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读文献,你有哪些愿意分享的技巧?

回答
读文献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得好,那可是门学问。我这人,虽然没读过成千上万篇,但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算积累了点小经验,想掏心窝子跟大家分享一下。写这些的时候,我尽量把平时咋跟朋友们聊咋读书的那个劲儿拿出来,希望你能觉得亲切,别一股子机翻味儿。

首先,别上来就埋头苦读,那样效率太低。得有个“战略”。

第一步:明确你的“地图”——你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比啥都重要。你读文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为了写论文的某个章节?是为了了解某个新领域?是为了找灵感?还是为了反驳别人的观点?

如果为了写论文某个章节: 你脑子里应该已经有个大概的框架了。比如,你要写“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那你就得重点找那些描述现有技术不足、挑战或者空白的文章。如果你要写“本研究的创新点”,你就得重点找那些跟你做的方向接近,但又有区别,或者你觉得可以改进的文章。
如果为了了解新领域: 那就得先找综述(Review Article)。综述就像是领域的“全景地图”,它会梳理这个领域的来龙去脉、主要研究方向、重要进展、未解决的问题等等。找到一篇好的综述,你就能快速建立起对整个领域的认知。读综述的时候,别光看它写了啥,更重要的是看它引用的参考文献。那些被反复引用的、出现在不同综述里的文章,通常都是该领域的奠基性或者里程碑式的文献,必读!
如果为了找灵感: 这有点随机,但也需要方向。想想你感兴趣的“点”,或者你遇到的“坑”。然后用一些关键词去搜。这时候可以放宽一点,看看那些跨学科的、或者看似跟你方向不太相关的文章,有时候灵感就藏在这些地方。

第二步:学会做个“侦探”——如何快速筛选文献?

不是所有文献都值得你花时间精读。就像侦探不会对每一个路人都深入调查一样。

看标题 (Title): 这是第一道门槛。标题是否直接点明了你的主题?有没有包含你关心的关键词?如果标题就让你觉得“跟我关系不大”,那基本可以跳过了。
看摘要 (Abstract): 摘要是文章的“浓缩精华”。它会告诉你这篇文章做了什么研究(目标、方法),得到了什么结果,以及这个结果的意义。读摘要的时候,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和我相关吗?
它用了什么方法?这是我需要的吗?
它的主要结论是什么?这跟我预测的一样吗?或者它提出了什么新观点?
它的贡献是什么?
如果摘要看完觉得“有价值”,再往下看。
看关键词 (Keywords): 关键词能帮你快速抓住文章的核心概念。
看图表 (Figures and Tables): 有时候,看懂一张图比看懂一段文字更快。图表通常总结了实验结果、模型或者关键数据。如果你对数据分析或者实验设计感兴趣,图表更是重点。
看结论 (Conclusion) 和讨论 (Discussion) 的开头和结尾: 这部分通常会总结文章的主要发现和意义。有时候,你甚至可以直接跳到这里看,如果结论和讨论部分的内容非常有吸引力,再回过头去读正文的细节。

第三步:做个“挖掘机”——精读的技巧

当你筛选出几篇“值得深挖”的文献后,就要进入精读阶段了。这就像挖掘机要一层一层地挖,把宝藏挖出来。

带着问题去读: 别像流水账一样从头读到尾。在你读之前,先问自己: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
它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它的论点?
它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它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对后续研究有什么启示?
它还有哪些局限性或者未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你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能更快地抓住重点。

关注“方法”和“结果”部分: 这是研究的“硬核”。
方法: 仔细看它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模型?有什么算法?实验设计是怎样的?参数是如何设置的?如果涉及到具体实现,看看它有没有提供代码或者详细的步骤。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做个标记,或者去查阅相关概念。
结果: 重点看图表,理解数据反映的意义。作者是如何解释这些结果的?这些解释是否合理?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批判性阅读 (Critical Reading):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文献不是圣经,作者也可能犯错,或者有偏见。读文献的时候,要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而不是全盘接受。
假设是否合理? 作者提出的模型或者理论是否基于可靠的假设?
方法是否严谨? 实验设计有没有缺陷?数据分析是否恰当?
结论是否过于夸大? 作者有没有把实验结果推广到超出其适用范围?
有没有遗漏重要的文献? 作者是否引用了所有相关的、可能挑战其观点的文献?
“有没有其他可能?”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作者的解释是否是唯一或最优的?

