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有哪些海外军事基地?

回答
提起苏联的海外军事基地,这可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地图上几个红点的问题,更牵扯着地缘政治、冷战博弈以及苏联对外战略的种种考量。要详细讲讲,咱就得把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看看苏维埃的红星都插在了哪些地方。

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的海外军事存在,尤其是军事基地,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些在盟国境内建立的、拥有大量驻军和完备设施的“基地”有所不同。苏联的海外军事存在更多是一种战略部署和影响力投射,有些地方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基地,但更多的是在友邦国家共享或租借的港口、机场设施,甚至是一些军事合作项目中的据点。而且,随着苏联国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基地的性质和作用也在不断演变。

我们先从苏联最核心的海外军事存在来看,也就是那些能提供海军舰艇长期停靠、维护、补给,以及空军航空器起降、修整的港口和机场。

黑海舰队的“生命线”——塞瓦斯托波尔:

虽然塞瓦斯托波尔现在是克里米亚的城市,但它在苏联时期可是黑海舰队的绝对核心,是苏联海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它不算是“海外”基地,但它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提及。黑海舰队的舰艇在这里集结,进行训练、部署,并且是苏联海军通往地中海乃至大西洋的关键枢纽。想象一下,无数潜艇、驱逐舰、巡洋舰在这里枕戈待旦,那是何等的气势。

面向印度洋的“门户”——阿登港 (亚丁港),也门:

在冷战时期,苏联与南也门(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关系非常紧密。阿登港是一个天然良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扼守着红海和印度洋的咽喉。苏联在亚丁港拥有海军补给和停靠的设施,虽然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拥有大规模海军基地,但足以让苏联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和印度洋舰队在这里获得重要的后勤支持,为苏联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对于苏联海军来说,是绕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的一条重要通道。

波罗的海的战略要冲——格丁尼亚,波兰 & 维堡,芬兰:

在波罗的海,苏联同样有所布局。波兰的格丁尼亚是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港口,虽然同样是友邦国家,但苏联在其中的军事存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芬兰虽然名义上中立,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苏联的《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在芬兰拥有一定的军事合作和驻扎的便利,维堡(Vyborg)周边地区对苏联来说意义重大。这些地方是苏联海军控制波罗的海、应对北约(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海军)在该地区活动的重要据点。

北冰洋的屏障——摩尔曼斯克及北极地区:

和塞瓦斯托波尔类似,摩尔曼斯克虽然在苏联本土,但它是北方舰队的总部和主要基地,对于苏联来说,控制北极航道、监控北美方向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苏联在该地区部署了大量的战略核潜艇和水面舰艇,是其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算是海外,但其战略地位和广阔的北极海域,使得其与海外基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联动性。

远东的战略节点——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 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同样是苏联本土基地,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太平洋舰队的核心,它们是苏联海军东线部署的关键。符拉迪沃斯托克承担着重要的舰队集结、补给和出海任务,而堪察加半岛则因其靠近美国阿拉斯加的战略位置,成为部署潜艇部队和反潜力量的重要基地。它们构成了苏联在太平洋地区对抗美国及其盟友的重要力量。

一些更具争议性或特殊性的存在:

古巴的卢克亚诺电台与汉德斯港(Cienfuegos): 古巴在冷战时期是苏联在中美洲最重要的战略支点。虽然古巴革命后,美苏关系紧张,但苏联在古巴获得了重要的海军补给和情报收集的便利。在汉德斯港,苏联曾试图建立海军基地,虽然规模不如他们的预期,但仍然是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活动的重要平台。卢克亚诺电台更是重要的战略情报收集站。
越南的金兰湾: 这是苏联海军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海外海军基地之一。在美军撤离越南后,苏联获得了使用金兰湾海军基地的权利。金兰湾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对苏联海军在南海和印度洋的活动至关重要,使得苏联海军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和影响该地区。这让美国感到十分警惕。
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 这是苏联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海军后勤和补给站。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于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巡航和活动提供了关键支持,是苏联在地中海地区展示军事存在的重要据点。
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及其他埃及港口: 在某些时期,苏联与埃及保持着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埃及港口也为苏联海军提供了重要的补给和停靠便利。这使得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活动更加灵活。

