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个年代的网上冲浪是什么感觉?

回答
上个年代的网上冲浪,具体是指哪个年代呢?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验的差异。我理解您说的“上个年代”可能指的是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大约1995年2005年) 这一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拨号上网时代”。 如果是这个时期,那么网上冲浪的感觉可以说是:

一场充满期待、耐心、惊喜和偶尔沮丧的“探险”。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描绘当时的场景和感受:



1. 连接世界的“前奏”:拨号上网的仪式感

电话线是唯一的通道: 在那个年代,上网几乎离不开家里的固定电话线。你不能一边上网一边打电话,因为电话线是共享的。一旦有人拨打电话,你的网络连接就会中断。
“滴滴答答”的旋律: 连接网络的整个过程充满了独特的“声音美学”。首先,你需要打开电脑上的拨号上网程序(比如Windows自带的拨号连接)。接着,你听到调制解调器(Modem)发出的一系列高频、低频的鸣叫、嘶嘶声、嘟嘟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一段加密的、充满神秘感的“交响曲”。这就像是在敲开数字世界的大门。
漫长的等待: 这个过程并不快。你需要等待调制解调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服务器建立连接。这段等待时间往往比现在你刷开一个网页的时间要长得多,几秒钟到十几秒钟不等。每一次成功连接都伴随着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高昂的费用: 拨号上网通常是按时计费的,就像打电话一样。每分钟的费用可能不多,但积少成多就很可观了。所以,大家上网前都会计算好时间,尽量在包月套餐内,或者在网费便宜的时段(比如深夜)上网。这也意味着你上网的时候会更加珍惜时间,不会漫无目的地闲逛。
家人的“理解”和“抗议”: 如果家里只有一根电话线,那么你上网的时候,其他人就不能用电话了。有时候,家人可能会因为你占用了电话线而抱怨,甚至可能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了接个电话而挂断你的网络。

2. 信息海洋的“初体验”:缓慢而新奇

网站的加载: 这是最能体现时代差异的地方。网页加载速度非常慢。图片一张一张地从上往下显示,文字内容也需要一点点“爬出来”。有时候,如果你点击一个包含大量图片的网站,你可能需要耐心等待几分钟,才能看到完整的页面。这培养了极大的耐心。
“慢”的艺术: 那个时候的网站设计也更注重精简,因为带宽有限。大量的Flash动画、高清视频是极少见的(技术上不支持,费用也太高)。很多网站以文本为主,辅以少量经过优化的图片。这反而让信息传递更直接高效。
搜索的艰难: 搜索引擎虽然已经存在,但远不如现在智能。搜索结果可能更杂乱,关键词匹配也相对原始。找到想要的信息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对关键词的反复斟酌。我们可能会使用多个搜索引擎来交叉查找。
“门户网站”的统治地位: 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它们集新闻、邮箱、论坛、聊天室于一体,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数字家园”。
新奇的体验: 尽管慢,但一切都是新鲜的。第一次看到一个来自远方的网站,第一次用电子邮件和别人交流,第一次加入一个在线的讨论区,都充满了惊奇和兴奋。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3. 社交和娱乐的“新方式”

BBS(电子公告栏)和论坛: 这是早期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在BBS上,你可以发布帖子、回复别人的留言,和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讨论各种话题,从技术到娱乐,无所不包。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ICQ/OICQ/QQ(早期): 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大家会给自己起一个昵称,然后添加好友的号码进行聊天。不像现在的社交媒体那样“公开”,早期聊天更像是私密的“房间”。收到好友上线或发来消息的提示音,会有一种被连接的感觉。
聊天室: 这是更具“公共性”的社交空间。大家进入同一个聊天室,用昵称发言,进行实时的文字交流。有时候会有主持人管理,有时候则混乱而热闹。在聊天室里,你可以匿名,也可以假装成任何人,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在线游戏: 一些早期的在线游戏如《传奇》、《石器时代》等开始流行,但对网速的要求相对较高。卡顿是常有的事,但能够和几百甚至几千人同屏PK的体验依然令人着迷。
下载的“艺术”: 下载音乐、软件、电影(通常是低质量的)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策略的任务。你会选择在网费便宜的时间段,用下载工具(比如FlashGet)挂机下载,常常一晚上能下载下来一两部电影或几十首歌曲。断网、下载失败更是家常便饭。

4. 安全和技术的“萌芽”