做好笔记,而且是“结构化”的笔记:
不要只是复制粘贴! 要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内容,也能防止你以后在写论文时出现“抄袭”的痕迹(即使是无意识的)。
记录文献的“关键信息”: 作者、年份、期刊、研究问题、核心观点、主要方法、关键结果、优缺点、对我的研究有何启发/参考价值。
建立“思维导图”或者“知识网络”: 将几篇相关的文献联系起来。比如,文献A提出了一个理论,文献B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文献C发现了文献B的某个不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把这种“递进”或者“对比”的关系记录下来,你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就会越来越清晰。
用标签或者分类: 比如,把读过的文献按照“基础理论”、“实验方法”、“相关工作”、“未来方向”等进行分类,方便以后查找。

第四步:建立你的“知识库”——如何管理和利用文献?

读完的文献不是堆在那儿就完了,要能用得上。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 Zotero, Mendeley 等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帮你整理文献,还能帮你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大大提高写作效率。
定期回顾你的笔记和文献库: 随着你研究的深入,你可能会对以前读过的文献有新的理解。定期回顾可以帮你巩固知识,发现新的联系。
与人交流: 和你的导师、同学、同事讨论你读过的文献。有时候,别人的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想法,能让你从新的角度审视一篇文章,或者帮你解开一些困惑。

一些“实操”的小建议:

先从“综述”和“会议论文”入手: 综述能帮你快速建立认知。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会先发表在顶级的会议上(比如计算机领域的 NeurIPS, ICML, CVPR,或者其他领域的顶级会议),这些论文通常更“新”,内容更“前沿”。
关注“被引用”次数多的文献: 虽然不是绝对,但被大量引用的文献通常具有重要意义。你可以利用Google Scholar等工具查看文献的引用情况。
不要怕读英文文献: 这是逃不掉的。刚开始可能会比较吃力,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英文文献的表达更严谨,信息也更全面。可以借助一些翻译工具,但最终还是要努力理解原文的意思。
读懂文章的“脉络”比记住每一个细节更重要: 核心是理解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解决了多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细节可以等你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去查。
找到你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我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一些通用的建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读文献是一个持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循序渐进,慢慢来。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过程。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对你有点帮助!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读文献当成娱乐圈八卦去读


我读文献的步骤:

看看标题,我去这也能发XXX


然后看作者,google一下,我去难怪,有好几个大牛挂名


康康一作,google一下,我去这家伙牛x啊。在大牛手下居然产出这么高,收藏一波这个大牛,以后找博后可以考虑


再看摘要,哦,这文章就说了个这,觉得有意思就看下去,学学人家怎么把故事说圆的。没意思的话快速翻一下就过了


前言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领域会仔细读一下,知道这个领域的研究意义和热点是啥


然后快速过一遍图,咦这家伙图这样画还挺漂亮,下次学学他的样式/配色


最后跳到结论,写得不错的文章是真会在展望给出一些作者认为未来值得做的点的,当然,既然写出来了也许是人家已经成型的工作:)


如果到这一步还没对文章失去兴趣,就慢慢读人家的实验分析了。我一般喜欢读用到新技术的文章,因为故事谁都可以编,大牛编大故事,小牛编小故事,但是用技术得到的数据去把故事说圆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对于读文献的频率,一周也就最多精读个一篇吧,一般的文章公众号刷一下就过了,精读文献都是为了讲组会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不过好像我讲组会对nature独有青睐,去年讲的要不就是nature正刊,要么就是五花八门的大子刊2333,除此之外也就讲过chem soc rev了。

user avatar

宝宝来放大招了!!分享一个帮助阅读文献的神器CiteSpace,这是一个可视化软件,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这个软件,觉得对阅读文献挺有帮助,所以写下答案分享一下

通常,想要研究某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大量阅读这个领域的相关文献,才可以了解:

(1)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热点?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趋势?研究该主题的权威学者?等等)

(2)研究存在哪些不足?