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 性质的多样性: 苏联的海外军事存在形式多样,有的是直接租借或建设的基地,有的是在盟国港口获得的补给和停靠权,还有的是战略合作项目中的据点。不能一概而论。
2. 时代变迁: 这些基地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它们的作用,都随着苏联国力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在苏联后期,经济压力对海外军事投入产生了很大影响。
3. 宣传与现实: 有些海外军事存在在宣传上被强调,但实际规模和功能可能与宣传有所出入。
4. 军事合作的模糊性: 很多时候,这些“基地”是包含在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友好国家的军事合作协议中的,界限并非总是那么清晰。例如,在一些东欧国家的军事演习中,苏联也会动用当地的设施。

总而言之,苏联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虽然不如美国那样全球遍布,但其战略布局非常有针对性,主要集中在能够影响其核心战略利益的区域,例如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道、地中海、以及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的区域(如古巴)。这些基地和据点,是苏联在全球争霸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棋子,它们的存在,深刻地影响了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和军事力量的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持续更新中,参考资料放在文末,多图预警。


第三十九集团军

驻地:中国旅大
(现在的辽宁省大连市)
时间:1945~1955

1945年8月24日,苏联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的首批装甲部队抵达旅大地区,与此同时,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空降兵部队在旅顺口降落,宣告大连解放。










苏军在旅大不仅仅执行军事驻防任务,在驻防期间,承担起了培训新中国人民军队的任务。






苏军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一角:






1951年2月21日,中苏双方两国代表在大连举行移交仪式,中国正式收回大连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中方要求苏军延期撤离,1955年1月,PLA第三兵团进驻旅顺,与苏军第39集团军共同守卫旅大地区。同年5月,苏军全部撤离。








驻古巴集群(基础:摩步第7旅)

PS: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苏联只是撤走了核导弹,但保持一定的驻军在古巴,且高度保密。直到1979年9月,苏联军方正式承认驻古巴苏军的存在。

驻古巴苏军 军事总部(1962~1993)

被美国空军RF101侦察机在执行“蓝月任务2623”时拍摄到,位于哈瓦那西南方向的埃尔奇克的苏联军事总部,1993年6月30日,俄罗斯驻古巴所有部队撤离,该部队番号撤销。

驻古巴部队司令官伊萨•普利耶夫将军,他是玉米晓夫的心腹爱将,有趣的是,他对导弹武器几乎一窍不通。

驻古巴部队约9000人,该部队在古巴修建了机场,海军补给设施。可以定期调度图—95MS轰炸机着陆。《使命召唤7》BOSS战里庞大的水下潜艇基地原型。



驻守大萨瓜的苏联导弹发射位置,以及驻该地的一支R—12中程导弹团指挥官伊凡•西多罗夫上校。


驻大萨瓜中程弹道导弹二号发射基地:



驻巴内斯的萨姆导弹基地



驻古巴东部的萨姆导弹团指挥官格奥尔基•沃龙科夫上校。他正在向击落美军U—2侦察机的军官们表示祝贺。

驻古巴导弹部队总司令官伊戈尔•斯塔琴科将军

驻古巴的苏联核军火库指挥官尼古拉•别洛博罗多夫上校,掌舵核弹运输船“因迪吉尔卡号”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位于圣克里斯托巴尔中程弹道导弹一号基地的核弹头掩体(在建)。

瞄准着关塔那摩基地的苏联前线巡航导弹,可搭载一枚14千吨级的核弹头。



时间:1962年10月24日
地点:内布拉斯加州•奥福特空军基地的指挥部
事件:托马斯•鲍尔将军向战略空军司令部下达进入二级战备状态的命令。



驻扎在雷梅迪奥斯附近的苏军摩托化步兵团,这些小伙子正在穿着便服阅兵。苏军秘密进入古巴的军事行动代号为“阿纳德尔”,也被士兵们戏称为“格子衫行动”。

驻古巴部队的日常训练:

PS:除了苏联,东德在冷战期间也定期派驻了一部分人员前往古巴。

1985年7月

古巴 哈瓦那

东德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局长马库斯•沃尔夫与劳尔•卡斯特罗会面。



中部集群

第一次组建:驻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苏军
时间:1945~1955
军事总部:巴登
第二次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苏军
时间:1968~1991(于苏联解体前全部撤离)
军事总部:米洛维采


第一次组建

二战后期,东线苏军打出苏联边境,挺进东欧,苏军攻克奥地利与匈牙利后 ,根据盟国的协议,于1945年6月10日在奥地利组建,目的在于监督执行德军投降议定书的各项要求。

