我有个朋友家里是国民党将军,临去世的时候,要子女必须想办法移民。孩子谨遵教诲到了美国。

和朋友一起开车去东海岸捞虾,路上朋友给我讲,华人过去地位低,要假装自己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他随便举了几个七十、八十年代发生的例子。这里我担心说出来会让大家不舒服,就不列举了。朋友说这两年华人地位明显好了很多,不用装别人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中国的崛起。

我在国外转的时候,遇到几次老外跑来搭讪,问是不是从北京来,他们在北京待过什么的,好像见了老乡一样。我是没感受到谁歧视我,如果有,我也听不懂。

美国华人朋友们,常常回国探亲、旅游,对他们来说国内真是什么都便宜,也要买很多东西带回去。大家普遍感慨国内的发展很快。具体的他们倒是说不出来太多,像微信、支付宝、摩拜单车这些新鲜玩意,其实是个习惯,国外有信用卡,也有电话订餐,对他们来说倒不是什么明显感受。

虽然都是华人,毕竟不同国籍。在我面前,他们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感。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经常要谈食品安全和空气。国内的肉不好、菜不好、空气不好,比较普遍的理由是因为回国的时候大伙都会拉上几天肚子。这些朋友在国外稳定下来,已经不可能再说回国发展,所以大市场、经济、就业、发展这些他们都不在意了,主要看衣食起居住行,就喜欢拿这些来对比。

我每次过去美国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西安小吃擀面皮送给他们,很受欢迎。说着不好不好,家乡的油辣子吃在嘴里也没见谁拉肚子。有位大姐最想念的是油条豆浆,说超市卖的油条没有早点摊的味道,我厨艺有限,满足不来。(哪位朋友方便,可以教一下我如何炸油条)

在美国,我听说有个理论,人到了太干净的地方呆久了,免疫能力会下降,所以回来之后不适应。北京人喝雾霾不见得能活命,倒是美国华人来北京有可能会娇气的倒下,给他们备上一罐子没有过敏原的美国空气才能活命。

我的同龄人,也有丢下工作往美国钻的。这群人大部分比较看重的是国外的教育,第一是可以让孩子呼吸干净空气,第二是学一口流利的英语,第三是免除未来高考的压力和忧虑。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父母,大多是抱着让小孩在国外念书的打算,为他铺一条坦途。

在国外,每个人都在反复念叨在国外的好处,抱怨国内的不足。不管这些话是对是错,真好假好,没必要太较真。

年纪比我小一点的朋友,有不少正在出国念书的阶段。

这些孩子也好,家长也好,基本都是想着能留下就留下,留不下就回国。因为留在当地,有份工作,对家长来说还挺有面子的,当然,这个面子也越来越不如往年。我认识个姑娘在美国找了一份月入7K美金的工作,大部分都觉得这孩子有出息。不过7K在美国真的也不算多,保安的收入都是3K起。很多年轻人放弃自己在国内的事业,到国外总会降低一个档次,就只能拿生活品质来自我安慰。

我有位同龄的国企中层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她也会彷徨,感觉自己移民的莫名其妙,为什么放弃国内的这些机会来国外,也只能用教育、未来、空气安慰自己。

老移民在国外,大部分人都做不了特别好的工作,有个别能在美国做地产经纪(中介)已经算是非常出色的了,我还有位朋友做了牙医,我了解了一下人家的升学路线得出一个结论,一般家庭的孩子想都别想的。

更多华人在那边都是开饭馆、做超市,各种打零工。但是即便如此,按照我们目前的价值观:有车有房达标,住别墅就是土豪。那么在美国,想当个土豪实在太容易,比国内容易得多。寻常的例子是做送披萨的小哥,回家也是住一栋House,居住条件其实超过国内的别墅。这是美国华人优越感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简而言之,对很多读者来说,把你家在国内的房子卖掉,就可以立刻成为美国土豪。四五个卧室的两层小楼,带个院子码头和私家游泳池,再配一辆豪车。至于美国的房价,可以访问zillow去了解,要特别注意美国的房价和内地一样,大城市也贵,但是问题是他的三四五线比国内好太多。