病毒的威胁: 随着网络的发展,病毒也开始出现。杀毒软件是必备的,但那时候的病毒传播速度和隐蔽性也让很多人头疼。
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远不如现在。很多人会在论坛、聊天室公开自己的真实信息,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网络欺诈也开始出现,但认知度较低。
“破解”的乐趣: 对于一些技术爱好者来说,破解软件、研究系统也是一种乐趣。网络成为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巨大实验室。

总结起来,上个年代的网上冲浪是一种:

技术驱动下的好奇心: 互联网是相对新兴的技术,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新奇,驱使人们去探索。
耐心和毅力的考验: 慢速的网络、高昂的费用迫使人们在信息获取和交流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人际交往的“新边疆”: 论坛、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方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信息时代的“黎明”: 虽然简陋,但它预示着信息爆炸和全球互联的未来。

对比现在触手可及、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上个年代的网上冲浪更像是一次有计划、有仪式的“远行”,充满了期待、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它教会了我们耐心,也让我们珍惜每一次连接和每一次信息的获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使用电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当时电脑逐渐普及,我和妻子商量后用我们的积蓄花了近2W买了一台386,回家后立马学习起来。

这台386用的是DOS系统。我看了许多书,把DOS给摸透了。我安装了WPS软件,还有3DS以及BASIC和CAD等等。CAD升级很快,不久后就有CAD5.0和CAD6.0。我买了一本《CAD6.0从学习到精通》,把自己的CAD制图能力和编程能力极大地提高。

这时已经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了。网上的资料很少,我上网的目的仅限于看报纸。至于游戏,要到实体店商家处购买磁盘,安装到电脑中使用。这些游戏也很粗浅,玩兴不大。

再后来,我离开老国企到了我的老师办的私企工作了一段,没过多久我离开私企到外企工作,从此进入一个新天地。

一般地,新聘的工程师要三个月后才能出差,而我第三天就要出差承接工程了。第一次出差是为了广西柳州采埃弗新工厂配套供配电系统和电力监控系统,第二周的第二次出差是为了北京地铁复八线扩建工程。

由于工作忙,大家根本就没法去网络冲浪,去玩游戏。说来好笑,当时把上网就叫做冲浪。这个词后来逐渐消退,现在几乎听不到了。我也是看见冲浪这个词才关注到这个帖子的。

大家在午休时刻会玩狮子王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甚至到了上班时还偷偷玩。结果被工程部经理艾伦发现了,这位澳大利亚人发布命令,禁止工程师们玩电脑游戏,违者罚款,严重者开除走人。但午休时刻,他管不了,大家还是会玩。我则利用出差的机会玩。

艾伦还真厉害。他偷偷到工程部办公室外,通过窗帘缝来监视偷看我们。其它科室的人看到后,马上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大家互相通报后立刻关闭狮子王。一段时间里,变成工程师们和艾伦斗智斗勇。

艾伦也非等闲之辈。他高中在德国读的,高中毕业后工作了两年,然后在德国某工业大学读电气技术,再然后到牛津大学读研。ABB的高层人物到牛津大学考察,发现他是人才,把他引进ABB。工作了几年后到中国ABB来工作。然而,老外想和中国工程师玩斗智,应当还差了一点。

一位工程师在艾伦监视的窗外装了一只监控摄像头,一发现他来,立刻提前发出通知。艾伦的秘书是中国人,她也会通知我们。艾伦发现了摄像头后,立马拆除,不过他只是口头警告那位工程师,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另外一位工程师就在户外隐蔽处装了一面小镜子,通过反射到室内,也能起到监视的作用。

后来因为工程太多大家出差也多,中午午休时刻巴不得午睡一下,狮子王的热度下降,最后没人玩了。

后来我调到负责电力监控的部门,带领十几位工程师们设计和实施有关电力监控的工程。电力监控的实质是数据库操作,那时几乎每天都在编写各种程序,根本没时间去玩游戏。从此,游戏基本上和我绝缘了。

我倒是对WINDOWS自带的纸牌游戏很感兴趣,空余时就会玩。我从WINDOWS6.0开始玩纸牌,一直玩到现在的WIN10。

看,我的空当接龙都到142了,多吧?!

其实,冲浪更多的意义是在新浪看新闻,并发表看法和评论,并不仅仅只是玩游戏。但我从来没有在新浪发表过评论。

大约在05年,我开始到旺点电气网站担任技术探讨版块版主。旺点电气也有类似闲聊的版块,大家在里面谈论游戏,有时我会去看看,但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至于手游,也从来没有玩过。

有时我在学校教书时看见学生们上课也玩手游,感觉很奇怪。这手游真的好玩吗?