苏军攻克维也纳后,欢快的居民与苏军一起载歌载舞,著名的《五月华尔兹》(又称:五月圆舞曲)来自于此。







第二次组建

根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两国的协议于1968年10月24日组建。该部下辖多支二战时期的功勋部队。

1968年中部集群组建时的序列:

PS:还有不少独立单位,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东德等部队也有派兵参加中部集群。

在60年代,该部队在比林,大别雷,米索夫—博罗夫储存有核武器。1990年2月,苏军在莫斯科签署了三阶撤军协议,同年八月,第一批部队开始撤离,到1991年6月19日全部撤离,同月27日,该集群的末任司令—E.A.沃罗比约夫上将撤离,该集群宣布撤编。


驻东德集群(苏联驻外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部队)

时间:1945~1994
(苏联解体后隶属俄军西部集群)
军事总部:温斯多夫(1945~1994)
PS:驻德集群是苏军各单元中服役环境最好的。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在苏联时代,温斯多夫基地被苏军士兵戏称为“小莫斯科”,他们如果想回家的话 不用跟着其他人去挤春运【doge】,在该基地内就有一班军列定期开往苏联莫斯科。
兵力:最初有9个集团军,后来历经多次裁减或增兵,人数常常保持在23~50万人之间。
(PS:被称为华约橱窗的东德,其军队只有少得可怜的十几万人)
一共有17任指挥官,首任指挥官是著名的朱可夫元帅。

1945年,二战结束,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苏联在德国驻扎了30万精锐部队,这批部队前后有17个总司令,首任指挥官就是战争英雄朱可夫。

PS: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波兰第一军团跟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参加了这次战役,将波兰旗帜插到胜利纪念柱上。

这批部队位于冷战对峙的最前沿,如果战事爆发,他们将在战术核武器的掩护下一路冲到大西洋。

PS:这支部队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居然是对着自家阵营的兄弟重拳出击。在“布拉格之春”中,苏联军事行动代号“多瑙河行动”,光是驻德集群出动了3个坦克师,5个摩步师,3个歼击航空兵师,1个歼击轰炸兵师参加了作战行动。驻德苏军在这次行动中总共出动了4000余辆坦克装甲车。

在1987-1988年,驻德集群一共有23万人,10个坦克师,9个摩步师,共装备有6396辆主战坦克。




《沉沦之师》

作者布兰涅茨上校,在苏联与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工作10多年,早年间曾在苏军驻德集群中服役。

他在书中记录了一件事,有一天晚上他和战们乘着天黑偷偷的跑到东德的环境保护区打猎,结果枪声太大引来了东德警察,他们被巡逻车追得抱头鼠窜,被抓住了一顿处罚少不了,这几对难兄难弟在荒郊野岭躲了一夜才回到兵营。


苏联军官和他们的德国朋友

1979年5月18日晚上凌晨三点,驻德集群的一名18岁苏军士兵在开枪射杀他的指挥官后逃往边境,该叛逃士兵被东德特警第九连拦截在一座别墅里,最终被击毙。



1989年,驻德集群更名为西部集群,1990年,西部集群开始分批撤离,1991年苏联解体,该部队改称为俄罗斯西部集群,1994年8月31日,该军全部撤回俄罗斯。





驻蒙古集群(第39集团军)

时间:1962~1991
司令部:乌兰巴托
PS:这支部队原是驻旅大的苏军,撤回苏联后解散,后来又于蒙古建立。
在中苏交恶期间,这支部队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威胁。

中苏交恶后,截止1968年3月,苏军越境挑起冲突多达4189起,在1968年,苏军侵入七里沁岛,故意杀害中国渔民,到了1969年,震惊世界的珍宝岛战役爆发,我军在此战中痛击了侵略者。

1969年3月15日,最激烈的战斗爆发,苏军动用重炮轰炸我军阵地,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多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我军在此战中战果颇丰,布设的雷区成功网到了一条“大鱼”:苏军编号“545”的T—62坦克。
列昂诺夫上校坐着这辆车打头阵,被我军伏击时慌不择路跑进我军雷场,整辆车被炸瘫,他本人与驾驶员被当场击毙。
后来,我军与苏军围绕这辆坦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争夺战,最终成功缴获它。