因此只要你别一心只想扎根大都市,即便是刷盘子,一个月3K美金收入,以华人普遍突出的攒钱能力,在美国买房买车都是很容易达到的目标。

问题在于,老华人愿意做的工作,年轻人可能不屑一顾。虽然也能得到优越的生活,但是我估计没有几个年轻人再有老移民那种强烈的意愿。没有差距明显的对比,年轻人是不太可能仅仅因为健康需要而决定不管不顾的移民的。

再说,也不是想留就留下。家长、孩子对留在那边都没有报太大期望,至少现在的家长已经没有10年前的家长那么强烈希望孩子留学之后不回来。有一些小孩,自己学习成绩很一般,家长不得已才送孩子出国念书。我认识几个小朋友,预科都念不过,别说留在国外,把家里的钱花掉他自己都心疼的时候,就乖乖的回来了,结果等于花钱买了一次为期数年的自由行。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学校,如果家长不好好教导孩子,就算花再多的钱,也堆不出精英来。

很多年轻人惦记在国内的男女友,和爱情比起来,事业算个屁呢。年轻人也不会像老人家那样,为了移民而移民,在那当黑户,或者通过结婚离婚弄个身份。这些事情在老移民那其实挺常见的,而对新移民来说,除了有本事留下的,除了(自己或家长)手脚不干净、欠了一屁股债跑路过去的,更多人也少见那种决心和毅力。

不管是已经移民美国的华人,还是去留学的年轻人,又或者为了孩子去那边的家长,又或者我这种过去投资的,大家飞过北京、上海、纽约、洛杉矶,去这些地方转过之后,一般会觉得国内这几个大城市,京沪广深,包括杭州、成都、重庆、南京、西安,等等等等,别说和国外差距不大,甚至你在这些城市生活,会比国外过得滋润的多。毕竟你是土生土长,饮食起居都让人习惯和愉悦。国外好归好,但是绝不至于让你“哇”的一声,认为国外就是好,非要移民不可。


再者说,别忘了,还有这个:


有位留在美国的华人博士朋友说,他在国内从到大都不能吃肉,一吃肉就过敏,浑身起疙瘩。一出国这病就好了,肉可以随便吃,于是到了美国以后吃成个大胖子。只要一回国,他还是照样对肉过敏。我知道这话明里暗里等于说我们的肉有问题,但是我深表不以为然。我很是同情他得了这样的怪病。可是这病也是稀奇。没有了冒脑花,没有了水煮鱼,没有了牛丸,没有了牛肉面,没有了水围城,简直就是丢掉了大半个人生,怪不得要出国不回来!

对比2017年年底的北京和2017年年初的北京,我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们的肉也可以很安全,并不是梦想,只要天蓝了以后,大家一起发微博说肉不好吃就行了。党总会想着我们的。但是,在我有生之年,估计在美国的家门口也肯定没得火锅吃(参考这一篇,徐斌:你在刚出国时闹过哪些笑话?),仅凭这一点,说什么食品安全都是瞎胡扯。

回国的时候,你要坐十几个小时飞机,想想这一大段航程,人就未免烦躁。但是一旦到了机场搭飞上海或者北京的航班,就会突然听到熟悉的大嗓门,大妈们不管是山东、北京还是吴侬软语,都让人心情愉悦。乃至于稍晚落在浦东机场、首都机场的一刹那,也会开心的不得了。突然觉得自己国家真好。

太太也很美,一想到她四个空箱子出去,八个实心儿大箱子回来。心里充满自(tu)豪感。



为什么会有海外党愿意回国?

我的观点是:因为国家比以前强大了。

user avatar

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大多数人都是费拉不堪的,大家选择的理由跟政治和社会真的毫无关系。

很多人就是单纯因为国外的饭太难吃,天天自己做又太累,而且市场卖的肉不放血。有的就是爸妈老了。有的就是因为加拿大太冷了。有的是澳大利亚蛇太多。有的是天生爱热闹,国外太寂寞憋出抑郁症了。有的是国内交通便利,去哪儿玩方便。有的就是天天在英语环境里不开心。

这真的无可厚非,因为人生活的绝大多数时光都是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度过的啊。你说政府低效,社会不公,可是绝大多数人,你一年到头能跟政府打几次交道呢?一整出了事故,这案子那案子的,哎,那事故是挺惨,处理也不好,但是这概率赶到你头上?也太低了吧,有这精力不如过马路小心点。

人,有的时候真的没那么复杂的。大家所求,无非就是过个舒服点的日子。你说一亿多东北人,大家抢着去海南买房,是因为海南政治体制比东北开明?因为海南的政府比东北有良心?因为海南的社会矛盾比东北缓和?