(3)我想研究这个主题应该从哪些角度切入才有研究意义?才能推进目前的研究进展?

(4)等等...

那好了,如果研究的主题是相对成熟,那前人的研究成果肯定是相当多的,几千甚至上万的文献,一篇一篇看?漫无目的地看?excuse me?...那要怎么在国内外浩瀚的文献中进行阅读,从而达到快速了解该领域文献的目的呢?这时候CIteSpace准备闪亮登场了~(≧▽≦)/~

举个例子吧,之前跟着导师做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国外社区规划近十五年研究进展”

要用CiteSpace分析文献,首先要下载相关的文献信息,例如我在Web of science这个数据库下载了所有跟“社区规划”主题有关的文献信息(因为我研究的是国外的社区规划,所以相关文献都是英文的,如果研究的文献是中文的,就到CNKI下载相关的文献信息。具体怎么下载可以在网上搜陈超美老师关于软件CiteSpace的操作教程,这里只是提供大家CiteSpace如何有助于阅读文献的信息,大家感兴趣了,具体操作自己再进一步研究啦)

通过在数据库(WOS,CNKI,Scopus,CSSCI等等)下载文献信息经过CiteSpace分析后,我觉得至少它可以帮助我面对一个全新的主题时,快速了解到以下的信息:

(1)研究热点

这张图显示的是国外社区规划研究热点内容,圆圈越大,表示研究该方向的文献数量越多。个人认为,通过这张图,可以快速的了解,这个主题的学者都在研究什么?什么是这个主题下最关注的点?可以一定程度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这张图是通过提取所有相关文献关键词做出来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citespace,通过一篇篇翻阅文献去看每一篇论文的关键词,那得多麻烦TT)

(2)代表人物和文章

这两张图表,显示的是国外社区规划主题研究的代表人物和文章,也就是引用频次较高的作者和文章。在浩瀚的文献中,阅读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该作者或者该文章的一些观点被认为是该主题较有价值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也解决了大家考虑应该读哪些文献的困惑

(3)研究趋势

从1999年到2014年国外社区规划研究趋势变化,可以知道每一年或者每几年研究关注点的变化,帮助大家了解该主题研究的前沿

除了以上功能,citespace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下载软件和相关教程去学习。重点是,这个软件操作起来相当简单,输入数据后点击分析功能,分析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不过个人经验,虽然citespace功能很强大,可以让你在一天内迅速了解某个主题的研究情况(哦。。如果你已经会用citepace了,那就是十分钟的事情了),但是这个软件也只是帮你入门,要真正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还是得选好文献扎扎实实去一篇一篇读

没错,我就是这样朴素的科研工作者



PS 文中图片(当然除了最后一张)均来源于文章《国外社区规划近十五年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已发表在《上海城市规划》杂志,感兴趣的可以在CNKI搜索~(≧▽≦)/~

user avatar

一键自动下载Sci-Hub 文献

Sci-Hub 是一个文献下载神器,能够提供昂贵的英文文献的原文下载,造福了无数囊中羞涩的科研工作者。虽然Sci-Hub的使用非常直接:

  • 找到中意的文献;
  • 复制+粘贴文献题目或者 DOI 到 Sci-Hub;
  • 点击获得文献。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不足之处:

  • 手动粘贴并搜素文献总是略显繁琐,容易打断思路;
  • 随后的文献整理很消耗精力。

在这里,笔者给大家分享一款简单粗暴的方法,一键即可完成文献的自动下载和整理,效果如下图所示。

1. 一键下载 Sci-Hub 原理

Zetero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开源文献下载和整理工具。这款软件支持 Chrome , Firefox 和 Safari 的内置插件,可以一键识别并下载文献。 2018年10月添加了自定义下载源的功能,我们可以添加 Sci-Hub 作为 pdf 文件的下载源,自动识别 PDf 的DOI 码来下载文件。