随后,苏军位于远东地区、中苏边境的所有部队以及驻蒙古集群全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幸最后没有演变成全面战争。

到了冷战后期,驻蒙古集群的部队不断裁撤,最终撤销集群编号。

1990年3月,苏联政府同蒙古达成协议,驻蒙古的苏军将在1992年全部撤出蒙古领土,主要作战部队将在1991年全部撤出蒙古领土,保障撤离物资的部队将在1992年全部撤出蒙古领土。

当时苏联号称要把我们核平,因此我军也针对性的展开了各种军事训练。多次重点演练如何在核生化环境下作战。

PS:军演录像难找,所以就以纪录片为例。
纪录片:《尘封核爆》

真.论核战争条件下的骑兵冲锋:



驻波兰集群(北部集群)

驻波兰苏军
成立时间:1945年6月25日
组建基础: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
驻扎时间:1945~1993(1993年俄罗斯撤出最后一部队)
兵力:6.6万人
首任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司令部:西里西亚省莱格尼察(PS:占地面积达1/3座城市)。

该集群辖区整个波兰,首任总司令是苏波两国元帅,同时也是波兰战后首任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该集群由于训练与执勤方面成绩优异,多次受到通电嘉奖。在战后最初几年 该部队不但例行的军事训练,也承担了全面援助战后波兰经济重建任务。

到了1990年底,该集群在波兰有180个军事基地,4.5万部队,拥有1418辆坦克装甲车,434架军用飞机,354门各型火炮。北方集群驻波期间,至少在三个基地部署了核武器178枚,后来增长到250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波兰签署协议,在1992年5月5日开始撤离作战部队,1993年全部撤离完毕,该集群于同年9月15日解散。


南部集群(驻匈牙利部队)

组成基础:近卫机械化第2、17师,2个航空兵师。
分驻13个城市。
时间:1956.11.24~1991.6.6
在苏联解体前全部撤离。

真.斯拉夫精神小伙【doge】

1956年,匈牙利发生动荡,该部不断增兵介入,在这次事件中,苏军伤亡2260人,失踪51人。在11月上旬的布达佩斯行动中,该部下属的近卫33师折损了不少武器装备。

PS:在这次事件中,苏联空军有计划出动图—4轰炸机携带着500公斤型的航空炸弹对布达佩斯实施空袭,后来莫斯科方面想了想还是算了,同意了派出空降兵的方案。

1991年,该集群全部撤离。



驻阿富汗集群(驻防中亚的第40集团军)

1979年12月27日夜,喀布尔。

“风暴333”行动正式展开,阿尔法(当时代号“雷霆”)部队的成员、信号旗(当时代号“天顶”)的成员以及一部分苏联空降兵。另外,还有520名来自苏联总参GRU第154独立支队的成员组成的特种部队强攻塔日别克宫,阿富汗总统阿明的4个老婆,24个子女全部被击毙 ,他本人也身中几十枪身亡。

这边开枪开炮的动静挺大,那边也没闲着:大批苏军进驻喀布尔,控制了许多重要据点。随后,苏军三路并进,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阿富汗全境。

PS:许多阿富汗市民一觉醒来,发现街头多了好多叽里咕噜地说俄语的士兵,而且服装也不是很相同,一些苏军穿着常年在中亚地区作战的军服。一些苏军是不久前刚从苏联北方地区空运过来的,全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的。

驻阿富汗苏军总司令部—阿明宫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处于四战之地,该国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较大。夏天热到极致,冬天冷到刺骨,全国几乎全是山地。苏军就要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爬高原,钻峡谷,与不断偷袭的游击队斗智斗勇。

驻阿富汗集群的苏军日子可不像他们的东德同事那样美滋滋,由于扶植的阿富汗政权太拉挎,游击队的眼线甚至伸到了苏军大本营喀布尔。在喀布尔周围活动的苏军人员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游击队打冷枪。

PS:俄联邦首任国防部长帕维尔•格拉乔夫大将曾在阿富汗服役,他当时在空降兵部队作战,因为作战英勇多次受到表扬,这时的他与后来当上俄罗斯防长后的所作所为截然相反。

不单单政府军里有不少支持游击队的,更离谱的是,一些游击队员假意投靠政府军,结果在领到苏军发的新武器后立刻跑路。因此苏军信不过阿富汗政府军,很多大型作战行动都是苏军亲自下场。