其实真的没什么原因,仅仅是因为东北太冷了啊。

user avatar

想起一个故事 大概是说一个五十岁的女人 买菜和人砍价 砍着砍着哗啦就哭了 她说没想到自己五十岁了 还要为省几块钱砍价 感觉很心酸

看到一个故事 我一个五十多岁的学姐 八十年代大学生 为了换一个八块钱的灯泡和印度人撕逼 搞的自己歇斯底里满城风雨 她同班同学今年都上院士了 她还在为8块钱扯皮 感觉很心酸

接触越多大龄海外校友 就越觉得天花板很严重 四十岁后混不出来的 要不就去卖保险 要不就去当房产中介 而他们国内的同学很多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了

越出国越爱国 出国后吃了憋 撞了墙 遇到文化障碍 身份认同等问题后 你就会想起祖国的好了

此外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保护无神论者 党费才2% 你知道基督教都收10%的好吗?

user avatar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半开玩笑说,确实就是最好的官办免费移民广告无误。

无奈的是,冷静下来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事实:

这些事件中的利益相关群体、以及以为利益相关群体中的大部分,并没有靠谱的移民条件。

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就算强行移民了,旧的问题就算能去,新的问题也不一定就更少。


而对于庙堂之人,其出身注定了其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双丰富。

对真正的底层来说,现在毕竟不是1942年,也不是1960年...被剥夺的是对更美好生活的梦想,却不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可能。

而对所谓中产阶级来说,一点儿不开玩笑,不论在网上如何哭天抢地,义愤填膺,如鲁迅再世,如正义女神下凡...你我在本质上,全身上下到处都散发着那个老掉牙的概念: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结果就是,再多的共情叙事,再多的键盘痛斥,都不会引发肉身革命。明天的太阳升起后,中产阶级们会继续准时起床挤地铁,或开BBA出街,努力搬砖,并坚信自己的明天会更好;超过人口一半的底层们,也会继续涌向城市,一线不行就去二线,二线不行就去三线...过多谈论他们在大城市的艰辛,本质上与西方媒体热衷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描绘为血汗工厂的性质无甚区别 — 我们和他们,只不过无意或故意不了解他们回乡种地的生活状态是怎样而已。

以上仅是说明这样的一个事实:一个大标签下的人群,可以分属于很多大阶级,或更多的小阶层。而每一个阶级或阶层,直至细分到具体的个体,又都有自己复杂的叙事,于是有冲突,也有权衡。这些细节,跳出这个阶级或阶层,甚至仅是跳出这个个体,旁人很难观察全面。能做的,也是常常会去做的,仅是因为特定的机缘,看到了一部分细节,就将对方群体和自己划在一个大标签下,进而去共情,得出众多自认逻辑完美的结论来。

所以,为何海外党愿意回国?

除了皆是“中国人”这一个大标签,你确定你和海外党们皆处于同一个阶级么?(海外党在各个指标上的统计描述,相信与“中国人”这个全集或“中国某阶层人”这个子集的统计描述,会有明显差异)

除了皆是“海外党“这一个大标签,你确定海外党们皆处于同一个阶级么?(早年学霸?近年学霸?富豪半退休?刷文凭富二代?盲目追梦中产后代?独轮运?凤姐们?)

而每一个小人群,他们的“细节”是什么?“冲突”和“权衡”又是什么?旁观者恐怕很难直觉想象。

“你”看得到北上的污浊空气,看得到被秒屏蔽的事件,却看不到国外的天花板,看不到车房空气之外无所求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的阶层可能追求好车大房好空气和安心教育,“他”的阶层却可能更关心阶级晋升可能,或回国接班的必然。

折叠无处不在,可惜人们看不见。

而更简单也更常见的逻辑,只能是,“我”因为某个契机,看到了“他”的某个细节,进而诉诸于感性,产生强烈共情,得出看似必然的结论......

