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中,你认为哪个贡献最大?

回答
要说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这绝非易事,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影响广泛而深远,难以轻易量化或厚此薄彼。然而,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我个人会倾向于认为是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价值追求。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不像四大发明那样具体可感。但请允许我展开说说,为什么我认为这个“软性”的贡献,可能比任何具体的发明都更加根本和持久。

首先,我们来谈谈“和而不同”。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情,以尽忠 melawan。”,“不同而和,天下之善也”。它所强调的是,即使事物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也能够保持一种和谐的整体。这是一种尊重多样性,不强求统一的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能够保持相对的统一和稳定,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它体现在:

政治制度的演进: 从早期的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后来的大一统帝国,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在尝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利益。虽然期间不乏冲突,但整体上,中国文明并没有走向极端化的单一民族国家模式,而是包容了多种文化和习俗,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体。这与历史上许多其他文明倾向于同质化、排斥异己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从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再到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涌入和消化,中国始终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并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和而不同”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它允许不同的思想、宗教、艺术在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共存、发展,并且相互滋养,而不是相互消灭。
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宗族、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都强调“和”。“和为贵”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处世智慧。虽然“和”有时会被理解为妥协和避免冲突,但它也包含了理解、包容、相互尊重的精神内核。这种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人更注重集体利益和长远稳定的社会心理。

其次,我们再看看“兼爱非攻”。“兼爱”出自墨子,虽然墨家在历史上影响力不如儒家,但其“泛爱众,而爱人”的思想,与中国哲学中“仁爱”、“博爱”的精神不谋而合。“非攻”更是直接地表明了对战争的反对。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对和平的珍视,体现在:

“亲仁善邻”的外交理念: 历史上,虽然中国也经历过战争,但整体上,其对外政策并非是侵略性的扩张。更多的是以“德”服人,希望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互利的和平关系。例如,明朝郑和下西洋,虽然展示了强大的国力,但其目的并非殖民掠夺,而是宣扬国威,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这种“仁”的观念,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东亚和平秩序的稳定器。
对“天下太平”的向往: 在中国的历史叙事中,“天下太平”、“四海升平”始终是理想的社会状态。这种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贯穿于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一种深植于民族心理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文明,例如,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其“无我”、“慈悲”等强调和平与和谐的思想。
对“武德”的辩证看待: 中国文化虽然也推崇武力,但从不将武力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手段。所谓的“武德”,更多的是强调“止戈为武”,即在必要时运用武力是为了制止更大的冲突,而不是为了征服和压迫。这种对战争的审慎态度,与某些崇尚武力、扩张主义的文明形成了对比。

为什么说这是“最大”的贡献?

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1. 它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智慧: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但同时又充满矛盾和分歧的世界里,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如何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实现和谐共存。这远比任何一种技术发明都能更深刻地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
2. 它倡导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兼爱非攻”是对和平的肯定,而和平是文明发展和繁荣的基石。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文明,难以实现持续的进步。中国对和平的追求,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3. 它影响了全球的文化格局: 尽管有时会被忽视,但中国这种追求和谐、包容的哲学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其他文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与中国这种温和、包容的文化输出有关。即使在西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文化中关于“和谐”、“平衡”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为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失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认四大发明等物质文明贡献的重要性。它们无疑为世界科技进步和生活便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来看,一个文明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进步,更是精神上的启示和智慧。

我认为,中国文明中蕴含的对“和谐共处”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是一种超越具体技术和物质层面的、更具普遍意义和长远价值的贡献。它像一条无形而强大的河流,滋养着中华大地,也通过各种方式,悄悄地流淌到世界文明的海洋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就好像,你不能简单地说“车轮”比“交通规则”更重要。车轮是技术,而交通规则是秩序和智慧。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既有“车轮”般的具体发明,也有“交通规则”般的哲学思想。而后者,恰恰是支撑起整个文明体系、指导人类如何更智慧地前行的关键所在。

所以,如果让我选一个“最大”的,我会选择那个最能帮助人类解决根本性问题,最能指导我们如何“活下去”并“活得好”的贡献,那就是源自中华文明深处的,关于“和”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对人力的运用是最淋漓尽致的