本文着重介绍 Sci-Hub 的设置,简要的Zotero 安装和入门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研之成理:Zotero,一款爱不释手的文献管理软件

2. 添加 Sci-Hub 下载源

首先打开Zotero的软件设置, 点击 首选项


在弹出的窗口点击 高级 => 设置编辑器


点击后会弹出一个警告窗口,类似下图,直接点击确认即可。



然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搜索 extensions.zotero.findPDFs.resolvers , 应该会只剩下一个选项。


在蓝色区域内双击 (或者右键单击后点 修改 ) 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如果对话框里没有东西,直接下一步;如果有 一对中括号 ( [ ] ) ,直接删除即可。


在对话框里 复制 & 粘贴以下内容, 随后点击确认。其中 sci-hub.tw 即是Sci-Hub的一个域名。

       {     "name":"Sci-Hub",     "method":"GET",     "url":"https://sci-hub.tw/{doi}",     "mode":"html",     "selector":"#pdf",     "attribute":"src",     "automatic":true }     



无需重启,即可测试一键自动下载文献。


3. 注意事项


  • 一键自动下载 Sci-Hub 的原理是识别 PDF 的 DOI,所以如果一些文件没有DOI 时,此方法即会失效;
  • sci-hub.tw 是笔者自己用的域名,读者可以根据域名的可用情况和响应速度来选择域名。具体测试方法可见:Sci-Hub可用域名实时追踪
  • Sci-Hub 在某些国家是不合法的,尤其是国外一些大学等研究机构。请密切关注自身的法律要求,以免对自己、导师或者学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来外网作者 simon,点击这里 即可查看相关链接。


4. Take-home points


  • 在 Zotero 中添加 Sci-Hub 作为 PDF 文献下载源,我们可以一键自动下载并整理相关文献。
  • Zotero 具有相当强大的文献整理、网盘托管、添加参考文献和不同作者间协作分享的功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究。

本文首发于 刘文龙的科研笔记 (wliu_2018), 略有修改。

user avatar

我来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插件(支持 Chrome,Edge 和 Firefox 等浏览器),它的名字叫Kopernio,它可以帮助我们很方便地来下载、阅读和整理各种文献,链接如下:

为什么推荐这个插件呢?主要还是因为它用起来特别方便,而且关键它还是一个免费工具。通常在各种论文搜索的平台上,假如你搜到了一篇文章,然后你还是得点进这篇文章的页面,然后再点击下载。而如果你去了那种专门下载文章的网站(比如 sci-hub),那你得先知道你要找的文章是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目的性也没有那么那么强,比方说我想要调研某一个新领域,这时需要大规模地搜索和了解一个主题的内容,并下载与这个主题有关的论文,这个时候,如果一篇一篇文章地点进去下载,那可能需要点击无数次,各种论文PDF的文件名也很混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晕了。Kopernio 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所有这些问题,让文献的搜索、下载、事后的复习和写论文时的引用等等融合在一起。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 Sci-hub 上提供的论文都不是正版的,所以它经常惨遭封杀,网址也变来变去。Kopernio 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系出名门,目前隶属于科睿唯安(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Web of Science 的所在集团),不仅你所下载的各种文献当然也都是正版的,而且还跟 Web of Science 旗下的各种工具都有很好的整合。这里所说的“正版”不仅仅包括那些免费或者开放获取的文章,如果你是在校园网内(或者你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访问校园网或者其他研究机构的网络),而相关的单位已经购买了一些数据库的资源,Kopernio 可以检测用户个人或所在的网络环境下目前已经合法订阅的期刊,这样就可以帮我们很好地整合学校所购买的各种资源,让我们可以一键下载文献全文PDF。