一腔情感无从发泄,可又远不至于动摇“我”明天按时上班讨生活的责任感,更不会动摇“我”对明天更美好生活的信念,甚至不会动摇“我”对“我的中国”明天更牛逼的情怀......于是,只能刷刷朋友圈,刷刷知乎,将这种朴素又普遍的情感倾泻出来,抱团取个暖,顺便喂饱了一群有意无意吃红馒头的自媒体们和NGO们...算了不说了,说多了就太犬儒了。

总之,满满的小资产阶级软弱性,你我皆一样。

这两天总有人私信我,问我为何如此沉默,为何不说两句。

表层原因?美国正好感恩节假期,于是前两天钻新英格兰某个雪场小木屋娱乐去了 — 小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深层原因?

《千与千寻》只能出现在01年的日本,却不能出现在七八十年代的日本。

我不但不讽刺,且绝对支持网络上每一个声讨的声音。但同时,我又知道,只要中国这列火车还是如此高速前进,最终,不论是哪个阶级,不论嘴上说是否想要,身体恐怕都会很诚实。声讨归声讨,又有谁希望这列车停下来呢?若这车不停,又有谁会主动跳车或忍住不上车呢?

user avatar

题主,你根本就不明白移民是什么概念,回国又是什么概念,你完全是被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叶障目了,你既不了解现在国内的情况也不了解国外的情况,你只是以为自己了解而已。

我是留学签证,我本来读完书就该回国,美国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国际生,今年多少公司不招国际生了,多少召国际生也抽不到工作签证,多少人抽中工作签证都因为工资不够不给批。美国根本就不想要我们,就想吸干我们的学费然后滚回国去。有人可以不择手段黑在美国,可以拼命找美国人结婚说是真爱,狗屁,不就是卖逼留美吗,我其实很佩服那些人,我做不到那么不要脸,我一想到fob在白人心中有多cheap我都不想和老美date,有人可以不在乎我做不到。

好你现在觉得是我没有本事,只能回国,是的,而且你知不知道中国也根本不想国外的中国人回国,中国政府是非常鼓励移民的,移民的越多越好,移了就别想回来,你知道中国国籍放弃了根本就拿不回了。国内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什么狗屁报效祖国,祖国根本不需要我,我最好的报效祖国的方式就是在国外呆着给中国人减负。

不是说没有精英,只是我和绝大多数海外党都是普通人,根本没有国家特别需要我们这种普通人,我回国因为我本来就是中国人,你根本不懂一个中国人移民美国生美国小孩是什么概念,非常非常难受,那些ABC的心态,和父母的关系,他们根本就不是中国人了,永远不是中国人了,而讽刺的是美国人都还认为他们是中国人,甚至因为这个欺负他们。你想像一下,你生出一个美国小孩,你以后的小孩都是不被美国人承认的美国小孩,我很难跟你解释,非常难受。

你看了几个中国的负面新闻你以为你懂了,你跑到国外去,看几个国外的负面新闻你又以为你懂了,你什么都不懂,生活很难的,根本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在国外有了工作就想去哪去哪。你的家庭呢,你的父母老婆孩子呢,你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长辈去世不但见不到最后一面连葬礼都回不去吗,你知道很多看似光鲜的国内国外随便跑的长期分居早都家庭破裂了吗,你知道那些长年见不到父亲或者母亲,周转于各个国家的学校之间的孩子有多少心理问题吗?

生活很难的,在哪都难,我们在国外打拼可能比你们更难,你以为只有中国要靠关系吗,我找实习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投简历,而我的美国同学们家里早就安排好了。我能怎样,跟家里哭诉吗?他们一看中文名字就把简历扔垃圾堆,说我们不给sponsor,什么狗屁equal opportunity,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吗,可我能上法院告他们歧视吗?整个社会自欺欺人歧视成风这放在中国岂不是又一颗药丸吗?