在《COD9黑色行动2》的“往日旧伤”一关中开头,伍兹与梅森躲在这座大佛脚底下,等着与阿富汗游击队接头。
在真实的历史中,美国支援了游击队不少物资装备。查理威尔逊议员是该计划的积极推动者。

苏军作战序列:

PS:苏军摩托化步兵连各级单位的火力配备






PS:入侵阿富汗,不得不说是一步臭棋。




1989年,苏军撤离,失去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很快土崩瓦解。

苏联先后有62万苏军在阿富汗参战,伤亡1.5051万人,其中光是将军就折了4个。情报机关克格勃损失了576人。
PS:1988年从阿富汗回国的苏联空降兵,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大吵大闹,全然没有一个士兵该有的素质。

这场耗时长久的侵略战争,不但摧毁了阿富汗原本的一切,也拖垮了苏联,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在东欧集群与阿富汗集群服役,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开个脑洞,假如你是冷战时期的一名苏军:

在东欧

想象一下,你的驻地是在某个风景秀丽的东欧小镇。除了大规模演习之外,每个工作日就像打卡上下班,有时候还能去市区的酒吧,商店之类的地方闲逛、购物。例如东德的商品在苏联阵营中是出了名的丰富,许多苏联国内的军官都托人去那儿去代购。
在周末,你拎着鱼竿和小马扎,一个人跑到湖边钓鱼,在那里一坐就是一下午,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撒满你一身,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湖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微微作响,在这里没有喧嚣,只有你一个人独享这秀丽风景和午后时光,黄昏了,夕阳从远处群山落下,你点了一支烟,就着这斜阳打开了远在家乡的女朋友寄来的信,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在阿富汗:

大早上的,你被紧急集合哨吵醒,集合后,你的指挥官对你们训话:“达瓦里希!就在昨天夜里,游击队偷袭了我们在高地上建立的前进火力点,我们现在要去支援友军!”你在朦朦胧胧间被塞上米24直升机,驾驶员尤里上尉看见你一脸茫然,他说:“嘿!机灵点,才能活着回家。”米24灵巧的钻进山坳,掠过山坡,在阿富汗的群山间搜剿大胡子游击队。
你靠坐在舱门边,手边挎着一挺机枪,冬季阿富汗特有的干燥冷风像刀子一样刮过你的脸,灌进你的衣领,你盯着低下飞速掠过的山地发呆。这时,你的余光瞄到了可怕的一幕:在某个无名小山谷边,突然火光一闪,一枚毒刺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烟直冲你而来。尤里上尉的驾驶技巧高超,让直升机紧急迫降,一阵剧烈的震动后,你们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你爬出机舱,强忍着坠机的不适,却发现尤里已经死了,而前方尘土飞扬,你惊恐看到,大批游击队兴高采烈的朝你冲过来…………





金兰湾基地(苏/俄太平洋舰队)

时间:1979年~2002年
驻军:苏联太平洋舰队

该湾区在越南战争期间作为美军的前进基地使用。战争结束后,该基地被越南于1979年租借给苏联太平洋舰队使用,租期25年。

该地经过苏联的修缮扩建后,已变成苏军海外最大的一座战争堡垒,平时可常驻像航母之类的大吨位战舰,也可部署TU—95,TU—16轰炸机执行战备巡航任务。


苏联本土海岸线漫长,可良港却稀少,南方唯一仅有的几个出海口也有这有那的问题。因此苏联海军像着了迷一样在寻求全世界各地建立前进基地。为此不惜重金援助港口所有国。

早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就通过各种方式对北越进行援助。美军也发现了苏联在东南亚地区附近活动的种种迹象。
时间:1970年
地点:北部湾
拍摄者:美国海军VFP—63照相侦查中队
目标:苏军米亚—4“野牛”轰炸机

金兰湾基地在建成后,成为了红海军前进太平洋的重要据点。苏联解体后,越南表示俄罗斯要继续使用该基地的话,可以。但是要交2亿美元的租金,俄罗斯拒绝了该提议,并于2002年全部撤离。