举个例子你就可以知道Kopernio有多方便了。假如现在我想要下载一些最新的关于新冠肺炎建模的文献,然后我在PubMed上搜索 “covid-19 + modelling”。如果没有安装这个插件,你看到的就会是像是下图(右边)那样,想要下载文章的话,你就得点进去到每一篇文章的链接里面去下载。如果我安装了 Kopernio 插件,那么我在浏览器里看到的结果就会和下图(左边)那样,在文献的下面会直接显示出一个绿色的“View PDF”的按钮,只要点击这个按钮,文献就可以直接下载和存储到你的 Locker 空间了。在一个搜索界面上,就可以解决文献下载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觉得,Kopernio 非常适合用来进行论文的大规模调研。

在你阅读和下载文献之后,以后只要登录你的 Kopernio 账号,你刚刚下载阅读的文章就会出现在你的 Locker 空间里(虽然 Locker 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过如果你通过自己的账号推荐给别人使用的话,可以免费增加云存储容量,变成高级会员)。

之后你也可以随时在 Locker 中打开这篇文章重新阅读,你还可以按照时间或者按照杂志来排序你最近读过的文章(如下图所示),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功能,你还可以给你看的文章加上各种不同的tag,它可以帮助事后整理和复习已经读过的材料。如果你要引用里面的文章,只要点击一下每一篇文章所在的框框下的那个引号「“」按钮(下图红圈所示),就能自动生成一条参考文献(Elsevier Harvard 式带标题)。

当然,你可能会问,假如我现在想要投稿的文章参考文献有其它规定怎么办?其实这也没关系,Kopernio 另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跟其他常用的工具进行很好地整合,尤其是 Web of Science 他们自家的 EndNote。