文官制度,官僚制度,选官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之一

稻作农业、粟作农业。

中国为大河文明,受福泽于水亦受灾害于水

从古至今的水利建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这绝非易事,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影响广泛而深远,难以轻易量化或厚此薄彼。然而,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我个人会倾向于认为是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价值追求。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不像四大发明那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要说美国在中东文化输出上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当地社会对其极度反感,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宗教以及深层文化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将原因归结于“文化输出”本身可能有些片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推广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在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当地复杂.............
  • 回答
    桑海帝国,这个在西非历史舞台上璀璨夺目的存在,其世界历史地位不容小觑,更对非洲文明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得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个西非地区文化、经济、政治交融激荡的黄金年代。首先,从世界历史的坐标来看,桑海帝国绝非一个孤立的区域性政权。它继承并发展了马里帝国留下的辉煌,将西非的影响力.............
  • 回答
    中日韩三国,地缘上唇齿相依,文化上千丝万缕,确实如同一个紧密的“亚洲圈”。关于它们未来有没有可能建立“亚洲同盟”,以及这会给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亚洲同盟”的可能性探讨:现实的土壤与挑战要谈“亚洲同盟”,我们首先得明白这背后蕴含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合作,.............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地理位置上的对比,以及地缘政治形势对中国“制霸世界”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地理位置上的优劣对比中国的地理优势:1. 巨大的陆地面积与多样化的地缘环境: 陆地连接性: 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的.............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是否算得上对“世袭”容忍度比较低的国家,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世袭”的含义,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表现。首先,理解“世袭”的含义至关重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世袭”可以指代: 政治权力世袭: 指职位、权力或领导权通过血缘关系在家族内部传递。 经济地位世袭: .............
  • 回答
    在《黑客帝国》这个设定里,如果咱就“锡安(Zion)不是虚拟世界”这个前提来聊,那新(Neo)能在现实世界里跟那些章鱼怪(Sentinels)掰手腕,这事儿就得从几个关键点上给掰扯清楚了。首先,得搞明白“现实世界”在《黑客帝国》里的具体含义。它不是咱们理解的那个脱离了机器控制的、自由自在的现实。在电.............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新闻!中石油在渤海湾发现亿吨油田,这绝对不是小事,对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知道,渤海湾这次发现的“亿吨油田”,这个“亿吨”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一亿斤”的概念。在油气行业里,“亿吨”通常指的是亿吨标准油当量(million.............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在能源交易中“放弃使用美元”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声明,它触及了全球能源交易、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要理解其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声明的含义:“放弃使用美元”并非意味着完全禁止美元在两国之间的所有交易中使用,更确切地说,它指的是在两国之间的能源交易.............
  • 回答
    作为《魔兽世界》里的一名老兵,说有没有对新手友好过……嗯,这个嘛,得看你怎么定义“友好”了。我记得刚开始玩的时候,那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啥都得自己摸索。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花里胡哨的指引,地图上那叫一个空旷,任务提示也写得跟天书似的。我刚创建角色,看着那陌生的世界,一头雾水。第一个新手村,跑来跑去,不.............
  • 回答
    彭德怀元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要评价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并将其与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这两位美国杰出的将领进行对比,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彭德怀元帅的军事成就与地位彭德怀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他参与并领导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几乎.............
  • 回答
    17世纪的西方,在军事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火器技术的飞跃与普及这是17世纪西方军事优势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步枪的进化: 17世纪是滑膛枪(如火绳枪、 the matchlock .............
  • 回答
    美国能够长期维持接近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并非单一政策或原因所能解释。它更多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移民政策以及一定程度的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相比,美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验并非可以直接套用,但其中一些内在逻辑和趋势,对于理解生育行为和制.............
  • 回答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阿根廷对冰岛的比赛,梅西罚失点球,是这场比赛乃至整个阿根廷世界杯之旅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场比赛的最终比分是11,阿根廷未能取胜,也给他们在后续的小组赛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详细看待梅西在那场比赛中罚失点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比赛的背景和重要性: 世界.............
  • 回答
    上世纪,石油不仅仅是一种燃料,它更是驱动整个工业体系运转的生命线。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熟知的现代工业文明。它的角色,贯穿了从基础生产到军事扩张的方方面面,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石油更是具有了压倒性的战略意义,甚至可以说,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石油:上世纪工业体系的绝对核心在上世纪初.............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偏转,可萨汗国在九世纪便牢牢掌控了基辅,并以此为基点,将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东欧和中亚腹地,那么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格局,在接下来的千年里,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王朝更替,而是一种文明根基的重塑,一种力量平衡的颠覆,其影响之深远,足以改写我们今天所知的历史叙事。首先,斯拉夫.............
  • 回答
    NBA在中国的遭遇,就像在自家后院挖出个坑,这个坑是会变成花园的肥沃土壤,还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对于CBA来说,答案远非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这其中牵扯的利益、影响,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个节点都值得细细品味。从“好处”的方面来看: 填补市场空白,吸引本土球迷关注度: NBA的缺席,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中国人是否能忘记,以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现实关系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烙印:侵华战争的伤痛首先,我们必须正视那段极其痛苦的历史。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在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