你以为的那些很可怕的黑暗面,我告诉你,不值一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不要在家里坐着看看无时无刻不被刻意引导着的舆论新闻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你我都是无知之极的普通人罢了,先想办法找一条路活下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人愿意回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原因可以从个人、家庭、职业、社会以及对祖国的归属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个人层面的原因: 对祖国的情感和归属感(Roots & Belonging): 文化认同感: 无.............
  • 回答
    踏上海外暑期科研实习的旅程,这绝对是一次令人兴奋且充满潜力的经历。考虑到你要独自一人,身处异国他乡,并且要专注于科研,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准备和享受这段时光。首先,关于行前准备,这部分至关重要。别把这当成简单的旅行打包。你需要对你将要前往的实验室和研究项目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意味着.............
  • 回答
    海底捞的神奇,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也不是某个秘密配方就能复制的。它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一股“别人学不来”的劲儿。1. 把“服务”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而且是“人情味儿”的极致。这才是海底捞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难被模仿的。 “无微不至”背后的“用心”: 你进门,有人给你递.............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门槛不低、又能让你有喘息空间的职业选择。如果你对学术研究有热情,或者在全球化浪潮下寻求更开阔的视野,那么下面这些方向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我们尽量抛开那些生硬的“AI”腔调,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硕士以上学历或者海外经历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学习和认知层面迈入了.............
  • 回答
    关于大学老师是否必须要有海外背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答案。总的来说,海外背景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加分项,但并非是成为一名合格大学老师的硬性要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海外背景的优势和价值体现在哪里?1. 学术视野的拓展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 回答
    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尤其是核心研发和技术岗位,对于拥有海外背景的求职者,其看法是相当多元且复杂的,并非一概而论。总体而言,海外背景可以是一个加分项,但绝非是敲门砖,更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这种背景是否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以及求职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如何展现。正面影响: 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技术理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苏联的海外军事基地,这可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地图上几个红点的问题,更牵扯着地缘政治、冷战博弈以及苏联对外战略的种种考量。要详细讲讲,咱就得把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看看苏维埃的红星都插在了哪些地方。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的海外军事存在,尤其是军事基地,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些.............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入,触及了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重要特点。确实,与西方一些国家或近代殖民时期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放海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普遍存在的刑罚类型,其痕迹相对较少,也鲜为人提及。这其中有诸多深层原因,涉及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海外”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国.............
  • 回答
    这个话题嘛,要是真能有块地,那可真是让人浮想联翩了。不过话说回来,要在海外找一块“理想中的飞地”,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考虑的方方面面可太多了。咱们就当是聊聊天,天马行空地畅想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飞地”?在咱们这儿讨论,它得有点战略价值,又不能太大,意思就是那种既能作为咱们的一个立足点.............
  • 回答
    迪拜酋长使用华为产品,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很多国家领导人和政要都在使用华为的手机。这本身不能直接说明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前景,但可以解读出几个有意思的方面。首先,这体现了华为在高端产品设计和性能上的实力,能够满足甚至超越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科技产品的高要求。 华为Mate系列,尤其是Mate40系列,在当时无.............
  • 回答
    咱们聊点地铁和公交这俩大家伙在国外的“冷门”趣事儿,别是那种教科书上能查到的“大路货”,咱要点新鲜的。地铁篇: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地下王国 伦敦地铁的“鬼故事”与“幽灵列车”: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悠久到开始冒出些神秘色彩。最出名的是关于一些废弃站台的传说。比如被关闭了的“奥尔德盖特站.............
  • 回答
    出国看病,别让这几大“坑”绊了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寻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这本是件好事,但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也隐藏着不少让人防不胜防的“陷阱”。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那些出国看病时最容易踩的坑,以及如何才能避开它们,让您的海外就医之旅顺畅无忧。陷阱一:信息不对称.............
  • 回答
    关于申请海外留学,确实存在不少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的误区,有时候这些误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申请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想要顺利踏上留学之路,提前了解这些“坑”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一个最普遍的误区是“名校情结过重,盲目追求排名”。很多同学在选择学校时,第一反应就是看QS、USNews之类的世界排名,觉得排名.............
  • 回答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直观的疑问:拥有如此分散且遍布全球的军事力量,美国是否会担心出现“独立割据”的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要明确“独立割据”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哪种情况。如果是指某个海外基地或者驻扎在.............
  • 回答
    说起我的家乡,那可真是个宝藏之地,要说有什么能漂洋过海、让外国朋友们念念不忘的特产,那肯定少不了咱们家那独一无二的手工扎染丝巾。你别小瞧这小小的丝巾,它可是承载了我家几代人的心血和技艺。我记事起,就整天泡在染坊里,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植物染料特有的清香,夹杂着一丝丝泥土的气息。奶奶手里总是不停地在忙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中国汽车品牌想要成功“走出去”,并不仅仅是把车运到国外去卖那么简单。这背后需要一套精细的战略,以及对目标市场深刻的理解。就好像你精心准备一份礼物,既要好看,又要实用,还要送得恰到好处,才能让收到的人真心喜欢。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市场调研与定位别想着“一招鲜吃遍天”。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