1986年
太平洋
“瓦西里•夏伯阳”号大型反潜舰与“新罗西斯克”号重型载机巡洋舰、“弗拉基米尔•科列奇茨基”号油船编队航行。



驻利比亚基地

军事总部:的黎波里
卡大佐上台,苏联认为又多了一个好朋友。遂对其提供援助,向利比亚出售了图—22轰炸机与教练机,还将利比亚飞行员送到白俄罗斯进行培训。



俄罗斯位于高纬度地带,在北冰洋沿岸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不冻港”仅有摩尔曼斯克一处,因此俄罗斯人一直积极的南下以寻求温暖出海口。

北莫尔斯克——苏联/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司令部驻地



电影《生化危机5》中出现的前苏联勘察加海军基地:

在电影设定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将该基地卖给保护伞公司,保护伞公司在水底下扩建了前苏联的潜艇补给设施,将其改造成生化武器实验场。
现实中的勘察加潜艇基地:


脑洞大开的编剧因地制宜,以俄军士兵为病毒载体搞了一群丧尸军团……



驻叙利亚基地(塔尔图斯港)

补给基地:叙利亚塔尔图斯港口。
时间:1971年~至今(俄海军黑海舰队)



让俄罗斯士兵能用温暖的地中海水洗涮军靴,从来都是俄罗斯历代统治者的梦想,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亦是如此。

70年代,苏联国力处于上升期,红海军的大型舰艇建设正有条不紊的进行,苏联高层意识到,苏联需要一个温暖的海港,在老阿萨德时期,叙利亚为了对付以色列,与苏联你哝我哝的,叙利亚从苏联得到大笔军事援助,将苏联顾问请到了营级部队。因此在叙利亚建造大型港口作为红海军奔向远洋的立足点,也就提上了日程。



塔尔图斯港建成后,一直为苏联海军前出地中海服务

时间:70年代末
地点:地中海某处
事件:北约演习期间,一架“山猫”直升机逼近苏联海军1134—A型大型反潜舰“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1979年3月
地中海
苏联海军双航母编队在进行远洋训练
拍摄者:美国海军P—3“猎户座”巡逻机
“基辅”号、“明斯克”号重型载机巡洋舰
1981年
地中海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在接受“德涅斯特河”号油船液货补给。
1985年2月
地中海
“铁木辛哥元帅号”大型反潜舰与伊尔38反潜机在执行战斗勤务。
时间:1988年
地中海
“巴库”号重型载机巡洋舰在地中海执行战斗勤务。
1989年
地中海
“基洛夫”号核动力巡洋舰下锚停泊,不远处是黑海舰队的1135型警戒舰“无畏”号
PS:
“基洛夫”号舰长罗加京上校(其舰长任期到1991年结束)



苏联解体后,地中海舰队撤销,但俄罗斯联邦没有像关闭其他基地一样关闭该基地,而是缩编为“物资技术保障站。”

2015年,随着图系轰炸机在叙利亚境内投下第一颗巡航导弹,俄罗斯正式加入叙利亚反恐战争,该港在沉寂了20多年后再度回到世界的焦点。

PS:俄军SSO特种部队,活跃于叙利亚战争的各条战线上。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要员的安保工作,叙军“老虎”部队的指挥官哈桑少将身边就有SSO的干员跟着。
SSO部队驻叙利亚的军事基地。
时间:2016年6月18日

地点:叙利亚,拉塔基亚

谢尔盖•绍伊古视察驻叙俄军的运作情况,最左边那位是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上将(后来升大将)。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4月,德沃尔尼科夫大将被任命为参战俄军总司令。



参考资料来源:

《永恒的记忆:苏联红军在旅大》
《苏俄陆军(下)》
《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
《柏林墙》
《隐面人》
《高中地理》
《沉沦之师:俄军总参谋部上校手记》
《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冰点下的对峙:中苏边境之战实录》
《尘封核爆》纪录片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军用航空》
《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
《轻兵器100年(下)》

user avatar

阿尔巴尼亚 发罗拉 (1955-1962)

古巴 西恩富戈斯 (1962)

波兰 希维诺乌伊希切 (1945-1991)

东德 罗斯托克 (1949-1990)

芬兰 汉科 (1940-1941)

中国 旅顺 (1945-1955)

越南 金兰湾 (1979-2002)

叙利亚 塔尔图斯 (1971年至今)

也门 索科特拉岛 (1972年至今)

索马里 柏培拉 (1964-1978)

埃塞俄比亚 达赫拉克群岛 (1977-1991)

埃及 塞德港 (1967-1972)

利比亚 的黎波里 (1977-201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