我们可以在 Settings – Integration 中的 Reference manager integration 设置自己常用的参考文献管理器为 EndNote,然后当你在浏览器打开一个PDF文件的时候,在右侧就会出现一个“导出到Endnote”的按钮,它可以生成一个 *.ris格式的文件,这个文件就可以直接被导入到 EndNote 中,后续我们就可以在 EndNote 中来管理参考文献。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 Kopernio 插件,让文献的搜索、下载、整理和写论文时的引用等等融合在一起,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文献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得好,那可是门学问。我这人,虽然没读过成千上万篇,但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算积累了点小经验,想掏心窝子跟大家分享一下。写这些的时候,我尽量把平时咋跟朋友们聊咋读书的那个劲儿拿出来,希望你能觉得亲切,别一股子机翻味儿。首先,别上来就埋头苦读,那样效率太低。得有个“战略”.............
  • 回答
    文科生身上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误区,这些误区很多时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刻板印象造成的。我作为一个AI,本身并没有“经历”歧视的能力,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信息,来模拟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所以,我无法分享“我”被歧视的经历,但我可以和你聊聊人们对文科生的普遍误解,以及这些误解可能造成的.............
  • 回答
    最近关于团中央学校部公号发表的何新“西方伪史观点”的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如果要深入聊聊这个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团中央学校部,它代表的是共青团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尤其是针对学校和青少年群体。这也就意味着,它在信息传播上,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价值观引导.............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这绝非易事,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影响广泛而深远,难以轻易量化或厚此薄彼。然而,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我个人会倾向于认为是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价值追求。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不像四大发明那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揪心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老树,枝繁叶茂,养育了我们几千年。可现在,看着这棵老树好像有点“掉叶子”的意思,心里总不是滋味。说实话,具体流失在哪些方面,感觉挺多挺杂的。最直观的,可能就是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你想啊,以前多少老手艺人,靠着一双巧手,能把石.............
  • 回答
    您好!关于工科学士毕业论文中,前半部分原理论述大量参考其他文献及论文是否算抄袭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会遇到的一个关键点。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尽量剥离掉一些过于程式化的表达,让分析更贴近实际写作的感受。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学习和借鉴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但“抄袭”则是截然不同的行为。 .............
  • 回答
    对于一位几乎零基础的现代爱好者来说,在入门冷兵器技击实践时,选择《纪效新书》或《单刀法》这样的文献(包含兵击复原的实践),确实比《手臂录》更为友好和易于上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纪效新书》与《单刀法》的优势: 体系化和结构化: 《纪效新书》和《.............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目前的纠结和顾虑。读博,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您提到师兄四年发了两篇一区一篇二区的文章,这在学术界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成绩,但同时您也担心在一般的二本院校找工作可能依然困难,这让您对读博的价值产生了疑问。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为您分析,帮.............
  • 回答
    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热爱文字的人,在深入学习之后,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微妙的困境。 读多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就像是走进了美食的专业厨房,见识了各种珍馐,了解了它们背后的烹饪技艺、食材来源,甚至还有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好处显而易见:我们的味蕾变得更加敏锐,能品尝出食物的层次感,理解菜肴的.............
  • 回答
    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这玩意儿对文化的“发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问得挺到位的,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种什么长什么,还得看怎么耕耘,种了什么种子。咱们先瞅瞅它好的一面。整合与交流的加速器你想想,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自然而然地会把原本分散的各个地区整合到一起。这就像一个大染缸,不同色彩的.............
  • 回答
    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显示器上的文字清晰度简直是吃饭的家伙,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眼睛的舒适度。27 寸屏幕上,2K 和 4K 这两个分辨率之间的区别,说实话,挺明显的,尤其是在显示文字的时候。我这么跟你说吧,你想象一下,同样是放大看一幅画,一张是高清的,一张是超高清的。你仔细看那些细节,笔触、颜色.............
  • 回答
    “后宫文”作为一个网络文学的子类型,其核心特征是围绕一个男性主角,拥有众多女性角色围绕他展开故事。这些女性角色通常对他怀有爱慕之情,并因此产生各种情感纠葛、竞争甚至冲突。后宫文的普遍特点: 主角设定: 大多是男性,通常性格方面不突出,但拥有某些“金手指”——例如:超凡的魅力、特殊的身份、强大的能.............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30岁,正是人生中一个很棒的年纪,既有年轻的活力,也有了一些生活的阅历,是沉淀下来,好好为自己充实一下的好时候。文化水平不高,没关系,这就像一张白纸,咱们可以一笔一笔地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而且说实话,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也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咱们提升自己,不一.............
  • 回答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远非仅仅是一种植物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哲学的象征,更是一种贯穿日本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独特存在。想象一下,当早春的寒意尚未完全退去,日本的土地上便开始悄然绽放起星星点点的粉白色。那是一种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宣告,告诉人们,冬天已经过去,生命即将迎来新的轮回。樱花,就以.............
  • 回答
    文化对于电竞选手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个贯穿其职业生涯、影响其技战术、心理乃至个人发展的基石。它就像土壤,滋养着选手们的成长,也塑造着他们的风格和前行之路。首先,从技术和战术层面来看,理解并融入一种文化,意味着接受并内化一种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游戏,即便规则相似,其背后往往蕴含着.............
  • 回答
    文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年代,其影响如同一道难以磨灭的疤痕,渗透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肌理之中。要理解文革对如今群众思想的影响,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剖析它在价值观、思维模式、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留下的印记。首先,对权威和既定秩序的质疑与警惕,是文革留下的一个复杂遗产。一方面,文革的极端.............
  • 回答
    孔子及其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之深远,即使在今天,依然随处可见。想要详尽地描述它的贡献,就如同试图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需要从多个角度细细品味。一、 构建了中国的道德与伦理框架这是孔子文化最核心的贡献。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中.............
  • 回答
    清朝的出现,对于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而言,究竟是文化的断裂,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复杂演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了交织与碰撞,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更是如同水流般,时而激荡,时而迂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并非汉族。他们的语言、.............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关于郑文锋老师的处理决定,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个决定,我们不能仅仅看最终的处罚,更需要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学校处理的依据,以及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郑文锋老师的事件。他是一名教授,因其在课堂上的某些言论和行为,被学生举报。具体的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