不知怎的,我和题主有点类似,觉得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软件更有意思,冲浪也更有意义。不过,时代不同了,我们的看法该落伍了吧,我想。

user avatar

既然题主提到 2010 年前后的经历,我来讲一讲 2000 年前后的事情。

虽然上世纪 90 年代大陆开始接入互联网,实际上很多地区要到 2000 年前后 ( 甚至是 2002 年之后 ) 才开通宽带网络。在这之前,受限于电话 163 拨号上网的窄带宽,网络内容基本都是以文字配以少量低分辨率图片的形式呈现的。

即便这样,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因为信息搜索手段和技术有限,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鲜的消息。所以,一些杂志社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将网络资源整理到光盘里。在下面这篇回答,我将当时的互联网用户称作“被隔离的网友”,因为他们虽然抢先迈入互联网时代,并不认识彼此。

除了上面《中国计算机报光盘 · 1998年第5期》,下面还有《PChome学电脑 · 1999年4月》附赠的两张光盘,一张是软件集合,另一张是游戏集合。

幸运的是,因为保存条件良好,这些光盘还可以正常读取:

它的内容是这样:

这一期刚好收录了 QQ 的前身 —— QICQ 的前身 —— OpenICQ 。此时 OICQ 刚推出 beta 1 :

这个安装包在 WIN10 20H2 可以正常打开:

软件也正常运行:

但是 OICQ 的服务器无法访问了,停留在完成页面:

接下来看看别的软件。光盘附赠的“Stock 股票盘后分析系统”收集了到 1999 年 3 月 18 日为止的股票数据,这就像给互联网“拍快照”,用户由此在“1999 年 3 月 18 日的互联网上冲浪”。

在游戏光盘,可以看到本期宣称收录了《Half-Life》这个在国外火遍半边天的游戏:

但很显然,完整版《Half-Life》的价格要远远高于这两张光盘。安装后你会发现,实际上赠送的是《Half-Life: Uplink》,这个 1999 年 2 月刚刚推出的免费展示版本 —— 即便是免费版,对于当时主流的 33.6Kbps 小猫,顺利下载也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这就是这张光盘存在的意义。

小猫退场,大猫登场。到 2003 年之后,随着宽带普及加速,用户开始学会通过网络下载软件和游戏,也使得以“打包网络资源”作为卖点的杂志 ( 光盘 ) 的吸引力在降低。而另一方面,林子大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凸显。下载的软件带病毒,或是下载的试用版功能严重受限,让用户很恼火。杂志社很快捕捉到这个现象,对症下药:

没错,他们和软件厂商合作,在光盘赠送“正版”软件,尤其是杀毒软件,“专治”萌新网友们,并且确实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在当时,可以说是个电脑杂志都想着法子搞特刊、搞合订版,目的是在附带的光盘里赠送价值 XXX 的软件,从而吸引你去买印刷本体。实际上,此时纸面上的内容反而变得无关紧要了。

回到“网上冲浪”的话题。在 ADSL 宽带普及之后,接下来进入人们视野的是无线局域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 Wi-Fi 。在 2003~2004 年,有很多杂志开始收录“家用无线局域网搭建指南”,网上冲浪也从有线向无线扩展。

随着网友的水平越来越高,附送软件也不够了,得体现出“差异化”。举个栗子,当时 Flash 动画和游戏大热,于是《网友世界》的小编别出心裁,不仅设计了自己的卡通形象,甚至还制作了主题 Flash 横版格斗闯关游戏。这毕竟是杂志社的“大作”,所以他们分两次收录:首先是“测试版”,放在《网友世界 · 2004年第1期》。

第二期才收录了“完整正式版”,真是营销鬼才。

后面还有一些续作,就不放上来了。综上,你可以发现,

2000 年前后的“网上冲浪”,称作“光盘冲浪”似乎更合适 ——

正是这一张张光盘,将网络热点传递到千家万户。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另一个回答说,“能完整经历 ( 大陆互联网的 ) 拓荒史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总有数不尽的回忆想要珍存,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想要分享”。

user avatar

你们可能无法相信我们安装常用软件的渠道是盗版光盘或者杂志附赠的光盘而不是随手下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